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85139发布日期:2020-04-07 15:56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温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氧化锆珠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温机。



背景技术:

化工、冶金领域中,通常会对对反应料液进行升温。现有技术中,通常会采用各种槽体、物料筒等对反应料液进行升温,但是目前的各种升温槽通常是在槽体内放入加温装置来作为热源对反应料液进行升温,这种结构不仅容易污染到反应料液,同时加温装置本身在长期工作之后也容易老化以及损坏;且现有的升温槽由于其排放口不易清洗,也对使用者带来困扰。而且当升温槽内部空间较大时,会产生升温槽内部的上下温度不一,影响工件的加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可对炉壳体内的空间大小进行调节,通过改变空间大小进行升温,操作方便的升温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升温机,包括炉壳体,炉壳体的一侧面为开口状,炉壳体的侧面开口上活动设置有炉门,炉壳体内设置有外壳体,外壳体为中空状结构,且外壳体的纵截面为椭圆形,外壳体的底部对立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且外壳体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固定设置在炉壳体内的底面上,外壳体内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为中空状结构,固定座上固定设置有物料放置架,固定座的对立两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的弧形开口相对,第一弧形板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的一端均穿过固定座,且第一弧形板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的一端均活动设置在固定座内,固定座内还水平设置有第一轴和第二轴,且第一弧形板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的一端分别活动设置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的固定座上还设置有u形调节座,u形调节座的u形开口内还活动设置有t形压杆,且t形压杆顶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弧形板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的一端相接触,t形压杆的底部活动设置在u形调节座的u形开口内,固定座内的顶部还设置有气缸,气缸活塞杆与t形压杆顶部之间固定连接,且气缸活塞杆的位置与t形压杆的位置上下相对应,外壳体内还水平设置有若干第一电热元件,且第一电热元件沿着外壳体的圆周方向等距分布,外壳体的顶部与炉壳体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第二电热元件,外壳体底部下端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第三电热元件。

优选的,所述t形压杆的底部与u形调节座u形开口的底部之间还设置有若干回位弹簧,回位弹簧沿着u形调节座的长度方向等距分布,且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u形调节座和t形压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当气缸推动t形压杆的底部向u形调节座u形开口内移动时,t形压杆的两端分别将第一弧形板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的一端下压,使得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分别以第一轴和第二轴为中心轴进行转动,从而可使得第一弧形板的另一端和第二弧形板的另一端相接触,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在外壳体内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体,有利于对物料放置架上的物料进行快速加热。

优选的,所述u形调节座u形开口内的高度大于t形压杆的高度,有利于当气缸推动t形压杆的底部向u形调节座u形开口内移动,t形压杆的两端分别将第一弧形板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的一端下压,使得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分别以第一轴和第二轴为中心轴进行转动,从而可使得第一弧形板的另一端和第二弧形板的另一端相接触,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在外壳体内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体。

优选的,所述t形压杆的顶部为弧形面,t形压杆的顶部弧形开口朝向u形调节座,且t形压杆顶部的宽度大于第一弧形板的一端至第二弧形板的一端之间的距离,t形压杆的顶部为弧形面,更有利于气缸推动t形压杆的底部向u形调节座u形开口内移动时,t形压杆的两端分别将第一弧形板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的一端下压。

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的弧度均与外壳体的弧度相配合,使得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分开时,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可分别位于外壳体内的两侧,不会影响对物料放置架上的物料进行快速加热。

优选的,所述固定座为隔热材料制成,有利于防止固定座内部的零部件温度过高,影响使用效果。

本发明的优点:

(1)外壳体内设置有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当气缸推动t形压杆的底部向u形调节座u形开口内移动时,t形压杆的两端分别将第一弧形板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的一端下压,使得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分别以第一轴和第二轴为中心轴进行转动,从而可使得第一弧形板的另一端和第二弧形板的另一端相接触,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在外壳体内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体,有利于对物料放置架上的物料进行快速加热;

