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电源线、线圈盘、电路板、散热风机以及位于底壳上的面板。线圈盘、电路板和散热风机位于底壳的内腔中,电源线与电路板电连接,即,电源线的一端与电路板连接,电源线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从而为电磁炉通电。其中,电源线的与电路板连接的一端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连接在电路板的正极接线位置和负极接线位置上。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中,电路板上的正极接线位置和负极接线位置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导致在装配电磁炉时,即,在将电源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连接在电路板上时,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容易碰到而发生短路或者产生电弧,从而损坏电磁炉,对用户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若将正极接线位置和负极接线位置之间的距离设置的较远,不仅在连接时增加了操作难度,而且不可避免的导致电路板增大,进而增加了电路板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避免在装配时电源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碰到的情况发生,且不用增大电路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电路板以及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电源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底壳内,所述电源线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之间的用于将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隔开的隔离保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设置用于将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隔开的隔离保护结构,从而在将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连接在电路板上时,不用担心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碰到或间隔太近的问题出现,有效的避免了短路现象以及电弧的出现,而且由于隔离保护结构的存在,使得电路板上的正极接线位置和负极接线位置之间不用排布的太远,从而不用增大电路板,不用增加电路板的成本,且使得安装操作更加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
可选的,所述隔离保护结构包括位于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之间的隔离板。
通过隔离板实现对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有效隔离,结构简单且制作方便。
可选的,所述隔离板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不低于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所在的平面。
这样设置可进一步保证两个端子之间的隔离效果。
可选的,所述隔离板设置在所述底壳的底壁上。
通过将隔离板设置在底壳的底壁上,使得结构设计比较合理,隔离板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干涉,且制作比较方便。
可选的,所述隔离板与所述底壳一体注塑成型。
这样在制作底壳时,同时在底壳上一体形成隔离板,使后续的安装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隔离板粘接在所述底壳上;
或者,所述隔离板卡接在所述底壳上。
可选的,所述隔离板为塑胶板或者云母板或者陶瓷板。
这样可进一步保证隔离效果,且隔离板的制作成本较低。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上具有正极端子接线部和负极端子接线部,所述正极端子连接在所述正极端子接线部上,所述负极端子连接在所述负极端子接线部上。
通过设置正极端子接线部和负极端子接线部,使得电源线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正极端子接线部和所述负极端子接线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5mm。
这样不仅满足安规要求,且进一步保证了两个端子之间的隔离效果,
可选的,所述正极端子焊接在所述正极端子接线部上,所述负极端子焊接在所述负极端子接线部上;
或者,所述正极端子插接在所述正极端子接线部上,所述负极端子插接在所述负极端子接线部上;
或者,所述正极端子通过螺钉紧固件连接在所述正极端子接线部上,所述负极端子通过螺钉紧固件连接在所述负极端子接线部上。
可选的,所述正极端子包括第一环形片,所述正极端子接线部具有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环形片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面上;
所述负极端子包括第二环形片,所述负极端子接线部具有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环形片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面上。
通过设置环形片和安装面,使得电源线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和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侧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安装有散热风机、电路板时的俯视结构图;
图3为图2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安装有散热风机、电路板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图4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1—进风孔;
12—出风孔;
13—加强筋;
10—操作旋钮;
2—面板;
3—电路板;
31—正极端子接线部;
311—第一安装面;
32—负极端子接线部;
321—第二安装面;
4—散热风机;
41—扇叶;
42—风机支架;
5—电源线;
51—正极端子;
511—第一环形片;
52—负极端子;
521—第二环形片;
6—隔离板;
60—顶端;
h—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侧视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安装有散热风机、电路板时的俯视结构图;图3为图2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安装有散热风机、电路板时的立体结构图;图5为图4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
该电磁炉具体可包括:底壳1、面板2、电源线5、位于底壳1内的线圈盘(图中未示出)、电路板3以及散热风机4。其中,面板位于底壳1的顶部,面板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2的材质不作限定。
