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口导流结构和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6443发布日期:2019-01-29 18:01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出风口导流结构和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口导流结构和净化器。



背景技术:

净化器通过循环室内空气,将空气中的颗粒过滤,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而净化器的净化能力除了与过滤部件有直接连接外,还与导风流道的合理设计紧密相关,导风流道的合理设计将有效减少空气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且一般的净化器通过离心风叶为空气提供流通的动力,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但是经过离心风叶输送出去的空气在导风流道中能量流失较大,导致空气净化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出风口导流结构和净化器,以提高空气净化效率。

一种出风口导流结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罩设在离心风叶外围,形成导风流道,所述导风流道中设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位于离心风叶靠近导风流道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导流件沿导风流道的纵向设置。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出风口导流结构,在离心风叶的作用下,空气从导风流道中穿过,经过离心风叶的空气在外壳中呈螺旋状向出风口移动,而沿导风流道纵向设置的导流件则对呈螺旋状运动的空气进行导向,使其沿导风流道的纵向流向出风口,避免气流在导风流道内打转,减少风量损失,提高空气净化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为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为多个,多个导流板在所述导风流道内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导流结构还包括用于支撑电机的内壳,所述内壳位于离心风叶靠近导风流道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内壳与外壳之间形成了所述导风流道,所述导流件位于所述内壳与外壳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上,且向靠近所述外壳的方向延伸,与所述外壳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设有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从所述导流件上与所述外壳连接的端面贯穿至与所述内壳连接的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远离离心风叶的方向上所述内壳的外径逐渐减小,且所述内壳外壁的斜率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为直板或弧形板,当所述导流件为弧形板时,经离心风叶输送出来呈螺旋上升的空气被所述弧形板的凹面阻挡,且沿导风流道的纵向流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为圆柱形壳体,所述圆柱形壳体的半径为r,当所述导流件为弧形板时,所述弧形板的弧形半径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板的弧形半径为

一种净化器,包括离心风叶、用于带动所述离心风叶转动的电机和上述出风口导流结构,所述外壳罩设在所述离心风叶的外围。

上述方案设置了一种净化器,主要通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出风口导流结构,使得经过所述离心风叶的空气能够在导流件的作用下,沿导风流道的纵向移动,避免空气在导风流道内旋转而导致风量减少,送风距离减少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空气净化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离心风叶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所述离心风叶的轴线与所述导流件的侧面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净化器,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导风流道的入风口,且与所述入风口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出风口导流结构的正视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出风口导流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所述出风口导流结构的正视图;

图4为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导流结构的正视图;

图5为未设置导流件时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所述净化器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施例所述净化器的爆炸图;

图8为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净化器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净化器,11、离心风叶,12、电机,13、出风口导流结构,131、外壳,132、导风流道,133、导流件,134、内壳,135、过滤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出风口导流结构13,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外壳131,如图6所示,所述外壳131罩设在离心风叶11外围,形成导风流道132,所述导风流道132中设有导流件133,所述导流件133位于离心风叶11靠近导风流道132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导流件133沿导风流道132的纵向设置。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出风口导流结构13,在离心风叶11的作用下,空气从导风流道132中穿过,如图5所示,经过离心风叶11的空气在外壳131中呈螺旋状向出风口移动,而如图6所示,沿导风流道132纵向设置的导流件133则对呈螺旋状运动的空气进行导向,使其沿导风流道132的纵向流向出风口,避免气流在导风流道132内打转,减少风量损失,提高空气净化效率。

具体地,本文中所述导流件133沿导风流道132的纵向设置,是指如图6所示状态下的纵向,使得螺旋上升的空气能够被所述导流件133阻挡,从而沿着导流件133向上流动,避免在内壳134中打转,减少风量损失。例如,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各个实施例的正视图中所述导流件133可视的部分为其端面。当净化器10的安装角度有所偏移时,所述导流件133的设置方向也做相应偏移。但是所述导流件133与所述外壳131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即所述导流件133能够对所述导风流道132中螺旋上升的气流进行导向,使其大致沿外壳131的轴向移动。具体地,所述导流件可以为板状结构。而且,所述导流件133的个数可以设置为多个,以提高对螺旋上升空气的阻挡作用,减少风量损失。

