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88546发布日期:2020-03-13 06:36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机全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新风机在新风风道中会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的净化装置,以达到过滤室外空气中所携带的灰尘或颗粒物的效果,但是经过过滤装置后,新风风道内的阻力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当新风进入到全热交换器时,全热交换器的进气侧和排气侧因进气侧配备净化装置而造成两侧压力不等,进而使进气侧流道变窄。

因此,为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寻找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用于解决现有新风机中的全热交换器普遍存在的进气侧和排气侧因进气侧配备净化装置而造成两侧压力不等,进而使进气侧流道变窄,从而严重影响全热交换效率和降低其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包括若干个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其中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相互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导流板包括第一框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隔膜纸;

所述第一隔膜纸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出风隔板,若干个第一出风隔板相互平行,且相互之间形成用于供室内空气排出的第一出风通道;

所述第一隔膜纸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进风隔板,若干个第一进风隔板相互平行,且相互之间形成用于供室外空气进入的第一进风通道;

所述第一框体包括有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边框、第一顶框、第二边框、第三边框、第一底框以及第四边框,其中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三边框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边框和所述第四边框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三边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边框和所述第四边框的长度;

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进风端朝向于所述第一边框,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出风端朝向于所述第三边框;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进风端朝向于所述第二边框,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出风端朝向于所述第四边框;

所述第二导流板包括第二框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二隔膜纸;

所述第二隔膜纸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进风隔板,若干个第二进风隔板相互平行,且相互之间形成用于供室外空气进入的第二进风通道;

所述第二隔膜纸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出风隔板,若干个第二出风隔板相互平行,且相互之间形成用于供室内空气排出的第二出风通道;

所述第二框体包括有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五边框、第二顶框、第六边框、第七边框、第二底框以及第八边框,其中所述第五边框和所述第七边框的长度相同,所述第六边框和所述第八边框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五边框和所述第七边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六边框和所述第八边框的长度;

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进风端朝向于所述第六边框,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出风端朝向于所述第八边框;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进风端朝向于第五边框,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出风端朝向于第七边框;

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形成总进风通道;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通道形成总出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出风进口段、第一出风换热段、第一出风出口段,其中所述第一出风进口段靠近于所述第一边框,所述第一出风出口段靠近于所述第三边框;

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进风进口段、第一进风换热段、第一进风出口段,其中所述第一进风进口段靠近于所述第二边框,所述第一进风出口段靠近于所述第四边框;

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进风进口段、第二进风换热段、第二进风出口段,其中所述第二进风进口段靠近于所述第六边框,所述第二进风出口段靠近于第八边框;

所述第二出风通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出风进口段、第二出风换热段、第二出风出口段,其中所述第二出风进口段朝向于所述第五边框,所述第二出风出口段靠近于所述第七边框。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在所述第一隔膜纸上的倒影为s型;

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在所述第一隔膜纸上的倒影为s型;

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在所述第二隔膜纸上的倒影为s型;

所述第二出风通道在所述第二隔膜纸上的倒影为s型。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换热段在所述第一隔膜纸上的倒影与所述第一进风换热段在所述第一隔膜纸上的倒影相互重叠;

所述第二进风换热段在所述第二隔膜纸上的倒影与所述第二出风换热段在所述第二隔膜纸上的倒影相互重叠。

可选地,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均为六边形框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膜纸的第一侧面安装有第一减重安装槽;

所述第一顶框、所述第二边框、所述第一底框、所述第四边框均安装所述第一减重安装槽;

所述第一隔膜纸的第二侧面安装有第二减重安装槽;

所述第一顶框、所述第一边框、所述第一底框、所述第三边框均安装所述第二减重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第二隔膜纸的第一侧面安装有第三减重安装槽;

所述第二顶框、所述第五边框、所述第七边框、所述底框均安装所述第三减重安装槽;

所述第二隔膜纸的第二侧面安装有第四减重安装槽;

所述第二顶框、所述第六边框、所述第二底框、所述第八边框均安装所述第四减重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隔膜纸为阻燃全热交换纸。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施例中,第一隔膜纸上的第一出风通道从长度较短的第一边框延伸至第三边框,即室内空气从较窄的第一边框进入到第一出风通道后,接而从较窄的第三边框排出,第一进风通道从长度较长的第二边框延伸至第四边框,即室外空气从较宽的第二边框进入到第一进风通道后,接而从较宽的第四边框排到室内;第二隔膜纸上的第二进风通道从长度较长的第六边框延伸至第八边框,即室外空气从较宽的第六边框进入到第二进风通道后,接而从较宽的第八边框排到室内,第二出风通道从长度较长的第五边框延伸至第七边框,即室内空气从较窄的第五边框进入到第二出风通道后,接而从较窄的第七边框排到室外。进风通道内与出风通道内因进风通道配备净化装置而造成两通道内的压力不相等,进而使进风通道变窄,从而严重影响全热交换效率和降低其使用寿命,通过上述非对称通道的设计,使得总进风通道和总出风通道两通道内的压力基本相等,大大提高了全热交换器的全热交换效率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的第一隔膜纸的第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的第一隔膜纸的第二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的第二隔膜纸的第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的第二隔膜纸的第二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第一导流板1;第二导流板2;

