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4246发布日期:2020-02-28 07:36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的风道固定设置,另外设置有导风板以对风道排出的气流进一步导流,从而控制送风方向和角度,即现有空调器通过导风部件调节送风方向和角度。这样的结构,虽然借助于导风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制冷送风角度和制热送风角度进行调节,但是,该结构中过大的导风角度会导致风量损失巨大,严重制约空调器自身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设有出风口;风道,具有进口、出口及位于所述进口与所述出口之间的导风壁,所述出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导风壁整体或所述导风壁的中途至所述出口的部位设置为可变形壁,所述可变形壁适配为能变形以使得导风方向改变;驱动装置,与所述可变形壁连接或与所述可变形壁传动相连,适配为驱动所述可变形壁的局部运动使得所述可变形壁变形。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设置风道的导风壁整体或导风壁中途至出口的部位形成为具有变形能力的可变形壁,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可变形壁的局部运动,使得可变形壁在驱动装置的控制下发生变形,从而使得导风方向随着可变形壁的变形相应改变,实现通过调整风道以调节送风方向和角度,且本结构相比于利用导风板进行调节的方案而言,实现调节送风方向和角度的前提下,更利于保证调节过程中气流流通面积的均匀性,避免了风量巨大损失的不良影响,且可突破导风板存在的导风死角问题,更容易地将送风方向和角度的调节范围拓展至0°~90°甚至大于90°,实现了在降低送风量损失的同时,极大地扩展了送风范围和角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可变形壁包括柔性壁,且所述柔性壁适配为能弯曲变形以使得导风方向改变。

在本方案中,可变形壁为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能弯曲变形的柔性壁,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加工组装方便的优点,且驱动装置仅需向柔性壁施力即可实现驱使柔性壁变形,作用方式也简单化,可以简化产品的结构和组成,降低产品成本。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可变形壁远离所述出口的一端固定,其靠近所述出口的一端为活动端,其中,所述可变形壁靠近所述出口的一端运动使得所述出口在所述出风口内移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可变形壁靠近出口的一端为活动端,使得柔性壁变形时,形成于柔性壁活动端的出口相应移动,这样,除了使可变形壁通过形状变化(如挠曲度变化)以改变可变形壁的导流形态,从而改变出风方向和角度之外,还进一步使得出口发生移动实现出风位置变化,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大送风方向和角度的调节范围,同时兼顾风道内部的气流的平顺性,并保证风道流通面积的均匀性,减少风压和风量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出风位置改变以顺应可变形壁的形状变化,减小可变形壁的内部应力,降低可变形壁损伤风险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遮挡件,适配为避开所述出口且遮挡所述出风口未对应于所述出口的区域,其中,所述遮挡件与所述可变形壁连接或与所述可变形壁传动相连,所述可变形壁靠近所述出口的一端运动,联动所述遮挡件,使得所述遮挡件随所述出口移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遮挡件用于遮挡出风口未与出口相对应的部位,避免了出风口未工作的部位进入灰尘,起到良好的防尘效果,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外观性。

且本结构中通过使遮挡件与可变形壁连接,或者使二者之间通过传动部件或传动机构进行居中连接实现两者间传动相连,使得可变形壁的出口在出风口内移动的过程中联动遮挡件,这样,遮挡件的位置随出口位置自动适应和调整,既确保了出口移动过程中不会受遮挡件遮挡,保证出风效率,又省去了用户的调整操作,使用更加简单方便,同时也使得遮挡件对出风口未工作部位的遮挡更有效,防尘、美观效果更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导向滑槽,所述可变形壁上设有第一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伸入所述导向滑槽内并沿所述导向滑槽滑动,使得所述可变形壁绕其远离所述出口的一端摆动;所述遮挡件与所述第一滑动部连接,并随所述第一滑动部运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可变形壁通过其第一滑动部滑动连接于导向滑槽,并被导向滑槽导向,这样,利用导向滑槽的导向作用,可以提升可变形壁的运动部位的运动精度,从而提升对可变形壁形状调节的精准性,进而提升对送风方向和角度的调节精准性,且可变形壁以第一滑动部与导向滑槽滑动连接,利用第一滑动部的刚性可以更好地维持可变形壁与导向滑槽之间的滑动连接可靠性,避免松脱,同时,又不影响可变形壁的柔性特征,更好地维持可变形壁的变形效果。

