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面板组件和立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7779发布日期:2018-09-28 18:52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面板组件和一种立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立式空调器一般都是通过空调出风面板上的导风格栅送风,以通过导风格栅实现较大的出风面积和较大的送风范围,但是由于导风格栅送风距离远,风量较大,在空调设备长时间制冷时,会影响用户的体感,且进而增加患上“空调病”的概率。

基于采用导风格栅送风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通过在出风面板上分别设置导风格栅和出风微孔,以实现既能格栅出风,又能微孔出风的功能,微孔能将集中气流疏散成众多细微的细丝,分解强风为无感柔风,避免直吹人体。用户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出风模式,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但上述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1)在原遮挡面板区域设置出风微孔,以致取消了遮挡面板部分,在空调器不工作时,出风口暴露在外界,导致灰尘容易进入空调器内部;

(2)设置有出风微孔的微孔板采用凸包式连接结构,连接结构较复杂,制备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面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出风面板组件,适用于空调器,并与空调器的出风口对应设置,出风面板组件包括多个面板,多个面板包括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中的至少两个,其中,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中的至少两个通过周向连接,形成半筒状出风面板。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出风面板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风面板上开设有多个导风格栅,以通过导风格栅导风;微风面板上开设有多个微孔,以通过多个微孔散风;遮挡面板用于在立式空调器停止运行时,遮挡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组合构成出风面板,在导风面板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在导风面板上的导风格栅实现导风功能,在微风面板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于微风面板上的多个微孔出风,与导风格栅相比,降低人体对风量的体感,进而提升用户感应的舒适性,在遮挡面板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遮挡面板,遮挡面板与出风口对应表明空调器处于关闭状态,从而能够防止空调器不运行时外部灰尘进入空调器内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多个面板包括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时,优选地,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均被构造为弧形面板,且沿周向依次平滑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沿周向依次平滑连接,以俯视角度为视点,沿周向依次平滑连接,可以为沿顺时针连接,也可以为沿逆时针连接,采用该设置方式,在空调器开机后,出风面板可以通过转动,将微风面板旋转至遮挡面板的位置,然后通过进一步旋转,将导风面板旋转至遮挡面板的位置,从而可以先实现出风口与微风面板对应,以快速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

另外,也可以交换导风面板与微风面板的设置位置,即将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沿周向依次设置,采用该设置方式,在空调器开机后,可以首先通过导风模式以实现快速降温或升温,在导风模式下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进入无风感模式,通过多个微孔出风,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感。

其中,导风面板、遮挡面板与微风面板可以分别为单独的弧形面板,通过固定组装形成出风面板组件。

另外,导风面板、遮挡面板与微风面板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制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多个面板包括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时,导风面板、遮挡面板与微风面板均被构造为弧形面板,且沿周向依次平滑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遮挡面板设置在导风面板与微风面板之间,在关机状态下,遮挡面板与出风口对应,在开机后,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使出风面板模块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进入导风模式,或微风面板模式,在单一模式的使用环境中,实现了转动行程最小化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风面板包括:面板框架,与导风面板和/或遮挡面板连接;微孔板,多个微孔开设于微孔板上,微孔板能够拆卸组装于面板框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微风面板设置为由面板框架与与微风板组装形成,一方面,将微孔板单独作为一个零件制备,以开设多个微孔,能够降低加工难度,实现了多个微孔的生成,另一方面,通过将微孔板设置为可拆卸结构,方便了用户的拆卸清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孔板上能够构设出多条加强筋,任意相邻的两条加强筋之间形成微孔区,每个微孔区开设多个微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微孔板上构设出多条加强筋,以通过加强筋,将微孔板划分为多个微孔区域,其中,加强筋的构造方式可以为在弧形板上避开筋位区域开设微孔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在曲面上设置凸出的筋条的方式实现,进而防止微风板在制程过程或使用过程发生变形,进而提升微风板的制备良率,以及降低拆装过程中产生变形的概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条加强筋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组加强筋,以及沿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二组加强筋,第一组加强筋与第二组加强筋通过交叉将微孔板划分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多条加强筋设置为分别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组加强筋,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组加强筋,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可以为沿纵向对称,从而能够在微孔板上构造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分别在每个菱形的微孔区域上开设微孔,在满足无风感出风模式需求的前提下,提升了微孔板的美观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强筋为沿弧形面板的轴向延伸的波浪形筋条。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强筋为沿弧形面板的轴向延伸的波浪形筋条,相邻的两条波浪形筋条也是纵向对称,以在微孔板上构造出多个近似菱形的微孔区域,分别在每个近似菱形的微孔区域上开设微孔,一方面,在满足无风感出风模式需求的前提下,提升了微孔板的美观性,另一方面,与菱形的微孔区域相比,外观上更具有流线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风面板、面板框架与遮挡面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微孔板为钣金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风面板、面板框架与遮挡面板可以通过一体成型注塑制备形成,实现了除微风板之外的其它结构的一体化制备,通过将微孔板设置为钣金件,一方面,降低了微孔板的制备难度,并能够实现小直径的多个微孔的开设,另一方面,钣金件与塑胶件相比,传热性更好,并且更易生成凝露。

