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滤网结构和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2750发布日期:2019-08-27 19:49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加湿滤网结构和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化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加湿滤网结构和净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净化器中,大多是将加湿滤网安装于净化器的风道中,然后利用加湿滤网本身的吸水性能,使加湿滤网吸水后变得湿润,而空气流过湿润的加湿滤网后沾上水汽,从而起到加湿的作用。而加湿滤网在使用中由于水中的离子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析出,长期过后就会形成水垢,导致影响加湿的效果。然而,加湿滤网的安装过程复杂,不方便拆卸进行清洗和维护,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湿滤网结构,旨在方便拆卸清洗和维护、减少用户使用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滤网结构,应用于净化器,所述净化器包括风道及设于所述风道外侧的水槽,所述加湿滤网结构包括盖体和加湿滤网组件;所述盖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相互围成一安装空间;所述加湿滤网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所述加湿滤网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吸水部和加湿部,所述吸水部伸入所述水槽内,所述加湿部与所述风道连通。可选地,所述下盖包括安装部、支撑部以及连接所述安装部和支撑部的连接部;所述安装部环绕于所述支撑部的外侧并与所述上盖连接,且所述支撑部朝所述上盖的一侧凸设延伸。可选地,所述下盖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的内侧;所述吸水部连接于所述加湿部的底部,且所述吸水部与所述支撑部的侧壁相贴合,所述加湿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顶部并与所述支架抵接。可选地,所述上盖包括相互连接的限位部和止挡部,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安装部并与所述吸水部相贴合;所述止挡部抵接于所述加湿部背离所述吸水部的一侧。可选地,所述上盖和下盖中的二者之一具有卡扣,二者之另一具有扣位,所述卡扣扣合于所述扣位,并使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相盖合。可选地,所述加湿滤网组件包括加湿滤网本体和第一挡水件,所述第一挡水件贴合于所述加湿滤网本体的底部,所述加湿滤网本体形成有所述吸水部和加湿部。可选地,所述加湿滤网组件还包括第二挡水件,所述第二挡水件贴合于所述加湿滤网本体背离所述第一挡水件的一侧,所述风道中的空气可沿所述第一挡水件至所述第二挡水件的方向流动。可选地,所述第一挡水件为网格结构,且/或,所述第二挡水件为网格结构。可选地,所述吸水部与所述加湿部为一体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化器,所述净化器包括上述所述的加湿滤网结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加湿滤网组件的吸水部伸入净化器的水槽内,因此吸水部可以吸收水槽内的水分,并将水分传递至与吸水部相连的加湿部使加湿部变得湿润;而加湿滤网组件的加湿部设于净化器的风道中,因此当风道中的空气流过加湿部时,能带走加湿部的水汽,从而对流出的空气进行加湿。进一步地,加湿滤网组件安装于盖体形成的安装空间内,该盖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盖和下盖,因此当加湿滤网组件吸水变重时,盖体不仅可以对其进行支撑固定,同时通过拆卸上盖和下盖,还可以方便地对加湿滤网组件中的水垢进行清洗,定期维护保养,不必频繁更换,减少用户的使用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湿滤网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湿滤网结构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截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湿滤网结构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5为图4中另一视角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加湿滤网结构的下盖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