线圈盘具体可包括线圈盘架以及绕设在线圈盘架上的线圈,线圈与电路板3电连接。在电磁炉工作时,线圈盘和电路板3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4用于为线圈盘以及电路板3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具体为圆形,电路板3位于散热风机4的一侧,线圈盘位于电路板3和散热风机4的上方,即,本实施例的主器件的排布为重叠式排布。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底壳1也可以为方形底壳,电路板3和线圈盘也可以位于散热风机4的气流流出方向的一侧,其中,电路板3可围设在线圈盘的外围。
具体可以在底壳1上设置操作旋钮10,通过操作该操作旋钮10即可实现电磁炉的开启、关闭、加热功率的调整、加热时间的调整、模式的选择等。其中,也可以将该操作旋钮10替换为按键,比如,触摸按键或者机械按键,同样可实现上述功能。在本实施例中,操作旋钮10具体设置在底壳1的侧壁上。当然,操作旋钮10或者按键也可以设置在面板2上。
其中,电源线5与电路板3电连接,具体地,电源线5的一端与电路板3连接,电源线5的另一端伸出至底壳1外部,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比如,电源线的另一端具有插头,在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电源线5的另一端的插头插接在外部电源插座上,即可为电磁炉通电。其中,电源线5的与电路板3连接的一端具有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可以理解的是,电源线5包括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正极端子51连接在正极引线的端部,负极端子52连接在负极引线的端部。电路板3上具有正极接线位置和负极接线位置,在连接电源线5与电路板3时,将正极端子51对应连接在正极接线位置,将负极端子52对应连接在负极接线位置,从而实现电路板3与电源线5之间的电连接。
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2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上的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中,电路板上的正极接线位置和负极接线位置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导致在装配电磁炉时,即,在将电源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连接在电路板上时,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容易碰到而发生短路或者产生电弧,从而损坏电磁炉,对用户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若将正极接线位置和负极接线位置之间的距离设置的较远,不仅在连接时增加了操作难度,而且不可避免的导致电路板增大,导致电路板成本增加。基于此,本实施例的电磁炉还包括:设置在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之间的用于将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隔开的隔离保护结构。
也就是说,通过隔离保护结构将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有效隔开,在将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连接在电路板3上时,不用担心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碰到或间隔太近的问题出现,有效的避免了短路现象以及电弧的出现,而且由于隔离保护结构的存在,使得电路板3上的正极接线位置和负极接线位置之间不用排布的太远,从而不用增大电路板3,不用增加电路板3的成本,且使得安装操作更加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
其中,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和出风孔12,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4的作用下从进风孔11进入底壳1内,然后吹向线圈盘、电路板3等发热元件,将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12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
电路板3上一般设置有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和整流桥堆等电子元件,IGBT和整流桥堆发热很大,因此为了对电路板3进行更好的散热,还可以设置散热器,散热器与电路板3上的电子元件接触,电子元件发出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器,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出去。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1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上,且对应设置在散热风机4的正下方。出风孔12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即,本实施例的电磁炉可形成为底进风侧出风的结构。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进风孔11也可以设置在底壳1的侧壁上,出风孔12也可以设置在底壳1的底壁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散热风机4具体可包括:风机支架42和扇叶41,风机支架42上具有转子,扇叶41与转子连接。在将散热风机4安装好之后,风机支架42位于上方,扇叶41位于下方。当然,散热风机4也可以包括扇叶41以及罩设在扇叶41外围的风机罩。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机4具体可以为成本较低的轴流风机,比如,散热风机4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散热风机4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散热风机4也可以为离心风机,比如,散热风机4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风从散热风机4的外边缘吹出。
具体实现时,电路板3上具有正极端子接线部31和负极端子接线部32,可以理解的是,正极端子接线部31位于正极接线位置上,负极端子接线部32位于负极接线位置上。正极端子51具体连接在正极端子接线部31上,负极端子52具体连接在负极端子接线部32上。通过设置正极端子接线部31和负极端子接线部32,使得电源线5与电路板3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和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正极端子接线部31和负极端子接线部32,而是将正极端子51直接焊接在正极接线位置上,负极端子52直接焊接在负极接线位置上。
