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3337发布日期:2019-05-17 20:10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回转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回转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回转干燥机,不能满足物料干燥的要求,且在回转筒内存在局部积压、局部无料的情况,当干燥机运行一段时间后,湿物料无法进入干燥机,湿分无法脱出,必须停机检修,严重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物料混合更充分,且排料更顺畅,运行平稳的回转干燥机。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回转干燥机,它包括燃烧器,在所述燃烧器上部设有热风炉,所述热风炉通过弯管和圆锥管与进料筒相连,在所述进料筒上设有加料斗,所述进料筒和干燥筒相连,所述干燥筒和回转筒相连,所述回转筒和过渡筒相连,所述过渡筒通过第一管道与旋风分离器相连,所述旋风分离器下端与集料斗相连,上端与旋风出风蜗壳相连,所述旋风出风蜗壳通过第二管道与风机相连,所述风机出口与排气管相连,所述回转筒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并且所述回转筒的进料处高于出料处,在所述回转筒外壁前部设有主转盘,它通过副转盘与驱动装置相连,在所述干燥筒外壁和回转筒外壁后部设有辅助转盘,它们与辅助轮相连,在所述回转筒内壁上均匀设有若干抄板,所述抄板由径向段和倾斜段组成,它们呈125°夹角,所述径向段一端与回转筒内壁相连。

所述主转盘和副转盘都为齿轮盘。

所述辅助转盘为圆盘。

所述加料斗和进料通道相连,所述进料通道倾斜向内设置,所述进料通道的出口低于进料筒的半径高度。

所述第一管道依次包括第一垂直管、第一弯管和第一直管。

所述第二管道依次包括第二弯管、第二垂直管、第三弯管和渐变管。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设置合理,采用热风炉、进料筒、干燥筒和回转筒,并且回转筒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热量从前端部引入,干燥方便充分,回转筒倾斜设置,有助于物料在回转筒内移动,便于向出料口方向移动,同时在回转筒内壁上均匀设有若干抄板,所述抄板由径向段和倾斜段组成,它们呈125°夹角,抄板为连续不间断抄板,物料在筒体内翻转时,沿着抄板不断向前推进,使得回转筒体内部的物料混合更充分,且排料更顺畅,进料通道倾斜向内设置,并且进料通道的出口低于进料筒的半径高度,使物料干燥更充分,采用齿轮盘和圆盘,使整体运行平稳,采用旋风分离器,使物料分离,提高整体效率,采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确保连接顺畅,整体符合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回转筒和抄板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回转干燥机,它包括燃烧器1,在所述燃烧器1上部设有热风炉2,所述热风炉2通过弯管3和圆锥管4与进料筒5相连,在所述进料筒5上设有加料斗6,所述进料筒5和干燥筒7相连,所述干燥筒7和回转筒8相连,所述回转筒8和过渡筒9相连,所述过渡筒9通过第一管道与旋风分离器10相连,所述第一管道依次包括第一垂直管19、第一弯管20和第一直管21,所述旋风分离器10下端与集料斗11相连,上端与旋风出风蜗壳12相连,所述旋风出风蜗壳12通过第二管道与风机13相连,所述第二管道依次包括第二弯管22、第二垂直管23、第三弯管24和渐变管25,所述风机13出口与排气管14相连,所述回转筒8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并且所述回转筒8的进料处高于出料处,在所述回转筒8外壁前部设有主转盘,它通过副转盘与驱动装置相连,所述主转盘和副转盘都为齿轮盘,在所述干燥筒7外壁和回转筒8外壁后部设有辅助转盘,它们与辅助轮15相连,所述辅助转盘为圆盘,在所述回转筒8内壁上均匀设有若干抄板,所述抄板由径向段16和倾斜段17组成,它们呈125°夹角,所述径向段16一端与回转筒8内壁相连,所述加料斗6和进料通道18相连,所述进料通道18倾斜向内设置,所述进料通道18的出口低于进料筒5的半径高度。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设置合理,采用热风炉、进料筒、干燥筒和回转筒,并且回转筒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热量从前端部引入,干燥方便充分,回转筒倾斜设置,有助于物料在回转筒内移动,便于向出料口方向移动,同时在回转筒内壁上均匀设有若干抄板,所述抄板由径向段和倾斜段组成,它们呈125°夹角,抄板为连续不间断抄板,物料在筒体内翻转时,沿着抄板不断向前推进,使得回转筒体内部的物料混合更充分,且排料更顺畅,进料通道倾斜向内设置,并且进料通道的出口低于进料筒的半径高度,使物料干燥更充分,采用齿轮盘和圆盘,使整体运行平稳,采用旋风分离器,使物料分离,提高整体效率,采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确保连接顺畅,整体符合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