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换热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8906发布日期:2019-12-13 18:54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换热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换热机组。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化工、炼油、动力、食品、轻工、原子能、制药、机械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广泛使用的一种通用设备。在化工厂中,换热器的投资约占总投资的10%-20%,在炼油厂中,约占总投资的35%-40%。

换热器型号种类繁多,目前在制冷设备及其它换热设备中要用到换热器,由于制造换热器是纯机械生产,因此许多需要根据所配套的设备进行定制,首先是按照所配套的设备进行技术设计,然后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机械加工,由于是单独设计加工,因此所加工的换热器没有批量生产的优势,造成生产成本高涨,因此亟待对现有的换热器进行改进,以降低生产设计成本。另外,单一的大型换热器的运输成本较高,并且搬运不方便,不利于企业开展业务。

因此,开发一种模块化的换热器十分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换热机组,该换热机组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自由选择组合换热器功率,方便设计和运输,有效减少企业的设计加工成本和运输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模块化换热机组,包括若干个换热单元以及用于连接换热单元的连接筒体,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筒体以及对称设在筒体两端的管板,所述筒体底部设有冷媒入口,顶部设有冷媒出口,所述管板外侧通过法兰可拆卸安装有分水端盖,所述分水端盖内部被可拆卸的隔板均匀分隔呈若干个第一水区,且分水端盖上开设有与第一水区一一对应的水口,所述水口通过可拆卸的堵头密封;所述筒体内设有与一侧管板固定的换热箱,且换热箱内被隔板分割呈与所述第一水区一一对应的第二水区,所述换热箱与另一侧管板间均匀横向设置有换热管,且分水端盖、换热管和换热箱连通;所述连接筒体两端与所述管板外侧法兰对应,且连接筒体内被隔板分隔呈与所述第一水区一一对应的第三水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若干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两侧的分水端盖可拆卸设置,能够通过连接筒体将若干个换热单元的管板连接组合在一起,自由选择换热器的功率,有效减少企业的设计加工恒本和运输成本,方便运输;

2、本实用新型换热单元筒体两端的分水端盖以及筒体内部的换热箱分别被隔板分隔呈一一对应连通的第一水区和第二水区,第一水区开设有水口,通过拆卸和安装隔板将分水水盖按水流流程要求分割,同时将不用的水口用可拆卸的堵头密封,能够自由选择控制换热管内水流的行程,从而有效提高换热器的功效;

3、本实用新型换热单元能够通过拆卸和安装分水水盖内的隔板,通过堵头选择水口,来控制水流的行程,在换热单元通过连接筒体连接后,能够根据实际换热单元连接数量来切换水流行程,保证水流流速,有效提高换热器的功效。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之间通过翅片连接,所述翅片竖直设置均布在所述筒体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翅片增大换热面积,提高蒸发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底部开设有平衡口。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平衡口保证筒体内部恒定压力,避免安全隐患。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上部朝上凸出。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筒体上部朝上凸出,增大筒体内蒸发液面与冷媒出口之间距离,避免冷媒液体由冷媒出口渗出,保证蒸发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侧面设有视液镜。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内部换热管下方沿轴向设置有表面均布有通孔的进液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筒体内部设置进液挡板,冷媒液体通过进液挡板后才与换热管进行换热,进液挡板表面的通孔对冷媒液体进行均与分流,保证换热管各部分换热均匀,从而提高蒸发效率,提高换热机组能效。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下部朝下凸出。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筒体下部朝下凸出,增大进液挡板与冷媒进口之间距离,从而提高冷媒的均匀分液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换热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连接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左视图。

图7是图5的右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左视图。

图10是图8的右视图。

图中所示:

1、筒体;101、冷媒入口;102、冷媒出口;103、平衡口;104、视液镜;

2、管板;

3、法兰;

4、分水端盖;401、第一水区;402、水口;403、隔板;

5、换热箱;501、第二水区;

6、换热管;

7、堵头;

8、连接筒体;801、第三水区;

9、翅片;

10、进液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换热机组,包括两个换热单元以及用于连接换热单元的连接筒体8。

