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81787发布日期:2020-06-05 20:07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加湿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湿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湿膜加湿方案是现阶段空调采用的主要加湿方案,其特点是将湿膜放置于水槽中,让湿膜吸水再让风吹过湿膜将水分散发到空气中提高空气中湿度。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湿膜加湿方案存在以下两个缺陷:第一,在季节处于冬天时或者室内温度很低时,当前采用的湿膜加湿方式吹出来的加湿气体温度很低,让人感觉很冷且很不舒服。第二,湿膜加湿量和湿膜的面积、风吹过湿膜的风速、湿膜温度有关,当湿膜温度比较低时,湿膜的加湿量会明显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可以对湿膜加热,提高加湿气体的温度,增大加湿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加湿组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组件,包括:加湿盘,所述加湿盘具有顶部开口的容水槽;和湿膜部件,所述湿膜部件与所述加湿盘相连,所述湿膜部件包括:湿膜,所述湿膜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容水槽内;和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湿膜上用于加热所述湿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湿组件,通过将加热件直接设置于湿膜上,不仅可以通过加热提高湿膜的温度,形成热风体验,还可以增大湿膜的加湿量,提高加湿效率和加湿效果。此外,还可以减少加热件的占用空间,提高加热件对湿膜的加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为加热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带包括:正极接头和负极接头,所述正极接头和所述负极接头分别连接在所述加热带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湿盘上设有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所述正极接头与所述正极接口插接,所述负极接头与所述负极接口插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接头和所述负极接头分别位于所述湿膜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正极接口和所述负极接口分别位于所述容水槽相对的两个侧壁的边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带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加热带间隔设置于所述湿膜上,多个所述加热带串联和/或并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膜组件通电时,多个所述加热带中的其中一个或多个适于通过所述加湿盘上的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与电源电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带包括:第一加热带、第二加热带、第三加热带,所述第一加热带、所述第二加热带和所述第三加热带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带位于所述湿膜的中部,所述第二加热带位于所述湿膜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加热带之间,所述第三加热带位于所述湿膜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一加热带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膜组件具有第一加热状态、第二加热状态和第三加热状态,在所述第一加热状态时所述第一加热带、所述第二加热带和所述第三加热带中的其中一个与电源电导通,在所述第二加热状态时,所述第一加热带、所述第二加热带和所述第三加热带中的其中两个与电源电导通,在所述第三加热状态时,所述第一加热带、所述第二加热带和所述第三加热带均与电源电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带与所述湿膜粘接连接或卡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膜部件与所述加湿盘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湿膜相对用于驱动气流穿过所述湿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湿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将加热件直接设置于湿膜上,不仅可以通过加热提高湿膜的温度,形成热风体验,还可以增大湿膜的加湿量,提高加湿效率和加湿效果。此外,还可以减少加热件的占用空间,提高加热件对湿膜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加湿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加湿组件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加湿组件左视图的示意图;

图4是具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控制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加湿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加湿组件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加湿组件左视图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所示的加湿组件的示意图;

图9是具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空调器的控制流程图。

附图标记:

加湿组件100,

加湿盘1,容水槽11,正极接口12,负极接口13,

湿膜部件2,湿膜支架21,第一支板211,第二支板212,顶板213,通孔214,

湿膜22,加热件23,加热丝23a,加热带23b,正极接头231,负极接头232,连接线路24,

水箱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组件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组件100,包括:加湿盘1和湿膜部件2。

具体地,加湿盘1具有顶部开口的容水槽11,容水槽11内可以盛放水;可以理解的是,加湿组件100还可以包括水箱3,水箱3与容水槽11相连通,水箱3用于向容水槽11内供水。

湿膜部件2与加湿盘1相连,湿膜部件2包括:湿膜22和加热件23,其中,湿膜22的一部分伸入容水槽11内,以便于使容水槽11内的水吸附至湿膜22上;加热件23设于湿膜22上用于加热湿膜22,也就是说,加热件固定于湿膜,用于直接加热湿膜。

