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风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99371发布日期:2020-07-24 16:50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扫风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扫风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大多数自动左右扫风依然采用将扫风叶片通过卡扣装在蜗舌上,驱动电机布置在底壳出风口下部,由其驱动一个主动扫风叶片,主动扫风叶片通过连杆机构再带动其他从动扫风叶片一起实现左右扫风,但是这种左右扫风机构不仅驱动电机的布局位置使的底壳结构复杂,风道开口,出模难度大,且影响了连接管布局的空间,结构复杂不精简;同时主动扫风叶片根部与扫风电机直接相连,通过扫风叶片带动连杆,拉动其余叶片,因扫风叶片较大,力臂长,受力点集中在叶片根部,使主动扫风叶片根部易断掉,使整机出现左右扫风功能瘫痪,会导致售后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扫风组件,该扫风组件不仅能够简化扫风机构结构,提高生产装配效率,同时还提升了左右扫风的可靠性,保证了扫风组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扫风组件,包括有驱动装置、螺旋传动装置、蜗舌和多个叶片组件,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蜗舌的一端,所述叶片组件固定于所述蜗舌上且与所述蜗舌呈一体成型,所述螺旋传动装置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叶片组件上且带动所述叶片组件左右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传动装置包括有转动杆套和螺旋传动杆,所述螺旋传动杆的一端位于所述转动杆套内且能够从所述转动杆套内旋进旋出。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杆套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驱动装置输出端的连接槽,另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螺旋传动杆的螺纹槽,所述转动杆套的外周壁上还开设有与所述连接槽连通的螺钉孔,所述螺钉孔内设置有用于固定驱动装置输出端的螺钉。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传动杆包括有转动杆和移动杆,所述转动杆固定于所述移动杆的一端,所述移动杆下端开设有多个限位卡槽,所述移动杆通过限位卡槽固定于所述叶片组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杆包括有螺纹连杆和无螺纹连杆,所述无螺纹连杆远离所述移动杆固定于所述螺纹连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槽的长度大于所述驱动装置输出端的长度,所述无螺纹连杆位于所述连接槽内且能够相对与所述连接槽左右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连杆上下两端还设置有防侧滑面,所述防侧滑面与所述无螺纹连杆的上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组件包括有叶片悬臂、叶片转轴和扫风叶片,所述扫风叶片通过叶片转轴活动连接于所述叶片悬臂上且能够相对于叶片悬臂左右摆动,所述叶片悬臂固定于所述所述蜗舌上且与所述蜗舌呈一体成型,所述扫风叶片上还设置有与所述传动杆连接的连杆卡轴。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与传动杆与扫风叶片的受力点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扫风叶片的左侧或右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包括有底壳组件和上述的扫风组件,所述扫风组件固定于所述底壳组件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叶片组件与蜗舌为一体成型设置,使得扫风组件的结构得以简化,进而能够大幅降低扫风组件的出模难度,提高生产装配效率,同时通过驱动装置和螺旋传动装置的配合,使得扫风组件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由螺旋传动装置将驱动装置的动能螺旋传递到叶片组件上,通过螺旋传动装置带动叶片组件实现左右扫风功能,避免了扫风组件根部与驱动直接相连时所产生的不稳定性和售后质量问题,能够有效保证扫风组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扫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驱动装置和螺旋传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动杆套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螺旋传动杆的端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蜗舌和叶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包括有:驱动装置1、输出端11、螺旋传动装置2、转动杆套21、连接槽211、螺纹槽212、螺钉孔213、螺钉214、螺旋传动杆22、转动杆221、螺纹连杆2211、无螺纹连杆2212、防侧滑面2213、移动杆222、限位卡槽223、蜗舌3、叶片组件4、叶片悬臂41、叶片转轴42、扫风叶片43、连杆卡轴44、底壳组件5。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扫风组件,包括有驱动装置1、螺旋传动装置2、蜗舌3和多个叶片组件4,驱动装置1为电机,驱动装置1位于蜗舌3的左端,叶片组件4固定于蜗舌3上且与蜗舌3呈注塑一体成型,螺旋传动装置2的一端与驱动装置1的输出端11固定连接,输出端11呈圆角矩形设置,另一端固定于叶片组件4上且带动叶片组件4左右移动,由于叶片组件4与蜗舌3为一体成型设置,使得扫风组件的结构得以简化,进而能够大幅降低扫风组件的出模难度,提高生产装配效率,同时通过驱动装置1和螺旋传动装置2的配合,使得扫风组件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由螺旋传动装置2将驱动装置1的动能螺旋传递到叶片组件4上,通过螺旋传动装置1带动叶片组件4实现左右扫风功能,避免了叶片组件4根部与驱动直接相连时所产生的不稳定性和售后质量问题,能够有效保证扫风组件的可靠性。

