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203945发布日期:2019-07-17 06:22阅读:1532来源:国知局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选购各种电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空调为例,有别于传统单冷源空调的耗能高、温度控制精度低的特点,双冷源空调机组以其节能、舒适、温湿度控制精度高等特点,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双冷源空调机组,顾名思义,就是在空调机组中安装有两个冷源系统,分别为高温冷源系统和低温冷源系统。其基本运行原理为:通过高温冷源系统和低温冷源系统对空气中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分开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室内环境的温湿度进行独立控制。由此,双冷源空调机组也被称为双冷源新风(除湿)机组。

虽然双冷源新风机组相对传统单冷源空调具有上述众多优点,但是,现有双冷源新风机组依然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现有空调机组都是通过室内温度或室外温度来判断其运行模式,而双冷源新风机组较现有其他空调机组不同的是,其设备大、风道长,因此,就算双冷源新风机组中的换热装置不运行,空气在经由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风道后再通过送风机吹出时的温度也是与室外温度不同的;鉴于此,如果双冷源新风机组还是依照现有空调机组的判断方法来确定其运行模式,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双冷源新风机组依照现有空调机组的判断方法来确定其运行模式时容易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和所述送风含湿量所处的含湿量范围;根据判断结果,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判断结果,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大于第一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冷除湿模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高温表冷器,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除湿模式的过程中,再次获取送风温度;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还包括低温冷源系统和排风机,所述低温冷源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除湿模式的过程中,获取所述压缩机的冷凝压力;判断所述压缩机的冷凝压力所处的压力范围;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排风机的转速。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排风机的转速”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压缩机的冷凝压力大于第一预设压力,则使所述排风机的转速增大;如果所述压缩机的冷凝压力小于第二预设压力,则使所述排风机的转速减小;如果所述压缩机的冷凝压力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压力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则使所述排风机的转速保持不变。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判断结果,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小于第二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加湿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含湿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加湿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加湿装置运行以及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高温表冷器和/或低温冷源系统运行。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加湿模式且所述高温表冷器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形下,再次获取送风温度;将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进行比较;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减小;在已经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减小的情况下,再次获取送风温度;如果所述送风温度依然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增大。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保持不变。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判断结果,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并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模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高温表冷器和/或低温冷源系统运行。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模式且所述高温表冷器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形下,再次获取送风温度;将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进行比较;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减小;在已经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减小的情况下,再次获取送风温度;如果所述送风温度依然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增大。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保持不变。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判断结果,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并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通风加湿模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通风加湿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加湿装置运行以及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以预设转速运行。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高温表冷器处于停止运行的情形下,获取环境温度;判断所述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环境温度;如果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预设环境温度,则使所述高温表冷器运行防冻结模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使所述高温表冷器运行防冻结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使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以预设流量流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双冷源新风机组,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能够执行上述任一项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控制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即在测量基础参数之前,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先控制送风机运转,以便所述控制器能够获取到未经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行换热处理时的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作为基础参数,从而有效避免双冷源新风机组采用室内温度或室外温度作为基础参数时难以确定出准确的运行模式,因而容易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接着,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和所述送风含湿量所处的含湿量范围;最后,根据判断结果,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送风温度处于不同的温度范围内时,用户必然有不同的换热需求;同理,当所述送风含湿量处于不同的含湿量范围内时,用户也必然有不同的除湿需求或加湿需求,因此,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和所述送风含湿量所处的含湿量范围判断出相应的运行模式,并且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以便在有效减少能源浪费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效保证室内温度和室内含湿量始终能够处于使用户感到最为舒适的范围内,进而使得用户体验得到最大幅度的提升。

方案1:一种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和所述送风含湿量所处的含湿量范围;根据判断结果,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控制方法,“根据判断结果,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大于第一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冷除湿模式。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控制方法,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高温表冷器,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除湿模式的过程中,再次获取送风温度;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除湿模式的过程中,再次获取送风温度;

方案4:根据方案2所述的控制方法,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还包括低温冷源系统和排风机,所述低温冷源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除湿模式的过程中,获取所述压缩机的冷凝压力;判断所述压缩机的冷凝压力所处的压力范围;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排风机的转速。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控制方法,“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排风机的转速”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压缩机的冷凝压力大于第一预设压力,则使所述排风机的转速增大;如果所述压缩机的冷凝压力小于第二预设压力,则使所述排风机的转速减小;如果所述压缩机的冷凝压力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压力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则使所述排风机的转速保持不变。

