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3679发布日期:2019-02-01 19:45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热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储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热体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蓄热电锅炉多采用镁砖等材料的显热储热,由于镁砖等材料强度较高,往往采用镁砖直接堆叠的方式进行布置。随着对占地面积、储能密度等要求的不断提高,采用潜热型储热材料的蓄热砖,例如是基于复合相变材料储热材料的相变砖,是蓄热电锅炉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相变材料砖体强度不够,若仍采用直接堆叠的方式,在相变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变形甚至断裂,致使相变蓄热体因强度不够而坍塌。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热体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潜热型储热材料的相变砖体构成的蓄热体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蓄热体结构,包括蓄热体本体,所述蓄热体本体包括沿高度方向交替间隔堆叠的骨架层和蓄热层;所述骨架层包括多个由显热型储热材料制成的骨架砖,所述蓄热层包括多个由潜热型储热材料制成的蓄热砖。

优选地,所述骨架砖与加热装置接触。

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丝,所述骨架砖沿延伸方向开设有放置所述电热丝的放置凹槽。

优选地,所述骨架砖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侧对应开设有可组合为所述放置凹槽的凹槽结构。

优选地,多个所述蓄热砖沿延伸方向连接形成第一砖排结构,所述蓄热层包括多个在所述蓄热体本体宽度方向上间隔第一间隙设置的所述第一砖排结构,所述第一间隙形成允许换热流体沿所述蓄热体本体长度方向流经所述蓄热体本体的流体通道。

优选地,多个所述骨架砖沿延伸方向连接形成第二砖排结构,相邻所述骨架层和所述蓄热层中的所述第一砖排结构和所述第二砖排结构垂直布置。

优选地,所述蓄热体本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竖直延伸的膨胀缝;所述膨胀缝位于相邻所述骨架砖之间以及相邻所述蓄热砖之间。

优选地,所述膨胀缝内塞有保温棉。

优选地,所述骨架层中的所述第二砖排结构间隔第二间隙设置;对应所述蓄热体本体长度方向的两侧面中非所述膨胀缝位置的所述第二间隙填充有所述蓄热砖。

优选地,所述的蓄热体结构,还包括覆盖于所述蓄热体本体顶层的顶层结构,所述顶层结构由所述蓄热砖沿延伸平面排列堆砌而成。

优选地,所述的蓄热体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蓄热体本体底部的底层底座,所述底层底座为钢板或由若干块所述骨架砖水平排列堆砌而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蓄热体结构,采用骨架层和蓄热层交替间隔堆叠的方式,潜热型储热材料制成的蓄热砖具有储能密度大的特性,储热性能较好;显热型储热材料制成的骨架砖硬度较大,作为蓄热体结构的骨架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可以增加蓄热体本体的稳固性;而且也可以使得蓄热层从上下面都可以吸收热量,使蓄热结构整体的蓄热能力更好。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蓄热体结构,蓄热体本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竖直延伸的膨胀缝,防止在蓄热砖遇热发生形变互相挤压,使得蓄热体本体产生形变。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蓄热体结构,骨架层作为加热层采用骨架砖和蓄热砖交替间隔排序的方式,既可以利用骨架砖使得蓄热体本体更加稳固,也可以利用蓄热砖更加限度的蓄热。

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蓄热体结构,在骨架砖内部设置放置凹槽来放置加热装置,骨架砖与加热装置直接接触,解决蓄热砖出现渗盐后的绝缘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热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蓄热体本体;11-骨架层;12-蓄热层;2-顶层结构;3-底层底座;

4-骨架砖;5-蓄热砖;6-放置凹槽;41-第一本体;

