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38640发布日期:2019-09-11 22:3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空调设备与空气换热的核心部件,可用作蒸发器和冷凝器,能够有效控制室内环境的温度。换热器一般是由翅片以及穿过翅片的换热管组构成,其中,换热管组中多个换热管之间的连接方式直接关系着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换热器,包括翅片以及均穿过翅片设置的多个换热管组01,如图1所示,该换热管组01包括两个第一换热管排02和一个第二换热管排03,每个第一换热管排02包括八个第一换热管021,两个第一换热管排02中的第一换热管021连接形成两个并联的第一流路04和两个并联的第二流路05;第二换热管排03包括八个第二换热管031,其中四个第二换热管031串接形成第三流路06,另外四个第二换热管031串接形成第四流路07,第三流路06与两个第一流路04均相连通,第四流路07与两个第二流路05均相连通。

在该换热器中,第三流路06的第二换热管031a与第四流路07的第二换热管031b相邻,由于冷媒经过第二换热管031a时与经过第二换热管031b时所经过的换热路径长短不一样,这样使得第二换热管031a和第二换热管031b中的冷媒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差,例如当换热器为冷凝器时,冷媒从气侧流向液侧,第二换热管031a中的冷媒的温度要低于第二换热管031b中的冷媒,那么第二换热管031a和第二换热管031b中的冷媒就会通过翅片发生热交换,从而大大降低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较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翅片组件以及穿过所述翅片组件设置的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包括沿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厚度方向排列的第一换热管排和第二换热管排,所述第一换热管排包括沿所述换热器本体的高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连接形成多个并联的第一流路以及多个并联的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换热管排包括沿所述换热器本体的高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连接形成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均包括至少两个依次串接在一起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沿所述换热器本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三流路与所述第四流路相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三流路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四流路的第一端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流路、所述第四流路彼此相对或者相背的一端;所述第三流路的第二端口与多个所述第一流路均相连接,以使所述第三流路和多个所述第一流路形成第一支路,所述第四流路的第二端口与多个所述第二流路均相连接,以使所述第四流路和多个所述第二流路形成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相并联。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方面中所述的换热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及空调器,由于在换热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第三流路的第一端口和第四流路的第一端口分别位于第三流路、第四流路彼此相对或者相背的一端,这样冷媒在流经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时,冷媒的所流经的换热路径长度相近,那么第三流路、第四流路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中的冷媒的温度差值也就比较较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中的冷媒通过翅片发生热交换(尤其是当换热器为冷凝器时减小发生热交换的效果更为明显),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上下二进一布置);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第一流路、第三流路上有四个第一换热管);

图5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左右二进一布置,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均有四个第一换热管);

图6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第二换热管排数目为两个);

图7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的形状示意图(g型);

图8为图6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直管插入翅片);

图10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或第二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u型管斜插);

图1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u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b-b剖面视图;

图14为图11的a-a剖面视图;

图15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左右二进一布置,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均有两个第一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如图7所示,包括换热器本体10,换热器本体10包括翅片组件1以及穿过翅片组件1设置的换热管组2;

如图2所示,换热管组2包括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排列的第一换热管排21和第二换热管排22,第一换热管排21包括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换热管211,多个第一换热管211连接形成多个并联的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并联的第二流路24;第二换热管排22包括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换热管221,多个第二换热管221连接形成第三流路25和第四流路26,第三流路25和第四流路26均包括两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依次串接在一起的第二换热管221;

如图3所示,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第三流路25与第四流路26相隔设置,并且第三流路25的第一端口o和第四流路26的第一端口p分别位于第三流路25、第四流路26彼此相对的一端;第三流路25的第二端口t与多个第一流路23均相连通,以使第三流路25和多个第一流路23形成第一支路27,第四流路26的第二端口r与多个第二流路24均相连通,以使第四流路26和多个第二流路24形成第二支路28,第一支路27和第二支路28相并联。

需要说明的是:该换热器可以是长管路换热器(第一换热管211或者第二换热管221的管长为1.5~4m),也可以为短管路换热器,在此不做具体限定;该换热器不但可以用在空调器上,也可以用在其它换热设备中;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是平行于换热气流的流向的方向,例如图2所示的x方向;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是指均与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第一换热管211(第二换热管22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例如图2所示的z方向;对于换热器本体10折弯的换热器而言,第一换热管211(第二换热管221)的延伸方向是指换热器本体10折弯前第一换热管211(第二换热管221)的延伸方向,例如图9所示的y方向。

