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车隧道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5019发布日期:2019-01-13 17:33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台车隧道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用窑炉,特别涉及一种双层式的隧道窑炉。



背景技术:

目前的隧道炉的结构均为单一隧道型式,因此需要庞大的空间来放置隧道炉,且现有的隧道炉与台车之间的配合并不稳定,因此二者均有改善的必要。

有鉴于此,如何将上述缺失加以摒除,即为发明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之所在;是而,本发明人基于多年从事相关业界的经验,经多年苦心孤诣潜心研究,试作改良,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案,并使本新型得以诞生,以增进功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的缺点,本新型台车隧道炉,其包括:一隧道炉及至少一台车,隧道炉具有相叠合的第一炉体及第二炉体,内部分别设有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提供台车沿轨道移动;第一炉体与第二炉体的两侧设有多个第一透孔及多个第二透孔,提供连接一加热装置;第一炉体的两端设有升降单元,升降单元上设有与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对应的第三轨道,借此使台车能够由第一炉体的一端进入,离开第一炉体后即进入升降单元,使台车上升进入第二炉体,再由第二炉体的另一端进入升降单元,使台车下降回到第一炉体的入口,本新型台车隧道炉为叠合式结构,能够减少架设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新型的隧道炉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新型的台车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隧道炉

11第一炉体

111第一轨道

12第二炉体

121第二轨道

13门体

20台车

21底部

211轮子

212框体

2121阶级部

213填充物

214导引块

22架部

221镂空部

222后板

2221凹槽

223前板

2231凸块

224固定块

23承载部

30升降单元

31垂直轨道

32升降台

321滑轮

33第三轨道

A平面部

A1第一透孔

B凹弧部

B1第二透孔

B2挡板

C沟槽

D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照图1及图2,本新型台车隧道炉,其包括:一隧道炉10、至少一台车20及升降单元30,各组件分述如下:

隧道炉10,其具有一第一炉体11及一第二炉体12,该第二炉体12结合于该第一炉体11上,该第一炉体11与该第二炉体12内的底部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轨道111及至少一第二轨道121,该第一炉体11与该第二炉体12的两端分别垂直滑设有一门体13,该第一炉体11与该第二炉体12内部的两侧内壁,由上而下包括一平面部A、一凹弧部B及一沟槽C,该平面部A与该凹弧部B上间隔交错设有多个第一透孔A1及多个第二透孔B1,各第一透孔A1与各第二透孔B1提供连接一加热装置(图中未示),该凹弧部B上间隔设有多个挡板B2。

台车20,该台车20包括一底部21、架部22及一承载部23,该底部21的底面轴向设有多个轮子211,该架部22具有一横向的镂空部221,该镂空部221与各第二透孔B1对应,该承载部23设于该架部22的顶面,提供放置至少一待加工件(图中未示),各第一透孔A1的高度高于该承载部23。

该台车20的底部21的顶面设有一框体212,该框体212的两侧端面具有一阶级部2121,该框体212内设有一耐高温的填充物213,该框体212的两侧设有一导引块214,各导引块214容置于该沟槽C中;

该架部22包括有两个L形的后板222及两个L形的前板223,各后板222与各前板223设于该填充物213上,各后板222与各前板223的底部与各导引块214卡掣结合,各后板222的外侧上横向设有一凹槽2221,各前板223的外侧上横向凸设有一凸块2231,各后板222与各前板223的内侧分别具有一导流槽D,且各后板222与各前板223的内侧底部还设有一固定块224。

其中凹槽2221提供另一部台车20的凸块2231插入结合,使多部台车20之间能够稳定抵靠。

请参照图1及图3,升降单元30,其设于该第一炉体的两端,各升降单元30包括多个垂直轨道31及一升降台32,各垂直轨道31设于该升降台32的两侧,该升降台32的两侧设有多个与各垂直轨道31结合的滑轮321,该升降台32的顶面设有至少一与该第一轨道111连接的第三轨道33,该升降台32连接一动力传输单元(图中未示),借此使该升降台32垂直往复,当该升降台32上升时,该第三轨道33与该第二轨道121连接。

台车20由第一炉体11的一端进入,并由另一端离开,并进入升降单元30的升降台32,升降台32上升时,该第三轨道33与该第二轨道121连接,使台车20进入第二炉体12,并由第二炉体的另一端离开,再由另一端的升降台32将台车20送至第一炉体11的一端,如此形成一个循环的移动模式。

第一透孔A1的外侧连接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的火焰位于承载部23上,台车20的镂空部221与第二透孔B1相对,加热装置的火焰由第二透孔B1输出,使火焰进入镂空部221,借此形成上、下都有火焰能够均匀加热待加工件,导流槽D提供导引火焰,提高加热加工的效率。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