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风装置、空调外机侧板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5940发布日期:2020-05-15 17:2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风装置、空调外机侧板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装置、空调外机侧板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外机侧板直接影响空调的进气情况,进而影响空调风冷换热。现在的空调外机侧板在保证强度许可的情况下,在板上设孔让气流通过,气流进气方向基本垂直于侧板。叶轮会先通过做功让流经侧板的气流改变方向,再进行旋转运动,这会使轴流风机效率降低,由此增加空调能耗,降低空调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空调外机侧板上设置的进风装置无法改变进气方向,进而增加叶轮做功,增加空调能耗。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装置,适于改变进风口结构处进气气流的角度,所述导风装置包括:

固定板,适于与所述进风口结构连接;

第一移动板,与所述固定板活动连接;

转动板,与所述第一移动板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导风装置的长度和角度均可以调节,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移动板和/或转动板,改变进气气流的移动距离和/或方向,减少叶轮为改变气流方向而对进气气流做功,降低空调能耗,同时还能够减轻进气气流的紊乱程度,起到降噪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移动板匹配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移动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移动板适于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沿平行于所述气流经过所述固定板的方向移动。

如此,不仅能够实现第一移动板相对固定板的滑动,且第一移动板的上表面可以接近齐平于固定板的上表面,气流经过固定板和第一移动板时仅有较小的波动,降低进气气流的紊乱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壁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移动板上设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适于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滑动。

如此,第一移动板可以在第一容纳槽内平直滑动,防止第一移动板相对固定板移动时出现偏移。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容纳槽导通的第一固定孔。

如此,便于通过其他部件固定第一移动板与固定板之间的相对位置,提高固定板与第一移动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移动板上设有转轴,所述转动板上设有与所述转轴匹配的轴孔,或者,所述转动板上设有转轴,所述第一移动板上设有与所述转轴匹配的轴孔。

如此,实现第一移动板与转动板之间的转动连接,以便于改变转动板与第一移动板之间的相对角度,且轴与轴孔的配合方式,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移动板上设置所述转轴时,所述转动板上设置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内设置贯通的所述轴孔,所述转轴适于在所述轴孔内旋转。

连接柱的设置,使得转轴长度方向上均位于轴孔内,增大转轴与轴孔之间的配合长度,提高转动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通过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移动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移动板的长度,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移动板之间形成间隙,且所述间隙的长度与所述连接柱的长度相等。

第一连接部的设置,不仅具有连接作用,也使得转轴与第一移动板的后侧边沿之间具有间隙,便于转轴插入轴孔内,实现第一移动板与转动板之间的转动连接。且所述间隙的长度与所述连接柱的长度相等,使得所述转轴插入所述轴孔时,所述转动板的前侧边沿上未设置所述连接柱的区域恰好用于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使得第一移动板与转动板的左右两端对齐。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适于使所述第一移动板与所述转动板之间的相互位置固定。

如此,提高第一移动板与转动板之间的固定强度,进而提高导风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端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移动板上与所述转轴端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固定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安装槽连接。

如此,由于安装孔设置在转轴上,转轴设于轴孔内,而安装槽位于第一移动板上,因此,将固定件的两端分别与安装孔和安装槽连接,即可实现转轴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在第一移动板上,转轴的另一端穿过轴孔后与第一移动板之间通过固定件连接,提高第一移动板与转动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适于插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安装部内开设有适于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第四固定孔。

如此,在固定第一移动板与转动板的同时,不影响转动板的旋转,能够实现转动板与第一移动板之间的任意角度调节,且固定件的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还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适于固定所述转动板的旋转角度。

如此,进一步增加转动板与第一移动板之间固定位置的牢固,提高导风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部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板和所述转动板上的两个弧形柱,且两个所述弧形柱中的其中一个所述弧形柱为空心柱,另一个所述弧形柱适于插入所述空心柱内并在所述空心柱内滑动。

通过两个弧形柱的滑动连接固定,可以固定转动板与第一移动板之间的相对角度。且弧形固定方式,可以增加转动板的转动角度的范围,以便于调节到最佳的进气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柱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移动板上的所述第一弧形柱和设于所述转动板上的第二弧形柱,所述第一弧形柱的中心线是以所述转轴的截面中心为圆心的第一圆弧,所述第二弧形柱的中心线是以所述轴孔的截面中心为圆心的第二圆弧,且所述第一圆弧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圆弧的半径相同。