如图2和图3所示,当该换热器作冷凝器时,冷媒从换热器的气侧流向液侧:一股冷媒经多个第一流路23汇入第三流路25,然后由第三流路25的第一端口o流出,一股冷媒经多个第二流路24汇入第四流路26,然后由第四流路26的第一端口p流出;当该换热器作蒸发器时,冷媒从换热器的液侧流向气侧:一股冷媒经第三流路25的第一端口o流入第三流路25,然后分流至多个第一流路23中,最后由多个第一流路23流出,一股冷媒经第四流路26的第一端口p流入第四流路26,然后分流至多个第二流路24中,最后由多个第二流路24流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由于在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上,第三流路25的第一端口o和第四流路26的第一端口p分别位于第三流路25、第四流路26彼此相对的一端,这样冷媒在流经第三流路25和第四流路26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221(例如图3中所示的第二换热管221a和第二换热管221b)时,冷媒的所流经的换热路径长度相近,那么第三流路25、第四流路26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221中的冷媒的温度差值也就比较较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221中的冷媒通过翅片发生热交换(尤其是当换热器为冷凝器时减小发生热交换的效果更为明显),减少了换热器的热损失,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通过实验测试该换热器的制冷能力可以提升2.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如图4所示,第三流路25的第一端口o和第四流路26的第一端口p还可以分别位于第三流路25、第四流路26彼此相背的一端,所取得的效果与上述位于第三流路25、第四流路26彼此相对的一端时所取得的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三流路25中第二换热管221的个数a和第四流路26中第二换热管221的个数b可以相等;另外,第三流路25中第二换热管221的个数a和第四流路26中第二换热管221的个数b也可以不相等。相比a不等于b,当a等于b时,当冷媒流经第三流路25、第四流路26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221时所流经的长度相等,使得第三流路25、第四流路26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221中的冷媒的温度差更小,从而可以避免第三流路25、第四流路26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221中的冷媒通过翅片发生热交换,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

其中,如图3所示,第三流路25中第二换热管221的个数a、第四流路26中第二换热管221的个数b可以均为两个;另外,如图4所示,第三流路25中第二换热管221的个数a、第四流路26中第二换热管221的个数b可以均为三个以上(比如图4中所示的四个)。相比a和b均为三个以上的实施例,a和b均为两个的实施例,可以缩短冷媒的流程,降低冷媒的压损,从而可以使制冷剂比容趋于恒定,压缩机吸气质量流量趋于恒定,进而保证冷媒系统的换热能力保持在要求的范围内,同时,在换热器作蒸发器时,降低冷媒的压损也可以避免冷媒蒸发温度降低,保证冷媒和换热气流间的换热温差保证在预设的范围内,从而保证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在要求的范围内;此外,缩短冷媒的流程也可以减小冷媒在第三流路25、第四流路26上的温度差异,从而保证换热气流与冷媒之间的温差较小(在同一个第二换热管排22上,随着换热流程的增大,冷媒沿其流动方向温度是逐渐变化的,而换热气流通过该第二换热管排22时的温度是恒定的,这样使得冷媒与换热气流件具有一定温差),降低换热损失,有利于提高换热器单位体积换热量。

在换热管组2中,第一换热管排21的数目可以为一个,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换热管排21的数目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换热管排21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排布,且位于第二换热管排22的同一侧,多个第一换热管排21中的第一换热管211连接形成多个第一流路23。相比第一换热管排21的数目为一个的实施例,第一换热管排21的数目为多个的实施例,在换热器的总换热面积一定时,设置多个第一换热管排21可以降低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从而可以减小换热器在换热器本体10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进而有利于换热器在空调中的优化布置。

在第一换热管排21的数目为多个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的排布方式并不唯一,比如,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可以均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相隔排布,并且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多个第一流路23均位于每个第二流路24的同一侧。