通过将遮挡件与第一滑动部连接,使得遮挡件的连接部位避开可变形壁的变形部位,这样,既实现了使遮挡件联动于可变形壁,同时又更好地维持了可变形壁的变形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遮挡件上设有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二滑动部伸入所述导向滑槽内并沿所述导向滑槽滑动。

在本方案中,遮挡件上设有第二滑动部,并通过第二滑动部与导向滑槽滑动连接,这样,遮挡件形成经由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实现的至少两处滑动装配,既保证了遮挡件的滑动性,使得遮挡件能整体移动以更好地遮挡出风口,又使得遮挡件装配稳定、不容易偏斜,保证产品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遮挡件为一体式部件;或所述遮挡件为多段式结构,且相邻两段之间转动连接或通过柔性材料相连。

在本方案中,设置遮挡件为一体式部件,这样的结构更加简单、装配也更加方便,可利于节约产品成本,且一体式部件的外观性好、防尘性好,可以更好地遮挡出风口。

设置遮挡件为多段式结构,且相邻两段之间转动连接或通过柔性材料相连,这样,遮挡件大致形成为一个相邻两段之间可以相对摆动的链式结构,使得遮挡件运动过程中,在导向滑槽的导向作用下,遮挡件可通过变形以保持适配于出风口形状,从而使得产品的外观效果进一步提升,且遮挡件为多段链式的结构由于可以折叠和展开,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空间结构需求,更容易地在不同型号的空调产品中适用和推广,并且也使得遮挡件自身形成缓冲作用,避免驱动过程中出现卡滞问题,并降低遮挡件的受损风险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遮挡件包括挡板。

在本方案中,设置遮挡件包括挡板,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装配,且遮挡、防尘效果好的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挡板构造成凸弧形。

在本方案中,设置挡板呈凸弧形,可以更好地适配出风口周围的弧形造型,提升产品的外观性,且凸弧形的挡板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可通过挡板变形以适应挡板驱动过程中的阻力变化,形成缓冲作用,减少产品的部件损坏,提升产品质量和延长产品寿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导风百叶,设于所述风道内,其中,所述导风壁的进口至所述中途的部位固定设置,所述导风百叶位于所述中途位置处。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风百叶,可以进一步利用导风百叶可以进行左右导风调节,其中,导风壁的进口至中途的部位固定设置,且导风百叶位于所述中途位置处,这样,既保证了导风百叶的导风性能,同时使得可变形壁的变形或摆动不会与导风百叶干涉,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包括蜗壳风道,所述蜗壳风道的导风壁包括蜗壳壁和蜗舌壁;所述蜗壳壁的中途至所述进口的部位与所述蜗舌壁的中途至所述进口的部位相对并且分别固定设置,所述蜗舌壁的所述中途至所述进口的部位构造有蜗舌;所述蜗壳壁的所述中途至所述出口的部位与所述蜗舌壁的所述中途至所述出口的部位相对并分别构造为所述可变形壁。

在本方案中,设置风道为蜗壳风道,且沿风向分为固定通道(蜗壳壁的中途至进口的部位与蜗舌壁的中途至进口的部位相对以合围限定出该固定通道)和活动通道(蜗壳壁的中途至出口的部位与蜗舌壁的中途至出口的部位相对以合围限定出该活动通道),其中,蜗舌形成在固定通道位置,这样可以保证蜗壳风道的导向效率,另外,通过蜗壳壁的可变形壁与蜗舌壁的可变形壁变形,这在实现调整导风方向和角度的同时,可以保证蜗壳风道内的气流平顺性好,降低风压和风量损失,并且可以拥有更大的导风范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连杆,所述蜗壳壁的所述中途至所述出口的部位所形成的所述可变形壁与所述蜗舌壁的所述中途至所述出口的部位所形成的所述可变形壁通过所述连杆相连,其中,所述蜗壳壁的所述中途至所述出口的部位所形成的所述可变形壁、所述蜗舌壁的所述中途至所述出口的部位所形成的所述可变形壁、所述连杆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