方案6:根据方案2所述的控制方法,“根据判断结果,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小于第二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加湿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含湿量。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控制方法,“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加湿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加湿装置运行以及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高温表冷器和/或低温冷源系统运行。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加湿模式且所述高温表冷器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形下,再次获取送风温度;将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进行比较;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控制方法,“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减小;在已经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减小的情况下,再次获取送风温度;如果所述送风温度依然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增大。

方案10:根据方案8所述的控制方法,“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保持不变。

方案11:根据方案6所述的控制方法,“根据判断结果,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并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模式。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控制方法,“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高温表冷器和/或低温冷源系统运行。

方案13:根据方案12所述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模式且所述高温表冷器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形下,再次获取送风温度;将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进行比较;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控制方法,“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减小;在已经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减小的情况下,再次获取送风温度;如果所述送风温度依然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增大。

方案15:根据方案13所述的控制方法,“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或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保持不变。

方案16:根据方案11所述的控制方法,“根据判断结果,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并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通风加湿模式。

方案17:根据方案16所述的控制方法,“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通风加湿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加湿装置运行以及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以预设转速运行。

方案18:根据方案1所述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高温表冷器处于停止运行的情形下,获取环境温度;判断所述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环境温度;如果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预设环境温度,则使所述高温表冷器运行防冻结模式。

方案19:根据方案18所述的控制方法,“使所述高温表冷器运行防冻结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使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以预设流量流动。

方案20:一种双冷源新风机组,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能够执行方案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模式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尽管本申请中按照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些顺序并不是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来执行所述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图1是本发明的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新风处理单元1和冷凝排热单元2,新风处理单元1用于将室外的新风处理后送入室内,冷凝排热单元2用于将室内的空气以及将新风处理单元1的余热经处理后排至室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还包括高温冷源系统、低温冷源系统、热量回收系统和冷凝水回收系统。

具体而言,所述高温冷源系统包括设置于新风处理单元1的高温表冷器11,高温表冷器11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初次冷却;所述低温冷源系统包括设置于新风处理单元1的压缩机组件121(为了更加清楚地示出,特将压缩机组件121画在新风处理单元1外)、蒸发器122和第一冷凝器123以及设置于冷凝排热单元2的第二冷凝器124;其中,压缩机组件121用于压缩冷媒,并且压缩机组件121包括并联设置的变频压缩机1211和定频压缩机1212,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时,蒸发器122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深度冷却和除湿,第一冷凝器123用于对深度冷却后的室外新风进行升温,第二冷凝器124用于散发所述低温冷源系统的余热,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时,第一冷凝器123和第二冷凝器124既可以择其中一个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同时,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工况时,蒸发器122用作冷凝器对室外新风进行加热,第二冷凝器124用作蒸发器将需要送入室内的空气中的冷气排至室外,第一冷凝器123不运行,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工况时,所述低温冷源系统也可以不运行,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仅依靠高温表冷器11对空气进行加热即可。

接着参阅图1,所述热量回收系统包括设置于新风处理单元1中的第一热交换器131、第二热交换器132以及设置于第一热交换器131和第二热交换器132之间的热量回收泵133;第一热交换器131设置于高温表冷器11的上游,用于与室外新风进行热交换,完成热量的回收;第二热交换器132设置于蒸发器122的下游,用于与深度冷却后的室外新风进行热交换,完成回收热量的利用;热量回收泵133用于完成换热介质在第一热交换器131与第二热交换器132中的循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制热工况下没有热量抵消问题,因此,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工况时无需开启所述热量回收系统进行热量回收;并且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时,位于高温表冷器11上游的第一热交换器131与新风之间的热交换也属于冷却,但是,由于其主要功能在于热量回收,所以本申请中将其作用称为预冷却,而将高温表冷器11与新风的热交换称为初次冷却。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上游”和“下游”是参照新风在新风处理单元1或室内空气在冷凝排热单元2中的流动方向而言的。例如,按照图1所示方位,高温表冷器11的上游即表示高温表冷器11的左侧,蒸发器122的下游即表示蒸发器122的右侧,第二冷凝器124的上游即表示第二冷凝器124的右侧,第二冷凝器124的下游即表示第二冷凝器124的左侧。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水回收系统设置于冷凝排热单元2中,其包括回收主管路211、第一回收支路212和第二回收支路213,回收主管路211上设置有冷凝水回收泵214和喷淋装置215;第一回收支路212连接在回收主管路211与高温表冷器11之间,用于回收高温表冷器11产生的冷凝水,第二回收支路213连接在回收主管路211与蒸发器122之间,用于回收蒸发器122产生的冷凝水,喷淋装置215位于蒸发式冷凝器的上方,用于为第二冷凝器124进行喷淋降温。

