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式冷却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工厂内所使用的设备通常需要采用水冷的方式对设备进行冷却,而对设备进行冷却的水后需要采用冷却系统进行再度冷却以便循环利用,这种冷却系统主要应用于化工厂、油墨印刷厂、汽车制造厂或者中央空调系统或其他大型工业制冷方面。
通过检索,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4757730U公开了一种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翅片组和第二换热翅片组,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上设置有循环水泵,第一换热翅片组与天然气液化工厂中需要冷却的设备进行换热,换热后第一换热翅片组内水温升高,翅片冷却设备对第二换热翅片组进行冷却降温。由于整个流程中水介质处于封闭环境内,实现了降低水资源的蒸发损耗。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装置为固定的,当需要变换冷却机构的位置从而用于其他设备上时,移动不方便,浪费人力物力,且若仅仅增加一个滚轮,则不能实现对冷却装置组的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式冷却机构,能够实现冷却装置的移动和固定,且可对冷却装置的高度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移动式冷却机构,包括底座和固定于底座上表面的冷却装置,底座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若干组沿着底座的长度方向呈对称设置用于带动冷却装置运动的滚轮,底座的下表面开设有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的凹槽,凹槽内设有若干组滑移连接于凹槽且可沿着竖直方向运动的支撑柱、驱动支撑柱沿着竖直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滚轮脱离于地面的丝杆和驱动所有丝杆相对底座发生自转的驱动装置,支撑柱的上表面开设有与丝杆螺纹连接的转动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变换冷却装置的位置从而应用于其他设备上时,通过驱动装置带动所有丝杆转动,丝杆在转动的过程中将带动支撑柱沿着竖直方向运动,当支撑柱抵触于地面时,可实现对冷却装置的固定,当滚轮抵触于地面时,可实现对冷却装置的移动,且通过驱动装置可对冷却装置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得冷却装置可连通于不同高度的进水管和出水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凹槽的底部开设有嵌设槽,驱动装置包括仅可相对底座发生自转且固定套设于丝杆外的从动齿轮、啮合于所有从动齿轮的驱动齿轮和固定嵌设于嵌设槽内的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嵌设于驱动齿轮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伺服电机启动时将带动驱动齿轮转动,驱动齿轮将带动所有从动齿轮转动,从动齿轮将带动丝杆转动,丝杆将带动支撑柱沿着竖直方向运动,伺服电机可带动驱动齿轮正转和反转,从而实现支撑柱的上升和下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从动齿轮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槽,第一环形槽的底部开设有第二环形槽,第一环形槽的宽度小于第二环形槽的宽度,凹槽的底部固定有若干呈周向设置且穿过第一环形槽的固定杆,固定杆的下表面固定有嵌设于第二环形槽内且仅可绕着第二环形槽转动的固定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从动齿轮在转动的过程中,固定块仅可绕着第二环形槽内转动,且固定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使得从动齿轮仅可相对底座发生自转,实现了对从动齿轮的限位,避免从动齿轮脱离于驱动齿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支撑柱在凹槽内设有四组,支撑柱的侧壁上固定有固定连接于相邻支撑柱的连接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将相邻的支撑柱相互连接,使得支撑柱在下降过程中所有支撑柱将同时抵触于地面,保证了底座和冷却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底座的下表面开设有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连通于凹槽的第一滑槽和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连通于第一滑槽的第二滑槽,第一滑槽的宽度小于第二滑槽的宽度,支撑柱的侧壁上固定有穿过第一滑槽的滑杆,滑杆的端部固定有滑动嵌设于第二滑槽内且仅可沿着第二滑槽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滑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柱沿着竖直方向运动时,滑块仅可在第二滑槽内沿着竖直方向运动,且滑块通过滑杆固定连接于支撑柱,使得支撑柱在运动的过程中仅可沿着竖直方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底座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转动条,转动条的下表面固定有使得滚轮仅能相对底座发生自转的转动架,转动条的表面开设有第一螺纹槽,底座的侧壁上开设有当对应于第一螺纹槽时转动条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的第二螺纹槽和当对应于第一螺纹槽时转动条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三螺纹槽,第一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有用于固定转动条的锁紧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螺纹槽对应于第二螺纹槽时,将锁紧螺栓依次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槽和第二螺纹槽,即可实现对转动条的固定,通过驱动装置使得支撑柱上升,即可使得滚轮抵触于地面从而带动冷却装置运动,当支撑柱抵触于地面时,将第一螺纹槽对应于第三螺纹槽,并将锁紧螺栓依次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槽和第三螺纹槽,即可实现对滚轮的收纳,减少了操作人员在操作冷却装置的过程中脚部碰撞到滚轮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支撑柱的下表面开设有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的第四螺纹槽,第四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有调节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柱所抵触的地面不平整时,可通过调节脚来调节支撑柱的高度,从而使得冷却装置保持水平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调节脚的下表面固定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增大了支撑柱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支撑柱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滚轮和支撑柱的设置,通过支撑柱的升降,即可实现对冷却装置的运输和固定;