第一隔膜纸100;第一顶框101;第一底框102;第一边框103;第二边框104;第三边框105;第四边框106;第一减重安装槽107;第一出风隔板108;第一出风通道109;第一出风进口段1091;第一出风换热段1092;第一出风出口段1093;第一进风隔板110;第一进风通道111;第一进风进口段1111;第一进风换热段1112;第一进风出口段1113;第二减重安装槽112;

第二隔膜纸200;第二顶框201;第二底框202;第五边框203;第六边框204;第七边框205;第八边框206;第三减重安装槽207;第二进风隔板208;第二进风通道209;第二进风进口段2091;第二进风换热段2092;第二进风出口段2093;第二出风隔板210;第二出风通道211;第二出风进口段2111;第二出风换热段2112;第二出风出口段2113;第四减重安装槽21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用于解决现有新风机中的全热交换器普遍存在的进气侧和排气侧因进气侧配备净化装置而造成两侧压力不等,进而使进气侧流道变窄,从而严重影响全热交换效率和降低其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若干个第一导流板1和第二导流板2,其中第一导流板1与第二导流板2相互间隔设置;

第一导流板1包括第一框体和设置于第一框体内的第一隔膜纸100;

第一隔膜纸100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出风隔板108,若干个第一出风隔板108相互平行,且相互之间形成用于供室内空气排出的第一出风通道109;

第一隔膜纸100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进风隔板110,若干个第一进风隔板110相互平行,且相互之间形成用于供室外空气进入的第一进风通道111;

第一框体包括有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边框103、第一顶框101、第二边框104、第三边框105、第一底框102以及第四边框106,即第一边框103既与第一顶框101进行连接,又与第四边框106进行连接从而形成封闭的框体结构;

其中第一边框103和第三边框105的长度相同,第二边框104和第四边框106的长度相同,第一顶框101与第一底框102的长度相同,第一边框103和第三边框105的长度小于第二边框104和第四边框106的长度;

第一出风通道109的进风端朝向于第一边框103,第一出风通道109的出风端朝向于第三边框105;第一进风通道111的进风端朝向于第二边框104,第一进风通道111的出风端朝向于第四边框106;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的空气从第一边框103进入到第一出风通道109后,从第二边框104排放到室外;室外的空气从第二边框104进入到第一进风通道111后,从第四边框106排放到室内。

第二导流板2包括第二框体和设置于第二框体内的第二隔膜纸200;

第二隔膜纸200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进风隔板208,若干个第二进风隔板208相互平行,且相互之间形成用于供室外空气进入的第二进风通道209;

第二隔膜纸200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出风隔板210,若干个第二出风隔板210相互平行,且相互之间形成用于供室内空气排出的第二出风通道211;

第二框体包括有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五边框203、第二顶框201、第六边框204、第七边框205、第二底框202以及第八边框206,即第五边框203既与第二顶框201进行连接,由于第八边框206进行连接,从而形成封闭的框体结构;

其中第五边框203和第七边框205的长度相同,第六边框204和第八边框206的长度相同,第二顶框201和第二底框202的长度相同,第五边框203和第七边框205的长度小于第六边框204和第八边框206的长度;

第二进风通道209的进风端朝向于第六边框204,第二进风通道209的出风端朝向于第八边框206;第二出风通道211的进风端朝向于第五边框203,第二出风通道211的出风端朝向于第七边框205;

需要说明的是,室外空气从第六边框204进入到第二进风通道209后,从第八边框206排放到室内;室内空气从第五边框203进入到第二出风通道211后,从第七边框205排放到室外;

第一进风通道111和第二进风通道209形成总进风通道;第一出风通道109和第二出风通道211形成总出风通道。

本实施例中,第一隔膜纸100上的第一出风通道109从长度较短的第一边框103延伸至第三边框105,即室内空气从较窄的第一边框103进入到第一出风通道109后,接而从较窄的第三边框105排出,第一进风通道111从长度较长的第二边框104延伸至第四边框106,即室外空气从较宽的第二边框104进入到第一进风通道111后,接而从较宽的第四边框106排到室内;第二隔膜纸200上的第二进风通道209从长度较长的第六边框204延伸至第八边框206,即室外空气从较宽的第六边框204进入到第二进风通道209后,接而从较宽的第八边框206排到室内,第二出风通道211从长度较长的第五边框203延伸至第七边框205,即室内空气从较窄的第五边框203进入到第二出风通道211后,接而从较窄的第七边框205排到室外,通过上述非对称通道的设计,使得总进风通道和总出风通道的两通道内的压力基本相等,大大提高了全热交换器的全热交换效率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通道109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出风进口段1091、第一出风换热段1092、第一出风出口段1093,其中第一出风进口段1091靠近于第一边框103,第一出风出口段1093靠近于第三边框105;

