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4248发布日期:2020-02-28 07:36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空调器的多样化送风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相关技术中,空气室内机的送风模式比较单一,由此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送风需求,从而降低了空调器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具有操作方便、可以满足多种送风需求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前面板上设有出风口;风机部件,所述风机部件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机部件包括不少于四个风机组件,每个所述风机组件设在所述机壳内,每个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出风框和导风机构,所述出风框内限定出导风空间,所述风机设在所述导风空间内,所述出风框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口正对设置,所述导风机构与所述出风框活动相连,所述导风机构可相对所述出风框运动以调整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不少于四个的风机组件,导风机构可以调节对应的出风框内的空气气流的出风方向,由此可以丰富空调器的出风模式,可以实现空调器的送风模式的多样化设计,从而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而且,上述设置还可以对空调器起到减薄的作用,可以使空调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机构包括:导风板组件,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导风板,每个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轴向两端分别与所述出风框枢转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配合以驱动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杆,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转动相连,所述第一驱动件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风板相连,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与其相连的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杆带动其余的所述第一导风板同步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组件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导风板,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与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气流的流通方向上间隔分布且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延伸方向不同,每个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轴向两端分别与所述出风框枢转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配合以驱动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杆,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杆转动相连,所述第二驱动件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风板相连,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与其相连的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杆带动其余所述第二导风板同步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机支架,所述风机支架设在所述机壳的内壁上,多个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框设在所述风机支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旋转驱动组件,所述旋转驱动组件与所述导风机构相连以驱动所述导风机构围绕所述出风框的中心轴线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三驱动件相连以由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转动;齿圈,所述齿圈与所述出风框或所述导风机构相连,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齿圈啮合配合以驱动所述齿圈带动所述导风机构围绕所述出风框的中心轴线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驱动组件还包括:出风框支架,所述出风框支架设在所述机壳的内壁上,所述出风框与对应的所述出风框支架相连,所述第三驱动件设在所述出风框支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齿圈上设有沿其中心轴线延伸的枢转轴,所述出风框支架上设有枢转孔,所述枢转轴伸入到所述枢转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齿圈与对应的所述出风框形成为一体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口为多个且在所述前面板上间隔设置,位于最上方的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机壳的顶壁之间最小的间距与所述机壳的高度之间的比值t满足关系式:0.05≤t≤0.15,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机壳的底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与所述机壳的高度之间的比值d满足关系式:0.15≤d≤0.7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呈多行多列且均匀间隔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沿竖直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机支架与多个风机组件的配合装配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框与导风板组件的配合装配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多个导风机构与前面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圈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旋转驱动组件与导风机构在第一视图角度下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旋转驱动组件与导风机构在第二视图角度下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旋转驱动组件与出风框支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旋转驱动组件与前面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前面板上的多个出风口的分布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单向送风模式时的送风状态示意图,其中每个出风口斜向上出风;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单向送风模式时的送风状态示意图,其中每个出风口斜向下出风;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单向送风模式时的送风状态示意图,其中每个出风口斜向左出风;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单向送风模式时的送风状态示意图,其中每个出风口斜向右出风;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散风模式时的送风状态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远距离送风模式时的送风状态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远距离送风模式时的送风状态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自然风模式时的送风状态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机壳1,第一送风区域1a,第二送风区域1b,前面板11,出风口11a,背板12,进风口12a,进风格栅121,

风机部件2,

风机支架21,通风孔21a,

风机组件22,风机221,出风框222,导风机构223,导风板组件2231,第一导风板2231a,第一驱动件2231b,第一连接杆2231c,第二导风板2231d,第二驱动件2231e,第二连接杆2231f,

旋转驱动组件23,第三驱动件231,驱动齿轮232,齿圈233,连接臂2331,枢转轴2332,出风框支架234,枢转孔234a,安装缺口234b,主体部2341,固定耳2341a,第一支撑臂2342,第二支撑臂2343,

