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暖炕组装体,更具体地,其上板,以正多边形的板状形成,且其中央部的上部突出,从而在中央部的内侧形成热袋,热柱,其设置在该上板的倾斜刮削形状的角顶部的下部,并且由陶瓷形成的上板和热柱连续设置,在所述热柱内部和上板的上方堆积储能材料,并对其加热,由于暖炕组装体是通过所述上板和热柱的结合来形成,因此没有腐蚀的危险,且由于不使用单独的连接构件,因此施工简单,加上锁住热气的空间宽敞,因此供暖效果高。
背景技术:
通常,传统房屋的供暖系统主要是暖炕取暖方式,其通过使用燃烧柴火并由此产生的热气和烟雾来加热炕板石,然后利用该炕板石的热气进行室内供暖。
这种暖炕取暖方式,不仅可以使用劈开木头的木柴,而且还可以使用废弃的废木或砍伐的树枝等,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周边获取的各种可燃物体作为燃料,因此具有取暖费用较低的特点。
一般来说,温突(暖炕)是纯韩国语,从它的含义即烧制石头中就能推测出温突这一词语的由来。其通过地板的底部来流通热气,以此烧制炕板石的方式是韩国代表性的一种供暖设施。
作为现有的传统的供暖设施即使用暖炕的供暖结构,授权专利第10-1177494号公开了暖炕构筑物,其结构为,房屋的一侧形成灶口,用于注入热气,并通过从所述灶口流入的热气加热炕板石,在所述灶口产生的热气通过在多个垄之间形成的垄沟这一热气移动通道,将热气均匀地分散,且使热气在所述垄沟内反复循环,从而将温度下降的烟雾通过烟囱向外排放。
这种现有的传统的暖炕,其存在结构复杂、施工难,且所需的作业时间较长的问题。
而且,现有的传统的暖炕,其流入至所有垄沟的热气都集中在房屋的炕头(灶口部)和中间地方,因此存在炕头过热,但房屋的边角(边)和炕尾相对偏凉的缺点,且由于炕板石的特点,加热整个炕需要很长的时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人发明了韩国授权专利第10-1775465号的暖炕结构体和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081441号的组装式暖炕结构体,所述暖炕结构体和组装式暖炕结构体能够较长时间储存热量,且通过均匀地加热整个地板来迅速实现取暖,施工也简单,但是由于其由铁板来组成,因此用于连接的结构较多而且比较复杂,另外需要单独使用黏胶或水泥来进行连接,从而导致施工过程较长。另外,用于将热量传递至储能材料的热袋,由于其位于传递热量支架的内部,因此起到储存热量作用的热袋空间较窄,且整体由较薄的铁板形成,因此具有锁住热气的效果下降以及有可能被腐蚀的缺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授权专利第10-1177494号(注册号)2012年08月21日专利文献2韩国授权专利第10-1775465号(注册号)2017年08月31日专利文献3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081441(申请号)2017年06月27日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暖炕组装体,上板,热袋在上板形成为一体,以及热柱,设置在所述上板的角顶部下部,且其上部和下部为开放,在热柱上方填入储能材料后,通过加热的热量以此将上板和热柱连接,从而形成暖炕,因此没有腐蚀的危险,且由于不使用单独的连接构件,因此施工简单,另外,由于锁住热气的空间宽而与储能材料接触的面积较大,因此能够迅速地提高取暖效果。
本发明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暖炕组装体,上板,其形成为矩形板状,且其中央部的上部突出,从而在中央部的内侧形成热袋,热柱,其设置在该上板的倾斜刮削形状的角顶部的下部,且多个上板和热柱连续设置,储能材料堆积在所述热柱的内部和上板的上方,而热气从上板的下部通过,以此形成暖炕,由于位于所述热柱上方的上板的边缘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热柱之间的上板的中央部,因此从热柱到地板进入的储能材料较多,故需要大量的加热时间,但是由于所述上板的角顶部覆盖所述热柱上部的一定部分,因此所述热柱内部的储能材料直接受到灶口的热气而得到加热,且该热气传递到上板上方的储能材料,因此比起其它位置对热气的暴露较多,从而能够迅速加热储能材料。
