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管组件和空调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1521发布日期:2019-03-30 07:5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输入管组件和空调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输入管组件和一种空调内机。



背景技术:

多联式空调是由一个外机拖一台以上内机运行,并通过内机电子膨胀阀控制实现内机开关、节流等功能。当系统冷媒通过电子膨胀阀过程中,由于阀节流作用,冷媒会在节流后产生剧烈的流速、相态变化,尤其是在两相流冷媒,该问题更加明显。

目前空调内机由于安装空间限制,电子膨胀阀到分液器接管长度多在100mm~400mm之间,并且设计成多个小半径的折弯结构(例如:U型弯、直角弯等),当空调制冷模式时,冷媒通过电子膨胀阀节流后,经连接管、分液器、分流毛细管进入换热器后回到外机,由于电子膨胀阀与分液器连接管长度比较短,不稳定两相流冷媒没有充分混合均匀会直接冲击分液器,产生冷媒噪音,另外在折弯管处,由于冷媒流向改变,高速通过冷媒会冲击管路产生振动从而辐射噪音,特别是一些小半径的管,该问题会被加剧。同样,空调制热模式时,从换热器出来的冷媒由于连接管短会直接冲击电子膨胀阀,产生剧烈的冷媒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入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内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输入管组件,包括:过滤器;电子膨胀阀,与过滤器通过配管结构相连;墩口管,设于配管结构的两端,墩口管分别与电子膨胀阀和过滤器相连,其中,至少部分配管结构呈螺旋状,以在冷媒在电子膨胀阀与过滤器之间流动的过程中,使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均匀混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过滤器和电子膨胀阀之间的配管结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螺旋状,便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配管长度,从而增加电子膨胀阀与过滤器之间的流程,使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能够均匀混合,降低由大气泡破裂产生的冷媒空化噪音,还可以稳定流速,避免高速冷媒的冲击,进而实现降低噪音的目的。

具体地,螺旋结构使配管的长度增加,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能够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均匀混合,降低由大气泡破裂产生的冷媒空化噪音,使制冷剂的流速趋于稳定,避免不稳定两相流冷媒因混合不均匀而冲击过滤器产生冷媒噪音;同时,配管结构设置为螺旋状,可以避免配管在走管过程中为了避让其它结构件弯折许多小半径的U型管、直角弯管、小角度弯管等,使冷媒通过时很难形成涡流,从而降低冷媒涡流噪音,螺旋结构还增大了冷媒流动过程中的转弯半径,避免高速冷媒因转弯半径过小冲击管路产生振动而辐射噪音,从而实现降低噪音的目的;可以理解地,在配管结构的两端设置墩口管,墩口管分别与电子膨胀阀和过滤器相连,有利于配管结构在与过滤器、电子膨胀阀安装时的定位。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入管组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廉,且装配简单;根据实验测试,采用上述结构的输入管组件后,低风制冷可以降低噪音2分贝,制热待机噪音可以降低3分贝。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配管结构具体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电子膨胀阀的出口相连;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过滤器的入口相连;螺旋管,设于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之间,且螺旋管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单管的直径,其中,墩口管设于第一连接管与电子膨胀阀相连的一端,墩口管还设于第二连接管与过滤器相连的一端,且墩口管的长度为8mm~12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配管结构具体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电子膨胀阀的出口相连;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过滤器的入口相连;螺旋管,设于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之间,这样的结构,便于螺旋管通过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分别与电子膨胀阀和过滤器相连,有利于提高螺旋管的位置布置的灵活性和提高螺旋管的具体形状、长度设计的灵活性,还可以更方便地根据电子膨胀阀和过滤器之间的角度,调整螺旋管的进出角度,以更好地实现降低噪音,节省空间的目的;螺旋管在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单管的直径,使螺旋管至少旋转两圈,以大幅增加配管长度,提升降噪效果。