换热器部件3,

接水盘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和风机部件2。

其中,机壳1的前面板11上可以设有出风口11a。风机部件2可以设在机壳1内,风机部件2可以包括不少于四个风机组件22,也就是说,风机部件2内的风机组件22的数量大于等于四个。每个风机组件22设在机壳1内,每个风机组件22可以包括风机221、出风框222和导风机构223,出风框222内可以限定出导风空间,风机221可以设在导风空间内,出风框222的出风端可以与出风口11a正对设置,导风机构223与出风框222活动相连,导风机构223可相对出风框222运动以调整对应的出风口11a的出风方向。

可选地,可以在前面板11上设置一个出风口11a,也可以在前面板11上设置多个出风口11a。

当前面板11上设置多个出风口11a时,多个出风框222可以与多个出风口11a对应设置,每个出风框222的出风端可以与其中一个出风口11a正对设置,每个出风框222的出风端也可以与多个出风口11a正对设置。当空调器100工作时,风机部件2上的多个风机组件22可以同时工作,多个风机组件22可以引导空气气流通过多个出风口11a吹出。其中,导风机构223可以通过相对对应的出风框222运动以调节对应的出风口11a的出风方向。多个出风口11a的出风方向可以相同,多个出风口11a的出风方向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选择控制。

当前面板11上设置一个出风口11a时,多个出风框222同时与出风口11a正对设置,每个出风框222的出风端流出的空气气流的流通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由此,从出风口11a中可以流出多股不同方向的空气气流,从而也可以提升出风口11a的送风范围。

由此,通过上述设置,空调器100上的多个出风框222可以同时导风,多个出风框222的出风端流出的空气气流的流通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由此可以丰富空调器100的出风模式,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送风模式的多样化设计,从而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而且,由于风机部件2包括多个风机组件22,可以在满足送风需求的同时适当减小每个风机组件22的轴向尺寸,由此可以减小空调器100的厚度,从而可以起到减薄的作用,使空调器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可以减小空调器100的占用空间。

在图3中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空调器100可以为空调室内机,空调器100可以包括机壳1、风机部件2和换热器部件3,其中机壳1包括前面板11和背板12,前面板11设在背板12的前侧并与背板12相连以限定出装配空间,背板12上设有进风口12a,进风口12a处设有进风格栅121。风机部件2和换热器部件3均设在装配空间内,换热器部件3的下方设置接水盘4,接水盘4可以接收换热器部件3在工作时产生的冷凝水。

其中,前面板11上设有十八个均匀间隔分布的出风口11a,风机部件2包括与多个出风口11a一一对应的风机组件22。每个风机组件22包括风机221、出风框222和导风机构223,风机221设在对应的出风框222内,每个出风框222的出风端与对应的出风口11a正对设置。导风机构223与出风框222转动相连,导风机构223可以通过相对出风框222转动以调整对应的出风口11a的出风方向。