其中,钣金件具体为铝合金钣金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孔板的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第一卡扣,第一卡扣包括沿周向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卡接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一卡接结构的端部,并沿轴向向下延伸的第一钩体结构;面板框架上与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一卡扣相适配的第一卡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一侧边缘沿轴向设置第一卡扣,并且第一卡扣分别包括第一卡接结构以及第一钩体结构,在面板框架上对应设置多个第一卡槽,通过第一卡接结构实现轴向定位,通过第一钩体结构实现周向行为,从而实现微孔板的预定位与预装配,在微孔板为钣金件时,第一卡接结构可以通过折弯与冲裁等工艺制备生成,在满足装配需求的同时,结构与制备工艺都较简单。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孔板的另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连接部,连接部沿周向弯折形成,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面板框架上与另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一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二螺纹连接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微孔板的另一侧沿轴向设置多个连接部,具体为连接板,在连接板上开设第一连接孔,在面板框架上与连接部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凸台结构,在凸台结构上开设第二螺纹连接孔,以实现通过螺纹将微风板固定在面板框架上,连接板通过向外折弯形成,固定可靠性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孔板的端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第二卡扣包括沿径向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卡接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二卡接结构的端部,并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钩体结构;面板框架上与端部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二卡扣相适配的第二卡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微孔板的上端和/或下端分别设置第二卡扣,与面板框架上的第二卡槽配合组装,实现了对微孔板的径向定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微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45000,并小于或等于50000;微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0.8mm,并小于或等于1.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实验体验表明,在限定微孔的数量范围以及微孔的直径大小范围内,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无风感的体验。

微孔的形状除了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长圆形、菱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等。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立式空调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出风面板组件;驱动机构,连接至出风面板组件,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出风面板组件旋转,以使出风口能够分别与导风面板、微风面板或遮挡面板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驱动机构,实现了出风面板组件的自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半筒状进风面板,进风面板的两侧边缘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卡槽;半筒状出风面板的两侧边缘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卡扣,卡扣沿周向向外延伸,其中,通过卡扣与卡槽配合,使半筒状进风面板与半筒状出风面板配合组装,形成筒状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半筒状进风面板与半筒状出风面板通过对接形成筒状结构,并通过卡扣与卡槽结构组装,安装方便且方便拆卸。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进风面板上开设有进风格栅;其中,风流通过进风格栅进入立式空调器的内部风道,在进行换热后由导风面板上的导风格栅导出,或由所微风面板上的微孔散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进风面板上设置进风格栅,并且进风格栅能够沿周向向进风面板的边缘延伸,以使进风角度最大化设置,进而有利于提升进风效率,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进风面板的底部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上能够拆卸安装有弧形安装板,弧形安装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走线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开设安装孔,并在安装孔上安装有可拆卸的弧形安装板,通过开设安装孔,在空调器需要组装与维修时,能够通过安装孔探视内部空间,并获取一定的操作空间,从而完成电路连接等操作,通过设置弧形安装板,以遮挡安装孔,从而保证了空调器整体的美观度。