进一步参照图1,新风处理单元1还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71和第一出风口172;第一出风口172处设置有送风机16,用于使室外新风穿过新风处理单元1流入室内。第一冷凝器123和送风机16之间还设置有加湿装置15,用于为流入室内的新风加湿。同时,冷凝排热单元2还设置有第二进风口241和第二出风口242;第二出风口242处设置有排风机23,用于使室内空气穿过冷凝排热单元2流到室外。

按照图1的方位,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热交换器131、高温表冷器11、蒸发器122、第二热交换器132、第一冷凝器123、加湿装置15以及送风机16沿第一进风口171至第一出风口172的方向依次排列,第二冷凝器124、冷凝水回收系统以及排风机23沿第二进风口241至第二出风口242的方向依次排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具体结构并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内容,因此,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具体结构,只要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执行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含湿量测量仪和控制器,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含湿量测量仪均设置在第一出风口172处,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所述含湿量测量仪用于检测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含湿量;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含湿量测量仪的具体设置位置和具体结构类型作任何限制,只要所述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所述含湿量测量仪能够检测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含湿量即可。所述控制器能够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通过所述含湿量测量仪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含湿量,并且所述控制器还能够控制机组中各个元件的运行情况,从而控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运行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控制器的具体结构和型号作任何限制,并且所述控制器可以是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原有的控制器,也可以是为执行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而单独设置的控制器,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所述控制器的结构和型号。

接着参阅图2,该图是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图。如图2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双冷源新风机组,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

s1:获取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

s2:判断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和送风含湿量所处的含湿量范围;

s3:根据判断结果,使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

进一步地,在用户控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开启之后,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控制送风机16运转。接着,执行步骤s1,即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通过所述含湿量测量仪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含湿量,以便将所述送风温度和所述送风含湿量作为本控制方法的基础参数。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空调机组都是采用室内温度或室外温度作为基础参数来判断其运行模式,而这种判断方式并不适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具体地,经过多次实际测量发现,特别是对于风道较长的双冷源新风机组而言,在仅使送风机16运转的情况下,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依然与室外温度具有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就很容易导致错误的判断;例如,对于初夏时分而言,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往往比室外温度低,因此,如果以室外温度作为基础参数就会判断出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应该运行制冷模式,而如果以送风温度作为基础参数则可能判断出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应该运行通风模式,即在部分情况下,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其实只需要运行通风模式就可以满足用户的制冷需求;因此,本发明选用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作为基础参数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判断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在满足用户换热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能耗。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含湿量测量仪既可以是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本身设置的传感器,也可以是外部传感器,本发明不对所述控制器获取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的方式作任何限制,只要所述控制器能够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即可。

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所述控制器能够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和所述送风含湿量所处的含湿量范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用户对温度和含湿量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即让不同用户感到舒适的温度范围和含湿量范围可能是不同的;因此,用户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自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范围和含湿量范围以及与不同温度范围和含湿量范围相对应的运行模式;当然,用户也可以直接使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在出厂时设置好的初始数据。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温度范围和含湿量范围既可以是相邻设置的,也可以是间隔设置的,即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温度范围和含湿量范围,只要不同范围之间没有重合部分即可。

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和所述送风含湿量所处的含湿量范围,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相应的运行模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的双冷源新风机组可能具有不同的运行模式,因此,用户需要根据不同的双冷源新风机组自行设定不同温度范围和含湿量范围所对应的运行模式,只要不同温度范围和含湿量范围的组合仅与唯一的运行模式相对应即可;换言之,本发明不对这种具体对应关系作任何限制,只要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是根据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确定其运行模式就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接着参阅图3,该图是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双冷源新风机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s101:在开启双冷源新风机组之后,使送风机运转;

s102:获取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

s103:判断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和送风含湿量所处的含湿量范围;

s104:如果送风温度>第一预设温度且送风含湿量>第一预设含湿量,则使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冷除湿模式;

s105:如果送风温度<第二预设温度且送风含湿量<第二预设含湿量,则使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加湿模式;

s106:如果送风温度<第二预设温度且第二预设含湿量≤送风含湿量≤第一预设含湿量,则使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模式;