具体而言,当空调室内机工作时,多个风机组件22同时工作以在机壳1内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室内空气可以通过进风口12a进入到机壳1内,空气气流在机壳1内可以与换热器部件3进行换热形成换热气流,然后换热气流可以进入到多个出风框222内并通过多个出风口11a排出。由此,空调室内机工作时多个出风口11a同时出风可以提升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效率,进而可以提升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和制热效率。而且,多个出风口11a的出风方向可以不同,由此换热气流可以沿不同的方向进入到室内空间内,由此可以提升空调室内机的送风均匀性,进而可以使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设置不少于四个的风机组件22,导风机构223可以调节对应的出风框222内的空气气流的出风方向,由此可以丰富空调器100的出风模式,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送风模式的多样化设计,从而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而且,上述设置还可以对空调器100起到减薄的作用,可以使空调器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风机构223可以包括导风板组件2231,导风板组件2231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导风板2231a,每个第一导风板2231a的轴向两端可以分别与述出风框222枢转相连,每个第一导风板2231a可以相对出风框222转动以调节对应的出风框222内的空气气流的流通方向。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导风板组件2231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操作更加方便。其中,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可以沿出风框222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但不限于此。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机构223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件2231b,第一驱动件2231b可以与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配合以驱动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转动,由此可以实现导风机构223的自动控制,可以方便用户的实际使用。可选地,第一驱动件2231b可以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具有运行平稳、可以灵活控制其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的优点,由此可以精确控制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的转动角度,进而可以精确控制出风口11a的出风方向。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机构223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杆2231c,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可以分别与第一连接杆2231c转动相连,第一驱动件2231b可以与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2231a相连,第一驱动件2231b驱动与其相连的第一导风板2231a转动时第一连接杆2231c可以带动其余的第一导风板2231a同步转动,由此可以节省第一驱动件2231b的设置数量,不仅可以降低空调器100的能耗,还可以使导风机构223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例如,如图5-图7所示,导风机构223包括三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导风板2231a、第一连接杆2231c和一个第一驱动件2231b,三个第一导风板2231a分别与第一连接杆2231c转动相连,三个第一导风板2231a可以沿出风框222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驱动件2231b为步进电机并设在出风框222的外周壁上,步进电机的电机轴与处于中间位置的第一导风板2231a相连。当步进电机驱动与其相连的第一导风板2231a转动时,第一连接杆2231c可以驱动其余的两个第一导风板2231a同步转动。由此可以实现三个第一导风板2231a的联动,操作比较方便。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组件2231可以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导风板2231d,多个第二导风板2231d与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可以在气流的流通方向上间隔分布且第二导风板2231d与第一导风板2231a的延伸方向不同,每个第二导风板2231d的轴向两端可以分别与出风框222枢转相连。其中,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和多个第二导风板2231d均可以相对出风框222转动至设定角度,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和多个第二导风板2231d可以相互配合以调整出风口11a的出风方向。由此,通过设置多个第二导风板2231d,多个第二导风板2231d可以与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配合以增大出风口11a出风角度,进而可以增大空调器100的送风范围。其中,多个第二导风板2231d可以沿出风框222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但不限于此。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机构223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件2231e,第二驱动件2231e可以与多个第二导风板2231d配合以驱动多个第二导风板2231d转动,由此可以实现导风机构223的自动控制,可以方便用户的实际使用。可选地,第二驱动件2231e也可以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具有运行平稳、可以灵活控制其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的优点,由此可以精确控制多个第二导风板2231d的转动角度,进而可以精确控制出风口11a的出风方向。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机构223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杆2231f,多个第二导风板2231d可以分别与第二连接杆2231f转动相连,第二驱动件2231e可以与至少一个第二导风板2231d相连,第二驱动件2231e驱动与其相连的第二导风板2231d转动时第二连接杆2231f可以带动其余的第二导风板2231d同步转动,由此可以节省第二驱动件2231e的设置数量,不仅可以降低空调器100的能耗,还可以使导风机构223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风机支架21,风机支架21可以设在机壳1的内壁上,多个风机组件22的出风框222可以设在风机支架21上。其中,风机支架21上可以设置多个与出风框222的进风端一一正对的通风孔21a,当出风框222固定至风机支架21上时,每个出风框222与对应的通风孔21a相连通。由此,风机支架21可以将多个风机组件22集成为一体结构,由此可以方便风机部件2的装配和拆卸。可选地,风机支架21与多个出风框222可以形成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风机部件2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大大提升了风机部件2的装配效率。

如图8-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旋转驱动组件23,旋转驱动组件23可以与导风机构223相连以驱动导风机构223围绕出风框222的中心轴线转动,当旋转驱动组件23驱动导风机构223旋转时,出风口11a可以朝向空间内的多个方向进行吹风,由此可以增大空调器100的送风范围,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空气处理效果。

