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3913发布日期:2018-12-05 19:51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锅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锅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锅炉烟道温度较高,锅炉房烟气排放管道出口温度一般在200度左右,裸露在外的烟囱外表面温度过高,容易造成烫伤,很多物品的燃点在这样的温度环境下容易被点燃,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烟气排放管道将高温烟气直接排放造成热量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约资源、能量利用率高的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锅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锅炉,包括锅炉本体、烟气循环管道、烟气排放管道、控制箱;所述锅炉本体下部是燃烧室,上部是热水室,燃烧室左侧是进气口,右侧是出气口,进气口处有鼓风机,燃烧室的出气口上方有烟气浓度传感器;所述热水室右上方有进水口,热水室右侧面上有出水口;所述烟气循环管道与燃烧室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连接,烟气循环管道与烟气排放管道连接处的烟气循环管道上有电磁阀一,烟气循环管道与烟气排放管道连接处的烟气排放管道上有电磁阀二;所述烟气排放管道外部包裹有储热箱,储热箱下部有进水口,进水口上有电磁阀三;所述控制箱包括控制器、显示屏,控制器分别与电磁阀一、电磁阀二、电磁阀三、烟气浓度传感器、显示屏连接,控制器接收烟气浓度传感器传递来的信息,控制显示屏显示实时烟气浓度。

优选地,所述储热箱是保温材料。

优选地,所述储热箱内的烟气排放管道内壁上设置有扰流片。

优选地,所述储热箱上部两侧设置有喷头。

优选地,所述烟气循环管道是保温材料,烟气排放管道的储气管道是导热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烟气循环管道,对锅炉燃烧室中产生的不完全燃烧的气体进行循环燃烧,提高燃料利用率,减少原料浪费;通过设置烟气排放管道,减少锅炉烟气运动速度,增大储热箱温度,提高热水室进水口温度,减少热量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锅炉的控制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锅炉本体;2-烟气循环管道;3-烟气排放管道;4-控制箱;11-燃烧室;12-热水室;13-进气口;14-出气口;15-鼓风机;16-出水口;17-烟气浓度传感器;18-进水口;21-电磁阀一;31-电磁阀二;32-储热箱;33-储气管道;34-电磁阀三;35-排气口;41-控制器;42-显示屏;321-喷头;331-扰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释:

根据图1至图2所示,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锅炉,包括锅炉本体1、烟气循环管道2、烟气排放管道3、控制箱4;所述锅炉本体1下部是燃烧室11,上部是热水室12,燃烧室11左侧是进气口13,右侧是出气口14,进气口13处有鼓风机15,燃烧室11的出气口14上方有烟气浓度传感器17,烟气浓度传感器17用于检测燃烧室11内原料燃烧是否充分;所述热水室12右上方有进水口18,热水室12右侧面上有出水口16;所述烟气循环管道2与燃烧室的进气口13和出气口14连接,烟气循环管道2与烟气排放管道3连接处的烟气循环管道2上有电磁阀一21,烟气循环管道2与烟气排放管道3连接处的烟气排放管道3上有电磁阀二31;所述烟气排放管道3外部包裹有储热箱32,储热箱32下部有进水口18,进水口18上有电磁阀三34,储热箱32内的烟气排放管道3内壁上设置有扰流片331,减缓烟气在烟气排放管道3内的速度,提高高温烟气与储气管道33的换热效率,储热箱32上部两侧设置有喷头321,用于喷出雾化水,提高水与储气管道33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递效率;所述储热箱32、烟气循环管道2是保温材料,减少烟气循环过程中热量损失,烟气排放管道3的储气管道33是导热材料,用于高温烟气将热量传递到储热箱32内;所述控制箱4包括控制器41、显示屏42,控制器41分别与电磁阀一21、电磁阀二31、电磁阀三34、烟气浓度传感器17、显示屏42连接,控制器41控制电磁阀一21用于向热水室12加水,控制器41接收烟气浓度传感器17传递来的信息,控制显示屏42显示实时烟气浓度,当烟气浓度大于设定值时,控制器41控制电磁阀一21开启,同时控制电磁阀二31关闭;当烟气浓度小于设定值时,控制器41控制电磁阀二31开启,同时控制电磁阀一21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控制器41控制电磁阀三34开启向热水室12内输入水,当燃烧室11内燃料燃烧不充分,烟气浓度较大时,控制器41控制电磁阀一21开启,同时控制电磁阀二31关闭,使烟气循环到燃烧室11再次燃烧;当燃烧室11内燃料燃烧较充分,烟气浓度较小时,控制器41控制电磁阀二31开启,同时控制电磁阀一21关闭,使烟气经烟气排放管道3的储气管道33换热后排放。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