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6673发布日期:2019-08-13 21:1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制成的电气烹饪器具,它无需明火或传导式加热而让热直接在锅底产生,极大的提高了加热效率。

现有技术中,电磁炉包括底壳,底壳的顶端盖设有面板,底壳与面板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中设置有线圈盘及控制板;线圈盘与控制板通信连接,控制板用于控制线圈盘的工作状态,线圈盘用于利用电磁感应的产生涡流的原理对锅具进行加热。其中,控制板还连接有电源线,电源线设置有插头,电源线可通过插头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为电磁炉提供电能。

然而,现有技术中,当不使用电磁炉时,电磁炉的电源线通常是散乱地放置在电磁炉附近,导致电磁炉占用较多的空间,且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克服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电磁炉,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具有上开口;面板,所述面板盖设在所述上开口处,所述底壳与面板共同围成安装空间;所述底壳背离面板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收纳线束的绕线槽,所述绕线槽沿朝向所述面板的方向凹陷设置,所述绕线槽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沿背离所述面板的方向延伸的挡筋。

通过在底壳上设置用于收纳电源线等线束的绕线槽,在电磁炉不工作时,或者在不需要使用线束时,线束可收纳在绕线槽中,以减少线束对外部空间的占用,且利于维持灶台等的整齐,提高了用户体验;此外,通过在绕线槽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沿背离所述面板的方向延伸的挡筋,如此,挡筋背离面板的表面与绕线槽朝向面板的槽壁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也即相对增加了绕线槽沿电磁炉的高度方向的深度,在保证对线束的收纳效果的同时,还能够绕线槽对底壳中安装空间的占用。

可选地,所述挡筋可沿所述绕线槽的周向连续设置,也即挡筋可以为沿绕线槽的周向设置的闭环,以简化底壳的加工工艺。

可选地,所述挡筋可沿所述绕线槽的周向断续设置,也即,挡筋为多个,多个挡筋沿绕线槽的周向间隔分布,以减轻底壳的重量。

可选地,所述电磁炉还包括:限位筋,以将所述线束限制在所述绕线槽中;其中,所述限位筋设置在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一个上,且所述限位筋朝向另一个槽壁延伸设置;或者,所述限位筋设置在所述挡筋上,且朝向与所述挡筋相对设置的另一槽壁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绕线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及第二槽壁,所述第二槽壁设置有所述挡筋;其中,所述第二槽壁或者所述挡筋上设置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沿朝向所述第一槽壁的方向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限位筋为多个,且多个限位筋沿所述绕线槽的周向间隔分布,以提高对线束的限制效果,也即更可靠地将线束限制在绕线槽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限位筋沿其延伸方向的最大长度与线束直径之和,以使线束能够顺利地进出绕线槽的收纳空间。

可选地,所述限位筋沿其延伸方向的最大长度A还满足如下条件:A≧ND-D/2;其中,D表示线束的直径,X表示绕线层数,N表示每层的绕线圈数。如此,能够将线束可靠地限制在绕线槽的收纳空间,以免线束从绕线槽中滑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朝向所述面板的一端通过第三槽壁连接,所述限位筋与所述第三槽壁之间的最大距离H≥XD;其中,D表示线束的直径,X表示绕线层数,N表示每层的绕线圈数。如此,在将线束绕设在绕线槽中,且将线束拉紧时,挡筋仍然能够实现对线束的限制,以免线束散乱。

可选地,所述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朝向所述面板的一端通过第三槽壁连接;所述限位筋背离所述第三槽壁的表面设置有加强筋,以提高限位筋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限位筋背离所述第三槽壁的表面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底壳具有与所述面板相对设置的底壁,所述绕线槽设置在所述底壁上;其中,所述第一槽壁位于所述第二槽壁背离所述底壳中心的外侧;和/或,所述挡筋朝向底壳中心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通风口。

可选地,所述底壳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绕线槽连通的出线口,且所述出线口与外部空间连通,以使线束能够从所述出线口伸出。

可选地,所述出线口沿所述绕线槽周向的尺寸与所述线束直径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1.5毫米,以保证线束能够相对紧凑地卡设在出线口中,以免绕设在绕线槽中的线束发生松动。