其中,走线孔的数量具体为两个,以分别接入弱电与强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弧形安装板上于走线孔的两侧设置有齿状导轨;进风面板还包括:走线挡板,能够拆卸组装于走线孔上,走线挡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定位齿,其中,通过定位齿与齿状导轨配合,使走线挡板能够沿齿状导轨滑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走线孔上设置可以上下滑动的走线挡板,能够根据走线的宽度调整走线挡板的位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装饰板;第二装饰板,与第一装饰板沿周向并排设置,并与第一装饰板之间具有指定周向距离,以构造为敞开区域,其中,出风面板组件设置于第一装饰面板与第二装饰面板的内侧,并且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中的任意一个能够对应设置于敞开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的内侧沿轴向靠近安装出风面板组件,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之间形成用于出风的敞开区域,在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中的任意一个对应旋转至敞开区域时,通过导风面板导风,或通过微风面板实现无风感送风,或通过遮挡面板关闭送风口。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支撑底座,支撑底座上开设有插槽;第一装饰板和/或第二装饰板的底部内侧壁上设置有插接结构,其中,通过将插接结构插入插槽内,将第一装饰板和/或第二装饰板组装于支撑底座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撑底座上设置插槽,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上设置插接结构,通过将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通过推拉操作,实现与支撑底座的组装与拆卸,安装方便,并且可靠性高。

通过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通过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设第三种面板,包括在只设置导风面板与遮挡面板的基础上增设微风面板,以及在只设置导风面板与微风面板的基础上增设遮挡面板,实现了立式空调器在不同工作模式或关闭状态下出风面板设置于不同的设置状态,通过设置在导风面板上的导风格栅实现导风功能,通过设置于微风面板上的多个微孔出风,与导风格栅相比,降低人体对风量的体感,进而提升用户感应的舒适性,通过设置遮挡面板,遮挡面板与出风口对应表明空调器处于关闭状态,从而能够防止空调器不运行时外部灰尘进入空调器内部。

(2)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风面板上微风板的组装方式,只需要板状的卡扣与连接板,实现与面板框架的组装,在满足装配需求的前提下,制备工艺更简单。

(3)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面板组件可以由两部分组装形成,一部分包括导风面板、面板框架以及遮挡面板,并且一体化注塑形成,另一部分为可拆卸安装在面板框架上的铝合金微孔板,一方面,微孔板制备方便,另一方面,微孔板拆装也比较方便。

(4)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风板的构造方式,通过设置为钣金件,并且设置规则的加强筋,在满足微孔开设的前提下,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并且能够降低变形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向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向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向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向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微风板的内向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A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6中B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微风板的外向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C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D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1中E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面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导风面板,1022格栅,1024弧形框体,1024A弧形加强筋,1026 出风面板,104微风面板,1042面板框架,1042A框体加强筋,1044微孔板,加强筋1044A,微孔1044B,1046第一卡扣,1046A第一卡接结构, 1046B第一钩体结构,1042A第一卡槽,1048连接板,1050第二卡扣,1050A 第二卡接结构,1050B第二钩体结构,1042B第二卡槽,106遮挡面板,1062 第二面板框架,挡风板106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出风面板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出风面板组件,出风面板组件,适用于空调器,并与空调器的出风口对应设置,出风面板组件包括多个面板,多个面板包括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中的至少两个,其中,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中的至少两个通过周向连接,形成半筒状出风面板。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出风面板组件中的多个面板设置为不同的组合方式,实现了不同功能下出风面板的构建,进而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出风面板组件,适用于空调器,并与空调器的出风口对应设置,多个面板包括:导风面板102,导风面板102上开设有多个导风格栅1022,在导风面板102与出风口相对设置时,通过导风格栅1022导风;微风面板104,微风面板104上开设有多个微孔 1044B,在微风面板104与出风口相对设置时,通过多个微孔1044B散风,遮挡面板106,在遮挡面板106与出风口相对设置时,通过遮挡面板106遮挡出风口,其中,导风面板102、微风面板104与遮挡面板106通过沿周向连接,形成半筒状出风面板。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导风面板102、微风面板104与遮挡面板106组合构成出风面板,在导风面板102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在导风面板102 上的导风格栅1022实现导风功能,在微风面板104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于微风面板104上的多个微孔1044B出风,与导风格栅1022相比,降低人体对风量的体感,进而提升用户感应的舒适性,在遮挡面板106与出风口对应时,通过设置遮挡面板106,遮挡面板106与出风口对应表明空调器处于关闭状态,从而能够防止空调器不运行时外部灰尘进入空调器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纵向指竖直方向或略偏移竖直方向的方向,下方所指的是空调器的放置方向。

