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转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7369发布日期:2019-09-03 19:57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湿转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湿转轮。



背景技术:

转轮除湿机是多年来国内外所常用的一种空气除湿设备,转轮技术是转轮除湿机的核心技术。转轮设置于转轮除湿机内,主要对处理空气进行吸湿处理,当处理空气通过转轮上的处理区后,被再生风机鼓动至转轮的再生区并形成再生空气。处理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颗粒物质和气体成分,经过转轮除湿机的系统处理后,再生空气一般为清洁、干燥、微热的空气,适宜呼吸,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

现有的除湿转轮,大多是在普通纤维纸、石棉纤维、玻璃纤维纸或陶瓷纤维纸所制成的蜂巢状载体上附着氯化锂、硅胶、沸石分子筛或活性氧化铝作为除湿转轮的除湿剂,处理风机和再生风机的风口均通过转轮上的蜂窝状结构实现进风和出风,使空气得以循环。

转轮在使用过程中,其表面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使得转轮逐渐磨损,密封性减小,除湿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转轮除湿机在短时间的使用之后通常面临维修更换,其实际使用寿命远小于标定寿命。

因此,现有的除湿转轮结构上存在缺陷,需要提出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对现有的除湿转轮结构进行改进,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湿转轮,旨在对其结构进行改进,降低除湿转轮表面受到的磨损,保持其长时间使用的气密性,同时设置对应的替换装置,解决失效除湿剂的更换问题,在延长除湿转轮使用寿命的同时保证其除湿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除湿转轮,包括轮体,所述轮体包括中心转筒,中心转筒上同轴设置有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上设置气孔,处理滑盘、再生滑盘均与转筒同轴转动;所述处理滑盘与再生滑盘之间为除湿剂填充腔,除湿剂填充腔内设有两层填充隔离网,所述除湿隔离网将填充腔分隔为三个填充层,每个填充层包括若干扇形的填充格,填充格内设有除湿填充体;所述轮体的轮边圆面上设置有轮套,所述轮套包裹体的圆周,且论套的内表面设置有柔性垫层。

上述公开的除湿转轮,在工作时处理滑盘与处理风机的风管接触摩擦,再生滑盘与再生风机的风管接触摩擦,避免了除湿介质直接与风管摩擦造成磨损的情况,使得初始转轮的使用寿命更长。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的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其表面涂覆耐磨涂层。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处理滑盘与再生滑盘之间的间距决定了填充腔的厚度,针对不同的空气环境,可针对实际需求控制填充腔的厚度,在实现除湿的同时降低功耗,因此将处理滑盘与再生花滑盘之间的距离设置为活动可调,方便实现上述效果,并提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筒上设置有滑槽,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上设置有与滑槽配合的凸块,凸块卡入滑槽使得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均沿转筒的轴向滑动。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通过滑动实现填充腔厚度的调节。

进一步的,当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滑动后选定适宜的填充厚度,填充完成后需要进行固定,使填充腔保持稳定,因此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处理滑盘外设置有处理法兰,再生滑盘外设置有再生法兰,所述处理法兰与再生法兰通过螺栓连接紧定。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提出一种优选的轮套结构:所述的轮套为带状体或板状体,其两端对应设置有连接部,轮套绕轮体圆周边缠绕后通过连接部连接紧固。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部可以为卡扣、挂扣等连接紧固的结构。

进一步的,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位的安装位置可从轴向上对填充体进行限制,防止填充体发生轴向变形,而填充体的还可能发生径向变形,因此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的圆周上均设有内沿,内沿将填充体扣合。内沿扣合填充体之后,从径向上防止填充体变形,使填充体与填充格之间紧密接触。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轮套设置在轮体的外侧,其将所述的内沿包裹,则轮套可与内沿保持固定,采用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内沿与轮套通过卡嵌结构相互卡合。