如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旋转驱动组件23可以包括第三驱动件231、驱动齿轮232和齿圈233,驱动齿轮232可以与第三驱动件231相连以由第三驱动件231驱动转动,齿圈233可以与出风框222或导风机构223相连,驱动齿轮232可以与齿圈233啮合配合以驱动齿圈233带动导风机构223围绕出风框222的中心轴线转动,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旋转驱动组件23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运行更加平稳。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旋转驱动组件23的结构设计形式并不仅限于此,只要能够驱动导风机构223旋转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例如,旋转驱动组件23还可以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可以与导风机构223的旋转中心轴线相连以驱动导风机构223转动。

如图8和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旋转驱动组件23还可以包括出风框支架234,出风框支架234可以设在机壳1的内壁上,出风框222可以与对应的出风框支架234相连,第三驱动件231可以设在出风框支架234上,由此可以方便对出风框222进行安装和固定。

例如,出风框222可以形成为圆柱筒形结构,出风框支架234上可以限定出安装空间,出风框22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伸入到安装空间内。其中,出风框222与出风框支架234之间可以固定相连,出风框222也可以相对出风框支架234进行转动。

在图10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三驱动件231为电机,出风框支架234上设有安装缺口234b,第三驱动件231的一部分可以嵌设在安装缺口234b内,然后第三驱动件231可以采用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出风框支架234上。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三驱动件231与出风框支架234的配合结构更加紧凑、牢固性更好。

如图8和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齿圈233上可以设有沿其中心轴线延伸的枢转轴2332,出风框支架234上可以设有枢转孔234a,枢转轴2332可以伸入到枢转孔234a内,由此可以使齿圈233与出风框支架234之间的装配方式更加简单,而且枢转轴2332与枢转孔234a配合可以对齿圈233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使旋转驱动组件23的运行更加平稳。

如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齿圈233上设有在其径向方向上延伸的连接臂2331,连接臂2331的轴向两端分别与齿圈233的内周壁相连,枢转轴2332设在连接臂2331上并与连接臂2331形成为一体成型件。出风框支架234包括主体部2341、第一支撑臂2342和第二支撑臂2343,主体部2341大致形成为圆环形,安装缺口234b设在主体部2341上。主体部2341上设有多个在其周向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固定耳2341a,可以采用螺钉穿过对应的固定耳2341a以将出风框支架234固定在机壳1上。第一支撑臂2342和第二支撑臂2343均在主体部2341的径向方向上延伸且第一支撑臂2342和第二支撑臂2343交叉相连,第一支撑臂2342和第二支撑臂2343的轴向两端分别与主体部2341相连,第一连接臂2331和第二连接臂2331的连接处设有枢转孔234a。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枢转轴2332和枢转孔234a的设置方式更加简单,而且第一支撑臂2342和第二支撑臂2343之间可以限定出充足的气流流通空间,从而可以降低出风框支架234对空气气流产生的流通阻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齿圈233可以与对应的出风框222形成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使齿圈233与出风框222之间的配合结构更加简单,不仅可以提升齿圈233与出风框222之间的配合牢固性能,还可以提升导风机构223与旋转驱动组件23之间的装配效率。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出风口11a可以为多个且在前面板11上间隔设置,位于最上方的出风口11a与机壳1的顶壁之间最小的间距与机壳1的高度之间的比值t可以满足关系式:0.05≤t≤0.15,位于最下方的出风口11a与机壳1的底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与机壳1的高度之间的比值d可以满足关系式:0.15≤d≤0.75。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位于最上方的出风口11a与机壳1的顶壁之间最小的间距为t,位于最下方的出风口11a与机壳1的底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d,机壳1的高度可以为h,0.05≤t/h≤0.15且0.15≤d/h≤0.75。

