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除湿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一种除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5986发布日期:2020-06-02 20:24阅读:7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除湿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一种除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效除湿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一种除湿器。



背景技术:

潮湿的环境会不利于人们的活动,也不利于设备仪器的存放和使用,而除湿机可以起到干燥空气的作用,使人们或设备活动工作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中。

现在的除湿机包括一个降温到露点以下,凝结成水,再通过升温成正常空气的过程。而为了更好的凝水,在凝水之间还往往会附有一个预降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降温的空气被升温,而设备还需要对空气进行预降温,这个过程产生大量的能源浪费。亟需出现一种能耗比更优秀的的高效除湿结构。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5860222u,实用新型的名称为一种冷冻干燥除湿机,该申请案公开了了一种冷冻干燥除湿机,包括:预冷器,设置于所述冷冻干燥除湿机的端口,用于对吸入所述冷冻干燥除湿机的空气进行预冷处理;降温部,与所述预冷器相连,用以进行空气降温;除湿部,与所述降温部相连,用以进行空气干燥除湿。它的预冷部和降温部是连接在一起,由降温部进行预冷,但是这种形式的预冷造成了一定的能源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在的除湿结构直接利用蒸发器对空气进行预冷,造成能源浪费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效除湿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一种除湿器,它能循环利用冷气,利用冷气本身进行冷却,提高了能耗比。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除湿结构,一端连接有进风口,包括第一显热交换器、第二显热交换器、用于降温的蒸发器以及用于升温的冷凝器,所述第一显热交换器和第二显热交换器均具有相互交错、且互不导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进风口包括主进风口和副进风口,主进风口连通有主路气流通道,所述主路气流通道通过第二显热交换器的第二通道、蒸发器、第一显热交换器的第二通道以及冷凝器,副进风风口连通有旁路气流通道,所述旁路气流通道通过第一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第一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以及冷凝器。

蒸发器表面积较冷凝器小。主进风口比副进风口面积大,因此进风量也更大。副进风口的空气进入第一显热交换器。与从蒸发器中被降温的主路气流通道的空气经过显热交换器交换热量的旁路气流通道被降温,此时旁路气流通道温度下降,主路气流通道的空气温度上升,旁路气流通道的空气达到了临界露点温度,凝结了凝结水。凝结水沿着纵向的显热交换器外壁滴落;旁路气流通道中的冷空气进入到第二显热交换器,沿着第一通道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主路气流通道的空气通过第二通道,二者通过显热交换器换热,旁路气流通道升温,而主路气流通道降温,进行了预降温;预降温的主路气流经过蒸发器进一步的降温后转化为干燥的冷空气,并依次通过第一显热交换器和冷凝器两次升温成为常温气体。旁路气流通过第二显热交换器后再次进入第一显热交换器和冷凝器进行二次升温,这个过程中,首次进入第一显热交换器的中路气流完成了预冷。在这个过程中,旁路和主路的气体均通过预冷和凝结、二次加热,提高了系统能效比,冷冻系统的显热负荷大幅提高,冷凝水大量产生。

作为优选,旁路气流通道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第三风道,副进风封口经第一风道连通第一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第一显热交换器经第二风道连通第二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第二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远离第二风道一端经第三风道连通冷凝器。通过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使得旁路气流在第二次到达第一显热交换器之前均不会与主路气流汇合,使得不会有气体进入后未除湿便排除,提供单位进风量的除湿能力。

作为优选,第一显热交换器和第二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比第二通道长。显热交换器为截面呈长方形的柱体,第二通道中通过的主路气流单位流通量比第一通道中的旁路气流要大,更短的第二通道意味着第二通道更粗,流速更慢,那么相应的,可以更充分的对第一通道中的气体进行变温。该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余热。

作为优选,第一通道纵向设置。纵向设置的第一通道便于旁路气流通道凝结的凝结水沿着第一通道的侧壁滴落,而不至于集聚在某处无法排出。

作为优选,一种采用该结构的除湿器。所述除湿器采用该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除湿器上设有用于进风的风机。风机设置在出风口处,抽气形成负压,从进风口中进风。

