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6727发布日期:2019-08-13 21:11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壳体、面板、线圈盘以及显示结构;其中,面板位于壳体的顶部,线圈盘和显示结构位于壳体的内腔中;其中,显示结构至少包括第一显示件和第二显示件。为了使第一显示件和第二显示件发出的光线能够从壳体内透出而呈现给用户,现有技术通过在壳体的内壁对应第一显示件的位置开设第一凹槽,在壳体的内壁对应第二显示件的位置开设第二凹槽,且使壳体的对应第一显示件的位置和对应第二显示件的位置由透光材料制成,从而使第一显示件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一凹槽透出,第二显示件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二凹槽透出。

但是,不同的显示件对显示效果的要求可能不同,有些显示件要求透光区域的透光率高一些,比如需要清楚地呈现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而有些显示件则要求透光区域的透光率可以低一些,以向用户呈现出一种具有朦胧感的光线,然而,现有技术对于所有的显示件均是通过在壳体内壁上开设凹槽的形式透光,即,各显示件对应的透光区域的透光率均相同,导致无法满足上述要求,降低了用户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针对显示件的不同显示效果要求灵活地设置,提高了显示效果以及用户体验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显示结构,所述显示结构至少包括第一显示件和第二显示件,所述壳体的内壁对应所述第一显示件的位置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壳体的至少对应所述第一显示件的位置由透光材料制成,以使所述第一显示件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凹槽透出;所述壳体的对应所述第二显示件的位置开设有透光通孔,且所述透光通孔上盖设有透光片,以使所述第二显示件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透光片透出,其中,所述透光片的透光率与所述壳体的对应所述第一显示件的位置的透光率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在壳体的内壁对应所述第一显示件的位置开设凹槽,且使壳体的至少对应第一显示件的位置由透光材料制成,这样第一显示件发出的光线即可通过凹槽透出而呈现给用户,同时,在壳体的对应第二显示件的位置开设透光通孔,且在透光通孔上盖设透光片,这样第二显示件发出的光线即可通过透光片透出而呈现给用户,由于透光片的透光率与壳体的对应第一显示件的位置的透光率不同,因此,在装配时,可选择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显示件安装在透光率高的透光区域对应的位置,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低的显示件安装在透光率较低的透光区域对应的位置,比如,当透光片的透光率大于壳体的对应第一显示件的位置的透光率时,此时可以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显示件安装在透光片和透光通孔对应的位置,此时第二显示件即为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显示件,同时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低的显示件安装在凹槽对应的位置,此时第一显示件即为对显示效果要求较低的显示件,从而使得不同显示件的装配更加灵活,使得不同的显示件的显示效果均可达到要求,从而提高了整个显示效果,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壳体为塑胶壳体;

所述透光片与所述壳体二次注塑成型。

这样在制作时,直接将透光片与壳体通过二次注塑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提高了透光片与透光通孔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保证了透光效果。

可选的,所述透光片粘接在所述透光通孔上;

或者,所述透光片与所述透光通孔卡接;

或者,所述透光片通过热烫的方式与所述透光通孔连接。

可选的,所述透光片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平齐。

这样在保证良好透光效果的基础上,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透光片与所述透光通孔的孔壁之间密封设置。

这样可防止电磁炉外部的水、油污等从透光片和透光通孔的结合处进入至壳体内而导致壳体内的器件受潮或者损坏的情况发生,延长了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磁炉的使用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凹槽的槽底的厚度不大于0.8mm。

这样可进一步保证第一显示件对应的透光区域的厚度,以提高该位置的透光效果。

可选的,所述透光片的透光率大于所述壳体的对应所述第一显示件的位置的透光率。

也就是说,此时第二显示件为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显示件,第一显示件为对显示效果要求较低的显示件。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件包括:数码管;

所述数码管用于显示所述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

所述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包括加热模式、加热时间、加热功率、加热温度中的至少一种。

这样在电磁炉工作时,数码管将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通过透光片呈现给用户,使用户能够非常清楚、直观地看到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有利于用户进行操作,为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

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件包括:指示灯;

所述指示灯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凹槽透出。

通过使第一显示件包括指示灯,指示灯可用于向用户提供照明、指示信号。

可选的,所述指示灯上具有导光罩,所述导光罩的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凹槽内。

通过设置导光罩,以对指示灯发出的光线进行导向,使光线聚集在导光罩中,进而从凹槽透出,从而提高了光线的亮度。

可选的,所述导光罩与所述凹槽之间过盈配合。

这样可提高导光罩的稳定性,保证对光线的稳定导向,进而保证了显示效果。

可选的,所述导光罩的顶端与所述凹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mm~1mm。

这样可防止导光罩的热量传递至壳体而导致壳体发烫或者老化的情况出现,且可防止导光罩对壳体过压的情况出现。

可选的,所述指示灯为多个,多个所述指示灯间隔排布,且一个所述指示灯分别对应一个所述凹槽。

通过将指示灯设置为多个,可进一步提高指示效果和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一侧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另一侧视结构图;