在本方案中,设置蜗舌壁的可变形壁与蜗壳壁的可变形壁之间通过连杆连接实现两者之间联动,这样,驱动装置对蜗舌壁的可变形壁、蜗壳壁的可变形壁和连杆这三者中的任意一者驱动时,即可实现对蜗舌壁的可变形壁、蜗壳壁的可变形壁同步驱动,这样则节省了驱动装置的数量,并且简化了产品的控制程序,且也更利于保证蜗舌壁的可变形壁与蜗壳壁的可变形壁之间的相对位置精确性,提升对送风方向和角度的调控精确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蜗壳壁的所述中途至所述出口的部位所形成的所述可变形壁上连接有遮挡件,且所述蜗舌壁的所述中途至所述出口的部位所形成的所述可变形壁上连接有遮挡件。

在本方案中,设置蜗舌壁的可变形壁和蜗壳壁的可变形壁上分别连接有遮挡件,这样,蜗舌壁的出风端与蜗壳壁的出风端之间的出口移动时,出口两侧的遮挡件通过一退一进进行调节,联动性好,可以良好地适应出口位置变化,更好地对出风口的未工作部位进行遮挡,提升了产品的外观性和防尘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底盘形成为所述机壳的一部分,所述蜗壳壁的所述中途至所述进口的部位及所述蜗舌壁的所述中途至所述进口的部位形成在所述底盘上。

在本方案中,底盘形成为机壳的一部分,设置蜗壳壁及蜗舌壁的固定部位形成在底盘上,这样,更利于保证整个风道与出风口之间的相对位置精确性,提升产品的出风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具有输出轴;齿轮齿条机构,与所述输出轴连接,并且与所述可变形壁连接或与所述可变形壁传动相连,所述齿轮齿条机构适配为在所述输出轴与所述可变形壁之间传动,以供所述输出轴驱动所述可变形壁移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齿轮齿条机构在驱动件与可变形壁之间传动,具有传动效率高、传动更平稳、传动比更精确等优点,从而可以更加精密化地控制可变形壁的运动,进而提升对送风方向和角度的调节精准性。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空调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空调器在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空调器在又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壁与遮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与连杆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机壳,110出风口,120回风口,130前面板,

200风道,210进口,220出口,230(a/b)导风壁,231(a/b)可变形壁,2311第一端,2312第二端,2313(a/b)固定部,2314(a/b)第一滑动部,232(a/b)固定壁,2321蜗舌,

300驱动装置,310驱动件,311输出轴,320齿轮齿条机构,321齿轮,322齿条,3221伸出杆,330盒体,331第一盖体,332第二盖体,340卡扣,

400(a/b)遮挡件,401第一段,402第二段,403柔性材料,410(a/b)第二滑动部,

500底盘,510(a/b/c)导向滑槽,550走管位,

600连杆,

710导风板,720导风百叶,

810换热器,820连接管,83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机壳100、风道200和驱动装置300。

具体地,机壳100设有出风口110,也即出风口110为空调出风口;风道200具有进口210、出口220及位于进口210与出口220之间的导风壁230(具体参见附图2中的导风壁230a和导风壁230b),出口220与出风口110连通,导风壁230的中途至出口220的部位设置为可变形壁231(具体参见附图2中的可变形壁231a和可变形壁231b),可变形壁231适配为能变形以使得导风方向改变;驱动装置300与可变形壁231连接(例如,驱动装置300与可变形壁231b的第一滑动部2314连接)或与可变形壁231传动相连(例如,驱动装置300与可变形壁231a的第一滑动部2314之间通过连杆600形成居中连接,使得驱动装置300与可变形壁231a之间经由连杆600传动实现传动相连),驱动装置300适配为驱动可变形壁231的局部运动使得可变形壁231变形。

值得说明的是,中途,其语意解释为起点到终点之间的任何地方,在本设计中,可将导风壁230位于进口210的一端与导风壁230位于出口220的一端相应理解为起点和终点,将导风壁230的中途相应理解为导风壁230上从导风壁230位于进口210的一端到导风壁230位于出口220的一端之间的任一位置,也即,导风壁230的中途位置并不特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在导风壁230的靠近出口220的一端到靠近进口210的一端之间灵活地选定具体的导风壁230的中途位置。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设置风道200的导风壁230中途至出口220的部位形成为具有变形能力的可变形壁231,通过驱动装置300驱动可变形壁231的局部运动,使得可变形壁231在驱动装置300的控制下发生变形,从而使得导风方向随着可变形壁231的变形相应改变,实现通过调整风道200以调节送风方向和角度,且本结构相比于利用导风板进行调节的方案而言,本结构在实现调节送风方向和角度的前提下,更利于保证调节过程中气流流通面积的均匀性,避免了风量巨大损失的不良影响,且可突破导风板存在的导风死角问题,可更容易地将送风方向和角度的调节范围拓展至0°~90°甚至大于90°,实现了在降低送风量损失的同时,极大地扩展了送风范围和角度。

