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锅筒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和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4404发布日期:2019-08-21 00:02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单锅筒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和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蓄锅炉技术领域,是一种单锅筒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和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组。



背景技术:

型固蓄锅炉(如附图1所示)是利用电热丝将固蓄体加热。通过风机将固蓄体的热能传送到汽水换热器进行交换,使汽水换热器内水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由循环泵将热水输送到用户。

型固蓄电锅炉(如附图2所示)结构是以热风为介质,当电热丝通电产生热能后将固体蓄热体加热到设定温度,由风机将固体蓄热体的热流输送到热交换器内进行交换。热交换器内水温达到设定温度后,由循环泵将热水送经用户。

上述固蓄电锅炉以气体为导热介质,再采用引风机引出热风对用户用水通过相应热换热器进行换热。

风机运行产生噪音,如果风机停机将无法换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锅筒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和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组,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以水为导热介质,当水温升至所需温度后,能够直接输送给用户,相比于现有固蓄电锅炉,除去引风机和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单锅筒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包括耐火隔热炉体和一端封闭另一端为进水端的下联箱,在耐火隔热炉体内底部前后间隔排布有下集水箱,下集水箱的右端均与下联箱固定连通,下集水箱左端封闭;在耐火隔热炉体的上部内固定有锅筒,在每一个下集水箱上连通有至少一个的对流管,在锅筒与下联箱之间的耐火隔热炉体内固定有固体蓄热体,在固体蓄热体上设置有与各个对流管对应的穿管通道,穿管通道上下贯通,各个对流管穿过各自对应的穿管通道后均与锅筒连通;在锅筒上连通有向下延伸的下降立管,下降立管与下联箱通过连通管连通;在锅筒顶部设有伸出耐火隔热炉体顶部的补水排气端,在锅筒上设有伸出耐火隔热炉体的出水端。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固体蓄热体包括电热丝和由耐火砖砌成的砌体,在砌体上设有与各个对流管对应的穿管通道,在相邻穿管通道之间的耐火砖层上上下交替设有电热丝安装孔,在电热丝安装孔内安装有电热丝,在设有电热丝安装孔的耐火砖层之间的耐火砖层上设有电热丝连通通道,上下相邻的电热丝通过其两者之间的电热丝连通通道连接。

上述下联箱位于耐火隔热炉体外侧,下集水箱的右端延伸至耐火隔热炉体外侧并均与下联箱固定连通。

上述还包括位于下集水箱下方的排污管,排污管与每一个下集水箱连通,在排污管上串接有阀门。

上述还包括控制模块、温度监测模块和电源模块,温度监测模块的监测端设置在固体蓄热体上,控制模块分别与温度监测模块和电源模块通信连接,电热丝与电源模块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组,包括两个以上单锅筒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两个以上单锅筒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串联或并联。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以固体蓄热体为热源,在停电后,固体蓄热体能够继续对水加热,确保用户的正常采暖,并且停电100小时内,固体蓄热体的温差变化在10℃左右,使本实用新型更节能;相比于现有GXD-O型固蓄锅炉,本实用新型省去了引风机和汽水换热器;相比于现有有GXD-D型固蓄电锅炉,本实用新型省去了引风机和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有GXD-O型固蓄锅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现有GXD-D型固蓄电锅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中耐火隔热炉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3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耐火隔热炉体,2为进水端,3为下联箱,4为下集水箱,5为锅筒,6为对流管,7为下降立管,8为连通管,9为补水排气端,10为出水端,11为引风机,12为电热丝,13为耐火砖,14为排污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3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3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如附图3至5所示,该单锅筒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包括耐火隔热炉体1和一端封闭另一端为进水端2的下联箱3,在耐火隔热炉体1内底部前后间隔排布有下集水箱4,下集水箱4的右端均与下联箱3固定连通,下集水箱4左端封闭;在耐火隔热炉体1的上部内固定有锅筒5,在每一个下集水箱4上连通有至少一个的对流管6,在锅筒5与下联箱3之间的耐火隔热炉体1内固定有固体蓄热体,在固体蓄热体上设置有与各个对流管6对应的穿管通道,穿管通道上下贯通,各个对流管6穿过各自对应的穿管通道后均与锅筒5连通;在锅筒5上连通有向下延伸的下降立管7,下降立管7与下联箱3通过连通管8连通;在锅筒5顶部设有伸出耐火隔热炉体1顶部的补水排气端9,在锅筒5上设有伸出耐火隔热炉体1的出水端10。