优选的,所述的卡嵌结构可以包括设置在内沿上的凹槽,设置在轮套上的卡块,当轮套套于轮体外侧时,卡块卡入凹槽。

再进一步,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柔性垫层为硅胶层,当轮套包裹轮体后,柔性垫层将填充体接触并压紧,使填充体与填充格的内壁紧密接触。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填充隔离网为圆形的金属丝网,填充隔离网的两面沿半径方向间隔设置有隔离片。

优选的,所述的填充隔离网采用通过间隙为600目~800目的金属丝网。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的内表面设置有卡槽,卡槽沿半径方向间隔设置并与隔离片对应,当安装好填充隔离网和处理滑盘、再生滑盘时,所述隔离片卡入卡槽内,使得填充隔离网与转筒同轴转动。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两个外侧的填充层中使用活性炭,和/或沸石,和/或氯化钙作为吸湿介质,中间的填充层内设置硅胶作为吸湿介质。外侧的填充层对空气进行初步除湿处理,中间填充层对空气进行二次除湿处理,将空气中的水分吸收得更加充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设置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形成填充腔,在填充腔内设置除湿剂,当空气通过填充腔时,其内部的水分被除湿剂吸收;在转轮转动时,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与外部风管接触摩擦,避免了除湿剂直接与外部风管摩擦受到磨损,提高了除湿转轮的除湿效率;并提高了除湿转轮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设置处理滑盘和再生滑盘沿转筒的轴向滑动,可调节设置填充腔的大小,根据具体的空气环境选择设置填充腔的大小,在保证除湿效率的同时控制功率,减少能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是转轮正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轮侧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转轮去除轮套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轮体侧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转筒侧视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处理滑盘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隔离金属网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各标号的含义是:1-处理滑盘;1’-再生滑盘;101-内沿;102- 卡槽;103-凸块;2-轮套;3-转筒;301-滑槽;4-连接部;5-气孔;6-除湿隔离网;7-填充体;8-隔离片;9-填充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释。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除湿转轮,包括轮体,所述轮体包括中心转筒3,中心转筒3上同轴设置有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上设置气孔5,且处理滑盘1、再生滑盘1’均与转筒3同轴转动;所述处理滑盘1与再生滑盘1’之间为除湿剂填充腔,除湿剂填充腔内设有两层填充隔离网,所述除湿隔离网6将填充腔分隔为三个填充层,每个填充层包括若干扇形的填充格9,填充格9内设有除湿填充体7;所述轮体的轮边圆面上设置有轮套2,所述轮套2包裹体的圆周,且论套的内表面设置有柔性垫层。

上述公开的除湿转轮,在工作时处理滑盘1与处理风机的风管接触摩擦,再生滑盘1’与再生风机的风管接触摩擦,避免了除湿介质直接与风管摩擦造成磨损的情况,使得初始转轮的使用寿命更长。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其表面涂覆耐磨涂层。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提出一种优选的轮套2结构:所述的轮套2为带状体或板状体,其两端对应设置有连接部4,轮套2绕轮体圆周边缠绕后通过连接部4连接紧固。

具体的,所述的轮套2结构采用两个半圆形的抱箍板铰接而成,所述的连接部4可以采用卡扣、挂扣等连接紧固的结构。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柔性垫层为硅胶层,当轮套2包裹轮体后,柔性垫层将填充体7接触并压紧,使填充体7与填充格9的内壁紧密接触。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两个外侧的填充层中使用活性炭、沸石和氯化钙作为吸湿介质,中间的填充层内设置硅胶作为吸湿介质。外侧的填充层对空气进行初步除湿处理,中间填充层对空气进行二次除湿处理,将空气中的水分吸收得更加充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除湿转轮,包括轮体,所述轮体包括中心转筒3,中心转筒3上同轴设置有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上设置气孔5,且处理滑盘1、再生滑盘1’均与转筒3同轴转动;所述处理滑盘1与再生滑盘1’之间为除湿剂填充腔,除湿剂填充腔内设有两层填充隔离网,所述除湿隔离网6将填充腔分隔为三个填充层,每个填充层包括若干扇形的填充格9,填充格9内设有除湿填充体7;所述轮体的轮边圆面上设置有轮套 2,所述轮套2包裹体的圆周,且论套的内表面设置有柔性垫层。

