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窗式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马鞍式窗机辅助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马鞍式窗机一般包括室内部分、室外部分及连接部分,连接部分用于连接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室外部分和室内部分位于连接部分的同一侧,窗机整体外形呈倒u型结构。当马鞍式窗机安装至窗口处后,连接部分位于窗口上,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均位于窗口的下方,可以避免窗机遮挡阳光,马鞍式窗机目前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由于马鞍式窗机的特有结构,当窗机搬至窗口处下降落至窗口上的过程中,窗机很容易突然下落,使连接部分与窗口之间产生较大的撞击,进而使连接部分及其内部的管路、器件等损坏。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马鞍式窗机在安装过程中存在突然下落的危险,提供一种马鞍式窗机辅助安装装置,通过折叠架使马鞍式窗机在安装过程中可以缓慢下落,其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马鞍式窗机辅助安装装置,所述马鞍式窗机包括位于室内侧的室内部分、位于室外侧的室外部分及位于窗口上的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的第一端与所述室内部分连接,所述连接部分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部分连接;所述辅助安装装置包括:底座,其位于所述连接部分的下方,与所述连接部分之间形成一定距离;折叠架,其上端与所述连接部分连接、下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气弹簧,其包括压力缸和沿所述压力缸往复运动的活塞杆,所述压力缸与所述连接部分转动连接,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折叠架转动连接;在所述马鞍式窗机的重力作用下,所述折叠架受力压缩,带动所述连接部分逐渐朝靠近所述底座的方向运动。
为了便于折叠架的压缩运动,所述连接部分的侧壁设有第一长条孔,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长条孔;所述折叠架包括第一折叠杆和第二折叠杆,所述第一折叠杆和所述第二折叠杆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折叠杆的上端与所述连接部分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折叠杆的下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长条孔连接、且沿所述第一长条孔运动,所述第二折叠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长条孔连接、且沿所述第二长条孔运动。
为了便于折叠架与底座之间的连接,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设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第二长条孔设于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一折叠杆的下端与所述侧板转动连接。
为了避免折叠架压缩后,底座影响整机的整体高度,所述底板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分的宽度,当所述折叠架受力压缩后,所述侧板位于所述连接部分的外侧。
为了避免底座影响连接部分的伸缩,所述底板的长度不大于所述连接部分的最短长度。
为了避免底座与连接部分之间产生硬接触而损坏连接部分,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有缓冲件,当所述折叠架受力压缩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连接部分的下表面抵接。
为了使连接部分的下降运动更加平稳,所述折叠架的数量为两个,分设于所述连接部分的两侧。
为了进一步便于窗机的安装,当所述折叠架处于拉伸状态时,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内收于所述室内部分的下表面和所述室外部分的下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马鞍式窗机辅助安装装置,包括底座、折叠架及气弹簧,折叠架的上端与连接部分连接,折叠架的下端与底座连接,气弹簧的压力缸与连接部分转动连接,气弹簧的活塞杆与折叠架转动连接。安装马鞍式窗机时,先将折叠架拉伸,再将马鞍式窗机搬至窗口处、底座坐落于窗口上,在马鞍式窗机的重力作用下,折叠架受力压缩,而折叠架在气弹簧的作用下将缓慢压缩,从而带动连接部分逐渐朝靠近底座的方向运动,实现马鞍式窗机的缓慢下落。辅助安装装置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马鞍式窗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辅助安装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辅助安装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5为图2中b部另一视角下的放大图。
