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29993发布日期:2019-05-11 00:03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螺旋螺纹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在制药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换热器。在热流体与冷流体交换热量时,不仅要保证热流体和冷流体互不渗漏、掺杂,而且还需要保证热流体和冷流体之间的换热效率高且稳定,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但是现有的换热器由于进液管一般都没有安装过滤网,使得通入的液体容易将一些杂质带入换热器中,长期工作后容易发生换热器管道堵塞的情况,从而降低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而且现有的换热器还存在换热效率低、换热效果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螺纹管换热器,不仅通过在进液管处加装过滤筒,降低了进入换热器的杂质,而且具有换热效率好、换热效果好的优点。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旋螺纹管换热器,包括中空的换热器管体,所述换热器管体内两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将所述换热器管体内腔分为第一液腔、换热腔、第二液腔,所述换热腔位于所述第一液腔和所述第二液腔之间,所述第一液腔位于所述换热器管体靠近所述第一管板的一端;所述换热腔内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管板、所述第二管板上,所述换热腔内固定安装有多个螺纹换热管,各个所述螺纹换热管外壁面均呈螺纹状,各个所述螺纹换热管均螺旋缠绕于所述固定杆上,所述第一管板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螺纹换热管的两端分别插设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中,所述换热腔内固定设有交错排布的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中心线均与换热器管体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第一导流板靠近所述换热器管体顶部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远离所述第二液腔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板靠近所述换热器管体底部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远离所述第二液腔的一端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液腔顶部设有将所述第一液腔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一进液管,所述换热腔顶部设有将所述换热腔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位于所述换热器管体远离所述第一进液管的一侧,所述第二液腔底部设有将所述第二液腔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一出液管,所述换热腔底部设有将所述换热腔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出液管位于所述换热器管体远离所述第一出液管的一侧,所述第一进液管进液口处插设有第一过滤筒,所述第二进液管进液口处插设有第二过滤筒。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进液管顶部周缘向外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过滤筒顶部周缘向外延伸成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应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上均开设有螺孔,所述第一过滤筒通过螺栓穿过所述螺孔固定于所述第一进液管上;所述第二进液管顶部周缘向外形成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过滤筒顶部周缘向外延伸成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应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均开设有螺孔,所述第二过滤筒通过螺栓穿过所述螺孔固定于所述第二进液管上。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流板的数量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数量均至少为二。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各个所述第一导流板靠近所述换热器管体的一侧设有排污孔,所述排污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半径,所述换热器管体底部中间设有将所述换热腔与外部相连通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上安装有阀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管体外侧壁固定设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换热器管体的安装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螺旋螺纹管换热器,通过设置多个外壁面呈螺纹状、且螺旋缠绕于固定杆上的螺纹换热管,使得热流体远离管壁部分保持原有流动状态,而热流体靠近管壁部分则不断在做速度和大小均不断改变的螺旋运动,螺旋运动流体同时改变远离管壁的热流体的流动状态,两者相互作用,使得热流体不会在螺纹管芯内滞留,从而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设置交错排布的所述第一限流板和所述第二限流板,保证了冷流体在所述换热腔内的滞留时间,使得冷流体能够充分与热流体交换热量,而且所述第一限流板上的通孔出液口和所述第二限流板的通孔出液口均朝向所述螺纹换热管,使得从通孔出来的冷流体拥有一个朝向所述螺纹换热管的速度,保证了冷流体与所述螺纹换热管的充分接触,提高了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换热效果;通过在所述第一进液管进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管进液口处加装可拆卸的过滤筒,不仅可以过滤阻挡进入换热器的杂质,降低了进入换热器的杂质,降低了换热器内发生管道堵塞的几率,延长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而且还可以及时更换过滤筒,保证了换热器的可持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的螺纹换热管表面放大图。

图中:

100、换热器管体;110、第一液腔;120、换热腔;130、第二液腔;210、第一管板;211、第一连接孔;220、第二管板;221、第二连接孔;230、固定杆;300、螺纹换热管;310、螺纹;410、第一导流板;411、第一通孔;412、排污孔;420、第二导流板;421、第二通孔;510、第一进液管;511、第一连接部;520、第二进液管;521、第二连接部;610、第一出液管;620、第二出液管;710、第一过滤筒;711、第一固定部;720、第二过滤筒;721、第二固定部;800、排污管;910、阀门;920、安装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及技术方案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仅为示意图,并不对装置的尺寸进行限定,其实际尺寸以实物为准。