可以理解的是,当t<0.05时,位于最上方的出风口11a与机壳1的顶壁基本平齐,由此会降低机壳1的结构牢固性能。当t>0.15时,位于最上方的出风口11a与机壳1的顶壁之间的间距太大,从而影响了出风口11a在上下方向上的送风范围。同理,当d<0.15时,位于最下方的出风口11a与机壳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太小,从而会降低机壳1的结构牢固性能。当d>0.75时,位于最下方的出风口11a与机壳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太大,从而影响了出风口11a在上下方向上的送风范围。当0.05≤t≤0.15且0.15≤d≤0.75时,可以在满足机壳1的结构牢固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增大空调器100在上下方向上的出风范围,进而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空气处理效率。

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11a可以呈多行多列且均匀间隔分布,由此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送风均匀性,而且出风口11a呈多行多列排量还可以使空调器100的外表更加美观。例如,在图12中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前面板11上设有十八个出风口11a,每个出风口11a均形成为圆形且所有的出风口11a的开口大小相同,十八个出风口11a呈六行三列排列。

可选地,多个出风口11a的形状可以相同,多个出风口11a的形状也可以不同。出风口11a可以形成为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等。

下面参考图13-图2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

其中,空调器100可以具有多个送风模式,多个送风模式可以包括远距离送风模式和自然风模式,空调器100可以具有第一送风区域1a和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第一送风区域1a位于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之间。例如,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可以位于第一送风区域1a的左右两侧,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也可以位于第一送风区域1a的上下两侧。

如图2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接收送风目标指令,根据送风目标指令控制空调器100进入具体的送风模式,在每个送风模式中,可以控制每个导风机构223活动以调整每个出风框222的出风方向、控制每个风机组件22以调整每个出风框222的出风速度。例如,可以控制第一驱动件2231b驱动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转动和/或控制第二驱动件2231e驱动多个第二导风板2231d转动,也可以控制旋转驱动组件23驱动导风机构223转动,由此均可以调节对应的出风框222的出风端的出风方向。

其中,如图18-图19所示,在远距离送风模式,可以控制位于第一送风区域1a内的出风框222朝向第一送风区域1a送风、控制位于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朝向第一送风区域1a送风。可以理解的是,从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吹出的空气气流的速度可以分解成朝向靠近第一送风区域1a方向的第一速度和向前流通的第二速度,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吹出的空气气流的第一速度可以相互抵消、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吹出的空气气流的第二速度可以叠加,由此可以增大第一送风区域1a内的空气气流向前流通的流通速度,从而可以实现远距离送风,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空气处理效果。

在图18中所示的具体示例中,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可以位于第一送风区域1a的左右两侧,空调器100上的导风机构223可以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导风板2231a以及旋转驱动组件23。当空调器100处于远距离送风模式时,旋转驱动组件23可以驱动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转动至竖直延伸的位置,然后控制对应的第一驱动件2231b驱动对应的第一导风板2231a在从后往前的方向上朝向靠近第一送风区域1a的方向倾斜延伸(即位于左侧的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导风板斜向右导风,位于右侧的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导风板斜向左导风),控制第一送风区域1a内的第一驱动件2231b驱动对应的第一导风板2231a朝向正前方导风。

在图19中所示的具体示例中,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可以位于第一送风区域1a的上下两侧,空调器100上的导风机构223可以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导风板2231a以及旋转驱动组件23。当空调器100处于远距离送风模式时,旋转驱动组件23可以驱动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转动至水平延伸的位置,然后控制对应的第一驱动件2231b驱动对应的第一导风板2231a在从后往前的方向上朝向靠近第一送风区域1a的方向倾斜延伸(即位于上侧的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导风板斜向下导风,位于下侧的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导风板斜向上导风),控制第一送风区域1a内的第一驱动件2231b驱动对应的第一导风板2231a朝向正前方导风。