如此,可以实现转动板与第一移动板之间相对角度的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弧形柱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固定孔。

如此,以便于通过其他部件固定第一弧形柱与第二弧形柱之间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柱与所述第一移动板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弧形柱与所述转动板之间通过第四连接部连接。

如此,定位部设置在第一移动板和转动板的左右两侧,不影响转动板的旋转以及第一移动板的移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二移动板与所述转动板活动连接。

如此,导风装置在转动板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调节,进而改变气流在平行转动板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板内设有与所述第二移动板匹配的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移动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二移动板适于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沿平行于所述气流经过所述转动板的方向移动。

如此,不仅能够实现第二移动板相对转动板的滑动,且第二移动板的上表面可以接近齐平于转动板的上表面,气流经过转动板和第二移动板时仅有较小的波动,降低进气气流的紊乱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容纳槽内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移动板上设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适于在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滑动。

如此,第二移动板可以在第二容纳槽内平直滑动,防止第二移动板相对转动板移动时出现偏移。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板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容纳槽导通的第三固定孔。

如此,便于通过其他部件固定第二移动板与转动板之间的相对位置,提高转动板与第二移动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外机侧板,包括侧板本体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导风装置,所述侧板本体上开设有所述进风口结构,所述导风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进风口结构内。

本实用新型中导风装置的长度和角度均可以改变,从而可以在侧板本体的不同高度获得和设定最优的进风角度。且导风装置的设置,使得气流产生预旋,减少叶轮对侧板进气的气体做功,进而降低因叶轮对进气气流做功而产生的空调能耗,进而提高空调效率,且能够减轻侧板进气气流的紊乱程度,具有降噪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外机侧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相对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与空调外机侧板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板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板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板的第三视角结构图;

图5为图4中ⅰ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板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7为图6中ⅱ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板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9为图8中第一移动板的左视图;

图10为图8中第一移动板的右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板的第三视角结构图;

图12为图11中ⅲ处放大图;

图13为图11中ⅳ处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板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板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板的第三视角结构图;

图17为图16中ⅴ处放大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板的第四视角结构图;

图19为图18中ⅵ处放大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移动板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21为图20中ⅶ处放大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移动板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件的整体结构图;

图24为图23中固定件的正视图;

图25为图23中固定件的侧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外机侧板的第一视角局部结构图;

图27为图26中ⅷ处放大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外机侧板的第二视角局部结构图;

图29为图28中ⅸ处放大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外机侧板的第三视角局部结构图;

图31图为图30中ⅹ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侧板本体;2-固定板;3-第一移动板;4-转动板;5-第二移动板;6-固定件;7-螺钉;

11-进风口结构;

21-第一容纳槽;22-第一定位槽;23-第一固定孔;

31-转轴;32-第一连接部;33-第一定位柱;34-安装孔;35-安装槽;36-第一弧形柱;37-第二连接部;38-间隙;

41-连接柱;42-轴孔;43-第二弧形柱;44-第二固定孔;45-第四连接部;46-第二容纳槽;47-第二定位槽;48-第三固定孔;

51-第二定位柱;

61-第一安装部;62-第二安装部;63-第三连接部;64-第四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是指本实用新型的导风装置垂直放置于地面时(附图1中的放置位置)整个导风装置相对应的位置;其中,x正向代表“后”,x反向代表“前”,y正向代表“左”,y反向代表“右”,z正向代表“上”,z反向代表“下”。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装置,适于改变进风口结构11处进气气流的角度,导风装置包括:

固定板2,适于与进风口结构11连接;

第一移动板3,与固定板2活动连接;

转动板4,与第一移动板3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装置,气流从进风口结构11处进入,沿固定板2表面移动,改变第一移动板3与固定板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气流沿平行于进气气流经过固定板2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改变转动板4与第一移动板3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而改变气流的角度。

本实施例中导风装置的长度和角度均可以调节,通过调节第一移动板3和/或转动板4,可以改变进气气流的移动距离和/或方向,进而获取最优的进气角度,减少叶轮为改变气流方向而做功,提高叶轮效率;同时还能够减轻进气气流的紊乱程度,起到降噪的作用。

