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风叶加湿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2630发布日期:2020-02-07 22:1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风叶加湿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风叶加湿取暖器。



背景技术:

在寒冷的冬天,尤其是在没有暖气的地区,很多人都会选择使用电取暖器在室内取暖,但取暖器在使用时不可避免都会造成室内湿度降低后空气干燥,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引起人体不适;尤其是暖风机,因其有风扇强制热风对流,会加剧室内干燥;

现在世面上有一些自然对流式取暖器采用在机体外增加开放式水盒,利用取暖器发热的温度使水蒸发对室内增湿,但此种方式水的蒸发量较小,加湿效果不理想;

中国专利文献cn107621060a采用的是在机体内增加发热管,机身上设置水箱,发热管将水加热后有水蒸气带出到空气中进行加湿,这种形式不但结构复杂、噪音大、成本高,并且水蒸汽温度高,有烫伤的危险,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利用独立的加湿器来增湿,增加用户使用成本,且不节能、不环保;

另外,就是在取暖器的进风和出风之间的过风通道中设置可加湿的湿帘载体,当空气流经湿帘载体时带走其上部的水分对空气进行加湿;但其水汽还同时会流经风机的电机或者发热体表面,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7050106u,其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影响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风叶加湿取暖器,既能解决取暖过程中空气干燥的难题,还具备有足够高的安全系数,没有高温水蒸汽伤人的危险,更没有电性安全的隐患。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风叶加湿取暖器,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中的取暖组件和加湿组件,所述取暖组件和加湿组件呈独立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取暖组件与所述壳体间形成暖风进风通道和暖风出风通道,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暖风进风通道和暖风出风通道相对应的暖风进风口和暖风出风口,所述暖风进风通道内设有取暖风机;所述加湿组件与所述壳体间形成加湿进风通道和加湿出风通道,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加湿进风通道相对应的加湿进风口,所述加湿进风通道中设有加湿风机,所述加湿出风通道与所述暖风出风通道相连通。

所述加湿出风通道与所述暖风出风通道的连接处设有栅格。

或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加湿出风通道相连通的加湿出风口,所述加湿风机由所述加湿进风口处吸入外部空气进入所述加湿进风通道,经所述加湿组件加湿再经所述加湿出风通道后由所述加湿出风口排出。

所述取暖组件设置于所述加湿组件的上方位置,所述加湿组件位于所述壳体下部所形成的腔室内,且与所述壳体形成可拆卸连接。

所述暖风进风口和加湿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所述暖风出风口和加湿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相对侧。

所述暖风出风口、暖风进风口和加湿进风口处分别设有一风网。

所述加湿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底部的水槽和竖直设置于所述水槽中的湿帘支架,所述湿帘支架上安装有湿帘,所述加湿组件安装于所述腔室内时,所述湿帘将所述腔室分隔形成所述的加湿进风通道和加湿出风通道。

所述水槽内还设有自动加水箱,所述自动加水箱的底部与所述水槽间通过聪明阀组件连接。

所述取暖组件包括支架和安装于所述支架上的ptc发热体,所述ptc发热体在所述壳体内将过风通道分隔为所述的暖风进风通道和暖风出风通道。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a.本实用新型采用取暖和加湿分离设置,且在暖风进风通道和加湿进风通道处分别设置一风机实现独立风送,暖风气流和加湿气流仅在出风时将二者所产生的气流混合,即将发热体加热后所形成的暖风气流与穿过湿帘所形成的加湿气流进行混合后排到室内,加湿后的水汽不经过发热体和取暖风机,具备有足够高的安全系数,避免了高温水蒸汽伤人的危险,更没有电性安全的隐患,对电器件的使用寿命更有利,解决了取暖过程中空气干燥的难题。

b.本实用新型采用加热、加湿功能同样具备,可同时或者分开使用,一机多用,对空气进行调节让用户感觉更舒适,体验感足。

c.本实用新型采用独立的可抽离的加湿组件,更加便于对水槽、水箱及壳体腔室内的清理清洁,对环境和人身健康更加有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中的加湿组件被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种实施例加热加湿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实施例中加湿组件被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加热加湿示意图。

图中标识如下:

1-壳体,11-前壳,12-后壳

2-取暖组件

21-支架,22-ptc发热体

3-加湿组件

31-水槽,32-湿帘支架,33-湿帘,34-自动加水箱

4-取暖风机

5-加湿风机;6-栅格;7-风网;

a-暖风进风通道,b-暖风出风通道,c-加湿进风通道

d-加湿出风通道,e-腔室

1a-暖风进风口,1b-暖风出风口

1c-加湿进风口,1d-加湿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风叶加湿取暖器,包括壳体1、位于壳体1中的取暖组件2和加湿组件3,取暖组件2和加湿组件3呈独立设置于壳体1中,取暖组件2与壳体1间形成暖风进风通道a和暖风出风通道b,壳体1上设有与暖风进风通道a和暖风出风通道b相对应的暖风进风口1a和暖风出风口1b,暖风进风通道a内设有取暖风机4;加湿组件3与壳体1间形成加湿进风通道c和加湿出风通道d,在壳体1上设有与加湿进风通道c相对应的加湿进风口1c,加湿进风通道c中设有加湿风机5,加湿出风通道d与暖风出风通道b相连通。这里的壳体1优选采用前壳11和后壳12组成,其中的取暖组件2与前壳11连接,暖风进风口1a和加湿进风口1c优选设置于壳体1的同一侧,暖风出风口1b设置于壳体1的另一相对侧。同时在各个风口处设置了风网7。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在加湿出风通道d与暖风出风通道b的连接处还设有栅格6。其中取暖组件2优选设置于加湿组件3的上方位置,加湿组件3位于壳体1下部所形成的腔室e内,且与壳体1形成可拆卸连接。还可以将加湿组件和取暖组件在壳体内进行其它排布方式,比如左右平行排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加湿组件3如图2所示,包括位于壳体1底部的水槽31和竖直设置于水槽31中的湿帘支架32,湿帘支架32上安装有湿帘33,湿帘3的下部浸渍于水槽31中,通过虹吸作用逐渐将湿帘浸湿,加湿组件3安装于腔室e内时,湿帘33将腔室e分隔形成加湿进风通道c和加湿出风通道d。本实用新型中还在水槽31内设有自动加水箱34,自动加水箱34的底部与水槽31间通过聪明阀组件连接,水箱内的水可以根据水槽31中的水位实现自动注水;当水箱内的水不足时,只需要将加湿组件3从壳体1的一侧拉出,从水槽中取出水箱进行注水,或者直接将水箱上端的盖打开后注入水,然后再将加湿组件3整体推入壳体下部的腔室中。上述的湿帘为具备很多过孔的吸水性良好的载体,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的限定。

采用独立的可抽离的加湿组件,方便清理清洁,对滋生的细菌和污垢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抑制和降低。

其中的取暖组件2包括支架21和安装于支架21上的ptc发热体22,ptc发热体22在壳体1内将过风通道分隔为暖风进风通道a和暖风出风通道b。其中的支架与前壳连接。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壳体的下部一侧位置设置一供加湿组件插入的腔室,其中的自动加水箱设置在水槽的一侧,而带来湿帘的湿帘支架将水槽一分为二,从而在其两侧位置分别与前壳和后壳形成加湿出风通道和加湿进风通道。将加湿组件的水槽沿着腔室的底部推入腔室中,当水槽安装完全到位后,自动加水箱直接将腔室的开口封住,使整体更加美观。

当使用取暖时,在取暖风机4的带动下,壳体外部的空气经过ptc发热体后,通过暖风出风口1b的风网7带出到室内;

如图4所示,当使用加湿功能时,加湿风机5带动机体外部的空气经过湿帘,将湿帘上的水分从栅格6带到暖风出风通道中,并和暖风出风口处的暖风汇集,混合并湿润后的空气再被带出到室内,即完成整个加热加湿功能。

实施例2

如图5和图6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还在壳体1上设有与加湿出风通道d相连通的加湿出风口1d,加湿出风口1d位于暖风出风口1b的下方,其中的加湿出风通道d直接于加湿出风口1d连接,即加热和加湿通道分离。

如图5所示,在加湿出风口1d处安装风叶格栅,可以通过调节风叶格栅的角度实现对吹风方向的调节。加湿风机5由加湿进风口1c处吸入外部空气进入加湿进风通道c,经加湿组件3加湿再经加湿出风通道d后由加湿出风口1d排出。

当使用取暖时,在取暖风机4的带动下,壳体1外部的空气经过ptc发热体后,通过暖风出风口处的风网带出到室内,即完成整个加热功能。

当使用加湿功能时,加湿风机5带动壳体外部的空气经过湿帘,将湿帘上的水分从加湿出风口带出到室内,即完成整个加湿功能。

本实用新型采用取暖和加湿分离设置或将加热后的气流与穿过湿帘的加湿气流进行混合后排到室内,既能解决取暖过程中空气干燥的难题,还具备有足够高的安全系数,避免了高温水蒸汽伤人的危险,更没有电性安全的隐患。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