s107:如果第二预设温度≤送风温度≤第一预设温度且送风含湿量<第二预设含湿量,则使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通风加湿模式。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1中,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开启之后,所述控制器控制送风机16运转。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以自行控制送风机16的转速。接着,在步骤s102中,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通过所述含湿量测量仪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含湿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控制器获取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的具体方式作任何限制,所述控制器既可以通过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自身设置的温度传感器和含湿量测量仪获取检测数据,也可以通过外部传感器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即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所述控制器获取送风温度和送风含湿量的具体方式;这种检测方式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3中,所述控制器能够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和所述送风含湿量所处的含湿量范围。虽然本优选实施例通过选取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作为端点划分出了三个温度范围,选取第一预设含湿量和第二预设含湿量作为端点划分出了三个含湿量范围;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并不是限制性的,用户显然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划分不同的温度范围和含湿量范围,并且用户还可以自行设定端点所属的区间,这种范围划分方式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同时,用户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第一预设含湿量和第二预设含湿量的取值。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地,对于含湿量情况而言,冬季仅需要加湿,夏季则仅需要除湿,春秋通常也需要进行加湿,同时,再结合各个季节的换热需求,因此,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双冷源新风机组仅设置有制冷除湿模式、制热加湿模式、制热模式和通风加湿模式;但是,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显然还可以具备其他模式,例如制冷模式、制冷加湿模式、制热除湿模式、通风模式等,并且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温度范围和含湿量范围与其他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运行模式种类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4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冷除湿模式。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则说明送风温度过高,用户会有热的感觉;同时,所述送风含湿量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含湿量则说明此时送风含湿量也过高,高含湿量会加剧用户对热的感受,因此,所述控制器需要控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冷除湿模式,以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送出让用户感到舒适的风。

更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除湿模式时,高温表冷器11、所述热量回收系统和所述低温冷源系统同时开启,高温表冷器11中通入冷水,以便对空气进行初次冷却,所述低温冷源系统同时对空气进行冷却处理和除湿处理。同时,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除湿模式的过程中,所述控制器能够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再次获取送风温度,以便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控制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以便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能够根据换热需求的不同进行相应改变,从而有效适应用户的换热需求。即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差值越大,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越大,以便提供更多的制冷量;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差值越小,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也越小,以便有效降低能耗。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差值和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之间的具体对应关系需要技术人员根据不同双冷源新风机组进行多次测量后才能够确定。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除湿模式的过程中,所述控制器还能够获取压缩机组件121的冷凝压力;然后,判断压缩机121的冷凝压力所处的压力范围;最后,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调节排风机23的转速。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组件121的冷凝压力越大,其排气温度往往也越大,此时,增大排风机23的转速能够有效提升散热效果,以便压缩机组件121的冷凝压力能够快速降低,从而有效保证所述低温冷源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具体而言,如果压缩机组件121的冷凝压力大于第一预设压力,则说明压缩机组件121需要得到更好的散热处理,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排风机23的转速增大,以便有效提升散热效果;如果压缩机组件121的冷凝压力小于第二预设压力,则说明排风机23的散热能力过剩,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排风机23的转速减小,以便有效降低能耗;如果压缩机组件121的冷凝压力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压力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则说明压缩机组件121的工作状态良好且排风机23的散热效果也刚好合适,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只需控制排风机23的转速保持不变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所述第一预设压力和所述第二预设压力的取值。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5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加湿模式。当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时,则说明送风温度过低,用户会有冷的感觉;同时,所述送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则说明此时送风含湿量也过低,用户会感到十分干燥,因此,所述控制器需要控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加湿模式,以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送出让用户感到舒适的风。

更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加湿模式时,加湿装置15开启,以便对空气进行加湿处理;同时,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控制高温表冷器11和/或所述低温冷源系统运行。通常地,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在运行制热加湿模式时仅需要开启高温表冷器11即可,高温表冷器11中通入热水,即可对空气进行加热处理;当然,如果高温表冷器11中还未通热水时,或者是高温表冷器11的制热能力不足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还能够利用所述低温冷源系统提升制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控制方式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也可以自行设定使高温表冷器11和/或所述低温冷源系统运行的条件。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6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并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模式。当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时,则说明送风温度过低,用户会有冷的感觉;而此时,所述送风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含湿量,这个含湿量范围对用户而言是舒适的,因此,所述控制器仅需要控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热模式,以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送出让用户感到温暖的风即可。