图5为图4中I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

11—上盖;

12—下盖;

10—风孔;

2—面板;

3—操作旋钮;

40—控制板;

41—第一显示件;

42—第二显示件;

51—凹槽;

52—透光通孔;

53—透光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一侧视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另一侧视结构图;图5为图4中I处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

该电磁炉可包括:壳体1、面板2、显示结构、线圈盘、电路板以及散热风机。其中,面板2位于壳体1的顶部,面板2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显示结构、线圈盘、电路板和散热风机位于壳体1与面板2围成的内腔中,线圈盘与电路板电连接,散热风机用于为线圈盘、电路板等发热元件散热。

具体实现时,可以在壳体1的侧面上设置操作旋钮3,通过转动该操作旋钮3可实现电磁炉的开启、关闭、时间调节或者功率调节或者模式选择等。需要说明的是,操作旋钮3可以是旋转操作,也可以是按压操作,或者,可以将操作旋钮3替换为触摸按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或者壶体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2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电磁炉内的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或者壶体,从而在锅体或壶体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体或壶体进行加热。

其中,壳体1上开设有风孔10,用于为电磁炉散热。风孔10具体包括进风孔和出风孔,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具体开设在壳体1的底壁上,出风孔具体开设在壳体的侧壁上。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从进风孔进入至壳体1内腔中,然后将线圈盘和电路板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吹出,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当然,进风孔也可以开设在壳体1的侧壁上,出风孔也可以开设在壳体1的底壁上。

其中,显示结构至少可包括第一显示件41和第二显示件42,具体实现时,可使第一显示件41和第二显示件42显示不同的内容,比如可用于显示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指示光线等。

由于不同显示件显示的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对显示效果的要求也会不同,为了满足不同显示件的不同显示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内壁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开设有凹槽51,且壳体1的至少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由透光材料制成,以使第一显示件41发出的光线通过凹槽51透出。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壳体1的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进行减薄处理,使得壳体1的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处的壁厚小于壳体1的其他位置的壁厚,从而使得第一显示件41发出的光线能够较好地从该位置(凹槽51的槽底)处透出而呈现给用户。

具体实现时,可以仅使壳体1的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即,凹槽51处由透光材料制成,这样第一显示件41发出的光线通过凹槽透出,从而将第一显示件41显示的内容呈现给用户。当然,也可以使壳体1的凹槽51之外的区域也由透光材料制成。比如,壳体1的至少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为玻璃材质,或者其他透光材料:聚乙烯(Poly ethylene,简称PE)、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styrene copolymer,简称A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简称ABS树脂)、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塑料)、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塑料),只要材料能够透光即可,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同时,壳体1的对应第二显示件42的位置开设有透光通孔52,且透光通孔52上盖设有透光片53,以使第二显示件42发出的光线通过透光片53透出。其中,透光片53的透光率与壳体1的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的透光率不同。也就是说,透光通孔52贯穿壳体1的壳壁。在制作时,先在壳体1上开设透光通孔52,然后将透光片53固定在透光通孔52上,透光片53不仅起到了良好的透光效果,而且对位于其内侧的第二显示件42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其中,透光片53的材质具体可以是玻璃,也可以是上述所列举的其他可透光的材料。

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装配时,可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显示件,示例性的,用于显示电磁炉工作状态信息的显示件,安装在透光率高的透光区域对应的位置;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低的显示件,示例性的,用于灯光指示或者照明的显示件,安装在透光率低的透光区域对应的位置,从而使得不同的显示件的显示效果均可以得以满足,且装配非常灵活。

比如,在本实施例中,透光片53的透光率大于壳体1的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的透光率。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显示件41此时为对显示效果要求较低的显示件,第一显示件41发出的光线通过透光率较低的凹槽51透出,第二显示件42为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显示件,第二显示件42发出的光线通过透光率较高的透光片53透出,从而满足了不同显示件的显示要求。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透光片53的透光率小于壳体1的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的透光率。此时,可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低的显示件设置在透光片53对应的位置,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显示件设置在凹槽51对应的位置,在该种情况下,第一显示件41为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显示件,第二显示件42为对显示效果要求较低的显示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显示件41和第二显示件42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其中,凹槽51以及透光通孔52具体可设置在壳体1的侧壁上,这样使得用户操作起来更加方便,比如,凹槽51设置在操作旋钮3的一侧或者围设在操作旋钮3的外围,透光通孔52可设置在操作旋钮3的一侧,使得用户在旋转操作旋钮3时,更容易看到透光通孔52上的透光片53所显示出的内容。