如图20所示,当空调器100处于自然风模式时,可以控制多个出风框222的出风方向和/或出风速度不同。也就是说,当空调器100处于自然风模式时,可以控制多个出风框222的出风方向不同,也可以控制多个出风框222的出风速度不同,还可以控制多个出风框222的出风方向和出风速度均不相同。由此,从多个出风框222吹出的空气气流可以随机向外流通,可以起到自热风的送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可以实现多种送风模式的切换,由此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在自然风模式,控制导风机构223实时调整每个出风框222的出风角度,例如,可以通过旋转驱动组件23驱动导风机构223始终保持旋转状态,可以通过第一驱动件2231b驱动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始终保持转动状态。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多个出风框222的出风角度实时发生变化,可以使从出风框222吹出的空气气流更加近似于自然风,由此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空气处理效果。

进一步地,每个出风框222的出风角度的调节速度不同,也就是说,当通过旋转驱动组件23驱动导风机构223始终保持旋转状态时,不同的出风框222对应的导风机构223的转动速度不同。当通过第一驱动件2231b驱动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始终保持转动状态时,每个出风框222对应的第一导风板2231a的转动速度也不同。由此,可以进一步使从出风框222吹出的空气气流更加近似于自然风。

例如,空调器100可以为空调室内机,当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时,可以将送风模式调节成自然风模式,从多个出风框222中吹出的冷风可以朝向室内空间内的多个角度随机流通,由此可以实现自然风吹风的效果,不仅可以提升制冷效果,还可以防止冷风直接吹向用户而产生不适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在远距离送风模式,可以增大第一送风区域1a对应的风机组件22的转速且可以降低每个第二送风区域1b对应的风机组件22的转速。可以理解的是,从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吹出的空气气流的速度可以分解成朝向靠近第一送风区域1a方向的第一速度和向前流通的第二速度,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降低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空气气流的第一速度,从而可以减小第一速度对第一送风区域1a内的空气气流的影响,从而可以增大空气气流向前的流通距离。

如图13-图1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100还可以具有单向送风模式,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单向送风模式,可以控制多个出风框222的出风角度相同,由此可以满足用户的特定使用需求。例如,当空调器100处于单向送风模式时,可以控制第一驱动件2231b驱动第一导风板2231a转动以使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转动至相同的延伸角度。如图13所示,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在从后往前的方向向上倾斜,由此可以实现向上单向导风的功能。如图14所示,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在从后往前的方向向下倾斜,由此可以实现向下单向导风的功能。如图15所示,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在从后往前的方向向左倾斜,由此可以实现向左单向导风的功能。如图16所示,多个第一导风板2231a在从后往前的方向向右倾斜,由此可以实现向右单向导风的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100还可以具有散风模式,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在散风模式,控制位于第一送风区域1a内的出风框222朝向第一送风区域1a送风、控制位于每个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朝向远离第二送风区域1b的方向倾斜出风,由此可以增大多个出风框222的送风范围,进而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空气处理效率。

具体而言,当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位于第一送风区域1a的左右两侧时,在散风模式,可以控制第一送风区域1a内的出风框222向前出风,同时控制左侧的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向左倾斜出风、控制右侧的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向右倾斜出风。当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位于第一送风区域1a的上下两侧时,在散风模式,可以控制第一送风区域1a内的出风框222向前出风,同时控制上侧的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向上倾斜出风、控制下侧的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向下倾斜出风。

例如,空调器100可以为空调室内机,当空气室内机进行制热工作时,由于热风的空气密度较小,流通速度较慢,可以将空调室内机调节至散风模式。其中,两个第二送风区域1b可以位于第一送风区域1a的上下两侧,可以控制第一送风区域1a内的出风框222向前出风,同时控制上侧的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向上倾斜出风、控制下侧的第二送风区域1b内的出风框222向下倾斜出风。向下吹出的热风可以流通至室内空间的地面上,由此可以实现暖足的效果,进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向上吹出的热风可以在室内空间内至上而下缓慢流通,由此可以使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