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设备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87810发布日期:2020-02-11 10:0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设备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空气净化的需求渐增,具有净化模块的空调器也逐渐普及。通过管体及旋转体组成可实现离心甩水的空气净化模块,做离心运动的水滴形成水洗层,空气流经水洗层后,高速运动的水滴与空气中的颗粒物或可溶物结合,实现对空气的净化。但现有空调室内机中,净化模块只能对室内空气进行水洗净化,而无法有效引进室外新风并进行净化后再利用,使得室内空气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净化,降低了净化模块的净化效果。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设备,旨在解决如何提高空气净化模块的净化效果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处理设备,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开设有新风进口及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空气净化模块,包括壳体和旋转体,所述壳体设有净化进风口、净化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的净化风道;所述旋转体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净化风道内,所述旋转体适用于,当水喷淋到所述旋转体上时,通过旋转将水向外甩出;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净化进风口可选择性地与新风进口和/或室内连通,所述净化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出口。可选地,所述机壳还开设有与所述净化进风口连通的室内进风口。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新风进口的第一风门,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进口;和/或,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室内进风口的第二风门,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室内进风口。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可活动设于所述机壳内的风门,所述风门可在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室内进风口之间运动,以选择性开启所述新风进口或室内进风口。可选地,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室内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相邻的两侧;所述风门包括转动连接于机壳的百叶,所述百叶将所述室内进风口打开时,盖合所述新风进口。可选地,所述新风进口开设于所述机壳的背侧。可选地,所述旋转体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可选地,所述旋转体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旋转体并排设置,所述净化进风口邻近其中一所述旋转体,所述净化出风口邻近另一所述旋转体。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净化风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净化风道分隔为第一净化腔及第二净化腔,所述第一净化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净化腔的顶部连通,其中一所述旋转体位于所述第一净化腔,另一所述旋转体位于所述第二净化腔。可选地,所述净化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净化腔的底部连通,所述净化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净化腔的底部连通。可选地,所述净化风道的顶部形成连通所述第一净化腔与所述第二净化腔的过风腔,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过风腔的风机,所述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第一净化腔连通,所述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第二净化腔连通。可选地,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第二净化腔的上方。可选地,所述过风腔的腔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净化腔上方,并朝向所述风机倾斜延伸的导流斜壁。可选地,所述旋转体具有旋转轴线,所述旋转体内形成有沿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供水通道,所述供水通道适于与水源连通,所述旋转体的周侧开设有与所述供水通道连通的甩水孔。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底部的水箱及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供水通道连通。可选地,所述旋转体具有旋转轴线,所述旋转体内形成有沿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供水管安装空间,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供水管,所述供水管穿插于所述供水管安装空间,所述供水管适于与水源连通,所述供水管的周壁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旋转体的周侧开设有与所述溢流孔连通的甩水孔。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底部的水箱及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供水管连通。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底部的水箱及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供水管连通。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与所述旋转体连接,以驱动所述旋转体转动。可选地,所述旋转体的旋转线速度为10m/s至45m/s。可选地,所述旋转体的旋转线速度为20m/s至30m/s。