可选地,所述安装空间中设置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连接有电源线,所述绕线槽用于收纳所述电源线。

可选地,所述底壳背离所述面板的底壁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沿背离所述面板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支撑柱沿远离所述面板的方向伸出所述挡筋背离所述面板的表面,以免挡筋干涉电磁炉的放置。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图5在A-A处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5在B-B处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D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电磁炉;1100-底壳;1101-底壁;1102-侧壁;1100a-通风口;1200-面板;1300-电源线;1110-绕线槽;1111-第一槽壁;1112-第二槽壁;1113-第三槽壁;1120-限位筋;1121-加强筋;1130-挡筋;1140-出线口;1150-支撑柱。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内”、“外”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三;图6为图5在A-A处的剖视图;图7为图6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5在B-B处的剖视图;图9为图8中D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请参照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1000,包括:底壳1100,底壳1100具有上开口;面板1200,面板1200盖设在上开口处,底壳1100与面板1200共同围成安装空间;底壳1100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收纳线束的绕线槽1110,绕线槽1110沿朝向面板1200的方向凹陷设置,绕线槽111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其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沿背离面板1200的方向延伸的挡筋1130。

底壳1100为可以为具有上开口的盒体结构,盒体结构的内部腔体形成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可用于安装线圈盘、控制板等部件。示例性地,底壳1100可以包括底壁1101,底壁1101可用于将电磁炉1000支撑在灶台等支撑面上;在一些示例中,底壁1101的下表面可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支撑柱1150,支撑柱1150可以分布在矩形的四个顶点处;底壁1101的外边缘可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侧壁1102,底壁1101及侧壁1102共同围成安装空间,侧壁1102的上端形成上开口,上开口处可盖设有面板1200,面板1200可用于承载锅具。在一些示例中,底壳1100的侧壁1102及底壁1101可以一体设置,以简化电磁炉1000的装配。

其中,支撑柱1150沿远离面板1200的方向伸出挡筋1130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也即,在将电磁炉1000倒置时,也即在底壳1100的底壁朝上、面板朝下时,第二槽壁1112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低于支撑柱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以免影响电磁炉1000的正常放置。

其中,底壳1100的材质可以采用耐高温的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陶瓷材料等,且需要保证底壳1100的机械强度,以使底壳1100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及耐磨耐腐蚀性能。此外,面板1200可以为陶瓷面板1200、玻璃面板1200等,以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及耐磨耐腐蚀性能。当然,底壳1100及面板1200的材质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在电磁炉1000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底壳1100内的温度过高,不利于底壳1100内一些电气元件的性能,因此,底壳1100的安装空间中还可以设置有散热风扇,散热风扇与控制板连接,以通过控制板控制散热风扇的工作状态。相应地,底壳1100上可设置有通风口1100a,以使外部的空气可进出底壳1100内的安装空间,从而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其中,通风口1100a可以包括可供外部空气进入安装空间的进风口及可供安装空间中的空气流出的出风口。

示例性地,为了提高散热效果,进风口和出风口可分别设置在底壳1100不同的位置上。以底壳1100呈矩形为例,在一些示例中,进风口和出风口可分别设置在底壳1100相邻的两个侧壁1102上;在另一些示例中,进风口和出风口可分别设置在底壳1100上相对的两个侧壁1102上;在又一些示例中,出风口可设置在底壳1100的侧壁1102上,进风口可设置在底壳1100底壁1101靠近边缘的区域。当然,进风口及出风口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底壳1100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收纳线束的绕线槽1110,且绕线槽1110沿朝向面板1200的方向凹陷设置,绕线槽1110可为沿底壳1100的周向延伸设置的环体,线束的至少部分可收容在绕线槽1110中。在一些示例中,绕线槽1110可设置在底壳1100的侧壁1102上;在另一些示例中,绕线槽1110可设置在底壳1100的底壁1101上。当然,也可在底壳1100的侧壁1102及底壁1101上分别设置绕线槽1110,以收纳更多的线束。

