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对余热进行回收的智能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3922发布日期:2018-12-05 19:51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锅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对余热进行回收的智能锅炉。



背景技术:

智能锅炉是将锅炉与物联网相结合,使得锅炉呈现智能化,通过物联网对锅炉内部的燃烧数据进行监测,达到节能减排、智能云平台、统一化管理的目的,使得智能锅炉很好的在钢铁锻造、船舶等需要热源的地方进行使用,以便于智能锅炉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好的进行监控,虽然现在市场上智能锅炉的种类多种多样,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传统的智能锅炉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导致燃料燃烧的不彻底,导致物料的浪费,不能很好的对烟气的余热进行收集,导致余热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热能的浪费,不能对烟气进行过滤,导致烟气中的杂质进入空气,导致空气污染,因此我们便提出了便于对余热进行回收的智能锅炉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对余热进行回收的智能锅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传统的智能锅炉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导致燃料燃烧的不彻底,导致物料的浪费,不能很好的对烟气的余热进行收集,导致余热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热能的浪费,不能对烟气进行过滤,导致烟气中的杂质进入空气,导致空气污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对余热进行回收的智能锅炉,包括支撑底板、通孔和第二滑槽,所述支撑底板的上方安装有锅炉主体,且锅炉主体的内部固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上方安装有炉腔主体,且炉腔主体的内部固定有传热板,所述炉腔主体的顶部安装有隔热板,且炉腔主体的右侧设置有超导热管,所述超导热管的下方安装有储渣室,所述炉腔主体的左侧固定有燃料入口管,且燃料入口管的上方安装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左右两侧固定有轴承,且轴承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支撑底板,所述连杆的上方安装有进水口,所述通孔的外侧固定有超导热管,且通孔的下方安装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右侧固定有过滤板,且过滤板的上下两侧安装有第一滑槽,所述过滤板的右侧设置有手动伸缩杆,所述第二滑槽的外侧安装有超导热管,且第二滑槽的内部固定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下方安装有储渣室。

优选的,所述支撑底板的剖面呈梯形,且支撑底板的最高点低于锅炉主体的最高点。

优选的,所述炉腔主体包括燃烧室和储料室,且燃烧室的上方安装有储料室,并且燃烧室的高度等于储料室高度的二分之一。

优选的,所述超导热管包括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且第一导管的上方安装有第二导管,并且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的大小相等,第二导管的左右两侧为密封结构。

优选的,所述连杆与锅炉主体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且连杆贯穿于轴承。

优选的,所述过滤板的材质为活性炭材质,且过滤板与第一导管通过第一滑槽构成滑动结构,并且过滤板的长度大于通槽的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对余热进行回收的智能锅炉;

(1)设置有连杆,连杆贯穿于轴承,通过轴承带动连杆进行旋转,从而通过连杆带动锅炉主体进行旋转,同时通过梯形的支撑底板对锅炉主体的左右两侧进行遮挡,进而使得锅炉主体只能左右进行40°的旋转,由此使得锅炉主体左右进行40°的旋转对炉腔主体内部的燃料进行晃动,从而使得燃料燃烧的更彻底,节省了能源;

(2)安装有超导热管,超导热管的内部固定有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烟气通过第一导管向外排出,当烟气温度超过30℃时,热量被超导热管吸收,将热量传给第二导管,从而通过第二导管很好的将烟气排出的预热进行收集,同时出水管通过通孔插进第二导管内,进而第二导管内部的余热对出水管内部的水二次加热,从而使得收集的余热很好的进行使用;

