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1497发布日期:2019-09-13 22:00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机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凝汽器支撑管在与隔板进行焊接过程中,调整的金属块、焊丝和焊渣等异物容易掉入支撑管中,且不易检查和清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安全隐患。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检查、清理的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检查、清理的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包括:支撑管本体,所述支撑管本体内上部固定设置有上圆盘,用于防止异物从顶端管口进入管内;支撑管本体上部开设有第一槽口,第一槽口延伸至支撑管本体的顶端管口,且上圆盘位于第一槽口的下方;支撑管本体上部还开设有上部观察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槽口底部距离所述上圆盘的距离为15mm~2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改进,所述上部观察孔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槽口的垂直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改进,所述上部观察孔距离顶端管口的距离为60mm~8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改进,所述上部观察孔的孔径为10mm~2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改进,所述上圆盘距离顶端管口的距离为140mm~18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撑管本体内下部还固定设置有下圆盘,用于防止异物从底端管口进入管内;

第二槽口,设置在支撑管本体下部,并延伸至底端管口;以及

下部观察孔,设置在支撑管本体下部;

其中,第二槽口位于下圆盘的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改进,所述下部观察孔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槽口的垂直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改进,所述下部观察孔距离底端管口的距离为60mm~8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改进,所述下圆盘距离底端管口的距离为140mm~18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槽口顶部距离所述下圆盘的距离为15mm~2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改进,所述下部观察孔的孔径为10mm~20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结构简单,可防止铁块、焊渣等异物进入支撑管内,且便于检查、清理支撑管端部的焊渣、飞溅等焊接缺陷,可缩短凝汽器壳体的制造周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向视图。

图5为图3的B向视图。

附图标记:

10-支撑管本体;12-上圆盘;14-第一槽口;16-上部观察孔;22-下圆盘;24-第二槽口;26-下部观察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包括:支撑管本体10,支撑管本体10内上部固定设置有上圆盘12,用于防止异物从顶端管口进入管内;支撑管本体10上部开设有第一槽口14,第一槽口14延伸至支撑管本体10的顶端管口,且上圆盘12位于第一槽口14的下方;支撑管本体10上部还开设有用于检查管内有无异物的上部观察孔16。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只需在支撑管本体10的一端焊接设置圆盘和开设槽口。

具体地,支撑管本体10为圆形钢管或金属管,具有一定的壁厚,并可进行焊接和切割作业。支撑管本体10的内上部焊接固定有上圆盘12,且上圆盘12与支撑管本体10的内壁焊接后,基本无缝隙,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上圆盘12为厚度约为15mm的圆板,且上圆盘12距离顶端管口的距离为140mm~180mm,优选为160mm。由于支撑管本体10内焊接了上圆盘12,可防止铁块、焊渣等异物从顶端管口进入管内。

第一槽口14开设在支撑管本体10的上部,便于上圆盘12焊接,第一槽口14的顶端一直延伸到顶端管口,并以直径作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槽口14,上圆盘12焊接固定在距第一槽口14底部约15mm~25mm处,优选20mm距离处。

进一步地,在第一槽口14的垂直方向上,开设有两个对称的直径约为10mm~20mm的圆孔作为上部观察孔16,上部观察孔16优选直径为15mm的圆孔,便于目视检查端部有无焊渣、焊瘤等缺陷,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上部观察孔16也可为方形孔或其他形状的孔。

更进一步地,上部观察孔16距离顶端管口的距离为60mm~80mm,优选70mm。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需在支撑管本体10的两端同时焊接设置圆盘和开设槽口。

实施例2中支撑管本体10的上部结构与实施例1的设置方式相同,相同的设置不再重复介绍,不同之处在于,在支撑管本体10的下部对称开设有与上部结构相同的圆盘和槽口。

具体地,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支撑管本体10的内下部焊接固定有下圆盘22,且下圆盘22与支撑管本体10的内壁焊接后,基本无缝隙,可防止铁块、焊渣等异物从底端进入管内。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下圆盘22为厚度约为15mm的圆板,且下圆盘22距离底端管口的距离为140mm~180mm,优选为160mm。

第二槽口24开设在支撑管本体10的下部,底端一直延伸到底端管口,并以直径作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槽口24,下圆盘22焊接固定在距第二槽口24顶部约15mm~25mm处,优选20mm距离处。

优选地,两个第二槽口24和两个第一槽口14的位置对应,第二槽口24和第一槽口14的宽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在第二槽口24的垂直方向上,开设有两个对称的直径约为10mm~20mm的圆孔作为下部观察孔26,下部观察孔26优选直径为15mm的圆孔,便于目视检查端部有无焊渣、焊瘤等缺陷。下部观察孔26距离底端管口的距离为60mm~80mm,优选70mm。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下部观察孔26也可为方形孔或其他形状的孔

优选地,两个下部观察孔26和两个上部观察孔16的位置对应,上部观察孔16到顶端管口的距离与下部观察孔26到底端管口的距离相等。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核电站凝汽器支撑管结构简单,可防止铁块、焊渣等异物进入支撑管内,且便于检查、清理支撑管端部的焊渣、飞溅等焊接缺陷,可缩短凝汽器壳体的制造周期。

根据上述原理,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