可以理解地,单管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

此外,墩口管设于第一连接管与电子膨胀阀相连的一端,墩口管还设于第二连接管与过滤器相连的一端,这样有利于在第一连接管和电子膨胀阀相连时,以及第二连接管与过滤器相连时,为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提供定位,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的准确度;墩口管的长度为8mm~12mm,可以保证定位效果,且墩口管的长度不至于太长而浪费材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螺旋管的绕圈半径为20mm~6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螺旋管的绕圈半径设置为20mm~60mm,能够保证螺旋管的半径在适当的范围内,以确保高速冷媒有足够的转弯半径,避免形成冷媒涡流产生噪音,同时还可以确保螺旋管具有足够的长度使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能够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均匀混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配管结构的总长度为600mm~100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配管结构的总长度,有利于保证配管结构具有足够长度使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均匀混合,同时长度又不会太长而导致与其它部件产生干涉,从而有利于在有限空间内的安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螺旋管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为单管的直径的三倍。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螺旋管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为单管的直径的三倍,使得螺旋管的旋转圈数能够达到三圈,从而可以大幅提升配管的长度,确保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能够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均匀混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管为直管和/或弯管;第二连接管为直管和/或弯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一连接管设置为直管和/或弯管,有利于灵活设置螺旋管与电子膨胀阀的相互位置;将第二连接管设置为直管和/或弯管,有利于灵活设置螺旋管与过滤器的相互位置,从而有利于提升设备内各部件布局的灵活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管轴线与第二连接管的轴线平行,且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在螺旋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管轴线与第二连接管的轴线平行,且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在螺旋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重合,这样的结构,使冷媒在螺旋管的同一切线进出,或者说,流进螺旋管的方向和流出螺旋管的方向相同,从而不改变冷媒的原有流动方向,可以避免改动设备内部件的原有布局,有利于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还有利于节省空间。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螺旋管每圈的直径在轴向方向上逐渐增加。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螺旋管每圈的直径在轴向方向上逐渐增加,即螺旋管呈迷宫状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大,这样的结构简单,冷媒流动的方向变化平稳,且转弯半径平滑地逐渐变大或变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冷媒混合的均匀性和平稳流速,从而减小高速冷媒对管路的冲击,降低噪音。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螺旋管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与单管的直径相同,螺旋管的绕圈半径在径向方向上逐渐增加,其中,螺旋管的最小绕圈半径大于2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螺旋管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与单管的直径相同,螺旋管的绕圈半径在径向方向上逐渐增加,其中,螺旋管的最小绕圈半径大于20mm,这样,通过对螺旋管的最小半径的限定,从而保证配管有足够的长度以使气相冷媒和液相冷媒能够充分均匀混合,并降低冷媒流动时对管路的冲击,避免产生涡流,降低噪音。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内机,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输入管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输入管组件,从而具有了上述技术方案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输入管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配管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配管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过滤器,12电子膨胀阀,14配管结构,140第一连接管,142第二连接管,144螺旋管,16墩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输入管组件,包括:过滤器10;电子膨胀阀12,与过滤器10通过配管结构14相连;墩口管16,设于配管结构14的两端,墩口管16分别与电子膨胀阀12和过滤器10相连,其中,至少部分配管结构14呈螺旋状,以在冷媒在电子膨胀阀12与过滤器10之间流动的过程中,使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均匀混合。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过滤器10和电子膨胀阀12之间的配管结构1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螺旋状,便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配管长度,从而增加电子膨胀阀12与过滤器10之间的流程,使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能够均匀混合,降低由大气泡破裂产生的冷媒空化噪音,还可以稳定流速,避免高速冷媒的冲击,进而实现降低噪音的目的。

具体地,螺旋结构使配管的长度增加,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能够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均匀混合,降低由大气泡破裂产生的冷媒空化噪音,使制冷剂的流速趋于稳定,避免不稳定两相流冷媒因混合不均匀而冲击过滤器10产生冷媒噪音;同时,配管结构14设置为螺旋状,可以避免配管在走管过程中为了避让其它结构件弯折许多小半径的U型管、直角弯管、小角度弯管等,从而使冷媒通过时很难形成涡流,进而降低冷媒涡流噪音,螺旋结构还增大了冷媒流动过程中的转弯半径,避免高速冷媒因转弯半径过小冲击管路产生振动而辐射噪音,从而实现降低噪音的目的;可以理解地,在配管结构14的两端设置墩口管16,墩口管16分别与电子膨胀阀12和过滤器10相连,有利于配管结构14在与过滤器10、电子膨胀阀12安装时的定位,提升装配效率和装配的准确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入管组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廉,且装配简单;根据实验测试,采用上述结构的输入管组件后,室内机在低风制冷时可以降低噪音2分贝,制热待机时噪音可以降低3分贝。

在上述实施例中,配管结构14具体包括:第一连接管140,第一连接管140的一端与电子膨胀阀12的出口相连;第二连接管142,第二连接管142的一端与过滤器10的入口相连;螺旋管144,设于第一连接管140与第二连接管142之间,且螺旋管144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单管的直径,其中,墩口管16设于第一连接管140与电子膨胀阀12相连的一端,墩口管16还设于第二连接管142与过滤器10相连的一端,且墩口管16的长度为8mm~12mm。

在该实施例中,配管结构14具体包括:第一连接管140,第一连接管140的一端与电子膨胀阀12的出口相连;第二连接管142,第二连接管142的一端与过滤器10的入口相连;螺旋管144,设于第一连接管140与第二连接管142之间,这样的结构,便于螺旋管144通过第一连接管140与第二连接管142分别与电子膨胀阀12和过滤器10相连,有利于提高螺旋管144的位置布置的灵活性和提高螺旋管144的具体形状、长度设计的灵活性,还可以更方便地根据电子膨胀阀12和过滤器10之间的角度,调整螺旋管144的进出口之间的角度,以更好地实现降低噪音,节省空间的目的;螺旋管144在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单管的直径,使螺旋管144至少旋转两圈,以大幅增加配管长度,提升降噪效果。