加湿滤网组件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加湿滤网组件部分截面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加湿滤网结构2盖体21上盖211止挡部212限位部213扣位22下盖221安装部222连接部223支撑部224卡扣225支架3加湿滤网组件30加湿滤网本体301吸水部302加湿部31第一挡水件32第二挡水件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照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滤网结构10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加湿滤网结构100应用于净化器(未图示),净化器包括风道(未图示)及设于风道外侧的水槽(未图示),加湿滤网结构100包括盖体2和加湿滤网组件3。盖体2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盖21和下盖22,上盖21与下盖22相互围成一安装空间(未标示),加湿滤网组件3安装于该安装空间内,而且加湿滤网组件3包括相互连接的吸水部301和加湿部302。本实施例中,净化器的风道贯通净化器的内部和外部,净化器的水槽呈环形设置,并且环绕于风道的外侧,吸水部301伸入水槽内,加湿部302与风道连通。因此当吸水部301吸收水槽内的水分后,可将水分引导传递至加湿部302,使加湿部302变得湿润,当风道中的空气流过加湿部302时带走其中的水汽,以对空气进行加湿。在优选实施中,加湿部302与风道中的空气流向相垂直设置,以使加湿部302处于迎风面位置,这样当空气流过加湿部302时,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加湿部30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加湿的效果更好。盖体2的材质可为塑料材质,例如采用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三种单体的三元共聚物(ABS)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以及一定的表面硬度,当吸水部301吸收水分而使加湿滤网组件3整体变重时,盖体2能承载加湿滤网组件3的重力,防止出现松垮或坍塌的现象。具体而言,加湿滤网组件3可嵌入于上盖21与下盖22所围成的安装空间内,而上盖21与下盖22均开设于连通风道的通风口(未标示),这样加湿滤网组件3与上盖21和下盖22之间均能紧密贴合,在安装后不会由于存在间隙而出现晃动,而且通风口使得加湿部302能与风道中空气充分接触,有利于空气流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吸水部301伸入净化器的水槽内,利用吸水部301吸水性能,将水分传递至与吸水部301相连的加湿部302使加湿部302变得湿润;而将加湿滤网组件3的加湿部302设于净化器的风道中,因此当风道中的空气流过加湿部302时,能带走加湿部302的水汽,从而对流出的空气进行加湿。此外,加湿滤网组件3安装于盖体2形成的安装空间内,因此当加湿滤网组件3吸水变重时,盖体2可以对其进行支撑固定,防止出现坍塌;而利用可拆卸连接的上盖21和下盖22,可以方便地对加湿滤网组件3中进行拆卸以清洗水垢和定期维护保养,不必频繁更换加湿滤网组件3,减少用户的使用成本。进一步地,结合图6,下盖22包括安装部221、支撑部223以及连接部222,连接部222连接安装部221和支撑部223,安装部221环绕于支撑部223的外侧并与上盖21连接,且支撑部223朝上盖21的一侧凸设延伸一定距离。其中,支撑部223呈框形设置,安装部221环绕于支撑部223的外侧亦呈框形设置,而安装部221的尺寸大于支撑部223的尺寸,使得安装部221与支撑部223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一定间距,当安装部221与上盖21连接后能与支撑部223的外侧壁共同合围形成安装空间,用以安装加湿滤网组件3。而支撑部223朝上盖21的一侧凸设延伸,使得支撑部223的高度高于安装部221,下盖22整体形成拱起结构,当加湿滤网组件3与盖体2组装后,吸水部301能更好地接触到水槽中的水,吸水效果更好。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安装部221、连接部222以及支撑部223可以通过模制成型形成一体结构,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等本领域常用的方式,将安装部221、连接部222和支撑部223进行固定连接,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定性,连接部222可以间隔均匀的设置多个。本方案中,在安装部221面向上盖21的一侧还形成有拼接缺口(未标示),当上盖21与下盖22盖合时,该拼接缺口能与上盖21部分的缺口相吻合,使得上盖21与下盖22拼接后的外表面更加平整。一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6,下盖22还包括支架225,支架225连接于支撑部223的内侧,吸水部301连接于加湿部302的底部,且吸水部301与支撑部223的侧壁相贴合,加湿部302位于支撑部223的顶部并与支架225抵接。