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在制热工况下,控制可变形壁231朝后偏转,使可变形壁231末端部位大致向下延伸,以将气流向下引导,降低热风高度,促进房间温度均匀。

如图3所示,在常规工况下,如一般制热、一般热冷、除湿等工况,控制可变形壁231朝前延伸并靠下倾斜,实现朝前倾斜向下出风,出风更高效。

如图4所示,在制冷工况下,可控制可变形壁231朝前偏转,将气流向前引导,提升冷风高度和送风距离,促进房间温度均匀。

结合以上举例的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可见其送风范围和角度在纵向上可达90°甚至90°以上,极大地扩展了送风范围和角度,同时避免风量和风压过度损耗的问题。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采用导风壁230的中途至出口220的部位设置为可变形壁231的结构形式,而设计导风壁230整体为可变形壁231。例如,对于蜗壳风道,使其蜗壳壁整体为可变形壁231,及蜗舌壁整体为可变形壁231。

实施例1: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可变形壁231包括柔性壁,且柔性壁适配为能弯曲变形以使得导风方向改变。

其中,值得说明的是,柔性壁中所称的柔性也可以理解为挠性,其是相对于刚性而言的物理特性,旨在说明柔性壁具备在受力后能够挠曲变形的物理性质。

在本方案中,设计可变形壁231为在驱动装置300的驱动作用下能弯曲变形的柔性壁,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加工组装方便的优点,且驱动装置300仅需向柔性壁施力即可实现驱使柔性壁变形,作用方式也简单化,可以简化产品的结构和组成,降低产品成本。

可选地,柔性壁可例如为金属薄片、具有一定韧性塑料片(如橡胶片等)等。

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柔性壁大致呈朝前斜向上拱起的弯曲形状,可实现将风向下导流,使得气流保持向下的偏转力和惯性,实现向下送风。

如图3所示,柔性壁大致呈向前延伸并靠下倾斜的直线形状,实现朝前倾斜向下对气流直线导流,出风更高效。

如图4所示,柔性壁大致呈朝后斜向下拱起的弯曲形状,可实现将风向朝前向上导流,使得气流保持朝前斜向上的偏转力和惯性,实现向前远距离送风。

实施例2: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可变形壁231远离出口220的一端固定,其靠近出口220的一端为活动端,其中,可变形壁231靠近出口220的一端运动使得出口220在出风口110内移动。

更详细地,如图8和图9所示,可变形壁23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311和第二端2312,第一端2311为可变形壁231远离出口220的一端,第一端2311设有固定部2313,固定部2313用于与底盘500固定安装,固定部2313例如为带有通孔的凸耳,以供可变形壁231通过螺钉固定;第二端2312为可变形壁231靠近出口220的一端,且第二端2312形成为活动端,驱动装置300对可变形壁231驱动时,可变形壁231变形并绕固定部2313摆动,这时,活动端的位置相应变化,使得出口220的位置相应改变。

这样,除了使可变形壁231通过形状变化(如挠曲度变化)以改变可变形壁231的导流形态(如改变可变形壁231的弯曲方向以改变气流惯性力方向),从而改变出风方向和角度之外,还进一步使得出口220发生移动实现出风位置变化。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大送风方向和角度的调节范围,同时兼顾提升风道200内部气流的平顺性,且保证风道200流通面积的均匀性,减少风压和风量损失,例如,如图2所示,柔性壁大致呈朝前倾斜向上拱起的弯曲形状时,使得出口220相应靠后移动并朝向下方,这样,气流方向与出口220朝向相适性更好,出风阻力更小,风量损失更小,如图3所示,柔性壁大致呈向前延伸并靠下倾斜的直线形状时,使得出口220倾斜布置并正对柔性壁形成的流动空间,这样,气流方向与出口220朝向相适性更好,出风阻力更小,风量损失更小,如图4所示,柔性壁大致呈朝后斜向下拱起的弯曲形状时,使得出口220大致水平朝前,这样,气流方向与出口220朝向相适性更好,出风阻力更小,风量损失更小,如此,实现了减少风压和风量损失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出风位置发生改变以顺应可变形壁231的形状变化,这样可以减小可变形壁231的内部应力,降低可变形壁231损伤风险性。