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一种空气处理设备,该空气处理设备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开设有新风进口及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空气净化模块,包括壳体和旋转体,所述壳体设有净化进风口、净化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的净化风道;所述旋转体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净化风道内,所述旋转体适用于,当水喷淋到所述旋转体上时,通过旋转将水向外甩出;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净化进风口可选择性地与新风进口和/或室内连通,所述净化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出口;所述空气处理设备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设备通过在机壳开设新风进口,以使空气处理设备可引进室外新风,并使空气净化模块的净化进风口可选择性地与新风进口和/或室内连通,从而空气净化模块可对室外新风和/或室内空气进行水洗净化后再供空气处理设备进行换热,有效促进室内外空气的循环,进一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也进一步提高空气净化模块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空气净化模块的净化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设备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设备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设备再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空气净化模块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机壳11新风进口12新风出口20空气净化模块21壳体22旋转体211净化进风口212净化出风口213净化风道13室内进风口30第一风门40第二风门23隔板214第一净化腔215第二净化腔216过风腔24风机217导流斜壁221甩水孔25供水管26水箱27水泵28驱动装置13主进风口14主出风口50百叶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该空气处理设备包括:机壳10,所述机壳10开设有新风进口11及新风出口12,所述新风进口11与所述新风出口12连通;空气净化模块20,包括壳体21和旋转体22,所述壳体21设有净化进风口211、净化出风口212以及连通所述净化进风口211和净化出风口212的净化风道213;所述旋转体22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净化风道213内,以在所述旋转体22旋转时,将水向外甩出;所述空气净化模块20设于所述机壳10内,所述净化进风口211可选择性地与新风进口11和/或室内连通,所述净化出风口212连通所述新风出口12。需要说明,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在本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可包括温度调节模块,具体地,机壳10还具有主进风口13、主出风口14以及连通主进风口13与主出风口14的换热风道。温度调节模块包括设于换热风道内的换热器和换热风机24,空气从主进风口13进入到换热风道,并经由换热器换热后,再从主出风口14吹出。空气净化模块20安装在机壳10内并位于机壳10的底部,由于空气空气净化模块20安装在机壳10的底部,呈上下方向设置,故能够避免其占用横向空间,减小对室内横向空间的占用。空气净化模块20与机壳10固定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净化模块20与机壳10通过卡扣进行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净化模块20与机壳10通过螺钉的方式进行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净化模块20与机壳10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此处并不限定空气净化模块20和机壳10的固定方式,只要能够实现两者连接即可。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新风进口11用以引进室外新风,以促进室内空气循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机壳10还开设有室内进风口13,用以利用室内空气;当然,净化进风口也可通过外露的方式直接利用室内空气。净化进风口211可选择性地与新风进口11和/或室内进风口13连通,即净化进风口211可同时与新风进口11与室内进风口13连通,也可与新风进口11或室内进风口13切换连通,以满足不同的进风需求。室外新风或室内空气进入机壳10后,从净化进风口211进入净化模块内,经空气净化模块20净化后从净化出风口212流出,最后从新风出口12流出机壳10外,再从主进风口13进入换热风道内进行换热后从主出风口14流出,由此实现对空气的净化和调温。空气净化模块20的壳体21大体呈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例如壳体21可呈方形或圆形等等。另外,壳体21也可呈两端封口的结构,一实施例中,进风口设置在壳体21的底部,出风口设置在壳体21的顶部,以实现下进风上出风。旋转体22可旋转地设于净化风道213内,以在旋转体22旋转时,将水向外甩出,即该旋转体22用以在自身转动时使水做离心运动后离开旋转体22。具体而言,旋转体22具有旋转轴线,旋转体22的中部形成有沿旋转轴线延伸的供水通道,旋转体22的周侧设有与供水通道连通的甩水孔221,该旋转体22用于将供水通道内的水沿旋转体22的切线方向甩出,即从甩水孔221甩出,甩出的水喷向四周。空气进入净化风道213时,与从旋转体22甩出的水粒发生接触作用,空气得到净化和加湿。通过旋转体22甩水的方式,能够对水流进行打散,形成更加细小的水粒,使得空气与水粒的接触面积更大,两者接触更为充分,故而净化效果更好。所述空气净化模块还包括水箱26及水泵27,所述水泵27的进水端与所述水箱26连通,所述水泵27的出水端与所述供水通道连通;水箱26设于净化风道下方,以使旋转体22甩出的水可流回水箱26,实现对水的循环利用。在另一实施例中中,旋转体22具有旋转轴线,旋转体22的中部形成有沿旋转轴线延伸的供水管安装空间,空气净化模块20还包括供水管25,供水管25伸入到供水管安装空间,供水管25的端部与水源连通,供水管25的周壁开设有多个与供水通道连通的溢流孔,以实现对旋转体22的供水过程。由于旋转体22通过壳体21包裹后再安装在机壳10内,该壳体21能够阻挡旋转体22甩出的水流向机壳10的内壁,故而可避免机壳10内壁上的其它部件被打湿而损坏。另外,壳体21的周侧设有多个净化进风口211,实现周向多个位置进风,更好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旋转体22的旋转线速度为10m/s至45m/s,优选为20m/s至30m/s,需要说明,旋转体22的旋转线速度即其外缘的线速度;如此,既能使水被更充分地打散,有效增加水滴与水雾的分布量,又能减小产生的噪音,提高实用性。在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模块20还包括设置于机壳10底部的水箱26及水泵27,水泵27的进水端与水箱26连通,水泵27的出水端与供水管25连通。此外,空气净化模块20还包括驱动装置28,所述驱动装置28的输出轴与所述旋转体22连接,以驱动所述旋转体22转动。室内空气或新风在净化风机24的作用下从室内进风口13或新风进口11进入机壳10内,并从净化进风口211流入净化风道213。