实施例一:

如图1与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导风面板102、微风面板 104与遮挡面板106均被构造为弧形面板,且沿周向依次平滑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导风面板102、微风面板104与遮挡面板106的第一种组合方式,通过将导风面板102、微风面板104与遮挡面板106沿周向依次平滑连接,以俯视角度为视点,沿周向依次平滑连接,可以为沿顺时针连接,也可以为沿逆时针连接,采用该设置方式,在空调器开机后,可以先实现出风口与微风面板104对应,以快速进入无风感运行模式。

实施例二:

同时,也可以采用导风面板102、微风面板104与遮挡面板106的第二种组合方式,交换导风面板102与微风面板104的设置位置,即将导风面板102、微风面板104与遮挡面板106沿周向依次设置,采用该设置方式,在空调器开机后,可以首先通过导风模式以实现快速降温或升温,在导风模式下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进入无风感模式,通过多个微孔1044B出风,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感。

其中,导风面板102、遮挡面板106与微风面板104可以分别为单独的弧形面板,通过固定组装形成出风面板组件。

另外,导风面板102、遮挡面板106与微风面板104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制备。

实施例三:

如图3与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导风面板102、遮挡面板106与微风面板104均被构造为弧形面板,且沿周向依次平滑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导风面板102、微风面板104与遮挡面板106的第三种组合方式,通过将遮挡面板106设置在导风面板102与微风面板104之间,在关机状态下,遮挡面板106与出风口对应,在开机后,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使出风面板模块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进入导风模式,或微风面板104 模式,在单一模式的使用环境中,实现了转动行程最小化设置。

实施例四:

如图5至图10所示,作为微风面板104的一种构造方式,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微风面板104包括:面板框架1042,与导风面板102和/或遮挡面板106连接;微孔板1044,多个微孔1044B开设于微孔板1044上,微孔板1044能够拆卸组装于面板框架1042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微风面板104设置为由面板框架1042与与微风板组装形成,一方面,将微孔板1044单独作为一个零件制备,以开设多个微孔 1044B,能够降低加工难度,实现了多个微孔的生成,另一方面,通过将微孔板1044设置为可拆卸结构,方便了用户的拆卸清洗。

如图9与图10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微孔板1044上能够构设出多条加强筋1044A,任意相邻的两条加强筋1044A之间形成微孔区,每个微孔区开设多个微孔1044B。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微孔板1044上构设出多条加强筋1044A,以通过加强筋1044A,将微孔板1044划分为多个微孔1044B区域,其中,加强筋1044A 的构造方式可以为在弧形板上避开筋位区域开设微孔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在曲面上设置凸出的筋条的方式实现,进而防止微风板在制程过程或使用过程发生变形,进而提升微风板的制备良率,以及降低拆装过程中产生变形的概率。

实施例五:

如图9与图10所示,作为微孔排布的第一种构造方式,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多条加强筋1044A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组加强筋 1044A,以及沿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二组加强筋1044A,第一组加强筋1044A 与第二组加强筋1044A通过交叉将微孔板1044划分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多条加强筋1044A设置为分别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组加强筋1044A,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组加强筋1044A,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可以为沿纵向对称,从而能够在微孔板1044上构造出多个菱形的微孔区域,分别在每个菱形的微孔区域上开设微孔,在满足无风感出风模式需求的前提下,提升了微孔板1044的美观性。

实施例六:

作为微孔排布的第二种构造方式,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加强筋 1044A为沿弧形面板的轴向延伸的波浪形筋条。

在该实施例中,加强筋1044A为沿弧形面板的轴向延伸的波浪形筋条,相邻的两条波浪形筋条也是纵向对称,以在微孔板1044上构造出多个近似菱形的微孔区域,分别在每个近似菱形的微孔区域上开设微孔,一方面,在满足无风感出风模式需求的前提下,提升了微孔板1044的美观性,另一方面,与菱形的微孔区域相比,外观上更具有流线性。

实施例七: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导风面板102、面板框架1042与遮挡面板106为一体成型结构;微孔板1044为钣金件。

在该实施例中,导风面板102、面板框架1042与遮挡面板106可以通过一体成型注塑制备形成,实现了除微风板之外的其它结构的一体化制备,通过将微孔板1044设置为钣金件,一方面,降低了微孔板1044的制备难度,并能够实现小直径的多个微孔1044的开设,另一方面,钣金件与塑胶件相比,传热性更好,并且更易生成凝露。

具体地,在分别设置有导风面板102、微风面板104与遮挡面板106时,在微风面板104的指定区域设置开口,以构设出面板框架1042,导风面板102、面板框架1042与遮挡面板106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个塑胶材质的设置有开口的弧形面板,在弧形面板的开口区域周向分布设置卡槽和/或用于连接的螺纹孔,在微风板1044的轴向分别设置多个第一卡扣1046与第二卡扣1050,通过卡接与螺接,将微风板1044组装于弧形面板上。

另外,如图15所示,也可以只设置导风面板102与微风面板104,在微风面板104的指定区域设置开口,以构设出面板框架1042,导风面板102与面板框架1042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个塑胶材质的设置有开口的弧形面板,在弧形面板的开口区域周向分布设置卡槽与用于连接的螺纹孔,在微风板1044 的周向分别设置多个第一卡扣1046、第二卡扣1050和/或螺接孔,通过卡接与螺接,将微风板1044组装于弧形面板上。进一步,如图15所示,在面板框架1042上设置框体加强筋1042A,以提升设置有开口的弧形面板的整体强度。

实施例八:

如图16所示,还可以将设置有出风口(包括导风格栅与微孔)的出风面板设置为可拆卸结构,即弧形面板包括弧形框体1024与组装于弧形框体上的出风面板1026,出风面板上能够分别构设出导风格栅1022与微孔1044B,出风面板1026可以为由注塑成型工艺制备成的塑胶件或钣金成型工艺制备的钣金件,出风面板1026可以通过周向设置的插接卡扣,与弧形框体1024上周向设置的插接卡槽相配合,实现安装与拆卸,具体可以为在底部设置弹性卡扣,在需要拆卸时,将出风面板1026向前上提拉,周向卡扣从限位槽中脱出,实现出风面板拆卸,拆装方便,操作简单,并且导风格栅1022与微孔1044B一体设置,在需要清洗时只需要清洗一个零件,更加省时省力。在弧形框体1024 上设置弧形加强筋1024A,以提升设置有开口的弧形面板的整体强度。

实施例九:

如图17所示,在分别设置有导风面板102、微风面板104与遮挡面板106 时,在微风面板104的指定区域设置第一开口,以构设出面板框架1042,在遮挡面板106的指定区域设置第二开口,以构设出第二面板框架1062,导风面板102、面板框架1042与第二面板框架1062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个塑胶材质的设置有两个开口的弧形面板,在弧形面板的开口区域周向分布设置卡槽和 /或用于连接的螺纹孔,在微风板1044的周向分别设置多个第一卡扣1046、第二卡扣1050,和/或螺接孔,在挡风板1064的周向分别设置多个卡扣,和/或螺接孔,通过卡接与螺接,分别将微风板1044与挡风板1064组装于弧形面板上,在面板框架(1042与1062)上设置框体加强筋1042A,以提升设置有开口的弧形面板的整体强度。

