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热系统中的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2625发布日期:2019-12-03 18:31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供热系统中的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热系统中的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供暖就是用人工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工作条件的技术,供暖系统由热源(热媒制备)、热循环系统(管网或热媒输送)及散热设备(热媒利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在供热系统中需要使用到余热回收装置对剩余的热量进行利用。

经检索,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装置(授权公开号为cn207317482u),包括设有两个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烤箱、设置在烤箱外的第一抽风机、设置在第一抽风机后的加热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烤箱内的吹气单元,所述第一抽风机、加热器和烤箱通过管道连接成一个循环回路,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出风口处管道上的第二抽风机和余热回收件,所述余热回收件是一两端相通的金属框,在金属框内设置有若干互相独立的冷风通道,所述冷风通道的走向与余热回收件内的热风的方向相垂直,使用时,余热回收件通过的热风将冷风通道中的冷风加热,加热后的冷风和第一出风口出来的热风通过加热器再加热后由第一抽风机输送回到烤箱内,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的、余热的回收和利用率更高的优点。

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较多缺点,如供热系统中的热气流中蕴含着较多的热量,一般都是使用热交换器吸收其中的热量,该方式换热效率较低,存在较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热系统中的余热回收装置,通过从注水管向储水箱内部注入适量的清水,热气流从挡板上的通气孔穿过,经过导气管直接延伸至储水箱的内部底端,该气流依次经过第一吸热机构和第二吸热机构,打开排水管上的启闭阀门,可以直接排出加热完后的热水,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充分的对热气流中蕴含的热量进行利用,减少能源浪费,提高了能量的回收利用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供热系统中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箱,所述余热箱的一端安装有引风机,且余热箱的下表面四个拐角位置处均安装有一组万向轮,所述余热箱的下表面安装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侧表面嵌入设置有启闭阀门,所述余热箱的上表面嵌入安装有注水管,且余热箱的上表面靠近注水管一侧位置处开设有排气口,所述余热箱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组件,所述余热箱的内部靠近过滤组件一侧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吸热机构,且余热箱的内部靠近第一吸热机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吸热机构。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引风机的进风端固定连接有管道,所述管道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疏流管,所述疏流管的侧表面设置有三组安装口,且疏流管的侧表面对应安装口内部固接有吸管。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组件的内部包括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内部安装有滤尘网,且固定架的内部靠近滤尘网一侧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吸热机构的内部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侧表面开设有通气孔,且挡板的侧表面对应通气孔一侧固接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延伸至储水箱内部底端,所述第一吸热机构的内部结构与第二吸热机构的内部结构相同。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吸管与管道通过疏流管连接在一起,所述吸管的数量共设置有三组。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板与导气管通过卡合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导气管呈“l”形结构式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将三组吸管分别安装在供热系统中的不同地方,把该装置接通外界电源,来控制引风机工作,引风机产生吸力,从不同的吸管处将供热系统中的热气流吸入其中,热气流经过疏流管和管道,直接传递到余热箱的内部,通过增多了吸收点,从而可以快速对热气流进行吸收,提高了吸收效率;

2、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热气流经过过滤组件,空气中的杂质和颗粒物依次被滤尘网和活性炭吸附层锁阻挡和吸附,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对空气中的杂质和颗粒物进行吸附处理,避免了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影响,对环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本实用新型从注水管向储水箱内部注入适量的清水,热气流从挡板上的通气孔穿过,经过导气管直接延伸至储水箱的内部底端,该气流依次经过第一吸热机构和第二吸热机构,打开排水管上的启闭阀门,可以直接排出加热完后的热水,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充分的对热气流中蕴含的热量进行利用,减少能源浪费,提高了能量的回收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吸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余热箱、2引风机、3万向轮、4排水管、5启闭阀门、6注水管、7排气口、8过滤组件、81固定架、82滤尘网、83活性炭吸附层、9第一吸热机构、10第二吸热机构、11管道、12疏流管、13安装口、14吸管、15挡板、16通气孔、17导气管、18储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供热系统中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箱1,所述余热箱1的一端安装有引风机2,且余热箱1的下表面四个拐角位置处均安装有一组万向轮3,所述余热箱1的下表面安装有排水管4,所述排水管4的侧表面嵌入设置有启闭阀门5,所述余热箱1的上表面嵌入安装有注水管6,且余热箱1的上表面靠近注水管6一侧位置处开设有排气口7,所述余热箱1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组件8,所述余热箱1的内部靠近过滤组件8一侧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吸热机构9,且余热箱1的内部靠近第一吸热机构9一侧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吸热机构10。

进一步的,所述引风机2的进风端固定连接有管道11,所述管道1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疏流管12,所述疏流管12的侧表面设置有三组安装口13,且疏流管12的侧表面对应安装口13内部固接有吸管14,便于对热气流进行吸收。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组件8的内部包括有固定架81,所述固定架81的内部安装有滤尘网82,且固定架81的内部靠近滤尘网82一侧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83,便于对热气流中的杂质和颗粒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热机构9的内部安装有挡板15,所述挡板15的侧表面开设有通气孔16,且挡板15的侧表面对应通气孔16一侧固接有导气管17,所述导气管17的一端延伸至储水箱18内部底端,所述第一吸热机构9的内部结构与第二吸热机构10的内部结构相同,便于对热气流中蕴含的热量进行多次利用。

进一步的,所述吸管14与管道11通过疏流管12连接在一起,所述吸管14的数量共设置有三组,便于提高热气流的吸收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15与导气管17通过卡合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导气管17呈“l”形结构式设计,便于热气流从储水箱18的内部向上冒出。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将三组吸管14分别安装在供热系统中的不同地方,把该装置接通外界电源,来控制引风机2工作,引风机2产生吸力,从不同的吸管14处将供热系统中的热气流吸入其中,热气流经过疏流管12和管道11,直接传递到余热箱1的内部,通过增多了吸收点,从而可以快速对热气流进行吸收,提高了吸收效率;

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附图3,内部的热气流经过过滤组件8,空气中的杂质和颗粒物依次被滤尘网82和活性炭吸附层83锁阻挡和吸附,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对空气中的杂质和颗粒物进行吸附处理,避免了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影响,对环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附图2,从注水管6向储水箱18内部注入适量的清水,热气流从挡板15上的通气孔16穿过,经过导气管17直接延伸至储水箱18的内部底端,该气流依次经过第一吸热机构9和第二吸热机构10,打开排水管4上的启闭阀门5,可以直接排出加热完后的热水,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充分的对热气流中蕴含的热量进行利用,使得热气流与水充分接触,减少了能源浪费,提高了能量的回收利用率。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