壳体1具体可包括:下盖12和位于下盖12上方的上盖11。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1包括侧壁,上盖11的侧壁形成为壳体1的至少部分侧壁。凹槽51和透光通孔52具体设置在上盖11的侧壁上。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下盖12包括底壁和围设在底壁周向上的向上延伸的侧壁,下盖的侧壁形成为壳体1的至少部分侧壁,此时,凹槽51和透光通孔52具体可设置在下盖12的侧壁上。或者,还可以是,上盖具体可包括中盖体和位于中盖体上的上盖体,上盖体可以是框形盖,中盖体可以包括由上盖体的边缘向下延伸的侧壁,中盖体的侧壁形成为壳体1的至少部分侧壁,凹槽51和透光通孔52具体可开设在中盖体的侧壁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壳体1的内壁对应所述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开设凹槽51,且使壳体1的至少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由透光材料制成,这样第一显示件41发出的光线即可通过凹槽51透出而呈现给用户,同时,在壳体1的对应第二显示件42的位置开设透光通孔52,且在透光通孔52上盖设透光片53,这样第二显示件42发出的光线即可通过透光片53透出而呈现给用户,由于透光片53的透光率与壳体1的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的透光率不同,因此,在装配时,可选择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显示件安装在透光率高的透光区域对应的位置,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低的显示件安装在透光率较低的透光区域对应的位置,比如,当透光片53的透光率大于壳体1的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的透光率时,此时可以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显示件安装在透光片53和透光通孔52对应的位置,此时第二显示件42即为对显示效果要求较高的显示件,同时将对显示效果要求较低的显示件安装在凹槽51对应的位置,此时第一显示件41即为对显示效果要求较低的显示件,从而使得不同显示件的装配更加灵活,使得不同的显示件的显示效果均可达到要求,从而提高了整个显示效果,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具体地,壳体1可以是塑胶壳体,此时,可以使壳体1的对应第一显示件41的位置,即凹槽51处由透光材料制成,或者,可使壳体1整体由透光塑胶材料制成。当然,壳体1也可以是金属壳体,此时需使凹槽51处由透光材料制成。

具体实现时,可使凹槽51的槽底的厚度设置为不大于0.8mm,这样设置可进一步保证第一显示件41对应的透光区域的厚度(即,凹槽51槽底的厚度),以提高透光效果。

其中,可使透光片53的形状与透光通孔52的形状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透光通孔52为椭圆形孔,透光片53为椭圆形片,当然,透光通孔52也可以为圆形孔或者方形孔,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当壳体1为塑胶壳体时,透光片53可以与壳体1二次注塑成型,具体地,透光片53可由透光塑胶材质注塑成型,然后将制成的透光片53放置在壳体1的制作模具中,在成型壳体1的同时实现透光片53与壳体1的固定。这样可提高透光片53与透光通孔5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保证了透光效果。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透光片53也可以粘接在透光通孔52上,比如,透光片53的边缘与透光通孔52的内侧边缘通过胶体粘接。或者,透光片53与透光通孔52卡接,具体可以是,透光片53上具有第一卡合部,透光通孔52的孔壁上具有可与第一卡合部匹配卡合的第二卡合部;还可以是,透光片53的外缘与透光通孔52的孔壁之间过盈配合,从而将透光片53卡设在透光通孔52中。或者,透光片53通过热烫的方式与透光通孔52连接,具体可以是,透光片53上具有朝向透光通孔52凸出的柱子,透光通孔52的孔壁外周具有与柱子对应的孔,在装配时,使柱子伸入孔内,然后进行热熔,柱子的至少部分熔融,从而实现透光片53与透光通孔52之间的固定。

其中,可使透光片53的厚度与壳体1的壁厚一致,或者,小于壳体1的壁厚。具体实现时,示例性的,可将透光片53的最大厚度设置在0.1mm~3mm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当透光片53为厚度均匀的透光片时,此时的厚度即指透光片53的厚度,当透光片53为厚度不均匀的透光片时,此时的厚度为最大厚度。通过将透光片53的厚度设置在该范围内,既保证了良好的透光效果,且保证了透光片53的自身强度,对位于透光片53内侧的第二显示件42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其中,可使透光片53的外表面与壳体1的外表面平齐,从而在保证良好透光效果的基础上,提高电磁炉的外观美感。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指的是,透光片53的外表面与壳体1的侧壁的外表面平齐。