第一进风通道11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进风进口段1111、第一进风换热段1112、第一进风出口段1113,其中第一进风进口段1111靠近于第二边框104,第一进风出口段1113靠近于第四边框106;

第二进风通道209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进风进口段2091、第二进风换热段2092、第二进风出口段2093,其中第二进风进口段2091靠近于第六边框204,第二进风出口段2093靠近于第八边框206;

第二出风通道21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出风进口段2111、第二出风换热段2112、第二出风出口段2113,其中第二出风进口段2111朝向于第五边框203,第二出风出口段2113靠近于第七边框205。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出风通道109在第一隔膜纸100上的倒影为s型;第一进风通道111在第一隔膜纸100上的倒影为s型;第二进风通道209在第二隔膜纸200上的倒影为s型;第二出风通道211在第二隔膜纸200上的倒影为s型。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换热段1092在第一隔膜纸100上的倒影与第一进风换热段1112在第一隔膜纸100上的倒影相互重叠;

第二进风换热段2092在第二隔膜纸200上的倒影与第二出风换热段2112在第二隔膜纸200上的倒影相互重叠。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均为六边形框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宽体和第二框体均为不规则的六边形框体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隔膜纸100的第一侧面安装有第一减重安装槽107;

第一顶框101、第二边框104、第一底框102、第四边框106均安装第一减重安装槽107;

第一隔膜纸100的第二侧面安装有第二减重安装槽112;

第一顶框101、第一边框103、第一底框102、第三边框105均安装第二减重安装槽112。

进一步地,第二隔膜纸200的第一侧面安装有第三减重安装槽207;

第二顶框201、第五边框203、第七边框205、底框均安装第三减重安装槽207;

第二隔膜纸200的第二侧面安装有第四减重安装槽212;

第二顶框201、第六边框204、第二底框202、第八边框206均安装第四减重安装槽212。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隔膜纸100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设置有第一减重安装槽107和第二减重安装槽112和在第二隔膜纸200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设置有第三减重安装槽207和第四减重安装槽212,方便第一导流板1和第二导流板2进行安装,且减重安装槽的质量较轻,可以进一步降低全热交换器的重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隔膜纸为阻燃全热交换纸。

需要说明的是,该隔膜纸能够传递热量和湿度,能够有效提高全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上述是对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下面将以一个具体的应用方法对本全热交换器进行进一步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的应用例包括:

室外的新鲜空气从全热交换器的室外空气进风侧进入到总进风通道内,室内的污浊空气从全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进风侧进入到总出风通道内,室外空气和室内的空气在全热交换器中进行换热,使得室外的空气接近于室内空气的温度后,再从总进风通道排出到室内。

具体地,本应用例中的全热交换器中第一导流板1上的第一隔膜纸100的第一出风通道109从长度较短的第一边框103延伸至第三边框105,即室内空气从较窄的第一边框103进入到第一出风通道109后,接而从较窄的第三边框105排出,第一进风通道111从长度较长的第二边框104延伸至第四边框106,即室外空气从较宽的第二边框104进入到第一进风通道111后,接而从较宽的第四边框106排到室内;第二导流板2上的第二隔膜纸200的第二进风通道209从长度较长的第六边框204延伸至第八边框206,即室外空气从较宽的第六边框204进入到第二进风通道209后,接而从较宽的第八边框206排到室内,第二出风通道211从长度较长的第五边框203延伸至第七边框205,即室内空气从较窄的第五边框203进入到第二出风通道211后,接而从较窄的第七边框205排到室外。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导流板1和第二导流板2相互间隔隔设置的关系,因此,第二边框104和第六边框204相互间隔重叠,形成全热交换器的宽度较大的室外空气进风侧,第四边框106与第八边框206相互间隔重叠,形成全热交换器的宽度较大的室内空气排风侧,第一边框103和第五边框203相互间隔重叠,形成宽度较小的全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进风侧,第三边框105与第七边框205相互间隔重叠,形成全热交换器的宽度较小的室外空气排放侧。

进风通道内与出风通道内因进风通道配备净化装置而造成两通道内的压力不相等,进而使进风通道变窄,从而严重影响全热交换效率和降低其使用寿命,通过上述非对称通道的设计,使得总进风通道和总出风通道的两通道内的压力基本相等,大大提高了全热交换器的全热交换效率和使用寿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进排气流道截面非对称逆流式全热交换器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