在优选实施例中,螺旋传动装置2包括有转动杆套21和螺旋传动杆22,螺旋传动杆22的一端位于转动杆套21内且能够从转动杆221套21内旋进旋出,通过转动杆套21将驱动装置1的输出端11与螺旋传动杆22连接在一起,使得旋转套杆21与驱动装置1之间的螺旋运动转化为螺旋传动杆22的直线位移,进而实现了叶片组件4的左右移动。

在优选实施例中,转动杆套21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驱动装置1输出端11的连接槽211,另一端开设有用于连接螺旋传动杆22的螺纹槽212,转动杆套21的外周壁上还开设有与连接槽211连通的螺钉孔213,螺钉孔213内设置有用于固定驱动装置1输出端11的螺钉214,不仅能够有效的将驱动装置1上的动能传递到连接螺旋传动杆22上,同时还能稳定的连接驱动装置1和螺旋传动杆22。

在优选实施例中,螺旋传动杆22包括有转动杆221和移动杆222,转动杆221固定于移动杆222的一端,移动杆222下端开设有多个限位卡槽223,移动杆通过限位卡槽223固定于叶片组件4上,能够有效的带动叶片组件4左右移动。

在优选实施例中,转动杆221包括有螺纹连杆2211和无螺纹连杆2212,无螺纹连杆2212远离移动杆222固定于螺纹连杆上2211,不仅可以为转动杆套21的安装进行导向,同时还能保证螺旋传动杆22能有一个有效支撑,提高可靠性。

在优选实施例中,连接槽211的长度大于驱动装置1输出端11的长度,无螺纹连杆2212位于连接槽211内且能够相对与连接槽211左右移动,无螺纹连杆2212呈圆角矩形设置,无螺纹连杆2212与输出端11的形状一致,可以通过连接槽211对螺旋传动杆22起到定位与导向作用。

在优选实施例中,螺纹连杆2211上下两端还设置有防侧滑面2213,防侧滑面与无螺纹连杆2212的上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有效避免螺旋传动杆22运行中旋转。

在优选实施例中,叶片组件4包括有叶片悬臂41、叶片转轴42和扫风叶片43,扫风叶片43通过叶片转轴42活动连接于叶片悬臂41上且能够相对于叶片悬臂41左右摆动,叶片悬臂41固定于蜗舌3上且与蜗舌3呈一体成型,扫风叶片43上还设置有与移动杆222连接的连杆卡轴44,可以使得扫风叶片44在左右运动时绕着叶片转轴42做摆动,起到对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左右导向流动作用,进而到达控制出风气流向左或向右或者居中吹出的效果即形成了左右扫风。

在优选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与传动杆与扫风叶片43的受力点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驱动装置1位于扫风叶片43的左侧,由于其受力在一条水平线上,其机械能的传递效率较曲柄连杆机构或复合齿轮驱动高,结构简单,装配效率高,空间利用率大,而且不会存在传统的扫风叶片43受力点与受力方向存在力矩发生断裂的现象;同时其结构较前述其他发明专利精简,且不会存在电气安全隐患(布局在出风框下侧常由于凝露问题出现电气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中扫风组件的实际生产装配步骤如下:首先将蜗舌3和多个叶片组件4一体成型注塑;然后通过限位卡槽223将螺旋传动杆22的移动杆222端卡接于叶片组件4上的连杆卡轴44的上,使得螺旋传动杆22和叶片组件4预装在一起;接下来再将其装配在底壳组件6的出风口上沿组成;之后将转动杆套21的螺纹槽212套入螺旋传动杆22伸出底壳组件6的出风口左侧的转动杆221上,驱出装置1的输出端11插入转动杆套21中的连接槽211内,最后再打入一颗螺钉214将驱出装置1的输出端11与转动杆套21固定死。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有底壳组件及上述的扫风组件,扫风组件固定于底壳组件5内,该空调组件适用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叶片组件与蜗舌为一体成型设置,使得扫风组件的结构得以简化,进而能够大幅降低扫风组件的出模难度,提高生产装配效率,同时通过驱动装置和螺旋传动装置的配合,使得扫风组件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由螺旋传动装置将驱动装置的动能螺旋传递到叶片组件上,通过螺旋传动装置带动叶片组件实现左右扫风功能,避免了扫风组件根部与驱动直接相连时所产生的不稳定性和售后质量问题,能够有效保证扫风组件的可靠性。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