本发明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暖炕组装体,其与热柱连接的上板的角顶部的厚度大于中央部,或者包括角顶部在内的边缘部的厚度大于中央部,从而使得热柱能够稳定地支撑上板,且能够迅速施工。
本发明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暖炕组装体,在热柱的上支柱上设置有定位槽,从而当放置上板时,不仅能够依据定位槽轻松定位,而且能够均匀地施工。
本发明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暖炕组装体,在根据施工环境其地板的高度改变时,将所述热柱叠放两个以上,以形成多层,并将储能材料填入至以形成为多层的热柱内部,而所述热柱的上支柱越往上部其宽度越小,从而当宽度大于上支柱的下支柱插入至上支柱时,由于储能材料进入至位于下部的热柱的上支柱和位于上部的热柱的下支柱之间的间隙空间中,因此具有彼此坚固地连接,且可以微调高度的效果。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暖炕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板110,其上部突出形成中央部111,且中央部的内侧形成有热袋111a,上板的角顶部112形成为被刮削的形状;热柱120,其位于比所述上板110的中央部111厚的角顶部112的下部,热柱包括:上支柱121和下支柱122,下支柱的宽度大于上支柱121,且在连接于所述上支柱121的连接部形成短突起122a,且热柱的上部和下部为开放的结构,多个上板110和热柱120连续设置;所述储能材料200下降并堆积在所述热柱120的内部,且所述储能材料200堆积在上板110上,从而使热柱120的上部与上板110上部的储能材料200彼此连接;所述上板110中央部111上部的储能材料200的高度小于所述热柱120上部的储能材料200的高度,从而使储能材料200厚度反复地变大和变小;热量则从所述上板110的下部通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10,从所述角顶部112延伸的边缘部113的厚度大于中央部111的厚度。
在所述热柱120的上支柱121上以一定间隔设置有定位槽121a,用于在放置所述上板110时进行定位。
所述热柱120的上支柱121以倾斜形成,使得越往下部宽度越宽,所述下支柱122的高度大于所述上支柱121的高度。
同时,将两个以上所述热柱120叠放,以形成多层,并将储能材料200填入至以形成为多层的热柱120内部时,储能材料200进入至位于下部的热柱120的上支柱121与位于上部的热柱120的下支柱122之间的隔离空间,从而可调整高度。
所述上板110的角顶部112以占据热柱120上部的部分空间的方式设置,从而没有上板110热柱120的上部为开放的结构。
所述角顶部112的下面以平坦的板状形成,所述平坦的板与热柱120的上部形成线接触。
所述上板110和所述热柱120是由陶瓷形成。
所述中央部111的面积大于所述角顶部112和边缘部113的面积之和。
[发明的效果]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暖炕组装体,其包括:上板,热袋在上板形成为一体,以及热柱,设置在所述上板的角顶部下部,且其上部和下部为开放,在热柱上方填入储能材料后,通过加热的热量以此将上板和热柱连接,从而形成暖炕,因此没有腐蚀的危险,且由于不使用单独的连接构件,因此施工简单,另外,由于锁住热气的空间宽而与储能材料接触的面积较大,因此能够迅速地提高取暖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暖炕组装体,上板,其形成为矩形板状,且中央部的上部突出,从而在中央部的内侧形成热袋,热柱,其设置在该上板的倾斜刮削形状的角顶部的下部,且多个上板和热柱连续设置,储能材料堆积在所述热柱的内部和上板的上方,而热气从上板的下部通过,以此形成暖炕,由于位于所述热柱上方的上板的边缘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热柱之间的上板的中央部,因此从热柱到地板进入的储能材料较多,故需要大量的加热时间,但是由于所述上板的角顶部覆盖所述热柱上部的一定部分,因此所述热柱内部的储能材料直接受到灶口的热气而得到加热,且该热气传递到上板上方的储能材料,因此比起其它位置对热气的暴露较多,从而能够迅速加热储能材料。
本发明的一种暖炕组装体,在热柱的上支柱上设置有定位槽,从而当放置上板时,不仅能够依据定位槽轻松定位,而且能够均匀地施工。