实施例3: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还包括遮挡件400(具体参见附图2、图3、图4、图8和图9中的遮挡件400a和遮挡件400b),遮挡件400适配为避开出口220且遮挡出风口110未对应于出口220的区域,避免了出风口110未工作的部位进入灰尘,起到良好的防尘效果,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外观性。

其中,如图8和图9所示,遮挡件400与可变形壁231连接或与可变形壁231传动相连,可变形壁231靠近出口220的一端运动,联动遮挡件400,使得遮挡件400随出口220移动。通过使遮挡件400与可变形壁231连接,或者使二者之间通过传动部件或传动机构进行居中连接实现两者间传动相连,使得可变形壁231的出口220在出风口110内移动的过程中联动遮挡件400,这样,遮挡件400的位置随出口220位置自动适应和调整,既确保了出口220移动过程中不会受遮挡件400遮挡,保证出风效率,又省去了用户的调整操作,使用更加简单方便,同时也使得遮挡件400对出风口110未工作部位的遮挡更有效,防尘、美观效果更好。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还包括导向滑槽510(具体参见附图4中的导向滑槽510a和导向滑槽510b)。

以导向滑槽510a为例进行说明,可变形壁231a上设有第一滑动部2314a,第一滑动部2314a伸入导向滑槽510a内并沿导向滑槽510a滑动,使得可变形壁231a绕其远离出口220的一端摆动;遮挡件400a与第一滑动部2314a连接,并随第一滑动部2314a运动。

对于导向滑槽510b,结合可变形壁231b、第一滑动部2314b及遮挡件400b参照导向滑槽510a的内容进行相应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设置可变形壁231通过其第一滑动部2314滑动连接于导向滑槽510,并被导向滑槽510导向,这样,利用导向滑槽510的导向作用,可以提升可变形壁231的运动部位的运动精度,从而提升对可变形壁231形状的调节的精准性,进而提升对送风方向和角度的调节精准性,且可变形壁231以第一滑动部2314与导向滑槽510滑动连接,利用第一滑动部2314的刚性可以更好地维持可变形壁231与导向滑槽510之间的滑动连接可靠性,避免松脱,同时,又不影响可变形壁231的柔性特征,更好地维持可变形壁231的变形效果。

通过将遮挡件400与第一滑动部2314连接,使得遮挡件400的连接部位避开可变形壁231的变形部位,这样,既实现了使遮挡件400联动于可变形壁231,同时又更好地维持了可变形壁231的变形效果。

较佳地,第一滑动部2314为柱体,这样,第一滑动部2314的滑动摩擦小,提升滑动顺畅性。

实施例5:

如图4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遮挡件400上设有第二滑动部410(具体参见附图4中的第二滑动部410a和第二滑动部410b),使得遮挡件400滑动设置。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以第二滑动部410b为例进行说明,遮挡件400b上设有第二滑动部410b,第二滑动部410b伸入导向滑槽510b内并沿导向滑槽510b滑动。这样,遮挡件400b形成通过第一滑动部2314b和第二滑动部410b的至少两处滑动装配,既保证了遮挡件400b的滑动性,使得遮挡件400b能移动以更好地遮挡出风口110,又使得遮挡件400b装配稳定、不容易偏斜,保证产品可靠性。

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遮挡件400为可以伸缩或折叠的部件,例如设置遮挡件400为薄膜、波纹壁、伸缩百叶等,将遮挡件400的一端与可变形壁231连接或与可变形壁231传动相连,将遮挡件400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使得遮挡件400伸缩或折叠以适应出口220的位置变化。

较佳地,第二滑动部410为柱体,这样,第二滑动部410的滑动摩擦小,提升滑动顺畅性。

实施例6:

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遮挡件400为多段式结构,且多段式结构的相邻两段之间转动连接(如相邻两段之间铰接)或如图3、图8和图9所示,多段式结构的相邻两段之间通过柔性材料403(如可以被弯折的橡胶件等)相连。

