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燃式线型热风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44502发布日期:2019-12-17 21:57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直燃式线型热风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燃式线型热风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粮食烘干一般采用热风烘干箱,这是一种回旋式加热装置,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风,它能通过高温处理达到杀死虫卵,彻底解决干燥过程中出现变色现象,烘干箱体采用金属铝内壁板,硅胶棉保温,波纹彩钢板或铝合金外壁板。箱体内采用数字化控制和检测,使空气循环和加湿,加温得到有效控制。

烘干机的配备宜大不宜小,因为多数情况下在收获季节遇上雨季时,才需要发挥烘干机的作用,烘干量大,生产率小不能解决问题。国家及地方的储备库,粮食集中的产区应建大、中型烘干机。固定式烘干机的服务半径宜小不宜大,以减少运输距离,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移动式烘干机可用于农村产粮不集中地区和南方小产粮区,生产率一般为2~5t/h为宜,过小,不受用户欢迎,最好一机多用,不但适用于粮与粮种,还适用于一些经济作物,该服务半径应大些,才能发挥移动式烘干机的作用。

粮食烘干机目前都是以煤、稻壳或秸杆作燃料,经过燃烧和换热转换为干净热空气,要求热源对被烘干谷物无污染,换热后的热效率只有70%,但是随着国家环保的要求提高,燃煤逐步会被取缔,稻壳或者秸秆燃烧出来的热量有烟灰不能直接被利用需要换热,热效率不高,烟灰粉尘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所以有必要开发一种更环保的烘干设备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燃式线型热风加热装置,能够环保且高能效地进行粮食烘干加热。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直燃式线型热风加热装置,包括热风送风机、连接所述热风送风机进风口的进风管、连接所述热风送风机出风口的出风管以及位于所述进风管内的点火机构,所述点火机构包括位于所述进风管内的线型燃烧器、用来调节所述线型燃烧器燃气供应速度的控制阀组以及用来操纵所述控制阀组和所述热风送风机风速的点火控制柜,所述出风管内设有连接所述点火控制柜的温控传感器。

具体的,所述进风管的入口设有过滤网。

具体的,所述进风管中设有由所述点火控制柜控制的风量调节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在所述线型燃烧器的下游设有超温保护探头和压差检测开关,所述超温保护探头和所述压差检测开关连接所述点火控制柜。

具体的,所述出风管在所述温控传感器的上游设有滤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设备比燃气锅炉的燃气消耗降低了20-30%,直燃式燃烧器调节比高达30:1控温精度可以控制在正负0.5-1度,控温精准。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直燃式线型热风加热装置的简示图。

图中数字表示:

1-热风送风机;

2-进风管,21-风量调节挡板,22-过滤网,23-超温保护探头,24-压差检测开关;

3-出风管,31-温控传感器,32-滤网;

4-点火机构,41-线型燃烧器,42-控制阀组,43-点火控制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燃式线型热风加热装置,包括热风送风机1、连接热风送风机1进风口的进风管2、连接热风送风机1出风口的出风管3以及位于进风管2内的点火机构4,点火机构4包括位于进风管2内的线型燃烧器41、用来调节线型燃烧器41燃气供应速度的控制阀组42以及用来操纵控制阀组42和热风送风机1风速的点火控制柜43,出风管3内设有连接点火控制柜43的温控传感器31。空气在热风送风机1的吸力作用下从进风管2以一定速度送入,控制阀组42调节燃气以适当的速度进入线型燃烧器41,使燃气和空气在进风管2内混合燃烧,热气就能通过热风送风机1从出风管3送出,温控传感器31可以测出热气的实际温度,这样就能以之为依据控制控制阀组42的条件,使燃烧在可控状态下进行。本设备比燃气锅炉的燃气消耗降低了20-30%,直燃式燃烧器调节比高达30:1控温精度可以控制在正负0.5-1度,控温精准。

如图1所示,进风管2的入口设有过滤网22。过滤网22能够避免尘埃随空气进入进风管2导致爆燃。

如图1所示,进风管2中设有由点火控制柜43控制的风量调节挡板21。风量调节挡板21能够进一步控制空气的进入速度,保证燃烧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进风管2在线型燃烧器41的下游设有超温保护探头23和压差检测开关24,超温保护探头23和压差检测开关24连接点火控制柜43。超温保护探头23和压差检测开关24可以监控燃气在进风管2内的燃烧状况,若发生突发状况,可以快速关停燃气,提升设备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出风管3在温控传感器31的上游设有滤网32。滤网32能够让热风送风机1出来的热风均匀分配,避免热气温度存在不均匀导致温控传感器31检测到的温度无代表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