当加热件23加热湿膜22时,加热件23可以通过加热提高湿膜22的温度,进而提高湿膜22上的水的温度,这样,当湿膜22上的水挥发时,其温度较高,由此,当气流流经湿膜22时,可以形成热的湿空气,形成热风体验。同时,由于加热件23提高了湿膜22的温度,由此,还可以增大湿膜22的加湿量,提高加湿效率和加湿效果。此外,本实施例通过直接将加热件23设于湿膜22上,使加热件23与湿膜22一体化,还可以减少加热件的占用空间,提高加热件23对湿膜22的加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组件100,通过将加热件23直接设置于湿膜22上,不仅可以通过加热提高湿膜22的温度,形成热风体验,还可以增大湿膜22的加湿量,提高加湿效率和加湿效果。此外,还可以减少加热件的占用空间,提高加热件23对湿膜22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湿组件100还可以包括风机,风机与湿膜22相对用于驱动气流穿过湿膜22。由此,可以提高湿膜22周围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增大加湿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湿膜部件2与加湿盘1可以可拆卸连接,由此,可以方便装拆湿膜部件2,方便更换湿膜部件2,提高装配效率。例如湿膜部件2与加湿盘1可以卡接或插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湿膜部件2可以包括湿膜支架21,湿膜支架21设于加湿盘1上;湿膜22固定于湿膜支架21上,由此,湿膜支架21可以起到固定湿膜22的效果,提高对湿膜22固定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湿膜支架21横跨于容水槽11的上方,湿膜支架21可以包括:第一支板211、第二支板212的顶板213,其中,第一支板211和第二支板212均沿竖向方向延伸,且第一支板211和第二支板212分别位于容水槽11相对的两侧,例如,第一支板211和第二支板212分别位于容水槽11的左侧和右侧,顶板213水平延伸,且顶板213的两端(例如图1中所述的顶板213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第一支板211的顶部和第二支板212的顶部相连,湿膜22位于第一支板211、第二支板212及顶板213之间。

换言之,第一支板211、第二支板212、顶板213和容水槽11的底壁之间限定出湿膜容纳腔,湿膜22可以设在该湿膜容纳腔内。例如,湿膜22的左侧壁可以固定于第一支板211上,湿膜22的右侧壁可以固定于第二支板212上,湿膜22的顶壁可以固定于顶板213上,湿膜22的下端可以向下延伸至伸入容水槽11内,即,湿膜22的下端没入容水槽11内盛放的水的液位以下。

其中,可选地,湿膜支架21可以与加湿盘1卡接。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板211、第二支板212和顶板213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通孔214。例如图2所示,顶板213上形成有多个通孔214,多个通孔214沿顶板213的厚度方向贯通顶板213,且多个通孔214沿顶板213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顶板213上的通孔214可以形成为矩形通孔214。又如图3所示,第一支板211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第一支板211的通孔214,且第一支板211上的通孔214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通孔214。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支板211、第二支板212或顶板213上设置通孔214,可以减少湿膜支架21对湿膜22周围流动的气流的阻挡作用,以保证湿膜22周围气流的快速流动,从而保证加湿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热件23可以包括用于与电源电连接的正极接头231和负极接头232,正极接头231和负极接头232分别连接在加热件23的两端,加湿盘1上设有正极接口12和负极接口13,正极接头231与正极接口12插接,负极接头232与负极接口13插接。进一步地,正极接头231和负极接头232分别位于湿膜22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正极接口12和负极接口13分别位于容水槽11相对的两个侧壁的边沿。由此,可以方便电连接加热件23与加湿盘1,提高装配效率。

这里,当加热件具有多个时,可以每个加热件均具有正极接头231和负极接头232,也可以多个加热件相互并联或串接后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正极接头231和一个负极接头232。其中,加热件23与加热件23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线路24相连以实现串联或并联。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热件23可以为加热带23b,加热件23也可以为加热丝23a,当然加热件还可以为其他可加热的结构。

下面参考图1-图4详细描述加热件23为加热带23b的具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件23可以为加热带23b。其中,加热带23b主要由电热材料和绝缘材料等组成,电热材料为镍铬合金带,具有发热快,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绝缘材料为多层无碱玻璃纤维,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和可靠的绝缘性能。且加热带23b结构柔软,使用时可直接缠绕在被加热部位的表面加热,它温度均匀、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进一步地,加热带23b可以包括:用于与电源电连接的正极接头231和负极接头232,正极接头231和负极接头232分别连接在加热带23b的两端。由此,可以方便加热带23b与电源电连接。这里,电源可以是指直接供电的电源,电源也可以是指电路板,只要能实现为加热带23b供电、使加热带23b发热加热湿膜22即可。

可选地,如图1所示,加湿盘1上可以设有正极接口12和负极接口13,正极接头231与正极接口12插接,负极接头232与负极接口13插接。也就是说,加热带23b的正极接头231可以与加湿盘1上的正极接口12插接,以实现电连接,加热带23b的负极接头232可以与加湿盘1上的负极接口13插接,以实现电连接,从而实现加热带23b与电源之间电导通。由此,可以提高装配效率。

具体地,如图1所示,正极接头231和负极接头232可以分别位于湿膜22的沿长度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两端,正极接口12和负极接口13分别位于容水槽11相对的两个侧壁的边沿。这样,当湿膜部件2横跨于容水槽11上时,正极接头231和与正极接口12相对,负极接头232可以与负极接口13相对,方便实现插接。

