空调热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23174发布日期:2018-11-30 23:2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商用或家用空调系统的末端连接方式单一,无法满足特定场合使用不同末端产品的需求。例如,时下北方“媒改电”工程中用户所用末端多为暖气片、地暖等水系统末端,一套机组虽然解决了采暖问题,但是到夏天有制冷需求时,需另装风机盘管,但是制冷速度和效果均不佳;而冷媒空调系统(氟机)中用户所用末端为挂机、柜机等等氟系统末端,虽然制冷效果明显,但作为供暖机组时又无法提供热水,缺少水系统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空调热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不能兼顾快速制冷和提供热水功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热水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还包括冷媒换热器和水循环系统,冷媒换热器和水循环系统选择性地设置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当水循环系统设置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时,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水循环系统包括水换热器,当水循环系统设置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时,水换热器连接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通过水换热器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换向装置,冷媒换热器与水循环系统并联,通过切换第一换向装置使冷媒换热器或水循环系统连接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换向装置包括第一三通阀和第二三通阀,第一三通阀的三个连接端分别连接到室外换热器、水循环系统及冷媒换热器,第二三通阀的三个连接端分别连接到冷媒换热器、水循环系统及压缩机。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换向装置,通过切换第二换向装置使冷媒循环系统处于制冷状态或处于制热状态。

进一步地,冷媒换热器与水循环系统并联,第二换向装置为四通阀,四通阀的四个连接端分别连接到压缩机的出口端、室外换热器、压缩机的入口端及冷媒换热器与水循环系统靠近压缩机一侧的连接节点。

进一步地,水循环系统包括风机盘管,当冷媒循环系统处于制冷状态且水循环系统设置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时,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先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换热冷却,再通过风机盘管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降温。

进一步地,水循环系统包括暖气片或地暖,当冷媒循环系统处于制热状态且水循环系统设置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时,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先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换热加热,再至少部分通过相应地暖气片或地暖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升温。

进一步地,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当冷媒循环系统处于制热状态且水循环系统设置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时,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先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换热加热,再至少部分流入水箱以提供热水。

进一步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和节流装置,气液分离器设置在压缩机的入口端,节流装置设置在室外换热器远离压缩机的一侧。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空调热水系统包括冷媒换热器和水循环系统,冷媒换热器和水循环系统选择性地设置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当冷媒换热器设置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时,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及冷媒换热器(室内)形成回路,空调热水系统处于制冷状态时通过冷媒换热,制冷速度快且制冷效果较好。当水循环系统设置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之间时,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进行换热,空调热水系统处于制热状态时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被加热,从而能够为用户提供热水。因此,上述空调热水系统既能够快速制冷,又能够在制热时为用户提供热水,兼顾了制冷效果和使用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热水系统制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空调热水系统处于冷媒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空调热水系统处于水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热水系统制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空调热水系统处于冷媒制热模式时的冷媒流向示意图;以及

图6是图4的空调热水系统处于水制热/供热水模式时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压缩机;20、室外换热器;30、冷媒换热器;40、水换热器;50、第一三通阀;60、第二三通阀;70、四通阀;80、气液分离器;90、节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和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热水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系统,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空调热水系统还包括冷媒换热器30和水循环系统。冷媒换热器30和水循环系统选择性地设置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当水循环系统设置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时,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进行换热。

应用本实施例的空调热水系统,空调热水系统包括冷媒换热器30和水循环系统,冷媒换热器30和水循环系统选择性地设置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当冷媒换热器30设置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时,压缩机10、室外换热器20及冷媒换热器30(室内)形成回路,空调热水系统处于制冷状态时通过冷媒换热,制冷速度快且制冷效果较好(冷媒制冷模式)。当水循环系统设置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时,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进行换热,空调热水系统处于制热状态时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被加热,从而能够为用户提供热水。因此,上述空调热水系统既能够快速制冷,又能够在制热时为用户提供热水,兼顾了制冷效果和使用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冷媒换热器30设置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时,冷媒换热器30位于室内壁挂机、柜机等冷媒系统末端中。此时,除了上述空调热水系统处于制冷状态的情况,空调热水系统处于制热状态时,通过壁挂机、柜机等末端的冷媒换热也能达到制热速度快、制热效果好的效果(冷媒制热模式)。

当水循环系统设置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时,水循环系统的末端可以选为暖气片、地暖、水箱、风机盘管等水系统末端。当空调热水系统的冷媒循环处于制热状态时,如果水循环系统的末端为暖气片或地暖,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先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换热加热,再通入暖气片或地暖,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升温,且制热温度相比于壁挂机、柜机等末端直接制热更加均为(水制热模式);如果水循环系统的末端为水箱或者暖气片、地暖中的一种与水箱的组合,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先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换热加热,再一部分流入暖气片或地暖、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升温,另一部分流入水箱为用户提供热水(供热水模式)。当空调热水系统的冷媒循环处于制冷状态时,水循环系统的末端为风机盘管,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先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换热冷却,再通过风机盘管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降温(水制冷模式)。

由上述内容可知,无论是冷媒换热器30还是水循环系统接入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后,均可实现制冷和制热。因此,当冷媒换热器30和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无法正常工作时,可切换使用另一个,再进行维修,更加方便易操作,并且空调热水系统的可靠性更高。此外,空调热水系统的末端可以根据特定场合的需求进行多样性地选择,使用更加灵活。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热水系统中,水循环系统包括水换热器40。冷媒换热器30和水换热器40选择性地设置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当水循环系统设置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时,水换热器40连接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水循环系统中的介质水通过水换热器40与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进行换热。其中,水换热器40可以为板式换热器、套管换热器等,水循环系统的室内机组还包括壳体、水泵、主板、膨胀罐、过滤器等部件,主板用于与室外机组(包括室外换热器20)通讯。

