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灶用复合式接油底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2809发布日期:2019-06-26 01:27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灶用复合式接油底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灶用复合式接油底板。



背景技术:

集成灶在吸附油烟以后通过冷凝板对空气中的油烟进行冷凝,冷凝后的油烟汇聚成油滴附着在冷凝板上,当冷凝板上的油滴较多时,由于重力作用,油滴向下滑落,而接油板的作用就是收集滑落的油污,避免油污落在灶台上。

目前市场上的集成灶接油盘大多都是放在风道系统的底部,而很多集成灶没有底板支撑框架,所以容易导致集成灶箱体框架结构不稳定,以及油污容易流到地上造成污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灶用复合式接油底板,旨在解决目前市场上的集成灶接油盘大多都是放在风道系统的底部,而很多集成灶没有底板支撑框架,所以容易导致集成灶箱体框架结构不稳定,以及油污容易流到地上造成污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集成灶用复合式接油底板,包括吸风组件和接油组件,所述吸风组件包括挡板、容纳柜、灶头、旋钮、抽屉,冷凝板、风机和扇叶,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容纳柜的顶部,所述挡板与所述容纳柜固定连接,所述灶头位于所述所述容纳柜的顶部,并与所述灶头与所述容纳柜固定连接,所述旋钮位于所述容纳柜的顶部,所述旋钮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纳柜,所述抽屉滑动连接于所述容纳柜,并位于所述容纳柜的内部,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容纳柜内部,所述风机与所述容纳柜固定连接,所述扇叶转动连接于所述风机的输出端,所述扇叶位于所述风机的底部;所述接油组件包括金属网、接油板、支撑框、螺钉和支撑架,所述金属网位于所述容纳柜的外表面,并与所述容纳柜固定连接,所述接油板通过所述螺钉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所述支撑框位于所述接油板的底部,所述螺钉位于所述接油板的外表面,并与所述接油板螺接,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接油板的外表面,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接油板固定连接,且所述容纳柜的左侧还设有出风口出风口,所述挡板的内部设有风道。