其中,10-辅助安装装置,11-底座,111-底板,112-侧板,113-第二长条孔,12-折叠架,121-第一折叠杆,122-第二折叠杆,13-气弹簧,131-压力缸,132-活塞杆,14-销钉,15-销轴,20-马鞍式窗机,21-室内部分,22-连接部分,221-第一长条孔,23-室外部分;
w-连接部分的宽度,l-连接部分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马鞍式窗机辅助安装装置,应用于马鞍式窗机的安装过程中,参照图1,马鞍式窗机20包括室内部分21、室外部分23及连接部分22,其中,室内部分21位于室内侧、且位于窗口的下方,室外部分23位于室外侧、且位于窗口的下方,连接部分22用于连接室内部分21和室外部分23,窗机整体外形呈倒u型结构。连接部分22有可伸缩和不可伸缩两种形式,当采用可伸缩模式时,连接部分22的长度l可调节,以适应不同尺寸的窗口。当马鞍式窗机20安装至窗口处后,连接部分22坐落于窗口上,室内部分21和室外部分23均位于窗口的下方,可以避免窗机遮挡阳光。
参照图2和图3,辅助安装装置10包括底座11、折叠架12及气弹簧13。底座11位于连接部分22的下方,与连接部分22之间形成一定距离,设定为d。折叠架12的上端与连接部分22连接,折叠架12的下端与底座11连接。气弹簧13包括压力缸131和沿压力缸131往复运动的活塞杆132,压力缸131与连接部分22转动连接,活塞杆132与折叠架12转动连接。
安装马鞍式窗机时,
先将折叠架12拉伸,使底座11与连接部分22之间形成一定距离d,参照图2;
再将马鞍式窗机搬至窗口处,底座11放置于窗口上,室内部分21位于室内侧,室外部分23位于室外侧;
在马鞍式窗机的重力作用下,折叠架12受力压缩,而折叠架12在气弹簧13的作用下将缓慢压缩,从而带动连接部分22逐渐朝靠近底座11的方向运动,底座11与连接部分22之间的距离d逐渐减小,直至连接部分22的下表面与底座11抵接,实现马鞍式窗机的缓慢下落,参照图3;
如果连接部分22采用的是可伸缩的方式,再推动室内部分21或室外部分23以调节连接部分的长度l,使整机适应于相应的窗口尺寸即可。至此,马鞍式窗机20安装完成。
该辅助安装装置10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马鞍式窗机在安装过程中会突然下落的技术问题,大大提升了马鞍式窗机的安装便捷性。
本实施例折叠架12采用市面上即可购买到的交叉式折叠架,折叠架12包括第一折叠杆121和第二折叠杆122,第一折叠杆121和第二折叠杆122交错设置。随着底座11与连接部分22之间的距离d逐渐减小、折叠架12受力压缩,折叠架12的整体宽度将增大,为了既保证折叠架12与连接部分22以及底座11之间的连接、又不妨碍折叠架12的压缩,本实施例在连接部分22的侧壁设有第一长条孔221,底座11上设有第二长条孔113。具体连接结构为:第一折叠杆121的上端通过销钉14与连接部分22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一折叠杆121的下端通过销钉14与底座11转动连接;第二折叠杆122的上端通过销钉14与第一长条孔221连接、且沿第一长条孔221运动,第二折叠杆122的下端通过销钉14与第二长条孔113连接、且沿第二长条孔113运动,参照图4。
气弹簧13的压力缸131通过销轴15与连接部分22的侧壁转动连接,气弹簧13的活塞杆132通过销轴15与第二折叠杆122转动连接,参照图5。
为了便于折叠架12与底座11的连接,本实施例底座11包括底板111和设于底板111两侧的侧板112,第二长条孔113设于侧板112上。第一折叠杆121的下端通过销钉14与侧板112转动连接。
底板111的宽度大于连接部分的宽度w,当折叠架12受力压缩后,侧板112位于连接部分22的外侧。这样,当马鞍式窗机安装到位后,不会因为底座11的存在而额外增加马鞍式窗机的高度,避免遮挡阳光,不影响马鞍式窗机的整体使用体验。
当连接部分22采用不可伸缩的形式时,底板111的长度不大于连接部分22的长度l;当连接部分22采用可伸缩的形式时,底板111的长度不大于连接部分22的最短长度,参照图2,这样,可以避免底板对马鞍式窗机20的下落过程产生运动干涉。
底座11的上表面(也即底板111的上表面)设有缓冲件(未图示),当折叠架12受力压缩后,缓冲件与连接部分22的下表面抵接,避免底板111与连接部分22之间的硬接触而损伤连接部分。缓冲件可以采用保温材料,如泡棉,在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隔温作用,避免室外的空气经底板111与连接部分22之间的间隙流入室内。
折叠架12的数量为两个,分设于连接部分22的两侧,以使连接部分22下落时更加平稳。
折叠架12处于拉伸状态时,底座11的下表面内收于室内部分21的下表面和室外部分23的下表面。这样,底座11与室内部分21、室外部分23之间形成一个高度较矮的倒u型结构,当马鞍式窗机20放置于窗口上时,该高度较矮的倒u型结构起到了一定的定位、卡接作用,也即,将马鞍式窗机20初步定位、卡接于窗口上,当折叠架12受力压缩后,可以保证下落后的室内部分21位于室内侧而不会与窗口产生运动干涉,室外部分23位于室外侧而不会与窗口产生运动干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