下面不妨以绕线槽1110设置在底壳1100的底壁1101上为例,对绕线槽1110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当绕线槽1110设置在底壳1100的侧壁1102上时,绕线槽1110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可与此类似。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绕线槽1110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1111、第二槽壁1112,以及将第一槽壁1111及第二槽壁1112连接的第三槽壁1113,第一槽壁1111、第二槽壁1112以及第三槽壁1113共同围成收纳线束的收纳空间,且第一槽壁1111、第二槽壁1112背离第三槽壁1113的一端形成可供线束进出收纳空间的进出口。示例性地,第三槽壁1113连接在第一槽壁1111、第二槽壁1112朝向面板1200的一端。其中,线束的至少部分收纳在收纳空间中。

在一些示例中,挡筋1130可设置在第一槽壁1111上,其自第一槽壁1111沿背离面板1200的方向延伸,以免线束从绕线槽1110中滑出;相应地,挡筋1130可沿绕线槽1110的周向连续设置,也即挡筋1130可以为沿绕线槽1110的周向设置的闭环,以简化底壳1100的加工工艺;或者,挡筋1130可沿绕线槽1110的周向断续设置,也即,挡筋1130为多个,多个挡筋1130沿绕线槽1110的周向间隔分布,以减轻底壳1100的重量。

在一些示例中,挡筋1130也可设置在第二槽壁1112上,其自第二槽壁1112沿背离面板1200的方向延伸,以免线束从绕线槽1110中滑出;相应地,挡筋1130可沿绕线槽1110的周向连续设置,也即挡筋1130可以为沿绕线槽1110的周向设置的闭环,以简化底壳1100的加工工艺;或者,挡筋1130可沿绕线槽1110的周向断续设置,也即,挡筋1130为多个,多个挡筋1130沿绕线槽1110的周向间隔分布,以减轻底壳1100的重量。

当然,第一槽壁1111及第二槽壁1112上也可都设置有挡筋1130,以进一步避免线束从绕线槽1110中滑出。挡筋1130可以底壳1100的底壁1101一体设置。挡筋1130与绕线槽1110共同收纳线束。

其中,绕线槽1110设置在底壳1100的底壁1101上时,底壁1101上的通风口1100a位于绕线槽1110和挡筋1130朝向底壳1100中心的内侧,以免绕线槽1110与底壁1101上的通风口1100a相互干涉;同时,在底壁1101上的通风口1100a作为进风口、在侧壁1102上的通风口1100a作为出风口时,挡筋1130还可以将进风口与出风口隔开,以免从出风口流出的空气干涉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从而保证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具有相对较低的温度,保证散热效果。

可选地,挡筋1130背离面板1200的一端可设置有翻折边,以提高挡筋1130的强度。以挡筋1130设置在第二槽壁1112上为例,则挡筋1130可设置有朝向第一槽壁1111翻折的翻折边,如此,翻折边对线束也具有限制作用,以提高对线束的收纳效果。

本实施例不妨以第二槽壁1112上设置有挡筋1130为例,对本实施例中绕线槽1110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第二槽壁1112上设置有挡筋1130,且挡筋1130沿远离面板1200的方向延伸,如此,挡筋1130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与第三槽壁1113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也即相对增加了绕线槽1110沿电磁炉1000的高度方向的深度,在保证对线束的收纳效果的同时,还能够绕线槽1110对底壳1100中安装空间的占用。

本实施例中,线束可包括电源线1300,电源线1300的一端可与控制板电连接,电源线1300的另一端可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使外部电源为电磁炉1000提供电能。示例性地,控制板可设置有电源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可通过电源线1300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为电磁炉1000提供电能,并为电磁炉1000中的各电气元件分配电能。在一些示例中,电磁炉1000中还可以有可充电电池,可充电电池也与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外部电源可通过电源线1300为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可充电电池可在停电或者户外等不方便连接外部电源的场所为电磁炉1000提供电能。相应地,底壳1100上可设置有可电源线1300从安装空间伸出的出线孔。

线束还可以包括通信连接线,通信连接线与控制板电连接,且通信连接线还用于与其它智能终端电连接,以将电磁炉1000与其它智能终端通信连接,以使电磁炉1000可与其它智能终端进行交互。示例性地,电磁炉1000可通过通信连接线与油烟机通信连接,以使油烟机根据电磁炉1000的工作状态调整其自身的工作状态。当然,线束的种类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1000,通过在底壳1100上设置用于收纳电源线1300等线束的绕线槽1110,在电磁炉1000不工作时,或者在不需要使用线束时,线束可收纳在绕线槽1110中,以减少线束对外部空间的占用,且利于维持灶台等的整齐,提高了用户体验;此外,通过在绕线槽1110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沿背离面板1200的方向延伸的挡筋1130,如此,挡筋1130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与绕线槽1110朝向面板1200的槽壁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也即相对增加了绕线槽1110沿电磁炉1000的高度方向的深度,在保证对线束的收纳效果的同时,还能够绕线槽1110对底壳1100中安装空间的占用。