实施例十:

弧形面板与微风板的组装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时方式。

如图6与图7、以及图11与图12所示,在微风板为钣金件的基础上,微风板侧向的连接结构的一种设置方式,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微孔板 1044的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第一卡扣1046,第一卡扣1046包括沿周向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卡接结构1046A,以及设置于第一卡接结构1046A的端部,并沿轴向向下延伸的第一钩体结构1046B;面板框架1042上与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一卡扣1046相适配的第一卡槽1042A。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一侧边缘沿轴向设置第一卡扣1046,并且第一卡扣1046分别包括第一卡接结构1046A以及第一钩体结构1046B,在面板框架 1042上对应设置多个第一卡槽1042A,通过第一卡接结构1046A实现轴向定位,通过第一钩体结构1046B实现周向行为,从而实现微孔板1044的预定位与预装配,在微孔板1044为钣金件时,第一卡接结构1046A可以通过折弯与冲裁等工艺制备生成,在满足装配需求的同时,结构与制备工艺都较简单。

如图6与图7所示,在微风板为钣金件的基础上,微风板固定结构的一种设置方式,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微孔板1044的另一侧边缘沿轴向分布有多个连接部,连接部沿周向弯折形成,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面板框架1042上与另一侧边缘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一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二螺纹连接孔。

在该实施例中,在微孔板1044的另一侧沿轴向设置多个连接部,具体为连接板1048,在连接板1048上开设第一连接孔,在面板框架1042上与连接部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凸台结构,在凸台结构上开设第二螺纹连接孔,以实现通过螺纹将微风板固定在面板框架1042上,连接板1048通过向外折弯形成,固定可靠性高。

如图6与图8所示,在微风板为钣金件的基础上,微风板上下端的定位结构的一种设置方式,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微孔板1044的端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1050,第二卡扣1050包括沿径向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卡接结构1050A,以及设置于第二卡接结构1050A的端部,并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钩体结构1050B。

如图13与图14所示,面板框架1042上与端部连接的区域开设多个与第二卡扣1050相适配的第二卡槽1042B。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微孔板1044的上端和/或下端分别设置第二卡扣,与面板框架1042上的第二卡槽1042B配合组装,实现了对微孔板1044的径向定位。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微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0.8mm,并小于或等于1.5mm。

在微孔板为钣金件时,微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45000,并小于或等于 5000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实验体验表明,在限定微孔的数量范围以及微孔的直径大小范围内,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无风感的体验。

微孔的形状除了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长圆形、菱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出风面板组件;以及驱动机构,连接至出风面板组件,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出风面板组件旋转,以使出风口能够分别与导风面板、微风面板或遮挡面板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驱动机构,实现了出风面板组件的自转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装饰板;第二装饰板,与第一装饰板沿周向并排设置,并与第一装饰板之间具有指定周向距离,以构造为敞开区域,其中,出风面板组件设置于第一装饰面板与第二装饰面板的内侧,并且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中的任意一个能够对应设置于敞开区域。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装饰板;第二装饰板,与第一装饰板沿周向并排设置,并与第一装饰板之间具有指定周向距离,以构造为敞开区域,其中,出风面板组件设置于第一装饰面板与第二装饰面板的内侧,并且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中的任意一个能够对应设置于敞开区域。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的内侧沿轴向靠近安装出风面板组件,在第一装饰板与第二装饰板之间形成用于出风的敞开区域,在导风面板、微风面板与遮挡面板中的任意一个对应旋转至敞开区域时,通过导风面板导风,或通过微风面板实现无风感送风,或通过遮挡面板关闭送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