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粉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0986发布日期:2020-03-27 12:42阅读:8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粉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干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塑粉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休闲椅制造过程中,经常要对休闲椅支架进行表面喷涂,塑粉喷涂相对于油漆而言,具有成本低、不含溶剂、挥发性有机物为零、操作简单的优点,但是塑粉在受潮后,喷枪出粉会断断续续,不顺畅,漆膜出现缩孔现象,如果处理不良,会导致漆膜表面密密麻麻的的缩孔,漆膜收缩,涂层耐腐蚀性大大降低,因此在喷涂前需对其进行烘干处理,目前广泛使用的塑粉烘干装置包括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入料口和出料口的烘干通道,所述烘干通道上设置有回流循环管,所述回流循环管的一端与烘干通道前端的外侧壁连接,另一端与烘干通道后端的外侧壁连接,所述回流循环管上分别串联有抽风机和加热装置,所述回流循环管中设置有用于吸附热气中水汽的过滤吸附组件,所述入料口和出料口之间设置有塑粉输送带,这种烘干机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回流循环管对烘干通道中的空气反复加热提升温度,塑粉在通过输送带穿过烘干通道的过程中被热气加热达到烘干的目的,但是受潮的塑粉往往有结块的现象,单纯的对其加热可能会出现结块塑粉的中心处没有完全烘干,导致后续的喷涂过程中出现问题,降低了工作效率,由此有必要对其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烘干效果好、工作效率高的塑粉烘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塑粉烘干装置,包括两端分别设置有入料口和出料口的烘干通道,所述烘干通道上设置有回流循环管,所述回流循环管的一端与烘干通道前端的外侧壁连接,另一端与烘干通道后端的外侧壁连接,所述回流循环管上分别串联有抽风机和加热装置,所述回流循环管上设置有用于吸附热气中水汽的过滤吸附组件,所述入料口和出料口之间设置有塑粉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口上固定连接有向下倾斜的金属滑道,所述金属滑道远离入料口的一端延伸至塑粉输送带上表面的上方,所述金属滑道上表面远离入料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档杆,若干档杆沿金属滑道宽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列,所述金属滑道正上方设置有压碎组件,所述压碎组件包括气缸和气动杆,所述气缸与烘干通道内壁固定连接且竖直向下朝向金属滑道,所述气动杆的一端与气缸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金属滑道上表面相互配合的压板,所述压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竖直向下的圆头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烘干塑粉时,启动烘干装置,回流循环管上的抽风机与加热装置开始工作,待烘干通道温度上升后,将需要烘干处理的塑粉送进入料口,塑粉沿金属滑道下滑至档杆处,此时未结块的塑粉从档杆间隔处滑落至塑粉输送带上表面,而结块的塑粉则被档杆阻碍,气缸每间隔相同的时间启动一次,气缸启动后驱动气动杆下压,气动杆带动压板下压,固定连接在压板下表面的若干圆头杆在下压至金属滑道上表面后,将被挡杆阻碍的结块塑粉压碎,使其滑落至塑粉输送带上表面,塑粉输送带将塑粉输送至出料口,输送过程中塑粉被烘干通道的高温烘干,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档杆和压碎组件相互配合,解决了结块塑粉难以烘干的问题,减少了因塑粉潮湿导致喷涂质量底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流循环管包括第一循环管和第二循环管,所述第一循环管的一端与烘干通道前端的外侧壁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法兰,所述第二循环管的一端与烘干通道后端的外侧壁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法兰,所述过滤吸附组件包括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通过第三法兰和第一法兰配合与第一循环管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法兰和第二法兰配合与第二循环管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道中设置有彼此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填充有干燥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干燥剂使用寿命达到后,将通过法兰配合分别与第一循环管和第二循环管连接的连接管道卸下,拿出连接管道中的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将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的无效的干燥剂更换后,重新将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放回连接管道中,将连接管道一端的第三法兰与第一法兰对齐后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将连接管道另一端的第四法兰与第二法兰对齐后通过螺栓螺母固定,相对于现有技术,连接管道方便了干燥剂的填充与更换,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塑粉输送带横截面呈波浪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烘干过程中,相对于直线输送带,波浪形的输送带延长了输送路程,在输送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延长了塑粉在烘干通道中存在的时间,随之延长了塑粉的烘干时间,相对于现有技术,在相同的烘干时间下,波浪形的输送带减少了烘干通道需要的体积,提高了空间使用率,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场地成本。