如图2-图9所示,可选地,电磁炉1000还包括限位筋1120,限位筋1120用于将线束限制在绕线槽1110中。在一些示例中,限位筋1120可设置在第一槽壁1111上;或者,第二限位筋1120可设置在第二槽壁1112上;又或者,限位筋1120可设置在第一槽壁1111和第二槽壁1112上,此时,设置在第一槽壁1111及第二槽壁1112上的限位筋1120间隔设置,以便于线束顺利地进出收纳空间。其中,以限位筋1120设置在第二槽壁1112上为例,限位筋1120与第一槽壁1111之间的距离可大于等于线束的直径,以使得线束可顺利地进出收纳空间。

在另一些示例中,限位筋1120也可设置在挡筋1130上,以使限位筋1120与第一槽壁1111之间具有更大的可供线束通过的缝隙,以进一步便于线束顺利地进出收纳空间。此时,沿平行于底壳1100底壁1101或者平行于第三槽壁1113的方向,限位筋1120与第一槽壁1111之间的距离可大于等于线束的直径,以使得线束可顺利地进出收纳空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限位筋1120,在线束进入收纳空间之后,限位筋1120可将线束卡设在绕线槽1110中也即将线束限制在绕线槽1110中,以免线束从绕线槽1110中滑出。

其中,限位筋11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限位筋1120可沿绕线槽1110的周向间隔设置,以提高对线束的限制效果,也即更可靠地将线束限制在绕线槽1110中。以限位筋1120设置在第二槽壁1112或者挡筋1130上为例,在一些示例中,至少部分限位筋1120从朝向第二槽壁1112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远离第三槽壁1113倾斜,以得线束可顺利地进出绕线槽1110。在一些示例中,至少部分限位筋1120从朝向第二槽壁1112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朝向第三槽壁1113倾斜,以提高对线束的限制效果。在一些示例中,至少部分限位筋1120可与底壳1100的底壁1101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平行,也即在第三槽壁1113为平面时,限位筋1120可与第三槽壁1113平行设置,以在线束可顺利地进出绕线槽1110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对线束的限制效果。

可选地,第一槽壁1111上设置有沿远离第二槽壁1112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图中未示出),凹陷部内的空间也可形成收纳空间的一部分;限位筋1120设置在第二槽壁1112上,且限位筋1120与凹陷部对应设置。其中,凹陷部的数量可与限位筋1120的数量可相适配,示例性地,限位筋1120可与凹陷部一一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槽壁1111与凹陷部相对应的部分为加宽部,第一槽壁1111的其余部分为等宽部。其中,加宽部可以为曲面,相应地,限位筋1120也可以为曲面。

在一些示例中,加宽部与第二槽壁1112之间的距离为B,等宽部与第二槽壁1112之间的距离为E,则B>E。如此,限位筋1120与凹陷部之间可具有相对较大的距离,以使在限位筋1120处线束也能够从限位筋1120与凹陷部之间顺利地进出收纳空间。在线束在绕线槽1110中绕设完成之后,可拉紧线束,以使线束卡设在限位筋1120与第三槽壁1113之间,以免线束滑出。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槽壁1111上可设置有多个凹陷部,多个凹陷部间隔分布,相应地,第二槽壁1112上可设置有相应数量的限位筋1120,限位筋1120的分布与凹陷部的分布相对应。示例性地,多个凹陷部可沿绕线槽1110的周向均匀分布,多个限位筋1120也沿绕线槽1110的周向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凹陷部及限位筋1120设置为多个,在便于线束顺利地进出绕线槽1110的收纳空间的同时,还能够提高限位筋1120对线束的限制效果,也即还能够将线束可靠地卡设在绕线槽1110的收纳空间中。