作为优选,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连通有压缩机。压缩机对蒸发器和冷凝器搬运热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旁通气流的增加增大了原有除湿系统冷凝风量,从而降低了系统冷凝温度,提高了系统能效比;(2)主路气流由于在进入蒸发器前已被冷却降温,从而使进入蒸发器的空气温度饱和度更高,实现冷冻系统的显热负荷大幅提高,冷凝水大量产生;(3)气体循环利用,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第一显热交换器1,第二显热交换器2,蒸发器3,冷凝器4,第一通道5,第二通道6,主进风口7,主路气流通道8,副进风口9,旁路气流通道10,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第三风道13,风机14,压缩机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

一种高效除湿结构,如图1所示,一端连接有进风口,包括第一显热交换器1、第二显热交换器2、用于降温的蒸发器3以及用于升温的冷凝器4,所述第一显热交换器1和第二显热交换器2均具有相互交错、且互不导通的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第一通道5纵向设置。纵向设置的第一通道5便于旁路气流通道10凝结的凝结水沿着第一通道5的侧壁滴落,而不至于集聚在某处无法排出。第一显热交换器1和第二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通道5比第二通道6长。显热交换器为截面呈长方形的柱体,第二通道6中通过的主路气流单位流通量比第一通道5中的旁路气流要大,更短的第二通道6意味着第二通道6更粗,流速更慢,那么相应的,可以更充分的对第一通道5中的气体进行变温。该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余热。进风口包括主进风口7和副进风口9,主进风口7连通有主路气流通道8,所述主路气流通道8通过第二显热交换器2的第二通道6、蒸发器3、第一显热交换器1的第二通道6以及冷凝器4,副进风风口连通有旁路气流通道10,所述旁路气流通道10通过第一显热交换器1的第一通道5、第一显热交换器1的第一通道5以及冷凝器4。旁路气流通道10包括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以及第三风道13,副进风封口经第一风道11连通第一显热交换器1的第一通道5,第一显热交换器1经第二风道12连通第二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通道5,第二显热交换器2的第一通道5远离第二风道12一端经第三风道13连通冷凝器4。通过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5使得旁路气流在第二次到达第一显热交换器1之前均不会与主路气流汇合,使得不会有气体进入后未除湿便排除,提供单位进风量的除湿能力。显热交换器为复数层结构,相邻层之间采用热阻的导热板连接,所述层内具有相交错的隔板形成的通道。

蒸发器3表面积较冷凝器4小。主进风口7比副进风口9面积大,因此进风量也更大。副进风口9的空气进入第一显热交换器1。与从蒸发器3中被降温的主路气流通道8的空气经过显热交换器交换热量的旁路气流通道10被降温,此时旁路气流通道10温度下降,主路气流通道8的空气温度上升,旁路气流通道10的空气达到了临界露点温度,凝结了凝结水。凝结水沿着纵向的显热交换器外壁滴落;旁路气流通道10中的冷空气进入到第二显热交换器2,沿着第一通道5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主路气流通道8的空气通过第二通道6,二者通过显热交换器换热,旁路气流通道10升温,而主路气流通道8降温,进行了预降温;预降温的主路气流经过蒸发器3进一步的降温后转化为干燥的冷空气,并依次通过第一显热交换器1和冷凝器4两次升温成为常温气体。旁路气流通过第二显热交换器2后再次进入第一显热交换器1和冷凝器4进行二次升温,这个过程中,首次进入第一显热交换器1的中路气流完成了预冷。在这个过程中,旁路和主路的气体均通过预冷和凝结、二次加热,提高了系统能效比,冷冻系统的显热负荷大幅提高,冷凝水大量产生。

一种采用该结构的除湿器。所述除湿器采用该结构。所述除湿器上设有用于进风的风机14。风机14设置在出风口处,抽气形成负压,从进风口中进风。所述蒸发器3和冷凝器4连通有压缩机15。压缩机15对蒸发器3和冷凝器4搬运热量。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