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微调功能的风量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8016发布日期:2018-09-28 18:55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量调节阀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微调功能的风量调节阀 。



背景技术:

风量调节阀是通过阀门叶片的开合角度来控制风量大小,通过调节叶片的开合角度来控制风量的大小,是工业厂房民用建筑的通风、空气调节及空气净化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央空调末端配件,一般用在空调,通风系统管道中,用来调节支管的风量,也可用于新风与回风的混合调节。但是现有的手动控制的风量调节阀通常是更加操作人员的经验调整调节叶片的开合角度,无法精确的控制其转动的角度,风量的大小也无法得到准确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配合风量调节板进行微量风调节的风量调节阀,提高了风量调节阀的使用精度。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微调功能的风量调节阀,包括阀体,以及通过旋转轴和旋转手柄连接在阀体内部转动的风量调节板,风量调节板侧面至少通过一个调节板柔性连接件连接在阀体的内壁;

风量调节板的上方或者下方还通过一根拉杆连接一块抽拉式微调板,阀体对应抽拉式微调板的至少一个侧面设有抽拉支撑条,而且抽拉支撑条的末端设有限位挡板;

拉杆,位于阀体的外侧还设有调节拉手,位于调节拉手与阀体的外侧之间还设有自动复位弹簧,与阀体连接部分为螺纹结构。

阀体对应抽拉式微调板的两个侧面均设有一根抽拉支撑条,并且每一个抽拉支撑条为的横截面为L形结构。

进一步地,抽拉式微调板表面还设有若干微调孔。

进一步地,抽拉式微调板与风量调节板之间还连接有柔性连接件,柔性连接件一端固定在风量调节板上,另一端固定在抽拉式调节板的底部。

进一步地,抽拉支撑条的限位挡板为倒L形结构,并且内部还设有耐磨橡胶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风量调节阀,在阀体的风量调节板的上方或者下方还通过一根拉杆连接一块抽拉式微调板,阀体对应抽拉式微调板的至少一个侧面设有抽拉支撑条,而且抽拉支撑条的末端设有限位挡板,从而实现对阀体的微量调节以及辅助调节,提高了风量调节阀的调节精度。

此外,拉杆,位于阀体的外侧还设有调节拉手,位于调节拉手与阀体的外侧之间还设有自动复位弹簧,与阀体连接部分为螺纹结构,调节拉手通过螺纹结构与阀体自动定位,回复时借助自动复位弹簧复位,复位速度快,并且能够有效地张紧调节拉手与抽拉式微调板,使用效果较好。

总体上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风量调节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很好的微量调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具有微调功能的风量调节阀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风量调节板与柔性连接件连接的结构图;

图3为一种具有微调功能的风量调节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其中:1-阀体,2-旋转轴,3-旋转手柄,4-风量调节板,5-调节板柔性连接件,6-拉杆,7-抽拉式微调板,8-抽拉支撑条,9-柔性连接件,10-限位挡板,11-调节拉手,12-自动复位弹簧,13-阀体连接部分,14-耐磨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微调功能的风量调节阀,包括阀体1,以及通过旋转轴2和旋转手柄3连接在阀体1内部转动的风量调节板4,风量调节板4侧面至少通过一个调节板柔性连接件5连接在阀体1的内壁;风量调节板4的上方或者下方还通过一根拉杆6连接一块抽拉式微调板7,从而实现对阀体的微量调节以及辅助调节,提高了风量调节阀的调节精度。阀体1对应抽拉式微调板7的至少一个侧面设有抽拉支撑条8,实现对抽拉式微调板的滑动轨道的定位,而且抽拉支撑条8的末端设有限位挡板10,限定微调的行程;拉杆6,位于阀体1的外侧还设有调节拉手11,位于调节拉手11与阀体1的外侧之间还设有自动复位弹簧12,与阀体1连接部分13为螺纹结构,调节拉手通过螺纹结构与阀体自动定位,回复时借助自动复位弹簧复位,复位速度快,并且能够有效地张紧调节拉手与抽拉式微调板,使用效果较好。

一般来说调节板柔性连接件5为具有一定伸缩量的橡胶条、钢索或者抗拉伸柔性材料制成, 而且阀体1对应抽拉式微调板7的两个侧面均设有一根抽拉支撑条8,并且每一个抽拉支撑条8为的横截面为L形结构,具有很好的导向性能,防止抽拉式微调板7在阀体内摆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抽拉式微调板7表面还设有若干微调孔71,提高微调的精度。此外,抽拉式微调板7与风量调节板4之间还连接有柔性连接件9,柔性连接件9一端固定在风量调节板4上,另一端固定在抽拉式调节板7的底部,从而实现对。

在上述实施例中,抽拉支撑条8的限位挡板10为倒L形结构,可以很好地对抽拉式微调板进行导向,并且内部还设有耐磨橡胶垫14,提高其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