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4834发布日期:2018-10-30 22:26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加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水加热装置在家用电器设备中应用广泛,如热水器、饮水机等电器的核心器件均为水加热装置。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水加热装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热水器为例,现已出现了各类的加热装置,例如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等,以保证淋浴时的水温可以达到一定温度,使淋浴者感到舒适。

然而,上述的加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论是通过电加热、燃气加热还是太阳加热的方式都存在加热效率低且加热过程中易造成热量流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效率高且能够防止在加热过程中造成热量流失的水加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加热装置,包括:控制器、电磁加热器和变频器,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变频器与所述电磁加热器电连接;所述电磁加热器包括:中空加热管、第一盖体、第二盖体、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以及围绕所述第二套管的外壁设置的线圈,所述第一套管套设于所述中空加热管上并与所述中空加热管的外壁之间围合成真空腔,所述第二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上并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壁之间围合成进液腔,所述进液腔与所述中空加热管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盖体封罩于所述第二套管套的一端,所述第二盖体封罩于所述第二套管套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盖体上设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进液腔连通,所述中空加热管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空加热管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所述第一套管位于所述第二盖体和进水口之间并通过密封件与所述中空加热管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进液腔通过所述进水口与所述中空加热管的内部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进水口靠近所述第一盖体一侧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盖体朝向所述第二套管套的一侧设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套管的一端插接配合、且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中空加热管的一端的位置对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盖体还包括T形螺栓,所述第一盖体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一侧开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连接孔,所述T形螺栓的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中空加热管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T形螺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盖体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一侧抵接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盖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一定位槽之间的第一密封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盖体朝向所述套管的另一端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套管的另一端插接配合、且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槽与所述中空加热管的另一端的位置对应、且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与槽壁分别与所述进液腔、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盖体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侧部开有所述出水通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设有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的凹口,所述中空加热管插入所述凹口、且与所述凹口的内壁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盖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二定位槽之间的第二密封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加热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盖体上用于检测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出水通道内的水温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水加热装置中的控制器通过变频器与电磁加热器连接,可以在电磁加热器上产生高频强磁场和密集的环形磁力线,从而使中空加热管可以自行高速发热,进而实现对流入中空加热管内部的水进行快速加热,提高了水的加热效率。

2、在电磁加热的过程中,由于在中空加热管与进液腔之间设置了真空腔,中空加热管所产生的热量无法通过真空腔传递出去,进而防止了热量的流失,使得中空加热管所产生的热量全部用于对水进行加热。此外,通过设置真空腔,热量无法传递至设置于第二套管外壁的线圈,避免了线圈由于温度过高损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加热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加热装置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中空加热管;2、第一套管;3、第二套管;4、第二盖体;41、进水通道;42、第二安装槽;43、第二密封环;44、第二定位槽;45、出水通道;46、凹口;5、第一盖体;51、第一密封环;52、连接孔;53、密封圈;54、T形螺栓;55、第一定位槽;56、第一安装槽;6、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8、第一密封硅胶头;9、第二密封硅胶头;10、进水口;11、进液腔;12、真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水加热装置,包括:控制器、电磁加热器和变频器,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变频器与所述电磁加热器电连接;所述电磁加热器包括:中空加热管1、第一盖体5、第二盖体4、第一套管2、第二套管3、以及围绕所述第二套管3的外壁设置的线圈,所述第一套管2套设于所述中空加热管1上并与所述中空加热管1的外壁之间围合成真空腔12,所述第二套管3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2上并与所述第一套管2的外壁之间围合成进液腔11,所述进液腔11与所述中空加热管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盖体5封罩于所述第二套管3套的一端,所述第二盖体4封罩于所述第二套管3套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盖体4上设有进水通道41和出水通道45,所述进水通道41与所述进液腔11连通,所述中空加热管1与所述出水通道45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的水加热装置中的控制器通过变频器与电磁加热器连接,可以在电磁加热器上产生高频强磁场和密集的环形磁力线,从而使中空加热管1可以自行高速发热,进而实现对流入中空加热管1内部的水进行快速加热,提高了水的加热效率。2、在电磁加热的过程中,由于在中空加热管1与进液腔11之间设置了真空腔12,中空加热管1所产生的热量无法通过真空腔12传递出去,进而防止了热量的流失,使得中空加热管1所产生的热量全部用于对水进行加热。此外,通过设置真空腔12,热量无法传递至设置于第二套管3外壁的线圈,避免了线圈由于温度过高损坏的风险。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中空加热管1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口10,所述第一套管2位于所述第二盖体4和进水口10之间并通过密封件与所述中空加热管1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进液腔11通过所述进水口10与所述中空加热管1的内部连通。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密封件为套设于所述中空加热管1上的第一密封硅胶头8和第二密封硅胶头9。所述第一套管2、中空加热管1、第一密封硅胶头8和第二密封硅胶头9之间围合成所述真空腔12。其中,所述进水口10靠近所述第一盖体5一侧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真空腔12的隔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5朝向所述第二套管3套的一侧设有第一定位槽55和第一安装槽56,所述第一定位槽55与所述第二套管3的一端插接配合、且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槽56与所述中空加热管1的一端的位置对应。如此,当所述第一盖体5装配好时,所述第一盖体5可以与所述中空加热管1的外壁以及所述第二套管3的内壁之间围合成密封的所述进液腔11,从而使得所述进液腔11内的水可以顺利沿着所述进水口10流入所述中空加热管1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体4朝向所述套管的另一端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槽44和第二安装槽42,所述第二定位槽44与所述第二套管3的另一端插接配合、且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槽42与所述中空加热管1的另一端的位置对应、且所述第二安装槽42的槽口与槽壁分别与所述进液腔11、所述进水通道41连通;所述第二盖体4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槽42的侧部开有所述出水通道45。如此,所述沿进水通道41流入的水可以顺利进入所述进液腔11、所述中空加热管1,并最终由所述出水通道45流出。

为了保证所述第二套管3与所述第一盖体5、所述第二盖体4之间的连接的密封性,示例性的,所述第一盖体5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套管3与所述第一定位槽55之间的第一密封环51。所述第二盖体4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套管3与所述第二定位槽44之间的第二密封环43。

而为了很好地固定所述中空加热管1,示例性的,还可以在所述第一盖体5中增设T形螺栓54,所述第一盖体5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56的一侧开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56连通的连接孔52,所述T形螺栓54的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孔52与所述中空加热管1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T形螺栓5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盖体5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56的一侧抵接配合;所述T形螺栓54为铜螺栓,所述铜螺栓与第一盖体5之间设有密封圈53。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所述第二安装槽42的槽底设置与所述出水通道45连通的凹口46,所述中空加热管1插入所述凹口46、且与所述凹口46的内壁螺纹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很好地控制所述水加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可以在所述第二盖体4上设置用于检测所述进水通道41与所述出水通道45内的水温的第一温度传感器6和第二温度传感器7,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加热装置的长度为320.7mm;所述第二套管3采用石英管,其外径为40mm;所述第一套管2采用石英管,其外径为18mm;所述中空加热管1采用430不锈钢管。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