可以理解地,单管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

墩口管16设于第一连接管140与电子膨胀阀12相连的一端,墩口管16还设于第二连接管142与过滤器10相连的一端,这样有利于在第一连接管140和电子膨胀阀12相连时,以及第二连接管142与过滤器10相连时,为第一连接管140和第二连接管142提供定位,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的准确度;墩口管16的长度为8mm~12mm,可以保证定位效果,且墩口管16的长度不至于太长而浪费材料。

优选地,墩口管16的长度为10mm。

在上述实施例中,螺旋管144的绕圈半径为20mm~60mm。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螺旋管144的绕圈半径范围,能够保证螺旋管144的半径在适当的范围内,以确保高速冷媒有足够的转弯半径,避免形成冷媒涡流而产生噪音,同时还可以确保螺旋管144具有足够的长度使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能够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均匀混合。

可选地,螺旋管144的绕圈半径为30mm、40mm、50mm中的任意一个数值。

在上述实施例中,配管结构14的总长度为600mm~1000mm。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配管结构14的总长度,有利于保证配管结构14具有足够长度使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均匀混合,同时长度又不会太长而导致与其它部件产生干涉,从而有利于在有限空间内的安装。

可选地,配管结构14的总长度为600mm、700mm、800mm、900mm中的任意一个数值。

在上述实施例中,螺旋管144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为单管的直径的三倍。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螺旋管144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为单管的直径的三倍,使得螺旋管144的旋转圈数能够达到三圈,从而可以大幅提升配管的长度,确保气相冷媒与液相冷媒能够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均匀混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140为直管和/或弯管;第二连接管142为直管和/或弯管。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一连接管140设置为直管和/或弯管,有利于灵活设置螺旋管144与电子膨胀阀12的相互位置;将第二连接管142设置为直管和/或弯管,有利于灵活设置螺旋管144与过滤器10的相互位置,从而有利于提升设备内各部件布局的灵活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140轴线与第二连接管142的轴线平行,且第一连接管140与第二连接管142在螺旋管144的横截面上的投影重合。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140轴线与第二连接管142的轴线平行,且第一连接管140与第二连接管142在螺旋管144的横截面上的投影重合,这样的结构,使冷媒在螺旋管144的同一切线方向上进出,或者说,流进螺旋管144的方向和流出螺旋管144的方向相同,从而不改变冷媒的原有流动方向,可以避免改动设备内部件的原有布局,有利于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还有利于节省空间。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螺旋管144每圈的直径在轴向方向上逐渐增加。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螺旋管144每圈的直径在轴向方向上逐渐增加,即螺旋管144呈迷宫状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大,这样的结构简单,冷媒流动的方向变化平稳,且转弯半径平滑地逐渐变大或变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冷媒混合的均匀性和平稳流速,从而减小高速冷媒对管路的冲击,降低噪音。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螺旋管144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与单管的直径相同,螺旋管144的绕圈半径在径向方向上逐渐增加,其中,螺旋管144的最小绕圈半径大于20mm。

在该实施例中,螺旋管144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与单管的直径相同,螺旋管144的绕圈半径在径向方向上逐渐增加,其中,螺旋管144的最小绕圈半径大于20mm,这样,通过对螺旋管144的最小半径的限定,从而保证配管有足够的长度以使气相冷媒和液相冷媒能够充分均匀混合,并降低冷媒流动时对管路的冲击,避免产生涡流,降低噪音。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内机,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实施例的输入管组件。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输入管组件,从而具有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输入管组件,包括电子膨胀阀12、过滤器10、配管结构14和设于配管结构14两端的墩口管16。

具体地,配管结构14包括第一连接管140和第二连接管142,以及设于第一连接管140和第二连接管142之间的螺旋管144,其中,第一连接管140的一端与电子膨胀阀12的出口相连;第二连接管142,第二连接管142的一端与过滤器10的入口相连,其中,墩口管16设于第一连接管140与电子膨胀阀12相连的一端,墩口管16还设于第二连接管142与过滤器10相连的一端;螺旋管144呈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共三圈,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140和第二连接管142相连,第一连接管140和第二连接管142均为直管,且分别为螺旋管144的进管和出管,第一连接管140和第二连接管142的管头位置分别有10mm长的墩口管16,以便与电子膨胀阀12和过滤器10连接时定位使用。

进一步地,螺旋管144总长度700mm、绕圈半径32mm。

在制冷模式时,本具体实施例的输入管组件,降低了电子膨胀阀12节流后高速冷媒对配管冲击,降低配管振动产生的噪音;环形的配管结构14,冷媒通过时很难形成涡流,从而降低冷媒涡流噪音。另外,环形的配管结构14还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过滤器10与电子膨胀阀12之间的管路长度,使冷媒在通过该段配管时有充分混合时间和空间,使气液两相冷媒混合更均匀,降低由大气泡破裂产生的冷媒空化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内机,包括上述具体实施例的输入管组件,在低风制冷时可以降低噪音2分贝,在制热待机时噪音可以降低3分贝。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的增加了电子膨胀阀与过滤器之间的流程,使冷媒在通过该配管结构时有充分混合时间和空间,使气液两相冷媒混合更均匀,减少了对配管的冲击,降低了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