而且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133为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为多个,多个导流板在所述导风流道132内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使得在轴向上螺旋上升的空气能够被较均匀的向出风口引导,进一步提高出风量。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导流结构13,还包括用于支撑电机12的内壳134,所述内壳134位于离心风叶11靠近导风流道132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内壳134与外壳131之间形成了所述导风流道132,所述导流件133位于所述内壳134与外壳131之间。

当采用所述内壳134支撑电机12时,所述内壳134与外壳131之间形成所述导风流道132,则所述导流件133设置在所述内壳134与外壳131之间,对导风流道132内螺旋上升的空气进行导向。

具体地,所述导流件133可以与所述外壳131连接,也可以与所述内壳134连接。或者支撑在外壳131与内壳134之间,能够对内壳134和外壳131起到支撑作用,提高出风口导流结构13整体的强度。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导流件133设置在所述内壳134上,且向靠近所述外壳131的方向延伸,与所述外壳131连接。

而且,基于所述导流件133的存在,当导流件133支撑在内壳134与外壳131之间时,可以将所述导流件133设置为具有一定宽度的结构,如图4所示,然后在导流件133中设置以供走线的通道,从而减少内壳134与外壳131之间专用走线通道的设置,进一步简化结构。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133设有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从所述导流件133上与所述外壳131连接的端面贯穿至与所述内壳134连接的端面。与所述内壳134中电机12连接的线路则通过所述穿线通道与外界电路连接,避免线路暴露在导风流道132内,影响出风量。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远离离心风叶11的方向上所述内壳134的外径逐渐减小,且所述内壳134外壁的斜率逐渐减小。从而使得所述内壳134的外壁形成类似于倒扣碗的形状,避免导风流道132中的气流在内壳134的表面聚集打转,进一步提高出风量。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133可以为直板,或者弧形板,只要所述导流件133沿导风流道132的纵向设置,能够将螺旋上升的气流引导至向上流动即可。

而且,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当所述导流件133为弧形板时,经离心风叶11输送出来呈螺旋上升的空气被所述弧形板的凹面阻挡,且沿导风流道132的纵向流动。被导流件133导向的空气刚接触导流件133时能够沿导流件133的凹面流动,然后在导流件133的阻挡下向上流动,进一步减少空气在与导流件133接触时的能量损失。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所述外壳131为圆柱形壳体,所述圆柱形壳体的半径为r,当所述导流件133为弧形板时,所述弧形板的弧形半径为在保障导流件133对空气的导向作用时,也使得整体的风量较大。且优选地,所述弧形板的弧形半径为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净化器10,如图6至图8所示,包括离心风叶11、用于带动所述离心风叶11转动的电机12和上述出风口导流结构13,所述外壳131罩设在所述离心风叶11的外围。

上述方案设置了一种净化器10,主要通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出风口导流结构13,使得经过所述离心风叶11的空气能够在导流件133的作用下,沿导风流道132的纵向移动,避免空气在导风流道132内旋转而导致风量减少,送风距离减少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空气净化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离心风叶11与所述外壳131同轴设置,所述离心风叶11的轴线与所述导流件133的侧面平行。使得导风流道132内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整体的出风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净化器10还包括过滤装置135,所述过滤装置135设置在所述导风流道132的入风口,且与所述入风口连通。

所述在电机12的带动下,离心风叶11转动将外界的空气吸入,外界空气经过所述过滤装置135后从所述导风流道132中穿过,在所述导流件133的作用下,将导风流道132中螺旋上升的空气,引导为沿导风流道132纵向流动的空气,减少空气在导风流道132中打转的情况,从而提高出风量,提高净化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