更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模式时,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控制高温表冷器11和/或所述低温冷源系统运行。通常地,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在运行制热模式时仅需要开启高温表冷器11即可,高温表冷器11中通入热水,即可对空气进行加热处理;当然,如果高温表冷器11中还未通热水时,或者是高温表冷器11的制热能力不足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还能够利用所述低温冷源系统提升制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控制方式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也可以自行设定使高温表冷器11和/或所述低温冷源系统运行的条件。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7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并且所述送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则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通风加湿模式。当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则说明此时送风机16送出的风的温度已经足以让用户感到舒适;而此时的送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含湿量,则说明此时的送风含湿量较低,用户会有干燥的感觉,因此,所述控制器需要控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通风除湿模式,以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送出让用户感到舒适的风。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通风除湿模式的过程中,加湿装置15能够对空气不断进行加湿处理,此时,增大送风机16的转速不仅能够提升换气效果,同时还能够加速湿气的扩散,因此,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通风除湿模式时,所述控制器通常都会控制送风机16以最大转速运转,以便有效提升新风机组的换气效果和加湿效果;当然,这种设置方式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送风机16的转速。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当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和所述送风含湿量所处的温度范围的组合与上述组合不同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保持停机状态即可;当然,技术人员也可以自行设定其他组合范围所对应的运行模式,这种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

接着参阅图4,该图是本发明的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模式时的流程图。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双冷源新风机组,本发明的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模式的过程中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s1001:在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模式且高温表冷器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形下,再次获取送风温度;

s1002:判断送风温度是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003;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007;

s1003:使送风机的转速减小;

s1004:在已经使送风机的转速减小的情况下,再次获取送风温度;

s1005:判断送风温度是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006;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007;

s1006:使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增大;

s1007:使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机的转速和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保持不变。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01中,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模式且高温表冷器11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形下,空气已经得以加热,此时,所述控制器再次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送风温度,以便判断此时的送风温度能否满足用户的制热需求。接着,在步骤s1002中,所述控制器能够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以便判断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当前制热能力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从而使得所述控制器能够选择性地对送风机16的转速进行调节。本发明能够通过选择性地减小送风机16的转速来控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可以理解的是,减小送风机16的转速不仅能够提高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而且仅需要消耗较小的能耗即可实现,因此,当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未达到用户需求时,本发明优先通过减小送风机16的转速来提高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

进一步地,基于步骤s1002的判断结果,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说明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已经足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在此情形下,执行步骤s1007,即,使送风机16的转速以及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保持不变,以便保证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能耗保持不变。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说明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未达到用户的需求,在此情形下,执行步骤s1003,即,使送风机16的转速减小,以使需要流入室内的空气在流经高温表冷器11时能够具有更加充足的时间与高温表冷器11接触,进而在有效节省机组能耗的基础上还能够提高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04中,在已经使送风机16的转速减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再次获取送风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送风机16的转速的最终减小量作任何限制,当然,送风机16的转速的最大调节量为将送风机16的转速减小至最小转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送风机16在运行过程中的最小转速。接着,在步骤s1005中,所述控制器能够再次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是否已经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从而判断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热效果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以便所述控制器能够选择性地对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当减小送风机16的转速不足以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热效果满足用户需求时,所述控制器就需要对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进行调节,以便继续提升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热效果,进而有效保证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热效果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换言之,在通过改变送风机16的转速已经无法提升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时,本发明还能够通过调节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来对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进行再次提升,以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热能力足以满足用户需求。

进一步地,基于步骤s1005的判断结果,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送风温度已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说明在对送风机16的转速进行调节后,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热效果已经足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在此情形下,执行步骤s1007,即,使送风机16的转速以及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保持不变,以便保证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能耗保持不变。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送风温度依然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说明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热效果还是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在此情形下,执行步骤s1006,即,使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增大,以便高温表冷器11能够对空气进行更好的加热处理,从而有效提升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热效果。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在运行制热除湿模式时对送风温度的控制逻辑与在运行制热模式时对送风温度的控制逻辑是相同的,因此,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除湿模式时对送风温度进行控制时的内容。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温表冷器11处于停止运行的情形下,所述控制器能够获取环境温度,并且判断所述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环境温度;当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所述预设环境温度的取值。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预设环境温度,则说明高温表冷器11可能存在被冻结的风险,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高温表冷器11运行防冻结模式,即,使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以预设流量流动,以便有效防止高温表冷器11产生冻结现象。本领域技术能够理解的是,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控制高温表冷器11运行防冻结模式时需要执行的具体操作,例如,对高温表冷器11进行加热也可达到防冻结的效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并不作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使用本发明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添加或删减一部分步骤,或者调换不同步骤之间的顺序。这种改变并没有超出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