优选的,所述容纳柜的顶部开设有通孔,该通孔的孔径与所述风道的内径相同,所述容纳柜通过该通孔与所述风道连通。

优选的,所述挡板呈L状,其内部中空,所述挡板的顶部为板状,并呈水平放置。

优选的,所述扇叶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扇叶环绕于所述风机的输出端均匀排列。

优选的,所述冷凝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冷凝板关于所述风道的中轴线呈对称分布。

优选的,两个所述冷凝板均向内凹陷呈一定弧度,且所述两个冷凝板之间存在一定间距。

优选的,所述接油板呈斗状,所述接油板的顶部面积等于所述风道的水平截面的面积。

优选的,所述接油板的内表面设有多重纳米和微米的超微结构,并且在表面设有多个微小的乳突。

优选的,所述乳突的平均大小约为十微米,所述乳突之间的间距约为十二微米,每个所述乳突均由多个直径为两百纳米左右的突起组成。

优选的,所述支撑框和所述接油板的顶端均设有四个螺纹孔,所述支撑框上的四个螺纹孔与所述接油板上的四个螺纹孔分别一一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冷凝板、所述接油底板、所述支撑框和所述支撑架,所述接油底板通过所述螺钉与所述支撑框螺接,从而将所述接油底板固定在所述支撑框上,所述支撑框上设有所述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呈H状,所述支撑架的端点处与所述支撑框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所述支撑框和所述支撑架支撑所述风道,大大加强了所述风道的稳定性,所述接油底板呈斗状,且所述接油底板的大小与所述风道的水平截面的大小相同,大大增加了接油的面积,并且两个所述冷凝板均向内凹陷呈一定弧度,使油污向所述接油底板的中间汇集,从而使油污能够落在所述接油底板的中心,解决了油污流到地面或灶台上造成污染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接油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容纳柜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油组件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风组件、11-挡板、12-容纳柜、13-灶头、14-旋钮、15-抽屉、16-冷凝板、17-风机、18-扇叶、2-接油组件、21-金属网、22-接油板、23-出风口、24-支撑框、25-螺钉、26-支撑架、27-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集成灶用复合式接油底板,包括吸风组件1和接油组件2,吸风组件1包括挡板11、容纳柜12、灶头13、旋钮14、抽屉15冷凝板16、风机17和扇叶18,挡板11位于容纳柜12的顶部,挡板11与容纳柜12固定连接,灶头13位于容纳柜12的顶部,并与灶头13与容纳柜12固定连接,旋钮14位于容纳柜12的顶部,旋钮14转动连接于容纳柜12,抽屉15滑动连接于容纳柜12,并位于容纳柜12的内部,风机17位于容纳柜12内部,风机17与容纳柜12固定连接,扇叶18转动连接于风机17的输出端,扇叶18位于风机17的底部;接油组件2包括金属网21、接油板22、支撑框24、螺钉25和支撑架26,金属网21位于容纳柜12的外表面,并与容纳柜12固定连接,接油板22通过螺钉25固定连接于支撑框24,支撑框24位于接油板22的底部,螺钉25位于接油板22的外表面,并与接油板22螺接,支撑架26位于接油板22的外表面,支撑架26与接油板22固定连接,且容纳柜12的左侧还设有出风口出风口23,挡板11的内部设有风道27。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油底板22呈斗状,其内部中空,接油底板22的顶部面积等于风道27内腔水平截面的面积,避免油污在下落过程中落在接油底板22的外面,造成地面的污染,接油底板22的内表面设有多重纳米和微米的超微结构,并且在表面设有多个微小的乳突,乳突的平均大小约为十微米,乳突之间的间距约为十二微米,每个乳突均由多个直径为两百纳米左右的突起组成,突起之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空气,并紧贴在接油底板22的内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度的空气层,当油污落在接油底板22的内表面时,由于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层,油污只能同接油底板22内部的突起接触,油污在自身的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并由重力作用滚落到接油底板22的底部,而经过处理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23排出,出风口23的外面设有金属网21,用于隔断出风口23,避免儿童将手臂深入出风口23内部造成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柜22内部设有风机17,风机1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扇叶18,将风机17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使风机17转动,从而带动扇叶18转动,将烹饪时产生的油烟通过挡板11上设置的据星空吸入风道27内部,容纳柜12内部设有两个冷凝板16,两个冷凝板16关于容纳柜12的中轴线对称分布,两个冷凝板16均向下呈一定的夹角,且冷凝板16的中间向内凹陷呈一定弧度,当空气中的油污与冷凝板16接触后,由于冷凝板16的冷凝作用,使油污凝结成油滴,并附着在冷凝板16上,当冷凝板16上的油污逐渐增多后,油污在重力作用下沿冷凝板向下流动,通过冷凝板16将油污汇聚在接油底板22的顶部,并落入风道27底部的接油底板22内部,接油底板22的内表面设有多重纳米和微米的超微结构,并且在表面设有多个微小的乳突,乳突的平均大小约为十微米,乳突之间的间距约为十二微米,每个乳突均由多个直径为两百纳米左右的突起组成,突起之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空气,并紧贴在接油底板22的内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度的空气层,当油污落在接油底板22的内表面时,由于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层,油污只能同接油底板22内部的突起接触,油污在自身的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并由重力作用滚落到接油底板22的底部,由于接油底板22的顶部面积等于风道27内腔的水平截面面积,大大增加了接油底板22的接油面积,同时通过冷凝板16将油污汇集在接油底板22中间,避免了油污落在地面造成污染的问题,接油底板22的底部设有支撑框24,接油底板22通过螺钉25与支撑框24固定连接,且支撑框24顶部设有支撑架26,支撑架26呈H状,支撑架26的端头与支撑框24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支撑框24和支撑架26支撑风道27,从而大大加强了风道27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容纳柜12的顶部开设有通孔,该通孔的孔径与风道27的内径相同,容纳柜12通过该通孔与风道27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容纳柜12的顶部设置通孔,使挡板11内部的风道27听过该通孔与容纳柜12连通,从而将烹饪时产生的油烟通过风道27吸入容纳柜12内部,并对油烟进一步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挡板11呈L状,其内部中空,挡板11的顶部为板状,并呈水平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挡板11用于汇聚油烟,挡板内部中空形成风道27,挡板11的顶部呈水平放置,能够阻挡油烟向上移动,避免了油烟的扩散,将油烟快速的通过挡板11内部的风道27吸收。

进一步的,扇叶18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扇叶18环绕于风机17的输出端均匀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风机17转动带动扇叶18转动,从而产生吸力,将烹饪时产生的油烟吸附,扇叶18环绕于风机17的输出端均匀排列,使风机17周围的重量均衡,避免了扇叶18转动时产生颤抖的现象。

进一步的,冷凝板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冷凝板16关于风道27的中轴线呈对称分布。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冷凝板16用于冷凝油污,当温度较高的油污遇到低温的冷凝板16时,油污会冷凝成油珠,避免了油污随空气一起排出容纳柜12内部,对环境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两个冷凝板16均向内凹陷呈一定弧度,且两个冷凝板16之间存在一定间距。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冷凝板16均向内凹陷呈一定弧度,使油污能够通过冷凝板16向接油板22的中心汇集,避免了油污滴落在地面造成污染,两个冷凝板16之间存在一定间距,使空气能够穿过冷凝板16到达出风口23,并通过出风口23排出。

进一步的,接油板22呈斗状,接油板22的顶部面积等于风道27的水平截面的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接油底板22用于接取油污,接油底板22的顶部面积等于风道27的水平截面的面积,避免了油污在下落过程中滴落到地面上,造成污染的问题。

进一步的,接油底板22的内表面设有多重纳米和微米的超微结构,并且在表面设有多个微小的乳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油底板22的内表面设置多个微小的乳突,使接油底板22的表面粗糙,形成荷叶外表面的仿生结构,避免油污附着在接油底板22上,便于接油底板22的清洗工作。

进一步的,乳突的平均大小约为十微米,乳突之间的间距约为十二微米,每个乳突均由多个直径为两百纳米左右的突起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之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空气,并紧贴在接油底板22的内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度的空气层,当油污落在接油底板22的内表面时,由于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层,油污只能同接油底板22内部的突起的点接触,使油污在自身的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并滚落到接油底板22的底部。

进一步的,支撑框24和接油板22的顶端均设有四个螺纹孔,支撑框24上的四个螺纹孔与接油板22上的四个螺纹孔分别一一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油底板22通过螺钉25与支撑框24螺接,采用螺接的连接方式使接油底板22盒支撑框25之间的连接方式更加稳定,能够更好的支撑风道27,从而使风道27更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