本发明的一种暖炕组装体,在热柱的上支柱上设置有定位槽,从而当放置上板时,具有不仅能够依据定位槽轻松定位,而且能够均匀施工的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暖炕组装体,在根据施工环境其地板的高度改变时,将所述热柱叠放两个以上,以形成多层,并将储能材料填入至以形成为多层的热柱内部,而所述热柱的上支柱越往上部其宽度越小,从而当宽度大于上支柱的下支柱插入至上支柱时,由于储能材料进入至位于下部的热柱的上支柱和位于上部的热柱的下支柱之间的间隙空间中,因此具有彼此能够坚固地连接,且可以微调高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组装暖炕组装体的上板和热柱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暖炕组装体的上板和热柱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暖炕组装体的平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暖炕组装体的热柱形成多层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暖炕组装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暖炕组装体;
110、上板;
111;中央部;
111a、热袋;
112、角顶部;
113、边缘部;
120、热柱;
121、上支柱;
121a、定位槽;
122、下支柱;
122a、短突起
200、储能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说明是为了让本领域具有常识的技术人员能够方便操作。
本发明的暖炕组装体100,其设置在具备灶口的地板的下面,以此形成暖炕,如图1至图5所示,其以矩形板状形成,包括:上板110,其上部突出形成中央部111,且中央部的内侧形成有热袋111a,四个角顶部112的上面形成为倾斜地被刮削的形状;热柱120,其位于比所述上板110的中央部111厚的角顶部112的下部,热柱包括:上支柱121,其倾斜形成,使得越往下部宽度越宽,下支柱122,下支柱的宽度大于上支柱121,且下支柱的高度大于上支柱,并与所述上支柱121之间形成短突起122a,且热柱的上部和下部为开放的结构,多个上板110和热柱120连续设置,储能材料200堆积在所述热柱120的内部和上板110的上方,热量从所述上板110的下部通过,向上板110和热柱120传递灶口的热量,并通过储能材料200来加热地板。
优选地,所述上板110由四个相同边长的正方形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等边三角形、正五边形或正六边形等正多边形形状。下面对本发明的上板110以正方形形状来示出并对其进行说明。所述上板110,其中央部111向上部突出形成,从而在下部内侧形成空间,以提供用于储存灶口(未示出)所产生的热量的空间,将这一空间称之为热袋111a。因此,上板110的边缘位置低于上板中央部的位置,从而使上方突起的热袋111a能够在下部内侧形成为一体。
在所述上板110中,除了四个角顶点112和边缘部113之外,所述中央部111占据上板的大部分面积,从而起到锁住热量作用的热袋111a可以以具有较宽的面积牢固形成。所述中央部111向上突出呈圆形,储能材料200堆积在该中央部111上方,并通过收尾材料(未示出)来形成地板。所述地板是供人生活并置放各种生活家具的地方,因此在其上面会产生相当重的重量。这种重量是靠上板110和热柱120来支撑,因此,要求所述上板110既要牢固,又不能因重量的影响而损坏。本发明的上板110,其中央部111向上突出呈圆形,因此与平坦的板相比,对重量的支撑力较强,同时由于其突出的部分,使其中心点离地板较近,因此迅速加热到地板,而中央部由于锁住灶口的热量,因此能够持续向侧面和上方传递热量。
因此,所述上板110,其具有坚固性以承受重量,同时能够向地板迅速且稳定地传递热量。
本发明的暖炕组装体100,为弥补本发明人在之前发明的暖炕结构体的缺点,即热袋狭窄,且由于由铁板组成而有可能腐蚀,本发明暖炕组装体以较宽的结构形成了热袋111a,从而扩大了与储能材料的接触面积,并由于陶瓷来制作,因此提高了取暖效果和耐用性。
