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1510发布日期:2019-03-30 07:59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通常在壳体内设置风道,在壳体的后侧开设与风道连通的进风口,在壳体的前侧开设沿上下向分布且均与风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在风道内设置两组风机,其中一组风机对应第一出风口设置,以驱动进气流从第一出风口吹出;另一组风机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以驱动进气流从第二出风口吹出。但是,这种空调器的两组风机同时运行时容易出现抢风现象,从而导致风量低、噪音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的空调器中两组风机同时运行时出现抢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

壳体,具有风道,所述壳体包括前面板和背板,所述背板上开设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进风口;

隔板,可上下翻转地安装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隔板将所述进风口分成沿上下向分布的上进风区和下进风区,所述隔板将所述风道分成沿上下向分布的第一风腔和与第二风腔,所述上进风区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所述下进风区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所述前面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及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风机组件,包括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一风腔内且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第二风腔内且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隔板包括固定部和转动部,所述固定部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转动部靠近所述背板设置,所述转动部可相对所述固定部上下翻转,而使所述隔板的后端与所述背板之间的间距可调。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转动部,以驱动所述转动部上下翻转。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齿轮及与所述齿轮啮合的弧形齿条,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风道的内侧壁上,所述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所述弧形齿条连接所述转动部。

优选地,所述转动部的端部设有避让所述齿轮的第一缺口槽,所述第一缺口槽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齿轮位置对应的安装缺口,所述弧形齿条穿设于所述安装缺口。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风道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转轴,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部铰接。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贴合于所述背板设置而将所述进风口遮盖。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直排式换热器或U形换热器或V形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中的至少一者为对旋风机。

优选地,所述对旋风机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相同。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天花机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隔板,将空调器的进风口分成沿上下向分布的上进风区和下进风区,并将空调器的风道分成与所述上进风区连通的第一风腔和与所述下进风区连通的第二风腔,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腔内,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风腔内,所述隔板可上下翻转,而使所述隔板与所述背板之间的间距可调。如此,可有效地避免两组风机同时运行时抢风导致风量低、噪音高的问题;同时,可根据上下两组风机的实际转速差(风量差)来调节隔板与换热器之间的间隙大小,让部分风可以通过隔板与换热器之间的间隙进入实际转速较大的风机所对应的风腔,提高了两组风机的送风效率;另外,还可改变上进风区与下进风区所对应的换热器的面积大小,提高了换热器器进风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处于第一使用状态的细节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处于第二使用状态的细节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处于第三使用状态的细节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中隔板与驱动机构的装配图;

图8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中隔板与驱动机构的分解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其中,该空调器可以是一种空调室内机,也可以是一种空调室外机,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地,该空调室内机包括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天花机中的任意一种。下面将以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至图3,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0、隔板50及风机组件。所述壳体10具有风道11,所述壳体10包括前面板13和背板12,所述背板12上开设有与所述风道11连通的进风口121。所述隔板50可上下翻转地安装于所述风道11内,所述隔板50将所述进风口121分成沿上下向分布的上进风区和下进风区,所述隔板50将所述风道11分成沿上下向分布的第一风腔11a和与第二风腔11b,所述上进风区与所述第一风腔11a连通,所述下进风区与所述第二风腔11b连通。所述前面板13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132,所述第一出风口131与所述第一风腔11a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132与所述第二风腔11b连通。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的第一风机20a和第二风机20b,所述第一风机20a设于所述第一风腔11a内且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131设置,所述第二风机20b设于所述第二风腔11b内且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口132设置。

具体而言,所述壳体10呈方形设置,当然,所述壳体10也可呈圆形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下面将以方形柜机为例进行介绍。为了方便拆装,所述壳体10可以呈分体设置,当然,所述壳体10也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在此也不做具体限定。所述背板12上开设有沿上下向延伸的长条形进风口121(如图1所示),所述进风口121处设置有进风格栅。所述前面板13上开设有沿上下向呈间隔设置的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132,关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31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3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以为方形的出风口,也可以为圆形的出风口,当然还可以为椭圆形等其它形状的出风口。

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所述风道11,空气从进风口121进入该风道11内,经过风道11内的换热器30换热后,再经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132吹出,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所述隔板50设于所述风道11内且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31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32之间,从而将所述风道11分成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31连通的第一风腔11a和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32连通的第二风腔11b。在此,所述隔板50可将所述第一风腔11a与所述第二风腔11b完全隔开,有效地避免了上下两组风机同时运行时出现抢风。并且,所述隔板50可将沿上下向延伸的进风口121分成上进风区和下进风区,这样,从上进风区进入的空气将只能进入第一风腔11a内,并经第一出风口131吹出;从下进风区进入的空气将只能进入第二风腔11b内,并经第二出风口132吹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0a主要用于驱动空气从上进风区进入第一风腔11a内,再经第一出风口131吹出;第二风机20b主要用于驱动空气从下进风区进入第二风腔11b内,再经第二出风口132吹出。因此,可根据两组风机的实际转速(风量)来调节隔板50的位置,提高了两组风机的送风效率。请参阅图4,若第一风机20a的转速等于第二风机20b的转速,则可使隔板50的后端抵接于背板12,即隔板50的后端与背板12之间的间距为0,此时,从上进风区进入的空气将进入第一风腔11a内,并从第一出风口131吹出;从下进风区进入的空气将进入第二风腔11b内,并从第二出风口132吹出,有效避免了第一风腔11a与所述第二风腔11b之间发生抢风而造成涡流现象,从而提高了从出风口(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132)的风量,降低了噪音。