此外,室外换热器20为翅片换热器,其位于室外机组中。包含冷媒换热器30的室内机组可以为室内壁挂机、柜机,其包括壳体、主板、控制面板等,其中主板用于与室外机组(包括室外换热器20)通讯。由于此时室内机组与室内空气直接换热,一般还设置有室内循环风机。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热水系统中,空调热水系统还包括第一换向装置。冷媒换热器30与水循环系统并联。通过切换第一换向装置使冷媒换热器30或水循环系统连接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向装置包括第一三通阀50和第二三通阀60。第一三通阀50的三个连接端分别连接到室外换热器20、水循环系统及冷媒换热器30。第二三通阀60的三个连接端分别连接到冷媒换热器30、水循环系统及压缩机10。通过改变第一三通阀50和第二三通阀60的连接方式,能够实现切断水循环系统的水换热器40、将冷媒换热器30接入冷媒循环系统,或者切断冷媒换热器30、将水循环系统的水换热器40接入冷媒循环系统,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热水系统中,空调热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换向装置。通过切换第二换向装置使冷媒循环系统处于制冷状态或处于制热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冷媒换热器30与水循环系统并联。第二换向装置为四通阀70。四通阀70的四个连接端分别连接到压缩机10的出口端、室外换热器20、压缩机10的入口端及冷媒换热器30与水循环系统靠近压缩机10一侧的连接节点。通过操作上述四通阀70,能够使压缩机10的入口端选择性地与室外换热器20或冷媒换热器30与水循环系统靠近压缩机10一侧的连接节点连通。当压缩机10的入口端和室外换热器20连通时,冷媒循环系统处于制冷状态,当压缩机10的入口端和冷媒换热器30与水循环系统靠近压缩机10一侧的连接节点连通时,冷媒循环系统处于制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第一三通阀50、第二三通阀60、四通阀70的开度来调节冷媒流量的分配。此外,第一换向装置的具体形式不限于第一三通阀50和第二三通阀60,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换向装置可以为其他任何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换向装置。例如,第一换向装置可以仅为一个三通阀,冷媒换热器和水换热器仍然并联,但是冷媒换热器和水换热器的一侧直接连接,另一侧分别连接在三通阀上,这样通过操作该三通阀也可以使冷媒选择性地流入冷媒换热器或水换热器。第二换向装置也不限于四通阀70,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换向装置可以为其他任何能够实现制冷、制热状态切换的换向装置。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热水系统中,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80和节流装置90。气液分离器80设置在压缩机10的入口端,用于对气液两相态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经分离之后生成的气态冷媒再进入压缩机10进行压缩。节流装置90设置在室外换热器20远离压缩机10的一侧,对冷媒进行节流降压。在本实施例中,节流装置90为电子膨胀阀。当然,节流装置90的具体形式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节流装置还可以为毛细管等。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6,对空调热水系统在四种工作模式(冷媒制冷、水制冷、冷媒制热、水制热/供热水)下的冷媒流向进行详细说明。

冷媒制冷模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四通阀70的连接端a与连接端b连通、连接端c与连接端d连通,第一三通阀50的连接端a与连接端c连通,第二三通阀60的连接端a与连接端c连通,冷媒换热器30接入冷媒循环系统。冷媒依次经过压缩机10、四通阀70(连接端a至连接端b)、室外换热器20、节流装置90、第一三通阀50(连接端a至连接端c)、冷媒换热器30、第二三通阀60(连接端a至连接端c)、四通阀70(连接端d至连接端c)、气液分离器80、压缩机10。

水制冷模式:

如图1和图3所示,四通阀70的连接端a与连接端b连通、连接端c与连接端d连通,第一三通阀50的连接端a与连接端b连通,第二三通阀60的连接端b与连接端c连通,水换热器40接入冷媒循环系统。冷媒依次经过压缩机10、四通阀70(连接端a至连接端b)、室外换热器20、节流装置90、第一三通阀50(连接端a至连接端b)、水换热器40、第二三通阀60(连接端b至连接端c)、四通阀70(连接端d至连接端c)、气液分离器80、压缩机10。

冷媒制热模式:

如图4和图5所示,四通阀70的连接端a与连接端d连通、连接端b与连接端c连通,第一三通阀50的连接端a与连接端c连通,第二三通阀60的连接端a与连接端c连通,冷媒换热器30接入冷媒循环系统。冷媒依次经过压缩机10、四通阀70(连接端a至连接端d)、第二三通阀60(连接端c至连接端a)、冷媒换热器30、第一三通阀50(连接端c至连接端a)、节流装置90、室外换热器20、四通阀70(连接端b至连接端c)、气液分离器80、压缩机10。

水制热/供热水模式:

如图4和图6所示,四通阀70的连接端a与连接端d连通、连接端b与连接端c连通,第一三通阀50的连接端a与连接端b连通,第二三通阀60的连接端a与连接端b连通,水换热器40接入冷媒循环系统。冷媒依次经过压缩机10、四通阀70(连接端a至连接端d)、第二三通阀60(连接端c至连接端b)、水换热器40、第一三通阀50(连接端b至连接端a)、节流装置90、室外换热器20、四通阀70(连接端b至连接端c)、气液分离器80、压缩机10。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当然,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