通过设置遮挡件400为多段式结构,且相邻两段之间转动连接或通过柔性材料403相连,这样,遮挡件400大致形成为一个相邻两段之间可以相对摆动的链式结构,使得遮挡件400运动过程中,在导向滑槽510的导向作用下,遮挡件400可通过变形以保持适配于出风口110形状,从而使得产品的外观效果进一步提升,且遮挡件400为多段链式的结构由于可以折叠和展开,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空间结构需求,也更容易地在不同型号的空调产品中适用和推广,并且通过折叠或展开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卡滞问题,且降低遮挡件400受损风险性。

举例而言,如图3、图8和图9所示,遮挡件400a为两段式结构,具体包括第一段401、第二段402以及将第一段401与第二段402连接的柔性材料403,第一段401与第二段402通过柔性材料403可以实现相对转动以折叠或展开。第一段401远离第二段402的一端设有第二滑动部410a,第二段402远离第一段401的一端设有第一滑动部2314a,第一滑动部2314a滑动连接于导向滑槽510a,第二滑动部410a滑动连接于导向滑槽510c,其中,如图5所示,导向滑槽510a与导向滑槽510c可以为相对独立、互不连通的两个滑槽结构,当然,导向滑槽510a与导向滑槽510c也可以连通形成为同一滑槽结构。通过设置遮挡件400a为两段式结构,可以使得第一段401与第二段402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折叠以节省滑动空间,精简产品的尺寸。

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所列举的两段式结构,根据需求,也可设计遮挡件400为三段式、四段式甚多更多段的结构。

实施例7:

除上述实施例1至5中任一项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遮挡件400为一体式部件。这样的结构更加简单、装配也更加方便,可利于节约产品成本,且一体式部件的外观性好、防尘性好,可以更好地遮挡出风口110。

举例而言,遮挡件400包括一体式的挡板。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装配,且遮挡、防尘效果好的优点。

较佳地,挡板构造成凸弧形。可以更好地适配出风口110周围的弧形造型,提升产品的外观性,且凸弧形的挡板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可通过挡板变形以适应挡板驱动过程中的阻力变化,形成缓冲作用,减少产品的部件损坏,提升产品质量和延长产品寿命。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遮挡件400为一体式的薄膜、波纹壁等。

实施例8:

如图2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还包括导风百叶720,导风百叶720设于风道200内,其中,导风壁230的进口210至中途的部位(具体参见附图2中固定壁232a及固定壁232b)固定设置,导风百叶720位于中途位置处(中途位置可以参照附图2中所示的固定壁232a与可变形壁231a的结合部位,以及固定壁232b与可变形壁231b的结合部位进行理解)。利用导风百叶720可以进一步进行左右导风调节,其中,导风壁230的进口210至中途的部位固定设置,且导风百叶720位于所述中途位置处,这样,既保证了导风百叶720的导风性能,同时使得可变形壁231的变形或摆动不会与导风百叶720干涉,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

实施例9:

如图2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风道200包括蜗壳风道,蜗壳风道的导风壁230包括蜗壳壁和蜗舌壁;蜗壳壁的中途至进口210的部位与蜗舌壁的中途至进口210的部位相对并且分别固定设置,蜗舌壁的中途至进口210的部位构造有蜗舌2321;蜗壳壁的中途至出口220的部位与蜗舌壁的中途至出口220的部位相对并分别构造为可变形壁231。

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蜗壳壁可具体参见附图2中所示的导风壁230b进行理解,蜗壳壁的中途至进口210的部位具体可理解为固定壁232b,蜗壳壁的中途至出口220的部位具体可理解为可变形壁231b。

蜗舌壁可具体参见附图2中所示的导风壁230a进行理解,蜗舌壁的中途至进口210的部位具体可理解为固定壁232a,且固定壁232a上构造有蜗舌2321,蜗舌壁的中途至出口220的部位具体可理解为可变形壁231a。

其中,固定壁232a与固定壁232b相对并且分别固定设置,可变形壁231a的一端与固定壁232a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可变形壁231b的一端与固定壁232b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固定壁232a与固定壁232b远离可变形壁231a与可变形壁231b的一端限定出风道200的进口210,可变形壁231a的活动端与可变形壁231b的活动端限定出风道200的出口220,可变形壁231a与可变形壁231b相对并限定出形状和出口220位置可变的活动通道,或称弹性通道。