优选地,第一移动板3与固定板2之间滑动连接,如图1所示,向前或向后拉动固定板2,即可改变第一移动板3和固定板2的整体长度,进而改变进气气流沿平行于固定板2前后方向移动的距离。其中所述的前后是指如图1中所指的x轴正负方向。实现第一移动板3与固定板2之间滑动连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在第一移动板3的上表面设置供固定板2滑动的滑轨,相应的,固定板2的下表面设置与滑轨匹配的滑块。相同的方案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移动板3的下表面和固定板2的上表面。当然第一移动板3与固定板2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活动连接方式,比如插接等。

为了减小气流由固定板2进入第一移动板3时发生的波动,降低气流紊乱程度,第一移动板3的上表面应尽量与固定板2的上表面平齐。本实施例给出其中一种优选方式,如图2-5所示,在固定板2内设置至少一端开口的第一容纳槽21,第一移动板3适于在第一容纳槽21内沿平行于固定板2前后的方向移动。根据图1中所示方向,固定板2前后方向与气流经过固定板2时的方向一致。第一容纳槽21的厚度与第一移动板3的厚度相适应,其中所述的厚度是指如图1中所指的z轴正负方向,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容纳槽21的上槽壁与第一移动板3的上表面之间的厚度可以设置的较小,如此,第一移动板3的上表面可以接近平齐于固定板2的上表面,气流经过固定板2和第一移动板3时仅有很小的波动,进而降低气流紊乱程度。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第一移动板3相对固定板2移动时出现偏移,使得第一移动板3可以在第一容纳槽21内平直滑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21内设有第一定位槽22,第一移动板3上设有第一定位柱33,第一定位柱33的尺寸与第一定位槽22的尺寸相匹配,使得第一定位柱33能够在第一定位槽22内滑动。通过第一定位柱33与第一定位槽22配合,使得第一移动板3可以在第一定位槽22与第一定位柱33的限制下直线移动。优选地,第一定位槽22和第一定位柱3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如图3所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定位槽22在第一容纳槽21内沿图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均匀排布,且第一定位槽22与第一定位柱33的数量一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定位槽22和第一定位柱33的设置,可以提高第一移动板3移动时的平稳性。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容纳槽2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定位槽22,在第一移动板3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定位柱33。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固定板2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容纳槽21导通的第一固定孔23,以便于通过其他部件固定第一移动板3与固定板2之间的相对位置。本实施例中优选在固定板2的下表面设置与第一容纳槽21贯通的第一固定孔23,且第一固定孔23优选为螺纹孔,如此,从固定板2的下部向上将螺钉7拧入螺纹孔,即可将第一移动板3固定在第一容纳槽21内。采用螺钉拧紧固定的方式,简单可靠。优选地,第一固定孔23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如此,提高第一移动板3与固定板2之间的稳定性。

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板4之间转动连接,以便于改变转动板4与第一移动板3之间的相对角度。实现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板4之间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给出其中一种优选方式,在第一移动板3或转动板4的其中一个上设置转轴31,另外一个上设置适于转轴31转动的轴孔42。即在第一移动板3上设有转轴31,转动板4上设有与转轴31匹配的轴孔42,或者,转动板4上设有转轴31,第一移动板3上设有与转轴31匹配的轴孔42。

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直接在第一移动板3的后侧边沿上沿左右方向设置轴,且轴的长度与第一移动板3的长度相同,在转动板4的左右两端设置适于轴转动的孔或槽,如此实现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轴4之间的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优选方式为:在第一移动板3上设置转轴31,如图6、7所示,第一移动板3的后侧边沿设有左右方向延伸的转轴31,转轴31与第一移动板3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32连接,第一连接部32设置在第一移动板3的后侧边沿的靠左或靠右的位置,如图11-13所示,第一连接部32的长度小于第一移动板3的长度,如此,部分地转轴31与第一移动板3的后侧边沿之间形成间隙38,以便于转轴31插入轴孔42内。相应地,转动板4上设置连接柱41,如图14、15所示,转动板4的前侧边沿设有左右方向延伸的连接柱41,连接柱41内设置贯通的轴孔42,轴孔42的直径与转轴31的直径相等,转轴31插入轴孔42内并可以在轴孔42内旋转,以对转动板4与第一移动板3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进而调节气流方向。连接柱41的设置,使得转轴31长度方向上均位于轴孔42内,增大转轴31与轴孔42之间的配合长度,提高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板4之间转动时的稳定性。进一步地,连接柱41的长度小于转动板4的长度,且连接柱41的长度与间隙的长度相等,如此,转动板4前侧边沿上未设置连接柱41的区域可以用于放置第一连接部32,且转动板4前侧边沿上未设置连接柱41的区域的长度与第一连接部32的长度一致,使得转轴31插入轴孔42后,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板4的左右两端保持一致。这里所述的长度是指如图6、14、15中所示的y轴正负方向上的尺寸。当然,也