此外,由于电磁炉在使用过程中,电磁炉外部不可避免地存在水、油污、灰尘等,为了防止电磁炉外部的水、油污等从透光片53和透光通孔52的结合处进入至壳体1内而导致壳体1内的器件受潮或者损坏的情况发生,在本实施例中,可使透光片53与透光通孔52的孔壁之间密封设置。比如,透光片53与透光通孔52之间通过胶体密封连接,或者,两者之间具有密封圈或者密封垫,比如,硅胶圈,从而延长了电磁炉内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磁炉的使用安全性。

具体实现时,壳体1内具有控制板40,也可以称为灯板,控制板40与电路板电连接。第一显示件41和第二显示件42分别与控制板40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将第一显示件41和第二显示件42分别集成在控制板40上。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显示件41、第二显示件42也可以单独设置,只要使得第一显示件41、第二显示件42分别与控制板40电连接即可,通过控制板40控制第一显示件41和第二显示件42工作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显示件42具体可包括:数码管,数码管用于显示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并将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映射在透光片53上。具体地,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可包括:加热模式、加热时间、加热功率、加热温度中的至少一种。

电磁炉工作时,数码管将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通过透光片53呈现给用户,可以理解为,透光片53安装在透光通孔52上,形成数码显示窗,用户通过该数码显示窗即可清楚、及时获知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由于透光片53的透光率大于第一显示件41对应的透光区域的透光率,因此,使用户能够非常清楚、直观地看到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有利于用户进行操作,为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

通过使第二显示件42包括数码管,通过数码管显示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在壳体1的对应数码管的位置开设透光通孔52,在透光通孔52上盖设透光片53,使数码管显示的内容通过透光片53呈现给用户,该方案与在壳体1内侧设置面板标签或者使用IMD面板的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的制作成本更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二显示件42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屏用于显示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并将电磁炉的工作状态信息映射在透光片53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件41具体可包括指示灯,指示灯发出的光线通过凹槽51透出,其中,指示灯可用于向用户提供照明或者提供指示信息。

指示灯具体可以是LED灯,比如,插脚式LED灯,或者贴片式LED灯,或者,指示灯也可以是氖灯等其他发光体。指示灯可以发出单一的光线,也可以发出不同颜色交替的光线,指示灯发出的光线可以是持续的,也可以是闪烁的。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指示灯具体为多个,多个指示灯间隔排布,一个指示灯对应一个凹槽51。其中,多个指示灯可排布呈一行、一列、弧形、环形等特定形状,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通过将指示灯设置为多个,可进一步提高指示效果和美观度。比如,当加热功率为300w时,此时,仅有一个指示灯亮起或者闪烁,当加热功率为1200w时,此时,所有指示灯全部亮起或者闪烁,从而可起到指示火力大小的作用,使用户体验感更好。又比如,当加热模式为蒸煮模式时,最左边的指示灯亮起,当加热模式为爆炒模式时,最右边的指示灯亮起。

为了提高指示灯的光线亮度,还可以在指示灯上设置导光罩(图中未示出),可以理解的是,导光罩由透光材料制成。通过设置导光罩,以对指示灯发出的光线进行导向,使光线聚集在导光罩中,进而从凹槽51透出,从而提高了光线的亮度。其中,导光罩可以直接罩设在指示灯上,也可以位于指示灯顶部,只要能起到导光效果即可。其中,可使导光罩的至少部分伸入至凹槽51内。通过使导光罩的至少部分伸入至凹槽51内,一方面,可方便对导光罩进行固定,保证了导光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凹槽的槽壁可起到一定的挡光效果,防止光线向外周散发,使指示灯发出的光线能够尽可能地从凹槽51中透出。

其中,导光罩可与凹槽51的槽壁之间过盈配合,从而可提高导光罩的稳定性,保证对光线的稳定导向,进而保证了显示效果。此外,可将导光罩的顶端与凹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设置在0mm~1mm之间,这样可防止导光罩的热量传递至壳体1而导致壳体1发烫或者老化的情况出现,且可防止导光罩对壳体1过压的情况出现。

此外,还可以在各指示灯之间设置挡光件,以防止相邻的指示灯之间发生串光或者混光现象,比如,挡光件为围设在指示灯外围的挡光环,挡光件具体可固定在控制板40上,也可以固定在面板的下表面或者固定在壳体的内壁上,只要能够减少指示灯发出的光线向外周散发即可。

当然,第一显示件41也可以是发光图案,发光图案发出的光线通过凹槽51呈现给用户,比如,发光图案为“SUPOR”或者为卡通图像等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