这样,风道200整体为蜗壳风道,且沿风向分为固定通道(固定壁232a与固定壁232b相对以合围限定出该固定通道)和活动通道(可变形壁231a与可变形壁231b相对以合围限定出该活动通道,或称弹性通道),其中,蜗舌2321形成在固定通道位置,这样可以保证蜗壳风道的导流高效性,另外,通过蜗壳壁的可变形壁231b与蜗舌壁的可变形壁231a变形,这在实现调整导风方向和角度的同时,可以保证蜗壳风道内的气流平顺性好,降低风压和风量损失,并且可以拥有更大的导风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10所示,空调器还包括连杆600,蜗壳壁的中途至出口220的部位所形成的可变形壁231b与蜗舌壁的中途至出口220的部位所形成的可变形壁231a通过连杆600相连,其中,可变形壁231b、可变形壁231a、连杆600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与驱动装置300相连。

这样,可变形壁231b与可变形壁231a之间通过连杆600连接实现两者之间联动,驱动装置300对可变形壁231b、可变形壁231a和连杆600这三者中的任意一者驱动时,即可实现对可变形壁231b与可变形壁231a同步驱动,这样则节省了驱动装置300的数量,并且简化了产品的控制程序,且也更利于保证蜗舌壁的可变形壁231与蜗壳壁的可变形壁231之间的相对位置精确性,提升对送风方向和角度的调控精确性。

较佳地,如图8和图9所示,蜗壳壁的中途至出口220的部位所形成的可变形壁231b上连接有遮挡件400b,且蜗舌壁的中途至出口220的部位所形成的可变形壁231a上连接有遮挡件400a。

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在制热模式下,使可变形壁231a与可变形壁231b将气流向下导流,并使出口220大致朝下,实现向下送风,此时,出口220靠近出风口110的下边缘,遮挡件400b较少地遮挡出风口110或者不遮挡出风口110,而遮挡件400a较多地遮挡出风口110;

由图2所示的状态,使得第一滑动部2314b沿导向滑槽510b向上滑动,第一滑动部2314a沿导向滑槽510a向上滑动,到达图3所示的状态,这时,出口220大致位于出风口110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的中间位置(值得说明的是,该中间位置并不绝对,可以略偏上一点,也可以略偏下一点),遮挡件400b和遮挡件400a对出风口110的遮挡面积相当,或相差不大;

由图3所示的状态,使得第一滑动部2314b继续沿导向滑槽510b向上滑动,第一滑动部2314a继续沿导向滑槽510a向上滑动,到达图4所示的状态,这时,出口220靠近出风口110的上边缘,遮挡件400a较少地遮挡出风口110或者不遮挡出风口110,而遮挡件400b较多地遮挡出风口110。

总体来讲,蜗舌壁的出风端与蜗壳壁的出风端之间的出口220移动时,出口220两侧的遮挡件400通过一退一进进行调节,联动性好,可以良好地适应出口220位置变化,更好地对出风口110的未工作部位进行遮挡,提升了产品的外观性和防尘性。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底盘500形成为机壳100的一部分,蜗壳壁的中途至进口210的部位及蜗舌壁的中途至进口210的部位形成在底盘500上。也即固定壁232a与固定壁232b形成在底盘500上,这样,更利于保证整个风道200与出风口110之间的相对位置精确性,提升产品的出风效果。

较佳地,固定壁232a与固定壁232b一体形成在底盘500上。

实施例10:

如图10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驱动装置300包括驱动件310和齿轮齿条机构320,驱动件310(具体例如电机)具有输出轴311;齿轮齿条机构320与输出轴311连接,并且与可变形壁231连接或与可变形壁231传动相连,齿轮齿条机构320适配为在所述输出轴311与所述可变形壁231之间传动,以供所述输出轴311驱动所述可变形壁231移动。利用齿轮齿条机构320在驱动件310与可变形壁231之间传动,具有传动效率高、传动更平稳、传动比更精确等优点,从而可以更加精密化地控制可变形壁231的运动,进而提升对送风方向和角度的调节精准性。