(3)固定有过滤板,通过活性炭吸附过滤板对烟气进行过滤吸附,使得烟气内部的有毒气体被过滤板进行吸附,固体颗粒掉落在过滤板的左侧,然后通过手动伸缩杆推动过滤板,使得过滤板将第一导管内部的固体颗粒推到通槽内,进而通过通槽掉落在储渣室内,同时通过储渣室上方的滑块在第二滑槽内部的滑动,便于对储渣室进行拆卸,便于对储渣室内部的固体颗粒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超导热管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超导热管与储渣室连接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底板;2、锅炉主体;3、出水管;4、炉腔主体;401、燃烧室;402、储料室;5、传热板;6、隔热板;7、超导热管;701、第一导管;702、第二导管;8、储渣室;9、燃料入口管;10、轴承;11、连杆;12、进水口;13、通孔;14、通槽;15、第一滑槽;16、过滤板;17、手动伸缩杆;18、第二滑槽;19、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对余热进行回收的智能锅炉,包括支撑底板1、锅炉主体2、出水管3、炉腔主体4、传热板5、隔热板6、超导热管7、储渣室8、燃料入口管9、轴承10、连杆11、进水口12、通孔13、通槽14、第一滑槽15、过滤板16、手动伸缩杆17、第二滑槽18和滑块19,支撑底板1的上方安装有锅炉主体2,且锅炉主体2的内部固定有出水管3,支撑底板1的剖面呈梯形,且支撑底板1的最高点低于锅炉主体2的最高点,通过支撑底板1的剖面呈梯形,便于支撑底板1对锅炉主体2进行遮挡,使得锅炉主体2进行左右旋转,出水管3的上方安装有炉腔主体4,且炉腔主体4的内部固定有传热板5,炉腔主体4包括燃烧室401和储料室402,且燃烧室401的上方安装有储料室402,并且燃烧室401的高度等于储料室402高度的二分之一,通过炉腔主体4便于整个装置很好的进行工作,便于对热量进行保存,炉腔主体4的顶部安装有隔热板6,且炉腔主体4的右侧设置有超导热管7,超导热管7包括第一导管701和第二导管702,且第一导管701的上方安装有第二导管702,并且第一导管701与第二导管702的大小相等,第二导管702的左右两侧为密封结构,通过超导热管7便于对余热进行收集,超导热管7的下方安装有储渣室8,炉腔主体4的左侧固定有燃料入口管9,且燃料入口管9的上方安装有连杆11,连杆11与锅炉主体2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且连杆11贯穿于轴承10,通过连杆11在轴承10内部的旋转,便于带动锅炉主体2进行旋转,进而便于燃料很好的燃烧,连杆11的左右两侧固定有轴承10,且轴承10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支撑底板1,连杆11的上方安装有进水口12,通孔13的外侧固定有超导热管7,且通孔13的下方安装有通槽14,通槽14的右侧固定有过滤板16,且过滤板16的上下两侧安装有第一滑槽15,过滤板16的材质为活性炭材质,且过滤板16与第一导管701通过第一滑槽15构成滑动结构,并且过滤板16的长度大于通槽14的长度,通过活性炭材质的过滤板16便于对排出的烟气进行过滤,过滤板16的右侧设置有手动伸缩杆17,第二滑槽18的外侧安装有超导热管7,且第二滑槽18的内部固定有滑块19,滑块19的下方安装有储渣室8。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便于对余热进行回收的智能锅炉时,首先,将整个装置移动到工作区域内,到达工作区域后,将整个装置通过支撑底板1与工作区域进行固定,然后整个装置便开始进行使用了,将燃料通过燃料入口管9注入炉腔主体4内部的燃烧室401内,接着将水通过进水口12注入炉腔主体4内部的储料室402,然后整个锅炉主体2便开始进行加热工作了,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用手旋转连杆11,使得连杆11在轴承10的内部进行旋转,同时,通过连杆11的旋转带动锅炉主体2进行旋转,锅炉主体2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梯形的支撑底板1进行遮挡,使得锅炉主体2只能进行左右40°的旋转,由此,通过支撑底板1便于控制锅炉主体2的旋转角度,当锅炉主体2在旋转的过程中对燃烧室401内部的燃料进行晃动,从而使得燃烧室401底部的燃料燃烧的更彻底,进而节省了能源,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燃烧燃料对储料室402内部的水进行加热,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通过超导热管7内部的第一导管701进行排出,在排出的过程中,当烟气的热量超过30℃时,这时超导热管7将烟气周边的余热进行收集,将余热传递给第二导管702,接着烟气通过第一导管701内部的活性炭材质的过滤板16对烟气进行过滤吸附,将烟气内部有毒的气体进行吸附,将烟气中的固体颗粒过滤在过滤板16的左侧,接着,拉动手动伸缩杆17,通过手动伸缩杆17的伸缩结构将过滤板16在第一导管701内部的第一滑槽15内进行滑动推动,从而通过过滤板16的推动,使得第一导管701内部的固体颗粒通过通槽14掉入储渣室8内,进而便于过滤板16和第一导管701很好的对烟气进行过滤工作,然后,启动水泵,进而通过水泵将储料室402内部的水通过出水管3排出,同时出水管3通过通孔13插进第二导管702的内部,由此通过第二导管702内部收集的余热对出水管3内部的水进行二次加热,进而便于对余热进行二次使用,当需要对储渣室8内部的固体颗粒进行清理时,拉动储渣室8,使得储渣室8上方的滑块19在第二滑槽18内部进行滑动,从而将储渣室8拉出,由此便于对储渣室8内部的固体颗粒进行清理,通过EPE隔热板6便于对炉腔主体4的外侧进行隔热,避免炉腔主体4内部的热量扩散,以上便是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