2. 连接杆的设置,使得所有支撑柱将同步进行上升和下降,保证了底座和冷却装置的稳定性;
3. 调节脚的设置,可通过调节脚来调节支撑柱的高度,从而使得冷却装置保持水平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表示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表示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表示从动齿轮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表示支撑柱的爆炸图。
图中:1、底座;11、凹槽;12、嵌设槽;13、第一滑槽;14、第二滑槽;15、第二螺纹槽;16、第三螺纹槽;2、冷却装置;3、滚轮;31、转动条;311、第一螺纹槽;312、锁紧螺栓;32、转动架;4、支撑柱;41、转动槽;42、连接杆;43、滑杆;44、滑块;45、第四螺纹槽;46、调节脚;47、橡胶垫;5、丝杆;6、驱动装置;61、从动齿轮;611、第一环形槽;612、第二环形槽;613、固定杆;614、固定块;62、驱动齿轮;63、伺服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移动式冷却机构,包括底座1和固定于底座1上表面的冷却装置2,底座1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四组沿着底座1的长度方向呈对称设置转动条31,即底座1的两侧分别设有两组转动条31,转动条31的下表面固定有转动架32,转动架32上转动连接有滚轮3,转动条31的表面开设有第一螺纹槽311,底座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螺纹槽15和第三螺纹槽16,第一螺纹槽311内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312。
如图3所示,底座1的下表面开设有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的凹槽11,凹槽11内设有四组支撑柱4、四组丝杆5和驱动装置6,支撑柱4的上表面开设有与丝杆5螺纹连接的转动槽41。
当需要运输冷却装置2时,将第一螺纹槽311对应于第二螺纹槽15,并将锁紧螺栓312依次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槽311和第二螺纹槽15,此时转动条31将被固定,通过驱动装置6驱动丝杆5运动从而使得支撑柱4向上运动,滚轮3将抵触于地面从而带动冷却装置2运动。
当需要固定冷却装置2时,通过驱动装置6驱动丝杆5运动从而使得支撑柱4向下运动,将第一螺纹槽311对应于第三螺纹槽16,并将锁紧螺栓312依次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槽311和第三螺纹槽16,即可实现对滚轮3的收纳,减少了操作人员在操作冷却装置2的过程中脚部碰撞到滚轮3的情况发生。
支撑柱4的侧壁上固定有固定连接于相邻支撑柱4的连接杆42,使得支撑柱4在下降过程中所有支撑柱4将同时抵触于地面,保证了底座1和冷却装置2的稳定性。
凹槽11的底部开设有嵌设槽12,驱动装置6包括固定套设于丝杆5外的从动齿轮61、啮合于所有从动齿轮61的驱动齿轮62和固定嵌设于嵌设槽12内的伺服电机63,伺服电机63的输出轴固定嵌设于驱动齿轮62内,输出轴的轴线与驱动齿轮62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线上,丝杆5的轴线与从动齿轮61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伺服电机63启动时将带动驱动齿轮62转动,驱动齿轮62将带动从动齿轮61转动,从动齿轮61将带动丝杆5转动,丝杆5将带动支撑柱4沿着竖直方向运动,伺服电机63可带动驱动齿轮62正转和反转,从而实现支撑柱4的上升和下降,当支撑柱4抵触于地面时,可实现对冷却装置2的固定,当滚轮3抵触于地面时,可实现对冷却装置2的移动。
如图4所示,从动齿轮6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槽611,第一环形槽611的底部开设有第二环形槽612,第一环形槽611的宽度小于第二环形槽612的宽度,凹槽11的底部固定有三组呈周向设置且穿过第一环形槽611的固定杆613,固定杆613的下表面固定有嵌设于第二环形槽612内且仅可绕着第二环形槽612转动的固定块614。
当从动齿轮61在转动的过程中,固定块614仅可绕着第二环形槽612内转动,且固定块61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613,使得从动齿轮61仅可相对底座1发生自转,避免从动齿轮61脱离于驱动齿轮62。
如图5所示,底座1的下表面开设有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连通于凹槽11的第一滑槽13和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连通于第一滑槽13的第二滑槽14,第一滑槽13的宽度小于第二滑槽14的宽度,支撑柱4的侧壁上固定有穿过第一滑槽13的滑杆43,滑杆43的端部固定有滑动嵌设于第二滑槽14内且仅可沿着第二滑槽14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滑块44。
当支撑柱4沿着竖直方向运动时,滑块44仅可在第二滑槽14内沿着竖直方向运动,且滑块44通过滑杆43固定连接于支撑柱4,使得支撑柱4在运动的过程中仅可沿着竖直方向运动。
支撑柱4的下表面开设有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的第四螺纹槽45,第四螺纹槽45内螺纹连接有调节脚46,可通过调节脚46来调节支撑柱4的高度,从而使得冷却装置2保持水平状态。
调节脚46的下表面固定有橡胶垫47,橡胶垫47增大了支撑柱4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支撑柱4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移动冷却装置2时,将第一螺纹槽311对应于第二螺纹槽15时,将锁紧螺栓312依次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槽311和第二螺纹槽15,实现对转动条31和转动架32的固定。
启动伺服电机63,伺服电机63启动时将带动驱动齿轮62转动,驱动齿轮62将带动所有从动齿轮61转动,从动齿轮61将带动丝杆5转动,丝杆5将带动支撑柱4沿着竖直方向向上运动,直至滚轮3抵触于地面,此时即可通过滚轮3的滚动带动冷却装置2运动。
当需要固定冷却装置2时,操作人员可根据地面的平整度来调节调节脚46,使得支撑柱4抵触于地面时冷却装置2将保持水平状态,随后启动伺服电机63,伺服电机63启动时将带动驱动齿轮62转动,驱动齿轮62将带动所有从动齿轮61转动,从动齿轮61将带动丝杆5转动,丝杆5将带动支撑柱4沿着竖直方向向下运动,直至调节脚46底部的橡胶垫47抵触于地面并使得滚轮3脱离于地面,此时冷却装置2将被固定。
最后将第一螺纹槽311对应于第三螺纹槽16,并将锁紧螺栓312依次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槽311和第三螺纹槽16,即可实现对滚轮3的收纳,减少了操作人员在操作冷却装置2的过程中脚部碰撞到滚轮3的情况发生。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