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稻壳为燃料的热风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4159发布日期:2020-05-20 03:08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稻壳为燃料的热风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稻壳为燃料的热风烘干机。



背景技术:

稻米在入库储藏前需要先进行烘干,除去水分,这样可以保证稻米入库后保持干燥的储存环境,从而提高储存时间,目前烘干稻米使用的烘干机有使用燃油或燃气进行加热的,也有燃烧稻壳进行加热的,使用燃油的烘干机成本过高,消耗过大,使用成本高,因此稻壳燃烧加热的烘干机更加实用,但是目前使用的稻壳热风烘干机还存在灰烬清理不便,热量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利用稻壳为燃料的热风烘干机,用于解决现有稻壳热风烘干机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稻壳为燃料的热风烘干机,解决了现有稻壳热风烘干机,灰烬清理不便,热量利用率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利用稻壳为燃料的热风烘干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加热区,所述箱体内壁另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燃烧室,所述箱体内壁靠近燃烧室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区,所述箱体内壁靠近加热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隔板,所述箱体外壁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风管,所述箱体内壁靠近燃烧室一侧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漏网,所述燃烧室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灰斗,所述排灰斗内部的中心处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滚筒,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排灰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灰管,所述排灰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风机,所述燃烧室侧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远离燃烧室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风机,所述进料管靠近第二风机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料斗,所述进风区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热片,所述导热片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导热管,所述箱体外壁靠近进风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风接管,所述进风区靠近导热片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滤网板。

可选的,所述箱体外壁底面靠近排灰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轴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通过固定连接有转动轴与排灰斗转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排灰管外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远离排灰管的一端与箱体固定连接,所述排灰管通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与箱体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若干隔板交错分布,所述若干隔板的间距相同,所述若干导热管均贯穿于隔板,所述导热管与导热片均为导热铜材质,所述导热片表面开设有若干通孔。

可选的,所述燃烧室一侧的中部转动连接有室门,所述燃烧室的底部与排灰斗相连通,所述燃烧室的顶部与进风区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进风区与加热区相连通,所述加热区与出风管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箱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撑腿,所述滚筒的表面开设有若干接灰槽。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稻壳为燃料的热风烘干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利用稻壳为燃料的热风烘干机,通过设置了排灰斗与电机,排灰斗内部的中心处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滚筒,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滚筒的表面开设有若干接灰槽,电机的转轴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互啮合,能够使电机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带动滚筒转动,从而使接灰槽可以连续转动接灰,实现连续清灰,防止了燃烧过程中灰烬堆积,达到便于清理灰烬的目的。

