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管及其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2381发布日期:2020-06-23 22:49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扁管及其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相关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扁管及其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实现冷热流体间热量传递的设备,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等领域。

目前,现有的换热器一般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集流管,两个集流管之间设有若干根大体上平行的散热扁管,相邻扁管间钎焊有散热用翅片,且换热器在工作时,冷媒沿着扁管在集流管之间按设计方向流动,在流动的同时与吹过翅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此实现该换热器的换热功能。

由上可知,现有的换热器通过具有两根集流管,且冷媒由集流管导入并传导至扁管上,以实现热交换,其中集流管本身不参与热交换,为了使得冷媒能够途经每根扁管,使得现有的换热器上集流管管径较大,使得现有的换热器上具体用于热交换的扁管和翅片的面积不大,从而使得现有的换热器整体的生产成本高,换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扁管及其换热器。

具体地,一种扁管,包括第一扁管板,及固接于所述第一扁管板的第二扁管板,所述第一扁管板和所述第二扁管板共同形成有多个微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扁管板的两端朝远离所述第二扁管板的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翻口,所述第二扁管板的两端朝远离所述第一扁管板的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二翻口,两个所述第一翻口分别和两个所述第二翻口一一对应,且对应的第一翻口和第二翻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扁管板和所述第二扁管板之间形成有流道,两个所述第一翻口和/或两个所述第二翻口通过所述流道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翻口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一翻口的外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翻口和所述第二翻口均设为锥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扁管板和所述第二扁管板以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扁管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凸包,所述第二扁管板上设有多个第二凸包,所述第一凸包和所述第二凸包一一对应并进行焊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扁管板和所述第二扁管板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设有波纹形凸起。

本实用新型还请求保护一种换热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扁管,所述扁管为上述任一所述的扁管;相邻两个所述扁管中上层扁管两端的第二翻口分别与下层扁管两端的第一翻口插接配合,使上下扁管的翻口贯通以形成集液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换热器在最上层的一个扁管的两个第一翻口上固接有上盖板,在最下层的一个扁管的两个第二翻口上固接有下盖板;所述扁管之间分别设置有翅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各自通过端盖固定在所述上盖板上,且所述进液管与最上层的一个扁管上其中一个第一翻口连通,所述出液管与最上层的一个扁管上另一个第一翻口连通。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扁管及其换热器,通过扁管合理的结构设置,使得该换热器用上下两个扁管上插接配合的第一翻口和第二翻口所形成的集液腔,替代集流管使用,以此起到省却集流管的作用,具有降低该换热器生产成本的作用,同时增加该换热器上具体用于热交换的扁管及翅片的面积,使得该换热器结构紧凑,空间有效利用率高,进而具有提高该换热器换热效率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换热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2的p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扁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扁管的剖视图。

图6为图5的a-a剖视图。

图7为图4的扁管中第一扁管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的扁管中第二扁管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0、第一扁管板;11、第一翻口;12、第一凸包;20、第二扁管板;21、第二翻口;22、第二凸包;100、扁管;101、波纹形凸起;200、上盖板;300、下盖板;400、进液管;500、出液管;4500、端盖;600、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4-图8,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扁管100,包括第一扁管板10,及固接于所述第一扁管板10的第二扁管板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扁管板10的两端朝远离所述第二扁管板20的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翻口11,所述第二扁管板20的两端朝远离所述第一扁管板10的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二翻口21。其中,两个所述第一翻口11分别和两个所述第二翻口21一一对应,且对应的第一翻口11和第二翻口21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扁管板10和所述第二扁管板20之间形成有流道(图未示),两个所述第一翻口11和/或两个所述第二翻口21通过所述流道连通。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扁管100上的两个第一翻口11和两个第二翻口21彼此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扁管板10上的第一翻口11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二扁管板20上的第二翻口21的内径,使得两个扁管100相互装配时,可将下层的一个扁管100上的第一翻口11对应地插入至上层的一个扁管100上的第二翻口21内,并可通过将插接配合的两个第一翻口11与第二翻口21的固定连接,来实现对两个所述扁管100之间的固定装配。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可用焊接的方式将插接配合的第一翻口11与第二翻口21进行连接固定。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扁管100之间的装配固定不局限于图示所示的连接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使用的需求将上层的扁管100上的第二翻口21对应地插入至下层的扁管100上的第一翻口11,以此实现两个扁管100之间的相互装配,且第一翻口11与第二翻口21之间的固定方式也不局限于用焊接的方式,也可采用胶水粘粘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本实施方式的扁管100上的第一翻口11与第二翻口21均设置为锥状结构,以便于两个所述扁管100之间的相互装配。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翻口11与所述第二翻口21的形状不局限于图示所示的锥状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使用的需求将第一翻口11和第二翻口21设置为相互配合的圆筒状结构,或者其它不规则的形状,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扁管板10和所述第二扁管板20均为由金属薄板压制而成,具体可选用导热率较好的铝板制备而成,其中所述第一扁管板10和所述第二扁管板20优先以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扁管板10和所述第二扁管板20之间形成有多个微通道,使得该扁管100应用在换热器上,并实现热交换。

具体地,所述第一扁管板10上设有多个第一凸包12,所述第二扁管板20上设有多个第二凸包22,所述第一凸包12和所述第二凸包22一一对应并进行焊接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包11(第二凸包22)均匀地排布在所述第一扁管板10(第二扁管板20)上。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扁管上的微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扁管板10上的第一凸包12和所述第二扁管板20上的第二凸包22相互配合并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扁管板10和所述第二扁管板20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边设有波纹形凸起101,且当所述第一扁管板10和所述第二扁管板20焊接固定时,所述第一扁管板10和所述第二扁管板20上的波纹形凸起101贴合并焊接固定,以形成所述扁管100上的流道。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上述扁管100的换热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扁管100,固接于最上层的一个扁管100的上盖板200,固接于最下层的一个扁管100的下盖板300,及进液管400和出液管500。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扁管100中上层的一个扁管100上的两个第二翻口21与下层的一个扁管100上的两个第一翻口11插接配合,使上下扁管100的翻口贯通以形成集液腔。具体可将下层的一个扁管100上的两个第一翻口11对应地插入至上层的一个扁管100上的两个第二翻口21,然后用焊接的方式的进行连接固定,使得本实施的换热器具体用扁管100上插接配合的第一翻口11和第二翻口21来替代集流管使用,相较于现有的换热器,省却了集流管的结构使用。

其中,所述扁管100之间设置有翅片600,该换热器在工作时,可用翅片600和扁管100进行热交换,以此提高该换热器上用于热交换的面积,提高该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扁管100之间具体指所述上盖板200与最上层的一个扁管100,相邻的两个所述扁管100,以及最下层的一个扁管100与所述下盖板300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管400和所述出液管500各自通过端盖4500固定在所述上盖板200上,以此提高所述进液管400和所述出液管500与所述上盖板200之间的连接强度。且所述进液管400与最上层的一个扁管100上其中一个第一翻口11连通,所述出液管500与最上层的一个扁管100上另一个第一翻口11连通。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器,上下两个扁管上插接配合的第一翻口和第二翻口所形成的集液腔,替代集流管使用,以此起到省却集流管的作用,具有降低该换热器生产成本的作用,同时因省却了大口径的集流管,这样在换热器原有尺寸的基础上,增加了该换热器上具体用于热交换的扁管及翅片的面积,使得该换热器结构紧凑,空间有效利用率高,进而具有提高该换热器换热效率的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