42-第二本体;111-第二砖排结构;121-第一砖排结构;122-流体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蓄热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蓄热体本体1,蓄热体本体1包括沿高度方向交替间隔堆叠的骨架层11和蓄热层12;骨架层11包括多个由显热型储热材料制成的骨架砖4,蓄热层12包括多个由潜热型储热材料制成的蓄热砖5。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骨架层11和蓄热层12交替间隔堆叠的方式为一层骨架层11和一层蓄热层12交替间隔堆叠。但是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为多层骨架层11和一层蓄热层12交替间隔堆叠,或者多层骨架层11和多层蓄热层12交替间隔堆叠等任一组合的交替间隔堆叠方式。

骨架层11作为加热层,其与蓄热层12沿高度方向交替间隔堆叠,如此设计不仅可以增加蓄热体本体1的稳固性,也可以使得蓄热层12从上、下面都可以吸收热量,使蓄热结构整体的蓄热能力更好。

骨架砖4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本体41和第二本体42,第一本体41和第二本体42相对侧对应开设有可组合为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为用于放置电热丝的放置凹槽6。第一本体41和第二本体42可拆卸,从而方便电热丝放入和取出。骨架层11的骨架砖4与电热丝直接接触,解决蓄热砖出现渗盐后的绝缘问题。

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为电热丝,相应地,放置凹槽6形状为圆柱形凹槽。但是加热装置并不限于电热丝,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加热管、加热片等,放置凹槽6的形状与加热装置的形状相应。

多个蓄热砖5沿延伸方向连接形成第一砖排结构121,蓄热层12包括多个在蓄热体本体1宽度方向上间隔第一间隙设置的第一砖排结构121,第一间隙形成允许换热流体沿蓄热体本体1长度方向流经蓄热体本体1的流体通道122,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换热流体为空气,但是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其他流体介质。

多个骨架砖3沿延伸方向连接形成第二砖排结构111,相邻骨架层11和蓄热层12中的第一砖排结构121和第二砖排结构111垂直布置,第一砖排结构121和第二砖排结构111垂直布置的堆叠方式,使蓄热体结构稳固。

蓄热体本体1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竖直延伸的膨胀缝;膨胀缝位于相邻骨架砖4之间以及相邻蓄热砖5之间。膨胀缝可以防止在蓄热砖5遇热发生形变互相挤压使得蓄热体本体1产生形变,设置膨胀缝可以使蓄热体本体1结构更加稳固。

膨胀缝内塞有保温棉,可防止换热流体从膨胀缝中溢出,影响蓄热效果。

骨架层11中的第二砖排结构111间隔第二间隙设置;对应蓄热体本体1长度方向的两侧面中非膨胀缝位置的第二间隙填充有蓄热砖5。即骨架层11作为加热层采用骨架砖4和蓄热砖5交替间隔排序的方式,既可以利用骨架砖4使得蓄热体本体1更加稳固,也可以利用蓄热砖5更加限度的蓄热。

蓄热体结构还包括覆盖于蓄热体本体1顶层的顶层结构2,顶层结构2由蓄热砖沿延伸平面排列堆砌而成,顶层结构2覆盖于蓄热体本体的顶层使蓄热体结构整体蓄热能力更好。

蓄热体本体1底部设置有底层底座3,底层底座3为钢板或由若干块骨架砖水平排列堆砌而成。底层底座3可以起到为蓄热体本体1找平和支撑的作用。

本发明提供的蓄热体结构,采用骨架层和蓄热层交替间隔堆叠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蓄热体本体的稳固性,也可以使得蓄热层从上下面都可以吸收热量,使蓄热结构整体的蓄热能力更好,蓄热体本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竖直延伸的膨胀缝,防止在蓄热砖遇热发生形变互相挤压,使得蓄热体本体产生形变。骨架层作为加热层采用骨架砖和蓄热砖交替间隔排序的方式,既可以利用骨架砖使得蓄热体本体更加稳固,也可以利用蓄热砖更加限度的蓄热。在骨架砖内部设置放置凹槽来放置加热装置,防止蓄热砖与加热装置直接接触出现渗盐后的绝缘问题。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