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塑粉输送带的两侧沿输送方向分别设置有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输送塑粉的过程中,挡板能减少塑粉掉落的现象,避免了塑粉因掉落而被浪费的现象,提高了塑粉使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塑粉输送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a方向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塑粉烘干装置,包括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入料口2和出料口3的烘干通道1,所述回流循环管的一端与烘干通道1前端的外侧壁连接,另一端与烘干通道1后端的外侧壁连接,所述回流循环管上分别串联有抽风机4和加热装置5,所述回流循环管上设置有用于吸附热气中水汽的过滤吸附组件,所述入料口2和出料口3之间设置有塑粉输送带15,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入料口2上固定连接有向下倾斜的金属滑道16,所述金属滑道16远离入料口的一端延伸至塑粉输送带15上表面的上方,所述金属滑道16上表面远离入料口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档杆17,若干档杆17沿金属滑道16宽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列,所述金属滑道16正上方设置有压碎组件,所述压碎组件包括气缸18和气动杆19,所述气缸18与烘干通道1内壁固定连接且竖直向下朝向金属滑道16,所述气动杆19的一端与气缸18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金属滑道16上表面相互配合的压板20,所述压板20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竖直向下的圆头杆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烘干塑粉时,启动烘干装置,回流循环管上的抽风机4与加热装置5开始工作,待烘干通道1温度上升后,将需要烘干处理的塑粉送进入料口2,塑粉沿金属滑道16下滑至档杆17处,此时未结块的塑粉从档杆17间隔处滑落至塑粉输送带15上表面,而结块的塑粉则被档杆17阻碍,气缸18每间隔相同的时间启动一次,气缸18启动后驱动气动杆19下压,气动杆19带动压板20下压,固定连接在压板20下表面的若干圆头杆21在下压至金属滑道16上表面后,将被档杆17阻碍的结块塑粉压碎,使其滑落至塑粉输送带15上表面,塑粉输送带15将塑粉输送至出料口,输送过程中塑粉被烘干通道1的高温烘干,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档杆和压碎组件相互配合,解决了结块塑粉难以烘干的问题,减少了因塑粉潮湿导致喷涂质量底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回流循环管包括第一循环管6和第二循环管7,所述第一循环管6的一端与烘干通道1前端的外侧壁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法兰10,所述第二循环管7的一端与烘干通道1后端的外侧壁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法兰8,所述过滤吸附组件包括连接管道14,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通过第三法兰9和第一法兰10配合与第一循环管6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法兰11和第二法兰8配合与第二循环管7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道14中设置有彼此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过滤网12和第二过滤网13,所述第一过滤网12和第二过滤网13之间填充有干燥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干燥剂使用寿命达到后,将通过法兰配合分别与第一循环管6和第二循环管7连接的连接管道14卸下,拿出连接管道14中的第一过滤网12和第二过滤网13,将第一过滤网12和第二过滤网13之间的无效的干燥剂更换后,重新将第一过滤网12和第二过滤网13放回连接管道14中,将连接管道14一端的第三法兰9与第一法兰10对齐后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将连接管道另一端的第四法兰11与第二法兰8对齐后通过螺栓螺母固定,相对于现有技术,连接管道方便了干燥剂的填充与更换,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塑粉输送带15横截面呈波浪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烘干过程中,相对于直线输送带,波浪形的输送带延长了输送路程,在输送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延长了塑粉在烘干通道1中存在的时间,随之延长了塑粉的烘干时间,相对于现有技术,在相同的烘干时间下,波浪形的输送带减少了烘干通道1需要的体积,提高了空间使用率,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场地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塑粉输送带15的两侧沿输送方向分别设置有挡板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输送塑粉的过程中,挡板22能减少塑粉掉落的现象,避免了塑粉因掉落而被浪费的现象,提高了塑粉使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