如图1~图2所示,包括中空的换热器管体100,所述换热器管体100内两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一管板210和第二管板220,所述第一管板210的外周缘与所述换热器管体100的内周缘紧密贴合,所述第二管板220的外周缘与所述换热器管体100的内周缘紧密贴合,所述第一管板210和所述第二管板220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管板210和所述第二管板220将所述换热器管体100内腔分为第一液腔110、换热腔120、第二液腔130,所述换热腔120位于所述第一液腔110和所述第二液腔130之间,所述第一液腔110位于所述换热器管体100靠近所述第一管板210的一端;所述换热腔120内设有固定杆230,所述固定杆230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管板210、所述第二管板220上,所述固定杆230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管板210中心处、所述第二管板220中心处,所述换热腔120内固定安装有多个螺纹换热管300,各个所述螺纹换热管300外壁面均呈螺纹状,各个所述螺纹换热管300均螺旋缠绕于所述固定杆230上,所述第一管板210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211,所述第二管板22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211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221,所述螺纹换热管300的两端分别插设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孔211、所述第二连接孔221中,所述螺纹换热管300无缝焊接于所述第一管板210和所述第二管板220上,所述换热腔120内固定设有交错排布的第一导流板410、第二导流板420,所述第一导流板410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420的中心线均与换热器管体100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第一导流板410的外周缘与所述换热器管体100的内周缘紧密贴合,所述第二导流板420的外周缘与所述换热器管体100的内周缘紧密贴合,所述第一导流板410靠近所述换热器管体100顶部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通孔411,所述第一导流板410靠近所述换热器管体100顶部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通孔411,所述第一通孔411远离所述第二液腔130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通孔411出液口朝向所述螺纹换热管300,所述第二导流板420靠近所述换热器管体100底部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通孔421,所述第二通孔421远离所述第二液腔130的一端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通孔421沿远离所述第一液腔110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通孔421出液口朝向所述螺纹换热管300;所述第一液腔110顶部设有将所述第一液腔110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一进液管510,所述换热腔120顶部设有将所述换热腔120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二进液管520,所述第二进液管520位于所述换热器管体100远离所述第一进液管510的一侧,所述第二液腔130底部设有将所述第二液腔130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一出液管610,所述换热腔120底部设有将所述换热腔120与外部相连通的第二出液管620,所述第二出液管620位于所述换热器管体100远离所述第一出液管610的一侧,所述第一出液管610和所述第二出液管620上均安装有阀门910,所述第一进液管510进液口处插设有第一过滤筒710,所述第二进液管520进液口处插设有第二过滤筒72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液管510顶部周缘向外形成第一连接部511,所述第一过滤筒710顶部周缘向外延伸成与所述第一连接部511相对应的第一固定部711,所述第一连接部511和所述第一固定部711上均开设有螺孔,所述第一过滤筒710通过螺栓穿过所述螺孔固定于所述第一进液管510上;所述第二进液管520顶部周缘向外形成第二连接部521,所述第二过滤筒720顶部周缘向外延伸成与所述第二连接部521相对应的第二固定部721,所述第二连接部52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721上均开设有螺孔,所述第二过滤筒720通过螺栓穿过所述螺孔固定于所述第二进液管520上;这样设置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更换所述第一过滤筒710和所述第二过滤筒720,避免过滤筒内堆积过多杂质影响过滤筒的过滤效果;另外当需要将所述第一进液管510与外部接管连接时,可以用螺栓依次穿过外部接管的连接部、所述第一过滤筒710的第一固定部711、所述第一进液管510的第一连接部511固定连接起来,实现所述第一进液管510与外部接管对接,同样方式也可以实现所述进液管与外部接管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板410的数量和所述第二导流板420的数量均至少为二,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板410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流板420才能强化交错排布的两个导流板的导流作用,从而保证液体在换热腔120内的滞留时间,使得冷流体与热流体能够充分换热。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第一导流板410靠近所述换热器管体100的一侧设有排污孔412,所述排污孔412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411的半径,所述换热器管体100底部中间设有将所述换热腔120与外部相连通的排污管800,所述排污管800上安装有阀门910,由于长期工作后往往需要对换热器内部进行清洗,所述排污孔412保证了所述换热腔120内各个区域底部均保持连通,避免清洗液堆积在所述换热腔120内,以便于清洗液从所述排污管800处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管体100外侧壁固定设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换热器管体100的安装耳920,通过所述安装耳920可以将所述换热器管体100固定到所需的地方,保证了所述换热器管体100工作时不会摇晃,提高了换热器的实用性。

工作步骤:先将第一过滤筒710和第二过滤筒720分别安装于第一进液管510、第二进液管520上,然后通过第二进液管520往换热腔120内充满冷流体,待换热腔120内充满冷流体,停止通入冷流体,打开第一出液管610的阀门910,然后通过第一进液管510持续往第一液腔110内通入热流体,待第一出液管610有热流体留出,打开第二出液管620的阀门910并通过第二进液管520往换热腔120内持续通入冷流体,这时即可使得冷流体和热流体不断地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螺旋螺纹管换热器,通过设置多个外壁面呈螺纹状、且螺旋缠绕于固定杆230上的螺纹换热管300,使得热流体远离管壁部分保持原有流动状态,而热流体靠近管壁部分则不断在做速度和大小均不断改变的螺旋运动,螺旋运动流体同时改变远离管壁的热流体的流动状态,两者相互作用,使得热流体不会在螺纹管芯内滞留,从而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设置交错排布的所述第一限流板和所述第二限流板,保证了冷流体在所述换热腔120内的滞留时间,使得冷流体能够充分与热流体交换热量,而且所述第一限流板上的通孔出液口和所述第二限流板的通孔出液口均朝向所述螺纹换热管300,使得从通孔出来的冷流体拥有一个朝向所述螺纹换热管300的速度,保证了冷流体与所述螺纹换热管300的充分接触,提高了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换热效果;通过在所述第一进液管510进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管520进液口处加装可拆卸的过滤筒,不仅可以过滤阻挡进入换热器的杂质,降低了进入换热器的杂质,降低了换热器内发生管道堵塞的几率,延长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而且还可以及时更换过滤筒,保证了换热器的可持续使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