(2)、该利用稻壳为燃料的热风烘干机,通过设置了若干隔板、导热片与若干导热管,且若干隔板交错分布,若干导热管均贯穿于隔板,能够使热量通过导热片与导热管传递到若干隔板之间,同时进入加热区的空气通过若干隔板形成的s型通道,从而使空气多次被导热管带来的热量加热,实现对热量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加热效率,达到提高热量利用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箱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排灰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滚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进风接管,3-出风管,4-滤网板,5-室门,6-支撑腿,7-排灰斗,8-第一风机,9-排灰管,10-进料管,11-进料斗,12-第二风机,13-加热区,14-隔板,15-进风区,16-燃烧室,17-导热片,18-电机,19-固定板,20-导热管,21-转动轴,22-滚筒,23-漏网,24-第一齿轮,25-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稻壳为燃料的热风烘干机,包括箱体1,箱体1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加热区13,箱体1内壁另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燃烧室16,箱体1内壁靠近燃烧室16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区15,箱体1内壁靠近加热区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隔板14,箱体1外壁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风管3,箱体1内壁靠近燃烧室16一侧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漏网23,燃烧室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灰斗7,排灰斗7内部的中心处转动连接有转动轴21,转动轴2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滚筒22,滚筒22与排灰斗7内部的形状相适配,使滚筒22与排灰斗7的内壁紧密贴合,防止第一风机8吹出的风灌入燃烧室16内,转动轴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5,排灰斗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灰管9,排灰管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风机8,燃烧室16侧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进料管10,进料管10远离燃烧室1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风机12,进料管10靠近第二风机12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料斗11,进风区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热片17,导热片1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导热管20,箱体1外壁靠近进风区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风接管2,进风区15靠近导热片17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滤网板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箱体1外壁底面靠近排灰斗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18,电机18的转轴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24,第一齿轮24与第二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二齿轮25通过固定连接有转动轴21与排灰斗7转动连接,从而使电机18可以通过第一齿轮24与第二齿轮的啮合传动带动滚筒22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排灰管9外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9,固定板19远离排灰管9的一端与箱体1固定连接,排灰管9通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9与箱体1固定连接,通过固定板19的固定,使排灰管9在工作中更加稳定,防止晃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若干隔板14交错分布,若干隔板14的间距相同,从而通过隔板14交错分布使加热区13内形成s型通道,延长了空气通过距离,提高加热效果,若干导热管20均贯穿于隔板14,导热管20与导热片17均为导热铜材质,导热铜材质具有耐高温导热效率高的特点,可以高效的传递热量,导热片17表面开设有若干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燃烧室16一侧的中部转动连接有室门5,室门5用于点火与观察燃烧情况,燃烧室16的底部与排灰斗7相连通,使燃烧室16产生的灰烬可以自动落入排灰斗7中,燃烧室16的顶部与进风区15相连通,燃烧产生的热量会向上升腾进入进风区15中,并通过进风区15进入加热区13加热空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进风区15与加热区13相连通,加热区13与出风管3相连通,从而使吹进的凉空气可以进入加热区13进行加热并通过出风管3排出进行烘干作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箱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撑腿6,滚筒22的表面开设有若干接灰槽,接灰槽的顶部尺寸与漏网23的尺寸相等,使燃烧后的稻壳灰烬可以完全落进接灰槽内,提高清理效果。

在使用时,先将进风接管2接通进风管,然后再在燃烧室16内点燃底火,然后通过进料斗11加入稻壳,并且启动第二风机12,风力吹动稻壳进入燃烧室16内,然后稻壳点燃产生热量,热量先通过导热片17传递到导热管20上,从而使加热区13内的空气加热,升到进风区15的热量在进风接管2风力的吹动下进入加热区13,同时会将加热区13内的热空气从若干隔板14隔成的通道内吹入出风管3,并从出风管3吹出对稻谷进行烘干,在进行加热工作的同时启动电机18与第一风机8,电机18通过第一齿轮24与第二齿轮25啮合传动带动滚筒22转动,从而使落入滚筒22表面接灰槽内的灰烬通过转动落入排灰管9中,并通过第一风机8将排灰管9内的灰烬吹出管外,从而实现连续清灰。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气设备均可与国家电网相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综上所述,该利用稻壳为燃料的热风烘干机,使用时,通过设置了排灰斗7与电机18,排灰斗7内部的中心处转动连接有转动轴21,转动轴2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滚筒22,转动轴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5,滚筒22的表面开设有若干接灰槽,电机18的转轴处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24,且第一齿轮24与第二齿轮25相互啮合,能够使电机18通过第一齿轮24与第二齿轮25带动滚筒22转动,从而使接灰槽可以连续转动接灰,实现连续清灰,防止了燃烧过程中灰烬堆积,达到便于清理灰烬的目的,再通过设置了若干隔板14、导热片17与若干导热管20,且若干隔板14交错分布,若干导热管20均贯穿于隔板14,能够使热量通过导热片17与导热管20传递到若干隔板14之间,同时进入加热区13的空气通过若干隔板14形成的s型通道,从而使空气多次被导热管20带来的热量加热,实现对热量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加热效率,达到提高热量利用率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