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加热带23b可以包括多个,多个加热带23b间隔设置于湿膜22上。这里,加热带23b设置于湿膜22上,不仅限于加热带23b设于湿膜22的外侧表面上,加热带23b还可以插入湿膜22内部。其中,多个加热带23b可以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于湿膜22上,多个加热带23b也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与湿膜22上,多个加热带23b还可以沿湿膜的厚度方向(例如图2中所示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加热带23b还可以沿倾斜方向间隔设置。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多个加热带23b还可以纵横交错设置于湿膜22上。

进一步地,当加热带23b包括多个时,多个加热带23b可以串联,多个加热带23b也可以并联,当然,多个加热带23b中也可以部分串联且部分并联。其中,加热带23b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线路24(例如连接导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湿膜部件2通电时,多个加热带23b中的其中一个或多个适于通过加湿盘1上的正极接口12和负极接口13与电源电导通。也就是说,当湿膜部件通电时,可以仅一个加热带23b与电源电导通,此时仅一个加热带23b电加热湿膜22;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热带23b与电源电导通,此时,通电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热带23b对湿膜22进行电加热;还可以所有的加热带23b均与电源导通,此时所有的加热带23b均可以对湿膜22加热。

换言之,加湿组件100可以包括控制件,控制件与多个加热带23b相连,控制件用于控制多个加热带23b中的至少一个与电源导通。由此,当不同数量的加热带23b与电源导通时,加湿组件100的加热功率不同,从而可以实现在不同档位的加热模式之间切换,满足用户的各种加热需求。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加热带23b可以包括:第一加热带23b、第二加热带23b、第三加热带23b,第一加热带23b、第二加热带23b和第三加热带23b均沿水平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一加热带23b、第二加热带23b和第三加热带23b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加热带23b位于湿膜22沿上下方向的中部,第二加热带23b位于湿膜22的上端面与第一加热带23b之间,第三加热带23b位于湿膜22的下端面与第一加热带23b之间。这样,第一加热带23b可以加热湿膜22的中部位置,第二加热带23b可以加热湿膜22的上部,第三加热带23b可以加热湿膜22的下部,使得湿膜22在高度方向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均有加热带23b用于加热,提高湿膜22受热的均匀性。

例如,第一加热带23b为湿膜22在上下方向的二分之一的高度位置,第二加热带23b位于湿膜22在上下方向的四分之三的高度位置,第三加热带23b位于湿膜22在上下方向的四分之一的高度位置,由此,通过设置第一至第三加热带23b可以均匀地加热湿膜22在高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提高湿膜22受热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组件100具有控制件,控制件可以控制湿膜部件2在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状态、第三加热状态之间可以切换。具体地,湿膜部件2通电时具有第一加热状态、第二加热状态和第三加热状态,在第一加热状态时第一加热带23b、第二加热带23b和第三加热带23b中的其中一个与电源电导通,在第二加热状态时,第一加热带23b、第二加热带23b和第三加热带23b中的其中两个与电源电导通,在第三加热状态时,第一加热带23b、第二加热带23b和第三加热带23b均与电源电导通。这样,在不同加热状态时,有不同数量的加热带23b通电加热湿膜22,即实现不同的加热功率。由此,可以实现在不同档位的加热模式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带23b与湿膜22可以粘接连接,例如加热带23b可以通过点胶粘接于湿膜22上。当然,加热带23b与湿膜22也可以卡接连接。由此,可以提高加热带23b与湿膜22之间的装配效率。