在一些示例中,凹陷部与限位筋1120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等于线束的直径,以使线束能够从限位筋1120与凹陷部之间顺利地进出收纳空间。其中,限位筋1120与凹陷部之间的最大距离也即限位筋1120与凹陷部所对应的第一槽壁1111的加宽部之间的最大距离。以限位筋1120沿其延伸方向的最大长度为A,则B-A≥D,也即B≥A+D;其中,B为加宽部与第二槽壁1112之间的距离,D为线束的直径。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槽壁1111等宽部与第二槽壁1112之间的距离E大于等于限位筋1120沿其延伸方向的最大长度A,也即E≥A,以在限位筋1120的周围,线束也能够顺利地进出绕线槽1110。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槽壁1111等宽部与第二槽壁1112之间的距离E满足如下条件:ND+D/2≥E;其中,D表示线束的直径,N表示绕线圈数。如此,能够减少线束从绕线槽1110中滑出的现象,利于保证对线束的收纳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槽壁1111等宽部与第二槽壁1112之间的距离E满足如下条件:E≥ND;其中,D表示线束的直径,N表示绕线圈数。如此,线束的各圈可平铺在绕线槽1110中,能够降低收纳线束的操作难度,且能够降低绕线槽1110沿电磁炉1000高度方向的深度,以减少绕线槽1110对底壳1100中安装空间的占用。

当然,如图5-图9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槽壁1111与第二槽壁1112之间的距离也可处处等宽,此时,第一槽壁1111与第二槽壁1112之间的距离B大于或者等于限位筋1120沿其延伸方向的最大长度A与线束直径D之和,也即,B≥A+D,以使线束能够顺利地进出绕线槽1110的收纳空间。示例性地,B=A+D。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图9所示,限位筋1120沿其延伸方向的最大长度A还满足如下条件:A≧ND-D/2;其中,D表示线束的直径,N表示绕线圈数。如此,能够将线束可靠地限制在绕线槽1110的收纳空间,以免线束从绕线槽1110中滑出。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图9所示,第一槽壁1111与第二槽壁1112朝向面板1200的一端通过第三槽壁1113连接,限位筋1120与第三槽壁1113之间的最大距离H≥XD;其中,D表示线束的直径,X表示绕线层数,N表示每层的绕线圈数。如此,在将线束绕设在绕线槽1110中,且将线束拉紧时,挡筋1130仍然能够实现对线束的限制,以免线束散乱。

可选地,如图4及图9所示,限位筋1120背离绕线槽1110第三槽壁1113的表面设置有加强筋1121,以提高限位筋1120的强度。在一些示例中,加强筋1121可沿限位筋1120的延伸方向设置,也即加强筋1121可由限位筋1120朝向第二槽壁1112的一端至限位筋1120的另一端延伸设置,且加强筋1121可以为多个,多个加强筋1121可间隔分布。在一些示例中,加强筋1121设置在限位筋1120背离第三槽壁1113的表面的边缘。其中,加强筋1121可断续地设置在限位筋1120的边缘,也可连续地设置在限位筋1120的边缘。当然,加强筋1121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可选地,如图3所示,底壳1100上还设置有与绕线槽1110连通的出线口1140,出线口1140还与外部空间连通,以使线束能够通过出线口1140伸出。示例性地,对于设置有插头的电源线1300而言,电源线1300设置有插头的一端可位于出线口1140之外,以减少绕线槽1110的设置对安装空间的占用。

在一些示例中,出线口1140沿绕线槽1110周向的尺寸与线束直径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1.5毫米,以保证线束能够相对紧凑地卡设在出线口1140中,以免绕设在绕线槽1110中的线束发生松动。

可选地,底壳1100背离面板1200的表面设置有指示部,指示部用于指示线束的伸出方向,也即指示部用于指示出线口1140的位置,以便于用户快速且准确地操作。在一些示例中,指示部可为从底壳1100的中心指向出线口1140的箭头,箭头可为设置在底壳1100底壁1101上的凹陷或者凸起形成的。

可选地,第一槽壁1111位于第二槽壁1112背离底壳1100中心的外侧,如此,第二槽壁1112上的限位筋1120与第一槽壁1111之间的间隙相对靠近底壳1100底壁1101的边缘,以进一步便于用户操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