所述上板110的角顶部112,其厚度大于所述中央部111的厚度,其下部设置有热柱120。所述角顶部112与支撑整个上板110的热柱120形成线接触并予以固定,因此要求充分牢固,据此角顶部的厚度比中央部111厚,从而能够承受地板的重量。另外,中央部111需要把从灶口传递过来的热量再传递给储能材料,因此中央部的厚度不能过厚。
所述角顶部112为设置热柱120的支撑部,因此需要增加厚度来牢固设置。
所述上板110的四个角顶部112,其上面形成为倾斜刮削的形状,可以是平滑的圆形曲线,或者是直线平整的形状。另外,四个角顶部112的底部以平整的平面形成,从而能够稳定地与热柱120形成线接触。
上板110的下面是与角顶部112持平的平面,其从属于中央部111的部分开始向上隆起,形成凹陷的形状,所述中央部111呈圆形。
当从热柱120的正上方观察时,热柱的一部分被四个角顶部112覆盖,而其余部分为开放的状态,当在其上方放置储能材料时,储能材料通过开放空间填入至热柱120中。因此,如果上板110的边缘部113的断面保持直线,那么就不存在热柱上部的开放的空间,从而无法填入储能材料,进而难以实施本发明。
所述上板110的四个角顶部112形成为其上面倾斜刮削的状态,因此当所述上板110的上方堆积储能材料200时,可以从位于角顶部下方的热柱120的开放的上部直接进入储能材料200。
另一方面,从所述角顶部112延伸形成的边角以及其周边的边缘部113,是指在所述上板110中角顶部112与角顶部112之间的地方,其厚度可以与所述角顶部112相同,或者小于角顶部的厚度,从而使上板110能够稳定地被所述热柱120支撑。
所述上板110,其边缘部113的断面形成为平整的直线,从而能够与接触上板110的四个面的其它上板110紧密连接,而不会被隔开。
所述上板110与其它上板110连接时,通过堆积储能材料200并向其施加热量来紧密接触以及彼此牢固地连接,而不需要使用水泥等连接构件。也就是说,受到由灶口供应的热气的影响,储能材料变得凝固,并且使所述热柱120的内侧和上板110形成为一体,因此不需要单独使用水泥等人工粘合构件来彼此牢固地固定。
因此,从灶口产生的热气和烟雾移动至多个上板110的下方,但不会从彼此连接的上板110与其它上板110之间排出烟雾。
所述热柱120设置在上板110的角顶部112下方,如果将所述热柱120的上支柱121分成四等分时,一个上板110将占据上支柱的四分之一的大小,因此在所述一个热柱120上安装四个上板110,在所述四个上板110中,每个上板将分别安装一个角顶部112。
如上所述,为了在属于所述热柱120的上支柱121四分之一的面上安装上板110,在以十字形划分的四个位置上形成定位槽121a,因此当放置上板110时,参照定位槽121a,与上板110的角顶部112进行装配,从而便于定位中心(位置)。
所述热柱120,其上部和下部为开放,所述热柱包括,设置在上部的上支柱121和设置在下部的下支柱122,如图4所示,所述上支柱121的高度a低于下支柱的高度b。
所述上支柱121,其内侧稍微倾斜形成,以便越往上部其宽度越小,将所述热柱120叠放两层时,位于上部的热柱120的下支柱122外插至位于下部的热柱120的上支柱121,因此在位于下部的热柱120的上支柱121与位于上部的热柱120的下支柱122之间产生隔离的空间。
另外,所述下支柱122,其宽度比上支柱121宽,且形成为一定宽度,从而在所述下支柱122的外周面形成短突起122a,在所述短突起122a上安装与上部重叠的下支柱122。
所述上支柱121,其内侧稍微倾斜形成,因此当所述热柱120堆叠成两层以上时,通过位于上部的热柱120填入储能材料200时,储能材料200也进入至位于下部的热柱120,因此由于储能材料200进入至位于下部的热柱120的上支柱121和位于上部的热柱120的下支柱122之间的间隙空间中,且受热而变得凝固,从而能够彼此连接。
如上所述,储能材料200进入至所述位于上部的热柱120和位于下部的热柱120之间,因此在已固定的高度的基础上填入储能材料200,进而使上部和下部的热柱加以固定,从而能够微调高度。
填入至所述支柱120的储能材料200,其位于用于热气移动的热气移动通道上,因此直接受到灶口的热气而迅速得到加热,且所受到的热气又传递到设置在所述热柱120上方的上板110以及连续堆积形成的储能材料上,从而能够迅速传递热气。
所述储能材料200为粉末或面团形状,当储能材料进入所述热柱120的内部后,由灶口产生的热量对其进行加热,使得所述热柱120和上板110能够牢固地与地板连接。
所述储能材料200,可以将整体形成为面团形状,或者可以将下部和上部分别形成为粉末和面团形状,其上端(地板面)用地板胶等收尾材料处理。
所述储能材料200储存在所述上板110上部和所述热柱120中,用以贮存灶口中产生的热气。