另外,如图5所示,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也可以均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相隔排布,并且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多个第一流路23均位于每个第二流路24的同一侧。相比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均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相隔排布的实施例,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均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相隔排布的实施例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更高,这是由于换热气流通过多个第一换热管排21时的温度是不同,如果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均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相隔排布(如图5所示),那么相邻的两个第一流路23以及相邻两个第二流路24中的冷媒与换热气流的温度差是不同的,这样会导致多个第一流路23与换热气流之间、多个第二流路24与换热气流之间的换热不均匀,例如图5所示,当换热器作蒸发器时,换热气流由换热器本体10的液侧流向气侧,换热气流流经左侧的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时的温度高于流经右侧的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时的温度,使得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中冷媒与换热气流的温度差不同,从而导致换热不均匀,使得多个第一流路23的出口之间的过热度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的出口之间的过热度的差异较大,从而不利于换热效率的提高;当换热器作冷凝器时(也就是冷媒与换热气流流向相反,换热器逆流换热时),换热气流流经左侧的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时的温度低于流经右侧的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时的温度,使得左侧的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中的冷媒和换热气流的换热温差,比右侧的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中的冷媒和换热气流的换热温差大,这样换热气流和左侧的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的冷媒的逆流换热损失大,换热效率低。而在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均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相隔排布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中,则不存在上述问题,因而换热效率高。

在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均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相隔排布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排21中的多个第一换热管211在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上的分布方式也不唯一,比如可以按以下方式排列,如图3所示,每个第一换热管排21中的多个第一换热管211均一一对应分布于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上,也就是:一个第一流路23上位于同一第一换热管排21中的第一换热管211只有一个,一个第二流路24上位于同一第一换热管排21中的第一换热管211只有一个。

另外,还可以按以下方式排列:如图4所示,一个第一流路23上位于同一第一换热管排21中的第一换热管211有两个,一个第二流路24上位于同一第一换热管排21中的第一换热管211有两个。相比图4所示的实施例,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更高,这是由于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换热管排21中均有两个第一换热管211位于同一个第一流路23上以及同一个第二流路24上,在换热时,在同一个第一换热管排21中,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上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冷媒的温度是逐渐变化的,而换热气流通过该第一换热管排21的温度是一定的,这样使得在同一个第一换热管排21中冷媒和空气换热温差变化大,换热损失大,尤其是在换热器作冷凝器是更为明显(也就是换热器逆流换热时),从而使得换热器单位体积换热量减小。而图3所示的实施例,每个第一换热管排21中均有一个第一换热管211位于同一个第一流路23上以及同一个第二流路24上,则不存在上述问题,因而换热效率高,换热器单位体积换热量较大,在换热量一定时,换热器的体积更小,使得换热器更加紧凑性,有利于节省制作材料、降低换热器成本;同时,每个第一换热管排21中均有一个第一换热管211位于同一个第一流路23上以及同一个第二流路24上还可以进一步缩短冷媒的流程,进一步降低冷媒的压损,从而可以使制冷剂比容、冷媒蒸发温度趋于恒定,从而保证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在要求的范围内;另外,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上对应每个第一换热管排21的位置只有一个第一换热管211,这样降低了每个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的高度差,这样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也就是冷媒从气侧流向液侧时,可以减小重力对冷媒分流至多个第一流路23、多个第二流路24中的流量的影响,保证多个第一流路23、多个第二流路24中的冷媒流量相等,从而保证换热器换热均匀,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第一换热管排21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211之间的间距均相等且为d,其中,d设计得应尽量的小,这样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也可以减小重力对冷媒分流至多个第一流路23、多个第二流路24中的流量的影响。

在换热管组2中,第一流路23的个数m可以等于第二流路24的个数n(如图3所示),另外,第一流路23的个数m也可以不等于第二流路24的个数n。相比第一流路23的个数m不等于第二流路24的个数n的实施例,第一流路23的个数m等于第二流路24的个数n的实施例,当换热器作蒸发器时,也就是冷媒从第三流路25分流至多个第一流路23中,从第四流路26分流至多个第二流路24中,此时进入到第三流路25、第四流路26的冷媒流量是相等或近似相等的,将第一流路23的个数m、第二流路24的个数n设置相等,可以保证每个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中分流的冷媒流量近似相等,从而保证换热器换热更加均匀,进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其中,第一流路23的个数m、第二流路24的个数n可以均为两个(如图3所示),另外,第一流路23的个数m、第二流路24的个数n也可以均为三个或者三以上。相比第一流路23的个数m、第二流路24的个数n均为三个或者三以上的实施例,第一流路23的个数m、第二流路24的个数n均为两个的实施例中,第三流路25、第四流路26可以均通过三通管分别实现与两个第一流路23、两个第二流路24的连接,由于三通管比较普遍,价格低廉,这样有利于降低该换热器的总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中,换热器本体10可以不弯折,也就是换热器本体10为平板状;另外,换热器本体10也可以弯折,如图7和图8所示,换热器本体10弯折形成多个换热器段101,多个换热器段101沿第一换热管211或者第二换热管221的延伸方向依次相接。相比换热器本体10为平板状的实施例,换热器本体10弯折的实施例,在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一定时,通过将换热器本体10弯折可以缩小换热器的尺寸,从而可以减小换热器的占用空间;同时将换热器本体10弯折形成多个换热器段101,也可以保证风机朝不同方向吹出的换热气流均通过换热器本体10,从而有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其中,换热器本体10的形状也不唯一,比如,如图7所示,换热器本体10可以为“g”型,也就是换热器本体10包括四个换热器段101,四个换热器段101相接呈“g”型。另外,换热器本体10也可以为“l”型,也就是换热器本体10包括两个换热器段101,两个换热器段101相接呈“l”型。除此之外,换热器本体10还可以弯折成其它的形状,比如“u”型,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换热器本体10弯折成多段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换热器本体10在第一换热管21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是平齐的,那么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由外侧到内侧,多排换热管的长度是逐渐递减的,例如图9所示,第二换热管221的长度>外侧的第一换热管211的长度>内侧的第一换热管211的长度。