本蓄热电锅炉是以水为导热介质,水从进水端2进入下联箱3中,下联箱3中的水分别进入各个下集水箱4中,接着下集水箱4中的水流过各个对流管6并汇入锅筒5中,水穿过对流管6的过程中,通过对流管6与固体蓄热体换热以提高水温,然后锅筒5中的水能够依序穿过下降立管7和连通管8后回到下联箱3中,以此通过固体蓄热体对水反复加热,直至水达到所需温度(在水温未到所需温度时,关闭锅筒5的出水端10),当锅筒5中的水加热至设定温度后,由循环泵将锅筒5内的热水输送到用户。

本实用新型以固体蓄热体为热源,在停电后,固体蓄热体能够继续对水加热,确保用户的正常采暖,并且100小时内,固体蓄热体的温差变化在10℃左右,使本实用新型更节能;相比于现有GXD-O型固蓄锅炉,本实用新型省去了引风机11和汽水换热器;相比于现有GXD-D型固蓄电锅炉,本实用新型省去了引风机11和热交换器。消除了因引风机11产生的噪音和振动。

另外,可利用低谷电将固体蓄热体加热,高峰电时停电固蓄,无中间介质转热,热效率高。经过固体蓄热体高效热转换,热效率高达95%以上。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单锅筒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3、4所示,固体蓄热体包括电热丝12和由耐火砖13砌成的砌体,在砌体上设有与各个对流管6对应的穿管通道,在相邻穿管通道之间的耐火砖13层上上下交替设有电热丝12安装孔,在电热丝12安装孔内安装有电热丝12,在设有电热丝12安装孔的耐火砖13层之间的耐火砖13层上设有电热丝连通通道,上下相邻的电热丝12通过其两者之间的电热丝连通通道连接。

电热丝12采用常规的电热合金元件,比如可采用铁铬铝合金电热丝。电热丝12通电产生热能后,将固体蓄热体加热到设定温度,再将固体蓄热体的热量转换给对流管6,通过对流管6的管壁导热将炉水加热,并输入锅筒5内,由循环泵将锅筒5内的热水输送到用户。

停电100小时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固体蓄热体的热能继续正常导热给对流管6,确保用户的正常采暖,100小时内,固蓄体的温差变化在10℃左右。

如附图3所示,为了便于工作人员随时获知水温,下联箱3位于耐火隔热炉体1外侧,下集水箱4的右端延伸至耐火隔热炉体1外侧并均与下联箱3固定连通。

如附图4所示,还包括位于下集水箱4下方的排污管14,排污管14与每一个下集水箱4连通,在排污管14上串接有阀门。本实用新型运行一段时间后,炉水被污染,可通过排污管14排水。

根据需要,还包括控制模块、温度监测模块和电源模块,温度监测模块的监测端设置在固体蓄热体上,控制模块分别与温度监测模块和电源模块通信连接,电热丝12与电源模块电连接。

控制模块可采用现有公知的PLC控制、控制器或电脑。温度监测模块包括现有公知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采集端设置在固体蓄热体上。在控制模块设定固体蓄热体温度上下限值,温度传感器通过采集固体蓄热体上的温度数据并发送给控制模块,温度大于温度设定上限值时,控制模块给予电源模块断电信号,停止给电热丝12供电;温度小于温度设定下限值时,控制模块给予电源模块通电信号,给电热丝12供电。

本电锅炉可结合现有电控技术实现微电脑全程智能控制,可双重漏电保护,具有无污染、无噪音、节能环保。

实施例2: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组,包括两个以上单锅筒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两个以上单锅筒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串联或并联。根据用户加热要求,将多个单锅筒5纵置式固体蓄热电锅炉连接。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