举例而言,如图10所示,齿轮齿条机构320包括齿轮321和齿条322,齿轮321与齿条322啮合,齿轮321与输出轴311连接并随输出轴311旋转,齿条322在齿轮321的带动下移动,齿条322上设有伸出杆3221,伸出杆3221与连杆600和/或第一滑动部2314b插接,使得齿条322移动的过程中带动连杆600和/或第一滑动部2314b移动,连杆600与第一滑动部2314b及第一滑动部2314a联动,从实现驱动件310运行时,带动可变形壁231a及可变形壁231b变形,以及带动遮挡件400a及遮挡件400b移动。

如图10和图11所示,驱动装置300还包括盒体330,盒体330包括第一盖体331和第二盖体332,齿轮321及齿条322位于第一盖体331与第二盖体332合围出的空间内,驱动件310为电机,电机位于盒体330外,且其输出轴311伸入盒体330内于齿轮321相连,使得驱动装置300形成为模块化结构,更方便于产品的装配。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盒体330上设有卡扣340,卡扣340与底盘500或面框卡接实现盒体330与底盘500或面框固定。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风机830,风机830具有风轮,风轮优选为贯流风轮。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具体包括:机壳100、风机830、风道200、换热器810、导风板710等。

如图2至图4所示,机壳100包括面框、底盘500、前面板130等,面框顶部设有回风口120,回风口120上部包含有滤网安装导槽,且机壳100还设有进风格栅等细节结构,底盘500下部与前面板130下部限定出出风口110,导风板710设在出风口110处用于控制出风口110开闭以及进一步导风,如图7所示,底盘500背部有冷媒管和水管等连接管820的走管位550,底盘500上形成有出风口110的风道区域。

更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底盘500包括有蜗壳壁的固定壁232b和蜗舌壁的固定壁232a围成的主风道区域,以及由弹性材料(可变形壁231a与可变形壁231b)组成的弹性风道区域,弹性风道区域的一端分别与蜗壳壁的固定壁232b和蜗舌壁的固定壁232a固定,另外一端为活动端,活动端通过第一滑动部2314a及第一滑动部2314b可沿着导向滑槽510a和导向滑槽510b滑动。风道200内设有导风百叶720,用于进行左右导风调节,优选地,导风百叶720位于主风道区域内或位于主风道区域与弹性风道区域的交界处,避免弹性风道区域变形过程中与导风百叶720干涉。

图10和图11为弹性风道区域的驱动装置300的结构示意图,驱动装置300包括齿轮齿条机构320,齿轮齿条机构320的齿条322上有与弹性风道区域的活动端安装位(如插孔)相匹配的伸出端(例如为伸出杆3221),伸出端上有同步驱动可变形壁231a与可变形壁231b的连杆600,弹性风道区域自身包含有弹性风道200安装位,具体例如可变形壁231a上的固定部2313a及可变形壁231b上的固定部2313b,固定部2313a及固定部2313b与底盘500连接,更具体地,固定部2313a与底盘500上的固定壁232a连接,固定部2313b与底盘500上的固定壁232b连接,可变形壁231a和可变形壁231b为柔性部件,可发生弧度弯曲,更优选其能发生弹性挠曲变形,另外,还包括遮挡件400a和遮挡件400b,遮挡件400为多段式刚性+柔性的链式连接板,如图8和图9所示,遮挡件400具体包括刚性的第一段401及第二段402以及将第一段401与第二段402连接的柔性材料403,以满足不同结构空间的需求,当然,遮挡件400也可采用刚性弧度板进行替换。

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柔性可变形风道,可实现0度到90度送风调节,且其中,采用可变形壁231a及可变形壁231b所限定出的通道形成渐变弧度过渡来引导吹风方向实现风向调节,改善传统空调通过导风板来调节送风方向所带来的风量衰减,提升空调器的性能和舒适体验,同时柔性风道包含有变形部(如可变形壁231a及可变形壁231b)和遮挡部(如遮挡件400a与遮挡件400b),且通过利用驱动装置300驱动弹性风道区域的活动端,并使得弹性风道区域的活动端沿着导向滑槽510a及导向滑槽510b滑动的同时,带动遮挡件400a与遮挡件400b一起滑动,也即遮挡件400a与遮挡件400b可以跟随柔性变形部一起滑动,保证出口220在扫风角度范围内的外观完整性,防止灰尘进入机体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