换热单元包括筒体1以及对称设在筒体1两端的管板2,筒体1底部设有冷媒入口101,顶部设有冷媒出口102,管板2外侧通过法兰3可拆卸安装有分水端盖4。

分水端盖4内部被可拆卸的隔板403均匀分隔呈四个第一水区401,且分水端盖4上开设有与第一水区401一一对应的水口402,水口402通过可拆卸的堵头7密封。

筒体1内设有与一侧管板2固定的换热箱5,且换热箱5内被隔板分割呈与第一水区401一一对应的第二水区501。

换热箱5与另一侧管板2间均匀横向设置有换热管6,且分水端盖4、换热管6和换热腔连通。换热管6之间通过翅片9连接,翅片9竖直设置均布在筒体1内,翅片9增大换热面积,提高蒸发效率。

选取一侧换热单元远离换热箱5一侧的分水端盖4的相邻的两个水口402作为进水口和出水口,去除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堵头7;并将另两个水口402对应的第一水区401之间的隔板403拆除。

将另一侧换热单元靠近换热箱5一侧的分水端盖4与进水口和出水口对应的两个第一水区401之间的隔板403拆除;同时将另外两个第一水区401间隔板403拆除。

连接筒体8两端与管板2外侧法兰3对应,且连接筒体8内被隔板分隔呈与第一水区401一一对应的第三水区801。

将进水出水端的换热单元靠近换热箱5一侧的分水端盖4拆卸后与连接筒体8一端固定,再将另一个换热单元远离换热箱5一侧的分水端盖4拆卸后与连接筒体8另一端固定,从而构成换热机组。本实施例换热机组的换热行程为单个换热单元筒体1长度的八倍。

进一步的,筒体1底部开设有平衡口103。平衡口103保证筒体1内部恒定压力,避免安全隐患。

筒体1内部换热管6下方沿轴向设置有表面均布有通孔的进液挡板10。

在筒体1内部设置进液挡板10,冷媒液体通过进液挡板10后才与换热管6进行换热,进液挡板10表面的通孔对冷媒液体进行均与分流,保证换热管6各部分换热均匀,从而提高蒸发效率,提高换热机组能效。

筒体1上部朝上凸出,筒体1下部朝下凸出。

筒体1上部朝上凸出,增大筒体1内蒸发液面与冷媒出口102之间距离,避免冷媒液体由冷媒出口102渗出,保证蒸发效果;筒体1下部朝下凸出,增大进液挡板10与冷媒进口之间距离,从而提高冷媒的均匀分液效果。

筒体1侧面设有视液镜104。

本实施例设置有两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两侧的分水端盖4可拆卸设置,能够通过连接筒体8将若干个换热单元的管板2连接组合在一起,自由选择换热器的功率,有效减少企业的设计加工恒本和运输成本,方便运输;

本实施例换热单元筒体1两端的分水端盖4以及筒体1内部的换热箱5分别被分隔呈一一对应连通的第一水区401和第二水区501,第一水区开设有水口402,通过拆卸和安装隔板403将分水水盖按水流流程要求分割,同时将不用的水口402用可拆卸的堵头7密封,能够自由选择控制换热机组内水流的行程,从而有效提高换热器的功效;

本实施例换热单元能够通过拆卸和安装分水水盖4内的隔板403,通过堵头7选择水口402,来控制水流的行程,在换热单元通过连接筒体8连接后,能够根据实际换热单元连接数量来切换水流行程,保证水流流速,有效提高换热器的功效。

实施例二:

如图8至10所示,本实施例的换热单元和连接筒体8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设有四个换热单元。

利用连接筒体8将相邻换热单元首尾相连,为了保证水流在新换热机组内的流速,调整水流流向,保证水流行程。

一端的换热单元的分水盖板4不使用软管7连接,选取相邻的两个水口402作为进水口和出水口,拆除其堵头7。

将另一端分水盖板4与进水口和出水口对应的两个第一水区401之间的隔板403拆除。

此时,换热机组的换热行程为单个筒体1长度的八倍。

根据换热机组内部的换热单元数量以及实际工况能够自由控制水流行程。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