较为优选的,可使正极端子接线部31和负极端子接线部32之间的垂直距离h不小于5mm,这样不仅满足安规要求,且进一步保证了两个端子之间的隔离效果。参照图3所示,垂直距离h指的是正极端子接线部31和负极端子接线部32的两个相互靠近的边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端子51具体包括第一环形片511,正极端子接线部31具有第一安装面311,具体实现时,第一环形片511的一端具有套筒,可以将电源线的正极导线压设或者套设在套筒上。示例性的,正极端子接线部31具体可呈门框型,其包括两个竖向设置的支撑侧壁以及连接在两个支撑侧壁顶部之间的第一安装面311,其中,第一环形片511具体连接在第一安装面311上。在本实施例中,正极端子51通过螺钉紧固件连接在正极端子接线部31上,具体地,第一安装面311的对应第一环形片511的环空区域开设有螺孔,正极端子51通过穿设在第一环形片511和第一安装面311的螺孔中的螺钉连接。
其中,负极端子52具体可包括第二环形片521,负极端子接线部32具有第二安装面321。具体实现时,第二环形片521的一端具有套筒,可以将电源线的负极导线压设或者套设在套筒上。示例性的,负极端子接线部32具体可呈门框型,包括两个竖向设置的支撑侧壁以及连接在两个支撑侧壁顶部之间的第二安装面321,其中,第二环形片521具体连接在第二安装面321上。在本实施例中,负极端子52通过螺钉紧固件连接在负极端子接线部32上,具体地,第二安装面321的对应第二环形片521的环空区域开设有螺孔,负极端子52通过穿设在第二环形片521和第二安装面321的螺孔中的螺钉连接。
其中,对于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的具体形状并不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正极端子51也可以直接焊接在正极端子连接部31上,或者,正极端子51插接在正极端子连接部31上(比如正极端子51为公插,正极端子连接部31为母插),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负极端子52也可以直接焊接在负极端子连接部32上,或者,负极端子52插接在负极端子连接部32上(比如负极端子52为公插,负极端子连接部32为母插),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保护结构具体包括:位于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之间的隔离板6。通过隔离板6实现对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的有效隔离,结构简单且制作方便。
其中,隔离板6具体可以是塑胶板,或者是云母板,或者是陶瓷板,不仅隔离效果好,且制作成本较低,本实用新型对隔离板6的材质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板6具体设置在底壳1上。较为优选的,隔离板6具体设置在底壳1的底壁上。通过将隔离板6设置在底壳1的底壁上,使得结构设计比较合理,隔离板6不会对底壳内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涉,且制作比较方便。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隔离板6也可以设置在底壳1的内侧壁上,延伸至两个端子接线位置之间即可。
具体实现时,可以使隔离板6与底壳1一体注塑成型。即,当底壳1为塑胶底壳时,在制作底壳1时,同时在底壳1上一体成型隔离板6,使得后续的安装更加方便。
隔离板6具体位于正极端子接线部31和负极端子接线部32之间,这样当将正极端子51连接在正极端子接线部31上,将负极端子52连接在负极端子接线部32上时,由于隔离板6的隔离作用,增加了两个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可有效防止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之间发生接触或者距离太近的情况出现。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隔离板6也可以粘接在底壳1上,比如,通过硅酮胶将隔离板6固定在底壳1上。或者,隔离板6也可以卡接在底壳1上,比如,隔离板6的底端具有卡凸,底壳1的底壁上具有可供卡凸卡入的卡槽。
当然,隔离板6也可以直接设置在电路板3上,具体地,隔离板6位于电路板3上的正极端子接线部31和负极端子接线部32之间。
其中,可以使隔离板6的顶端60所在的平面不低于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所在的平面。这样设置可进一步保证两个端子之间的有效隔离。
当安装好之后,一般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位于同一平面上,隔离板6的顶端60所在的平面需高于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所在的平面,或者,至少与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所在的平面平齐。当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位于不同平面上时,比如,正极端子51所在面高于负极端子52所在面,隔离板6的顶端60所在的平面最好不低于正极端子51所在面。
此外,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隔离保护结构也可以包括设置在正极端子51的靠近负极端子52一侧的隔离筋,或者,隔离保护结构包括设置在负极端子52的靠近正极端子51一侧的隔离筋,只要能够对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之间进行有效隔离,防止两者碰到即可。
其中,底壳1具体可包括:下盖以及位于下盖上方的上盖。在本实施例中,下盖具体为腔体结构,上盖可以为框形盖。下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出风孔12具体开设在下盖的侧壁上。当然,也可以是,上盖包括侧壁,上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出风孔12具体可开设在上盖的侧壁上。或者,底壳1包括上盖体、中盖体和下盖体,中盖体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出风孔12具体可开设在中盖体的侧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1具体为多个,多个进风孔11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底壁上,比如,多个进风孔11呈辐射状排布。进风孔11可以为条形,也可以为圆形等形状。出风孔12具体为多个,多个出风孔12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侧壁上,比如,多个出风孔12沿底壳1的侧壁间隔排布成格栅状,不仅保证了出风的顺畅性,而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底壳1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朝向底壳1的内腔方向凸出的加强筋13。通过设置加强筋13,提高了底壳1的结构强度,尤其是提高了底壳1侧壁的结构强度,具体可在相邻的两个出风孔12之间设置加强筋13。
具体实现时,加强筋13可以与底壳1一体成型,比如,当底壳1为塑胶底壳时,在注塑底壳1的同时,在底壳1的内壁上一体注塑形成加强筋13。当然,加强筋13也可以是后续再安装在底壳1的内侧壁上。其中,加强筋13具体可以是长条形筋,加强筋13可以沿底壳1的侧壁的高度方向上延伸。
较为优选的,可使加强筋13沿散热风机4的扇叶41的转动方向倾斜设置。由于底壳1的冷却气流为旋转气流,通过将加强筋13沿散热风机4的转动方向倾斜设置,使得加强筋13在起到加强底壳1强度的同时,使加强筋13不会对旋转气流造成挡设,加强筋13能够对旋转气流的流动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加快了电磁炉内腔中的气流流动速度,使电磁炉内外冷热风的交换更加快速,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