本实施例采用了与实施例1不同的技术方案,具体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处理滑盘1与再生滑盘1’之间的间距决定了填充腔的厚度,针对不同的空气环境,可针对实际需求控制填充腔的厚度,在实现除湿的同时降低功耗,因此将处理滑盘1与再生花滑盘之间的距离设置为活动可调,方便实现上述效果,并提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筒3上设置有滑槽301,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上设置有与滑槽301配合的凸块103,凸块103卡入滑槽301使得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均沿转筒3的轴向滑动。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通过滑动实现填充腔厚度的调节。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设置填充腔的厚度为30cm,每个填充层的厚度均为 10cm。

当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滑动后选定适宜的填充厚度,填充完成后需要进行固定,使填充腔保持稳定,因此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处理滑盘1外设置有处理法兰,再生滑盘1’外设置有再生法兰,所述处理法兰与再生法兰通过螺栓连接紧定。

本实施例其他部分的结构和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除湿转轮,包括轮体,所述轮体包括中心转筒3,中心转筒3上同轴设置有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上设置气孔5,且处理滑盘1、再生滑盘1’均与转筒3同轴转动;所述处理滑盘1与再生滑盘1’之间为除湿剂填充腔,除湿剂填充腔内设有两层填充隔离网,所述除湿隔离网6将填充腔分隔为三个填充层,每个填充层包括若干扇形的填充格9,填充格9内设有除湿填充体7;所述轮体的轮边圆面上设置有轮套 2,所述轮套2包裹体的圆周,且论套的内表面设置有柔性垫层。

本实施例采用了与实施例1不同的技术方案,具体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位的安装位置可从轴向上对填充体7进行限制,防止填充体7发生轴向变形,而填充体7的还可能发生径向变形,因此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的圆周上均设有内沿101,内沿101将填充体7扣合。内沿101扣合填充体7之后,从径向上防止填充体7变形,使填充体7与填充格9之间紧密接触。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轮套2设置在轮体的外侧,其将所述的内沿101 包裹,则轮套2可与内沿101保持固定,采用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内沿101与轮套2通过卡嵌结构相互卡合。

具体的,所述的卡嵌结构包括设置在内沿101上的圆形凹槽,设置在轮套 2上的圆形卡块,当轮套2套于轮体外侧时,卡块卡入凹槽。

本实施例其他部分的结构和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除湿转轮,包括轮体,所述轮体包括中心转筒3,中心转筒3上同轴设置有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上设置气孔5,且处理滑盘1、再生滑盘1’均与转筒3同轴转动;所述处理滑盘1与再生滑盘1’之间为除湿剂填充腔,除湿剂填充腔内设有两层填充隔离网,所述除湿隔离网6将填充腔分隔为三个填充层,每个填充层包括若干扇形的填充格9,填充格9内设有除湿填充体7;所述轮体的轮边圆面上设置有轮套 2,所述轮套2包裹体的圆周,且论套的内表面设置有柔性垫层。

本实施例采用了与实施例3不同的技术方案,具体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填充隔离网为圆形的金属丝网,填充隔离网的两面沿半径方向间隔设置有隔离片8。

具体的,所述的填充隔离网采用通过间隙为600目~800目的金属丝网,所述的隔离片8为长方形的金属丝网,且隔离片8也采用600目~800目的金属丝网。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所述的处理滑盘1和再生滑盘1’的内表面设置有卡槽102,卡槽102沿半径方向间隔设置并与隔离片8对应,当安装好填充隔离网和处理滑盘1、再生滑盘1’时,所述隔离片8卡入卡槽102内,使得填充隔离网与转筒3同轴转动。

具体的,所述的隔离片8数量为七,将每层填充层分隔为八个填充格9,对应的卡槽102数量也为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片8从填充隔离网的中心处延伸至圆周上。

本实施例其他部分的结构和连接关系与实施例3中相同,此处就不再赘述。

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列举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方式相互任意组合得到其他多种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实施方式。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