具体而言,支架225为纵横交叉的结构并可连接于支撑部223内侧的顶部,与支撑部223一体成型,方便加工。吸水部301连接于加湿部302底部的外周沿,因此吸水部301与加湿部302亦形成拱起结构,并能与下盖22形成的拱起结构相配合,而吸水部301嵌入于支撑部223外侧壁与上盖21侧壁之间的安装空间中,加湿部302与支架225相抵接,并由支架225支撑加湿部302的重力负载。当吸水部301伸入水槽后,吸水部301的底部从水槽中汲取水分,而水分传递至加湿部302后使加湿部302变得湿重,此时支架225可对湿重的加湿部302进行支撑,避免从下盖22中坍塌下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吸水部301与加湿部302为一体结构,因而在吸水部301与加湿部302之间不会有拼接的缝隙,当吸水部301汲取水分后能快速地传递至加湿部302,可提高水分传递的效率,同时加湿效果更好。在另一实施例中,上盖21与下盖22盖合后,于盖体2的侧壁形成有一道连续的避让口,吸水部301连接于加湿部302的外侧壁,当吸水部301与加湿部302相连后,其整体形成平面结构,而加湿部302位于上盖21与下盖22围合的安装空间内,吸水部301则从避让口伸出与水槽内的水接触,此时水分从四周的吸水部301向中心的加湿部302传递延展,并最终由风道内的空气带走。结合图4,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上盖21包括相互连接的限位部212和止挡部211,限位部212连接安装部221并与吸水部301相贴合;止挡部211抵接于加湿部302背离吸水部301的一侧。其中限位部212与止挡部211为一体成型加工,结构稳定性能好,在实际应用中,当吸水部301吸水后,水分含量会使吸水部301的体积会出现一定的发泡和膨胀,而通过上盖21的限位部212与吸水部301相贴合后,能够对吸水部301进行夹持,有效避免吸水部301膨胀后出现外鼓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净化器风轮启动后,风道中风力较大,止挡部211能够对加湿部302进行限位阻挡,避免被吹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5,上盖21和下盖22中的二者之一具有卡扣224,二者之另一具有扣位213,卡扣224扣合于扣位213,并使上盖21与下盖22相盖合。具体而言,可于下盖22的安装部221设置卡扣224,并与上盖21的限位部212中设置扣位213,当需要将上盖21与下盖22相互盖合时,使卡扣224对应扣合于扣位213内,从而使上盖21与下盖22相固定;当需要将上盖21与下盖22相互拆分时,可通过施加外力于扣合处,由于盖体2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因而可快速地使卡扣224从扣位213处脱离,以便将上盖21与下盖22分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盖21与下盖22也可以通过螺钉进行连接,本设计不作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结合图7、图8,加湿滤网组件3包括加湿滤网本体30和第一挡水件31,第一挡水件31贴合于加湿滤网本体30的底部,加湿滤网本体30形成有吸水部301和加湿部302。具体地,吸水部301与加湿部302均包括海绵吸水材料、脱脂棉吸水材料和硅胶吸水件材料中至少一种或其组合,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实际情况中,当吸水部301吸水过多时,会在加湿部302汇聚形成水珠并滴落于风道中,导致地面变潮湿,而通过设置第一挡水件31,能有效防止形成水珠滴落于风道。进一步地,结合图7、图8,加湿滤网组件3还包括第二挡水件32,第二挡水件32贴合于加湿滤网本体30背离第一挡水件31的一侧,风道中的空气可沿第一挡水件31至第二挡水件32的方向流动。通常情况下,用户在使用净化器时,会通过调节净化器的档位以调节净化器出风的大小,例如当用户调高档位使净化器出风风力变大时,此时,由于突然变大的风速,会将隐含于加湿滤网本体30内的水分吹出形成水滴,滴落于室内,通过设置第二挡水件32,可防止由净化器内部吹向外部的空气中携带水滴,提升用户体验。具体地,第一挡水件31或第二挡水件32为网格结构,或者同时将第一挡水件31和第二挡水件32设置为网格结构,且第一挡水件31和第二挡水件32的具体材料可使用合成纤维或者尼龙材料,形成类似于鱼丝网结构,通过胶合或缝制的方式与加湿滤网本体30固定连接。一般而言,第一挡水件31和第二挡水件32所形成网格结构的网孔尺寸为0.02~0.05mm,当加湿部302的水分试图形成水滴滴落于风道或者从风道中吹出时,第一挡水件31和第二挡水件32能够阻止水滴的形成,并使水分附着于第一挡水件31或第二挡水件32的表面,在网格的网孔中形成水膜随空气流动而蒸发。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化器,该净化器包括加湿滤网结构100,该加湿滤网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净化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