下面参考附图5-图9详细描述加热件23为加热丝23a的具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加热件23可以为加热丝23a,其中,加热丝23a具有耐热温度较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具体地,加热丝23a可以包括:用于与电源电连接的正极接头231和负极接头232,正极接头231和负极接头232分别连接在加热丝23a的两端。由此,可以方便加热丝23a与电源电连接。进一步地,加湿盘1上设有正极接口12和负极接口13,正极接头231与正极接口12插接,负极接头232与负极接口13插接。也就是说,加热丝23a的正极接头231可以与加湿盘1上的正极接口12插接,以实现电连接,加热丝23a的负极接头232可以与加湿盘1上的负极接口13插接,以实现电连接,从而实现加热丝23a与电源之间电导通。由此,可以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5所示,正极接头231和负极接头232可以分别位于湿膜22的沿长度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两端,正极接口12和负极接口13分别位于容水槽11相对的两个侧壁的边沿。这样,当湿膜部件2横跨于容水槽11上时,正极接头231与正极接口12相对,负极接头232可以与负极接口13相对,方便实现插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丝23a可以在湿膜22上迂回延伸。例如,加热丝23a可以在湿膜22上迂回延伸并形成多个依次相连的u形连接段。这里,加热丝23a可以在湿膜22的表面迂回延伸,加热丝23a也可以在湿膜22的内部迂回延伸,加热丝23a还可以在湿膜22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之间迂回延伸。也就是说,加热丝23a可以在湿膜22的长度方向、高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延伸,当然,加热丝还可以沿倾斜的方向迂回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加热丝23a可以包括多个,多个加热丝23a间隔设置于湿膜22上。这里,加热丝23a设置于湿膜22上,不仅限于加热丝23a设于湿膜22的外侧表面上,加热丝23a还可以插入湿膜22内部。其中,多个加热丝23a可以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于湿膜22上,多个加热丝23a也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于湿膜22上,多个加热丝23a还可以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于湿膜22上,多个加热丝23a还可以沿倾斜方向间隔设置。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多个加热丝23a还可以纵横交错设置于湿膜22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丝23a具有第一加热功率、第二加热功率和最大加热功率,且第一加热功率为最大加热功率的30%,第二加热功率为最大加热功率的60%。换言之,加热丝23a具有第一加热状态、第二加热状态和第三加热状态,加热丝23a在第一加热状态时加热丝23a的实际功率为最大加热功率的30%,加热丝23a在第二加热状态时加热丝23a的实际功率为最大加热功率的60%,加热丝23a在第三加热状态时加热丝23a的实际功率等于最大加热功率。也就是说,加热丝23a可以以最大加热功率的30%加热湿膜22,加热丝23a也可以以最大加热功率的60%加热湿膜22,加热丝23a还可以以最大加热功率加热湿膜22。由此,可以实现在不同档位的加热模式之间切换。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加热丝23a还可以以最大加热功率的10%、20%、40%、50%、70%、80%或90%加热湿膜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丝23a与湿膜22可以粘接连接,例如加热丝23a可以通过点胶粘接于湿膜22上。当然,加热丝23a与湿膜22也可以卡接连接。由此,可以提高加热丝23a与湿膜22之间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用于空调器的加湿组件100,所述加湿组件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组件100,不仅可以通过加热提高湿膜22的温度,形成热风体验,还可以增大湿膜22的加湿量,提高加湿效率和加湿效果。此外,还可以减少湿膜22组件的占用空间,提高加热件23对湿膜22的加热效率。

下面将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两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加湿组件100包括:湿膜22和3条加热带23b,三条加热带23b分别与湿膜22相连并横放在湿膜22四分之一的位置,如图2所示,三条加热带23b之间采用串联的方式连接,如图2所示,在容水槽11两端设置有两电极接口,分别与两端的加热带23b通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将加湿组件100的加热带23b与加湿膜22做成一体化结构,加热带23b与湿膜22方向做为一致,加热带23b与加热带23b之间采用串联的方式连接,并在容水槽11两端做两个正负电极连接口,当湿膜22从上方插入水槽时两端的电路接口刚好插到水槽两端的正负电极接口,电路连接简单方便。当从风轮吹出来的风经过加热带23b加热过后的湿膜22之后,再吹到室内,同时用户可以自行控制需要加热湿膜22与否,以及需要调节的加热强度。

如图4所示为湿膜22加湿控制流程图,首先整机开启湿膜22加湿功能,用户自行判断加湿温度是否过低,如果过低,则选择开启湿膜22加湿功能,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调节不同档位,一档为一条发热带启动发热,二档为两条发热带启动发热,三档为三条发热带启动发热,为不同用户带来不同的加热热风体验,如果用户感觉加湿温度不低,则关闭湿膜22加热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让空调加湿有了热风,并且可调节不同的档位;将加热装置和湿膜22做成了一体化,解决了部分空调没有空间放不下其它额外的加热结构;经过加热带23b加热之后湿膜22温度升高,加湿量提高;加热带23b线路与空调电路连接采用插入的形式,易拆装。

实施例二,

如图5-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实施例一中加热件23为加热带23b,而本实施例二中加热件23为加热丝23a。

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加湿组件100包括:湿膜22和加热丝23a,加热丝23a穿插在湿膜22材料上,然后加热丝23a两端分别与水槽两端的正负电极通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将加湿组件100的加热丝23a与加湿膜22做成一体化结构,并在水槽两端做两个正负电极连接口,当湿膜22从上方插入水槽时两端的电路接口刚好插到水槽两端的正负电极接口,电路连接简单方便。当从风轮吹出来的风经过加热带23b加热过后的湿膜22之后,再吹到室内,同时用户可以自行控制需要加热湿膜22与否,以及需要调节的加热强度。

如图9所示为湿膜22加湿控制流程图,首先整机开启湿膜22加湿功能,用户自行判断加湿温度是否过低,如果过低,则选择开启湿膜22加湿功能,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调节不同档位,一档为加热丝23a的30%功率运行,二档为加热丝23a的60%功率运行,三档为加热丝23a的100%运行,为不同用户带来不同的加热热风体验,如果用户感觉加湿温度不低,则关闭湿膜22加热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