水泵27将水箱26内的水输送到供水管25,供水管25将水朝四周喷出;旋转体22在驱动装置28的驱动下转动,高速旋转的旋转体22产生离心力将水朝四周甩出,形成细小的水流或水粒,空气在净化风道213内与水流或水粒充分接触,空气中的颗粒物附着在水上而掉落,净化后的空气朝上流动,并经由净化出风口212流向机壳10的新风出口12,最终从新风出口12吹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设备通过在机壳10开设新风进口11,以使空气处理设备可引进室外新风,并使空气净化模块20的净化进风口211可选择性地与新风进口11和/或室内连通,从而空气净化模块20可对室外新风和/或室内空气进行水洗净化后再供空气处理设备进行换热,有效促进室内外空气的循环,进一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也进一步提高空气净化模块20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空气净化模块20的净化效果。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新风进口11的第一风门30,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进口11;和/或,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室内进风口13的第二风门40,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室内进风口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门30可转动或可滑动安装于新风进口11,只需满足能打开或关闭新风进口11即可。第二风门40可转动或可滑动安装于室内进风口13,只需满足能打开或关闭室内进风口13即可。通过在新风进口11设置第一风门30,并在室内进风口13设置第二风门40,从而可通过第一风门30或第二风门40的开关来选择空气处理设备的进风种类。举例而言,当第一风门30和第二风门40同时开启,则新风进口11和室内进风口13同时进风,以实现室内外空气的双循环;当第一风门30开启且第二风门40关闭,则只有新风进口11进风,即实现外循环换新风;当第一风门30关闭且第二风门40打开,则只有室内进风口13进风,即实现室内循环净化室内空气;由此,可满足用户不同的空气循环需求,提高了空气处理设备的实用性。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空气处理设备通常背对室内墙体安装,而新风进口11又需要通过新风管与室外连通,因此,可将新风进口11开设于机壳10的背侧,从而可使新风管更容易连通到室外,且能对新风进口11及新风管起隐藏作用,提高了空气处理设备的一体性。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可活动设于所述机壳10内的风门,所述风门可在所述新风进口11与所述室内进风口13之间运动,以选择性开启所述新风进口11或室内进风口13。如此,通过相同风门的运动,可使空气处理设备具有室内进风或室外进风两种可切换的进风模式,简化了空气处理设备的整体结构。具体地,所述新风进口11与所述室内进风口13设于所述机壳10相邻的两侧;所述风门包括转动连接于机壳10的百叶50,所述百叶50将所述室内进风口13打开时,盖合所述新风进口11。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7所示,所述旋转体2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旋转体22的数量可为两个,以实现对进入净化风道213的空气的双重水洗,进一步提高空气的净化效果;同时也能使旋转体22的数量更为合理,以简化空气净化模块20的内部结构,减少空气净化模块20的占用空间。两旋转体22可沿轴向间隔设置,也可沿径向间隔设置,只需满足空气流经其中一旋转体22进行水洗净化后,再继续流向另一旋转体22进行二次净化即可。具体地,两旋转体22沿径向并排设置,所述净化进风口211邻近其中一所述旋转体22,所述净化出风口212邻近另一所述旋转体22;从而可保证进入净化风道213的水经过双重水洗净化后再流出净化出风口212,提高了旋转体22的有效利用率,也提高了对空气的净化效果。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7所示,所述空气净化模块20还包括设于所述净化风道213内的隔板23,所述隔板23将所述净化风道213分隔为第一净化腔214及第二净化腔215,所述第一净化腔214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净化腔215的顶部连通,其中一所述旋转体22位于所述第一净化腔214,另一所述旋转体22位于所述第二净化腔215。在本实施例中,空气从净化进风口211进入第一净化腔214进行净化水洗后,再进入第二净化腔215进行二次净化,由此,通过隔板23规范了空气在净化风道213内的流动路径,保证进入净化风道213的水经过双重水洗净化后再流出净化出风口212,提高了旋转体22的有效利用率,也提高了对空气的净化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和图7所示,净化进风口211及净化出风口212位于隔板23的两侧,具体地,所述净化进风口211与所述第一净化腔214的底部连通,所述净化出风口212与所述第二净化腔215的底部连通,从而空气可从第一净化腔214的底部经其中一旋转体22流向第一净化腔214的顶部,再从第二净化腔215的顶部经另一旋转体22流向第二净化驱动的底部,最终从净化出风口212吹出;由此,既能保证对空气的有效双重净化,又能使空气净化模块20的内部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以缩小空气净化模块20的体积,减少占用空间。进一步地,如图2、图4和图7所示,所述净化风道213的顶部形成连通所述第一净化腔214与所述第二净化腔215的过风腔216,所述空气净化模块20还包括设于所述过风腔216的风机24,所述风机24的进风侧与所述第一净化腔214连通,所述风机24的出风侧与所述第二净化腔215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过风腔216位于第一净化腔214和第二净化腔215的上方,空气从第一净化腔214流向过风腔216后,再从过风腔216流向第二净化腔215。风机24可安装于第一净化腔214上方,也可安装于第二净化腔215上方,还可安装于隔板23上方,用以将第一净化腔214的气流吹送至第二净化腔215,以加快净化风道213内的空气流动,提高出风效率。具体地,所述风机24为离心风机24,所述风机24位于所述第二净化腔215的上方。离心风机24轴向进风且径向出风,从而可更快地将过风腔216的气流吹送至第二净化腔215。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7所示,所述过风腔216的腔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净化腔214上方,并朝向所述风机24倾斜延伸的导流斜壁217。导流斜壁217与第一净化腔214及风机24的进风侧倾斜相对,从而从第一净化腔214流向过风腔216的气流在流经导流斜壁217后,在导流斜壁217的导向作用下可更快地改变方向流向风机24,避免净化风道213内的气流紊乱,从而可提高净化风道213内的空气流动速率,以提高空气净化模块20的出风效率。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空气处理设备,所述空气处理设备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空气处理设备的具体结构请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空调器包括空气处理设备,故而具有空气处理设备带来的所有效果,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