在现有的换热器中,换热器本体10是第一换热管排21、第二换热管排22分别插入到翅片组件1的多排翅片中形成的,每个第一换热管排21、第二换热管排22穿过一排翅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换热器本体10主要是通过多个u型管穿插入到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排列的多排翅片中形成的,也就是:两个第一换热管211与一个弯管段连接形成一个一体结构的u型管,两个第二换热管221与一个弯管段连接形成一个一体结构的u型管;u型管的插入方式主要分为平插和斜插,平插是指将u型管插入到同一排翅片上;斜插是指将u型管插入到不同排的翅片上。

在多个第一流路23、多个第二流路24均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排列的实施例中,换热器本体10可以采用u型管通过平插和斜插相结合的工艺方法制得,例如图3和图11所示,第二换热管排22通过u型管采用平插的方式形成,多个第一换热管排21通过u型管采用斜插的方式形成。由于采用斜插方式的u型管在插入的过程中不同排的翅片上的插孔很容易错位,从而使u型管的插入困难、插入耗费时间长,而且u型管的报废率高,翅片容易发生倒伏,不但影响了换热器的生产质量,而且还影响了换热器的生产效率,不能够适合大批量生产。

为了解决换热管插入困难、效率低等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通过插入直管的方式来解决:

如图9和图10所示,每排翅片均使用直管插入,也就是:将多个第一换热管排21、第二换热管排22分别插入到多排翅片中,并且多个第一换热管211、多个第二换热管221的端部均通过弯头焊接形成流路。此方案通过直管插入,避免了跨排插入不同排翅片的插孔错位导致插入困难和插入费时的问题。

另一种是通过单排翅片和多排翅片相接合的方式来解决:

如图11、图13和图14所示,翅片组件1包括端板14、第一翅片组件11、第二翅片组件12和多个第三翅片组件13,第一翅片组件11包括多个第一翅片111,且每个第一翅片111均为一体结构,第二翅片组件12包括多个第二翅片121,每个第三翅片组件13均包括多个第三翅片131;多个第一换热管排21与多个第三翅片组件13一一对应,每个第一换热管排21均依次穿过第一翅片组件11中的多个第一翅片111、端板14、对应的第三翅片组件13中的多个第三翅片131设置,第二换热管排22依次穿过第一翅片组件11中的多个第一翅片111、端板14、第二翅片组件12中的多个第二翅片121设置;

对于每个第一流路23以及每个第二流路24的多个第一换热管211,沿冷媒的流动方向,至少有一对第一换热管211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排21中并且连接形成一体结构的u型管;例如图3和图12所示,每个第一流路23以及第二流路24上的一对第一换热管211均连接形成一体结构的u型管。

该方案通过单排翅片(也就是第二翅片121和第三翅片131)与多排翅片(也就是第一翅片111)结合的方法,这样使得斜插u型管插入的一部分翅片(第一翅片1)是一体结构,由于第一翅片111上的插孔的间距是恒定的,这样u型管插入第一翅片111的过程中就避免了出现孔错位的情况,不但降低了斜插u型管的插入难度,节省了插入时间,而且还使翅片不容易发生倒伏,降低了u型管的报废率。