请参阅图5,若第一风机20a的转速大于第二风机20b的转速,则可使隔板50向下翻转,以使隔板50的后端与背板12之间存在间隙,此时,从下进风区进入第二风腔11b内的部分空气,将从该间隙进入第一风腔11a内,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31吹出。请参阅图6,若第一风机20a的转速小于第二风机20b的转速,则可使隔板50向上翻转,以使隔板50的后端与背板12之间存在间隙,此时,从上进风区进入第一风腔11a内的部分空气,将从该间隙进入第二风腔11b内,最后从第二出风口132吹出。如此,有效提高了上下两组风机的送风效率。

关于第一风机20a和第二风机20b的具体结构将不做限定,例如,所述第一风机20a可以包括轴流风轮或离心风轮,所述第二风机20b也可以包括轴流风轮或离心风轮。以轴流风轮为例,所述第一风机20a所包含的轴流风轮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等,同样,所述第二风机20b所包含的轴流风轮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等。如此,关于所述第一风机20a与所述第二风机20b的组合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所述第一风机20a包括一个轴流风轮,所述第二风机20b包括两个轴流风轮;或者所述第一风机20a包括两个轴流风轮,所述第二风机20b包括两个轴流风轮;又或者所述第一风机20a包括两个轴流风轮,所述第二风机20b包括三个轴流风轮。在此不做特殊限定,下文将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隔板50,将空调器100的进风口121分成沿上下向分布的上进风区和下进风区,并将空调器100的风道11分成与所述上进风区连通的第一风腔11a和与所述下进风区连通的第二风腔11b,第一风机20a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腔11a内,第二风机20b设置在所述风腔内,所述隔板50可上下翻转,而使所述隔板50的后端与所述背板12之间的间距可调。如此,可有效地避免两组风机同时运行时抢风导致风量低、噪音高的问题;同时,可根据上下两组风机的实际转速差(风量差)来调节隔板50与换热器30之间的间隙大小,让部分风可以通过隔板50与换热器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实际转速较大的风机所对应的风腔,提高了两组风机的送风效率;另外,还可改变上进风区与下进风区所对应的换热器30的面积大小,提高了换热器30器进风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

关于所述隔板5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在此不做具体限。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板50为一体成型设置,该隔板50整体可上下翻转。具体地,所述隔板50与所述前面板13或所述风道1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及图8,所述隔板50包括固定部51和转动部52,所述固定部51安装于所述壳体10,所述转动部52靠近所述背板12设置,且所述转动部52可相对所述固定部51上下翻转,而使所述隔板50的与所述背板12之间的间距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驱动机构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60连接所述转动部52,以驱动所述转动部52上下翻转。

关于所述驱动机构60的结构也可以有多种,在此也不做特殊限定。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60包括第一驱动电机61、齿轮62及与所述齿轮62啮合的弧形齿条63,所述第一驱动电机61安装于所述风道11的内侧壁上,所述齿轮62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61,所述弧形齿条63连接所述转动部52。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减小隔板50的两端(左端和右端)与风道11内侧壁之间的缝隙,同时为了便于驱动所述转动部52上下翻转,可在所述转动部52的端部设置避让所述齿轮62的第一缺口槽53,所述第一缺口槽53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齿轮62位置对应的安装缺口54,所述弧形齿条63穿设于所述安装缺口54。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52与所述固定部51转动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例如,所述转动部52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转轴64,所述固定部51上设有供所述转轴64穿过的轴孔。又例如,所述转动部52的两端前侧设有第二缺口槽,所述第二缺口槽内安装有转轴64,所述固定部51的后侧设有供所述转轴64插入的轴套65。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60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风道11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转轴64,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部52铰接。如此,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通过连杆组件驱动所述隔板50上下翻转,可有效地减小隔板50的两端(左端和右端)与风道11内侧壁之间的缝隙,防止上下风腔发生串风而导致噪音。

可以理解地,若所述隔板50整体可上下翻转,则所述驱动机构60连接所述隔板50,以驱动所述隔板50上下翻转。

再请参阅图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风道11内设有沿上下向延伸的安装板40,所述安装板40上贯设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31对应的第一安装口,及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32对应的第二安装口。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供所述第一风机20a安装的第一壳罩41及供所述第二风机20b安装的第二壳罩42,所述第一壳罩41的进风端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壳罩41的出风端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131,所述第二壳罩42的进风端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壳罩42的出风端连接所述第二出风口432。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装,所述固定部51与所述安装板40可拆卸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51也可与所述安装板40为一体成型设置。

在上述实施的基础上,为了增大送风距离、减小噪音,所述第一风机20a与所述第二风机20b中的至少一者为对旋风机。

具体地,所述对旋风机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20a与所述第二风机20b均为对旋风机。如此,可以有效地增大送风距离,实现远距离送风;同时,还可以增大送风量,提高该空调器100的舒适性。

另外,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换热器30。其中,关于所述换热器30的安装方式可以有多种,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30贴合于所述背板12设置而将所述进风口121遮盖,具体而言,所述换热器30的形状与所述进风口121的形状为仿形设置。所述隔板50的后端与所述换热器30之间的间距可调。

其中,关于所述换热器30的结构也可以有多种,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30为直排式换热器30,该换热器30沿上下向延伸。可以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30为V形换热器30,且该换热器30具有朝向所述背板12凸出的凸部。当然,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30还可为U形换热器30。

需要说明的是,若空调器100可为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外机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空调室内机。

具体而言,该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面板上设有呈间隔设置的两出风口,所述机壳的背板上设有进风口。所述机壳内设有连通所述进风口与两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两风机组件,两所述风机组件分别对应两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风道内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进风口分成沿上下向分布的上进风区和下进风区,所述隔板将所述风道分成沿上下向分布的第一风腔和与第二风腔,所述上进风区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所述下进风区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如此,可有效防止两所述风机组件同时运行时发生抢风。在此,关于所述隔板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空调室内机的隔板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