(2)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的弧度均与外壳体的弧度相配合,使得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分开时,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可分别位于外壳体内的两侧,不会影响对物料放置架上的物料进行快速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升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升温机的固定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炉壳体;2、炉门;3、外壳体;31、第一支撑板;32、第二支撑板;33、第一电热元件;34、第二电热元件;35、第三电热元件;4、固定座;41、第一弧形板;42、第二弧形板;43、第一轴;44、第二轴;45、u形调节座;46、t形压杆;47、回位弹簧;5、气缸;6、物料放置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升温机,包括炉壳体1,炉壳体1的一侧面为开口状,炉壳体1的侧面开口上活动设置有炉门2,炉壳体1内设置有外壳体3,外壳体3为中空状结构,且外壳体3的纵截面为椭圆形,外壳体3的底部对立设置有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且外壳体3通过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固定设置在炉壳体1内的底面上,外壳体3内设置有固定座4,固定座4为中空状结构,固定座4上固定设置有物料放置架6,固定座4的对立两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板41和第二弧形板42,第一弧形板41和第二弧形板42的弧形开口相对,第一弧形板41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42的一端均穿过固定座4,且第一弧形板41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42的一端均活动设置在固定座4内,固定座4内还水平设置有第一轴43和第二轴44,且第一弧形板41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42的一端分别活动设置在第一轴43和第二轴44上,第一轴43和第二轴44之间的固定座4上还设置有u形调节座45,u形调节座45的u形开口内还活动设置有t形压杆46,且t形压杆46顶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弧形板41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42的一端相接触,t形压杆46的底部活动设置在u形调节座45的u形开口内,固定座4内的顶部还设置有气缸5,气缸5活塞杆与t形压杆46顶部之间固定连接,且气缸5活塞杆的位置与t形压杆46的位置上下相对应,外壳体3内还水平设置有若干第一电热元件33,且第一电热元件33沿着外壳体3的圆周方向等距分布,外壳体3的顶部与炉壳体1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第二电热元件34,外壳体3底部下端的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第三电热元件35。

t形压杆46的底部与u形调节座45u形开口的底部之间还设置有若干回位弹簧47,回位弹簧47沿着u形调节座45的长度方向等距分布,且回位弹簧47的两端分别与u形调节座45和t形压杆46的底部固定连接,当气缸5推动t形压杆46的底部向u形调节座45u形开口内移动时,t形压杆46的两端分别将第一弧形板41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42的一端下压,使得第一弧形板41和第二弧形板42分别以第一轴43和第二轴44为中心轴进行转动,从而可使得第一弧形板41的另一端和第二弧形板4的另一端相接触,第一弧形板41和第二弧形板4在外壳体3内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体,有利于对物料放置架6上的物料进行快速加热,u形调节座45u形开口内的高度大于t形压杆46的高度,有利于当气缸5推动t形压杆46的底部向u形调节座45u形开口内移动,t形压杆46的两端分别将第一弧形板41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42的一端下压,使得第一弧形板41和第二弧形板42分别以第一轴43和第二轴44为中心轴进行转动,从而可使得第一弧形板41的另一端和第二弧形板4的另一端相接触,第一弧形板41和第二弧形板4在外壳体3内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体,t形压杆46的顶部为弧形面,t形压杆46的顶部弧形开口朝向u形调节座45,且t形压杆46顶部的宽度大于第一弧形板41的一端至第二弧形板42的一端之间的距离,t形压杆46的顶部为弧形面,更有利于气缸5推动t形压杆46的底部向u形调节座45u形开口内移动时,t形压杆46的两端分别将第一弧形板41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42的一端下压,第一弧形板41和第二弧形板42的弧度均与外壳体3的弧度相配合,使得第一弧形板41与第二弧形板42分开时,第一弧形板41和第二弧形板42可分别位于外壳体3内的两侧,不会影响对物料放置架6上的物料进行快速加热,固定座4为隔热材料制成,有利于防止固定座4内部的零部件温度过高,影响使用效果。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先将物料放置在物料放置架6上,当需要对物料进行升温加热时,可启动气缸5推动t形压杆46的底部向u形调节座45u形开口内移动,t形压杆46的两端分别将第一弧形板41的一端和第二弧形板42的一端下压,使得第一弧形板41和第二弧形板42分别以第一轴43和第二轴44为中心轴进行转动,从而可使得第一弧形板41的另一端和第二弧形板4的另一端相接触,第一弧形板41和第二弧形板4在外壳体3内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体,使得包围物料的外部空间体积减少,更有利于提高对物料升温加热的速度和效果;当加热结束后,打开炉门2,气缸5回收,t形压杆46在回位弹簧47的作用下向u形调节座45u形开口外移动,操作者容易将第一弧形板41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板4的另一端之间分离开,取出放置在物料放置架6上的物料。

以上所述仅为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