上述两种方案均能够解决u型管斜插所产生的技术问题,但相比图9所示直管插入的方案,图11所示的单排翅片与多排翅片结合的方案,由于可以采用u型管斜插的方式,这样可以减少弯头的焊接量,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进一步降低斜插u型管的插入难度,如图11所示,端板14靠近第一换热管211的第一端设置,第一换热管211的第一端为第一换热管211靠近第三翅片组件13的一端;或者端板14靠近第二换热管221的第一端设置,第二换热管221的第一端为第二换热管221靠近第二翅片组件12的一端。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斜插u型管插入的绝大部分翅片(第一翅片1)是一体结构,这样能够进一步降低了斜插u型管的插入难度,节省了插入时间,而且还使翅片更不容易发生倒伏,进一步降低了u型管的报废率。

其中,如图11所示,端板14与第二换热管221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0~100mm。

在多个第一流路23、多个第二流路24均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排列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多个第一换热管排21,以及第二换热管排22均通过u型管平插的方式形成。由于平插工艺比较成熟,u型管在插入的过程中翅片上的插孔不会出现错位的问题,因此,该实施例中u型管的插入较容易、u型管的报废率低,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在u型管的插入过程中翅片出现倒伏,能够适合大批量生产;另外,如图5所示,由于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均是沿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排列,这样使得多个第一流路23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的高度差较小,这样大大降低了重力对冷媒分配的影响,从而使得多个第一流路23中的每一个流量相等(或者接近相等)以及多个第二流路24中每一个的流量相等(或者接近相等)。

在多个第一流路23、多个第二流路24均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排列的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每个第一流路23以及每个第二流路24上所设置的第一换热管211个数可以为两个,也就是:每个第一流路23以及每个第二流路24均包括两个串接的第一换热管211;另外,如图5所示,每个第一流路23以及每个第二流路24上所设置的第一换热管211个数也可以为至少三个,比如四个,也就是:每个第一流路23以及每个第二流路24均包括至少三个串接的第一换热管211。相比每个第一流路23以及每个第二流路24上所设置的第一换热管211个数为至少三个的实施例,每个第一流路23以及每个第二流路24上所设置的第一换热管211个数为两个的实施例,可以缩短冷媒的流程,降低冷媒的压损,在换热器作蒸发器时,降低冷媒的压损也可以避免冷媒蒸发温度降低,保证冷媒和换热气流间的换热温差保证在预设的范围内,从而保证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在要求的范围内;此外,缩短冷媒的流程也可以减小冷媒在第一流路23、第二流路24上的温度差异,从而保证换热气流与冷媒之间的温差较小(在同一个第一换热管排21上,随着换热流程的增大,冷媒沿其流动方向温度是逐渐变化的,而换热气流通过该第一换热管排21时的温度是恒定的,这样使得冷媒与换热气流件具有一定温差),降低换热损失,有利于提高换热器单位体积换热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中,换热管组2的数目可以为一个,另外,如图2所示,换热管组2的数目为也可以为多个,多个换热管组2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排列。相比设置一个换热管组2,设置多个换热管组2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从而可以提高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在换热管组2中,如图3所示,第二换热管排22的数目可以为一个,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换热管排22的数目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换热管排22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排布,并且均位于每个第一换热管排21的同一侧,每个第二换热管排22均包括沿所述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换热管221,并且每排第二换热管排22中的多个第二换热管221连接形成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相隔设置的第三子流路251和第四子流路261,多个第三子流路251依次串接,以形成第三流路25,多个第四子流路261依次串接,以形成第四流路26;在最外侧的第二换热管排22中,沿换热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第三子流路251上靠近所述第四子流路261的一端端口为第三流路25的第一端口o,第四子流路261上靠近所述第三子流路251的一端端口为第四流路26的第一端口p;或者第三子流路251上背离所述第四子流路261的一端端口为第三流路25的第一端口,第四子流路261上背离所述第三子流路251的一端端口为第四流路26的第一端口。相比设置多个第二换热管排22,设置一个第二换热管排22,可以进一步缩短冷媒的流程,进一步降低冷媒的压损,从而可以使制冷剂比容、冷媒蒸发温度趋于恒定,从而保证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在要求的范围内。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方面中所述的换热器。

其中,该换热器可以是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也可以是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均与第一方面中的换热器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产生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当该换热器应用在空调室外机中并且在冬天使用时,也可以改善该换热器结霜的均匀性,这样在除霜工况下,换热器更加容易除霜,以减少除霜时间,而除霜时间的减少,则可以减少空调室内机停止吹暖风的时间,避免室内温度下降太多,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体验。

至于空调器的其它结构,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