所述储能材料200,在炕头部分堆得厚,而越往炕尾堆得越薄,因此为了使炕头部分热起来,需要加热很长时间,但是由于炕头部分直接从灶口受到强烈的热气,因此反而不会使地板过热。
另外,由于炕头部分的储能材料200堆得比较厚,因此具有蓄热功能的储能材料200能够长时间储存热气,从而享受长时间的取暖效果。
所述储能材料200,在炕尾部分堆积得厚度较薄,因此将热量传递到地板所需的时间较短,但由于离灶口较远所传递到的热量少,从而炕尾和炕头几乎相同的速度加热。
所述储能材料200在炕头和炕尾所堆积的厚度,是根据整个地板的宽度以及从炕头到炕尾的长度来确定,这样能够使储能材料200上部的收尾材料(相当于地板)能够均匀地加热。
所述储能材料200是由黄土、砾石、沙子、英斑岩、玉、木炭等单独或混合而成。另外,所述储能材料200的上部收尾材料(未示出)即地板,可以用英斑岩板、火炕、大理石、玉板和韩纸或地板胶等方便居住的材料来进行收尾。
当地面不均匀或将热气移动通道的间距设置成不同等施工环境发生变化时,也就是说上板110的高度不同时,如图4所示,可以将热柱120叠成两个以上,以形成多层后,将上板110设置在形成为多层的热柱120的上部。
如上所述,暖炕组装体100,其设置在有灶口的房屋内,在房间的内侧面砌砖,以防止烟雾泄漏到外部,并且将储能材料200堆积在所述砖块上方,从而连接砖块和暖炕组装体100。
所述暖炕组装体100,其所述上板110的下部和所述热柱120所立起来的空间形成热气移动通道,以便通过灶口产生的热气和烟雾在热气移动通道中流动,优选地,在准备安装所述暖炕组装体100的房屋内设置烟囱,以便排放烟雾。
所述上板110与其它上板110之间的连接,以及上板110与热柱120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堆积在上板110上方的储能材料200受到灶口产生的热气变成凝固的方式来实现。
本发明的暖炕组装体100,以炕板石形成的上板110本身起到一种锁住热气的热袋的作用,由于其设置的空间较宽,从而能够迅速地供暖。
另外,所述暖炕组装体100,设置在上部的储能材料200受到灶口的热气变成凝固,从而使热柱120和上板110连接成一体,进而使热柱和热柱内侧的储能材料整体变成支撑上板110的支柱,并且上板和储能材料彼此连接成一体,使得储能材料越受到灶口的热气,越变得结实而牢固。
因此,本发明的暖炕组装体100,上板110,热袋111a在上板形成为一体,以及热柱120,设置在所述上板110的角顶部112下部,且其上部和下部为开放,在热柱120上方堆积储能材料200后,通过加热将上板110和热柱120连接,从而形成暖炕,因此没有腐蚀的危险,且由于不使用单独的连接构件,因此施工简单,另外,由于锁住热气的空间宽敞,因此能够迅速且较长时间起到供暖的效果。
本发明的暖炕组装体100,上板,其形成为板状,且中央部111的上部突出,从而在中央部的内侧形成热袋111a,热柱120,其设置在该上板110的倾斜刮削形状的四个角顶部112的下部,且多个上板110和热柱120连续设置,储能材料200堆积在所述热柱120的内部和上板110的上方,而热气从上板110的下部通过,以此形成暖炕,由于位于所述热柱120上方的上板110的角顶部112的高度低于所述热柱120之间的上板110的中央部111的高度,因此从热柱120到地板进入的储能材料200较多,故需要大量的加热时间,但是由于所述上板110的角顶部112覆盖所述热柱120的部分上部,因此所述热柱120内部的储能材料200直接受到灶口的热气而得到加热,且该热气无阻力传递到上板110上方的储能材料200,因此比起其它位置对热气的暴露较多,从而能够迅速加热储能材料200。
本发明的暖炕组装体100,其与热柱120连接的上板110的角顶部112的厚度大于中央部111,或者包括角顶部112在内的边缘部113的厚度大于中央部111,从而使得热柱120能够稳定地支撑上板110,而且在热柱120的上支柱121上设置有定位槽121a,从而当放置上板110时,不仅能够依据定位槽轻松定位中心,而且能够均匀地施工。
本发明的暖炕组装体100,在根据施工环境其地板的高度改变时,将热柱120叠放两个以上,以形成多层,并将储能材料200填入至以形成为多层的热柱120内部,而所述热柱120的上支柱121越往上部其宽度越小,从而当宽度大于上支柱121的下支柱122插入至上支柱121时,由于储能材料200进入至位于下部的热柱120的上支柱121和位于上部的热柱120的下支柱122之间的间隙空间中,因此具有彼此能够坚固地连接,且可以微调高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