进一步地,导风装置还包括定位部,定位部适于固定转动板4的转动角度。应当理解的是,未设置定位部时,通过轴孔42与转轴31之间的摩擦也可以实现对转动板4的转动位置的固定。而定位部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加转动板4与第一移动板3之间的固定位置的稳定,以提高导风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优选地,定位部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移动板3和转动板4上的两个弧形柱,两个弧形柱中的其中弧形柱一个为空心柱,另一个弧形柱适于插入空心柱内并在空心柱内滑动。通过两个弧形柱的滑动连接固定,可以固定转动板4与第一移动板3之间的相对角度。且弧形固定方式,可以增加转动板4的转动角度的范围,以便于调节到最佳的进气方向。当然,定位部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比如伸缩杆的形式实现限位,伸缩杆的伸长或缩短以及伸缩后的限位均为现有技术,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弧形柱包括设于第一移动板3上的第一弧形柱36和设于转动板4上的第二弧形柱43,第一弧形柱36的中心线,如图9所示虚线,平行于以转轴31的截面中心为圆心的第一圆弧,第二弧形柱43的中心线平行于以轴孔42的截面中心为圆心的第二圆弧,且第一圆弧的半径与第二圆弧的半径相同。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弧形柱可以设置在第一移动板的两侧端,弧形柱的截面形状不作具体限制,可以为圆形的,也可以为方形的。需注意的是,当是方形弧形柱时,空心弧形柱内开设的应当为方形孔。

进一步地,第二弧形柱43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固定孔44,第二固定孔44优选为螺纹孔,转动板4旋转至某一位置时,将螺钉7拧入螺纹孔内,对第一弧形柱36施加作用力,即可将第一弧形柱36固定在第二弧形柱43内。螺钉拧紧固定的方式,简单可靠。应当理解的是,当未采用螺钉拧紧的固定方式时,第一弧形柱36与第二弧形柱43也可依靠二者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固定。

如图5、15所示,第一弧形柱36与第一移动板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37连接,第二弧形柱43与转动板4之间通过第四连接部45连接。如此,定位部设置在第一移动板3和转动板4的左右两侧,不影响转动板4的旋转以及第一移动板3的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定位部的结构下,如图3所示,第一容纳槽21的左、右、后侧三个端面均开口设置。

由于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板4轴连接时,转轴31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且较大长度下的转轴31与第一移动板3后侧边沿之间具有间隙,使得较长的转轴31与第一移动板3之间仅依靠长度较短的第一连接部32连接,转轴31的强度较低。因此,本实施例中导风装置还包括固定件6,固定件6适于使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板4之间的相互位置固定,以提高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板4之间的固定强度,进而提高导风装置的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10所示,转轴3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32与第一移动板3连接,转轴31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安装孔34,第一移动板3上与与转轴31的另一端对应位置设置有安装槽35,固定件6的两端分别与安装孔34和安装槽35连接。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板4之间不仅通过转轴31与轴孔42配合而连接,由于安装孔34设置在转轴31上,转轴31设于轴孔42内,而安装槽35位于第一移动板3上,因此,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板4之间还通过固定件连接,避免因转轴31强度不足造成断裂,提高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板4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如图23-25所示,固定件6包括第一安装部61和第二安装部62,第一安装部61和第二安装部62通过第三连接部63连接,第一安装部61适于插入安装槽35内,第二安装部62内开设有适于与安装孔34对应的第四固定孔64,第四固定孔64与安装孔34同心对应后,拧入螺钉7,进而在固定第一移动板3与转动板4的同时,不影响转动板4的旋转,实现转动板4与第一移动板3之间的任意角度调节。

进一步地,导风装置还包括第二移动板5,第二移动板5与转动板4活动连接,第二移动板5相对转动板4可移动。如此,导风装置在转动板4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调节,进而改变气流在平行转动板4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第二移动板5相对转动板4移动的方式与第一移动板3相对固定板2移动的方式类似。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7-19所示,转动板4内设有与第二移动板5匹配的第二容纳槽46,第二移动板5设置在第二容纳槽46内,第二移动板5适于在第二容纳槽46内沿平行于气流经过转动板4时的方向滑动。

进一步地,第二容纳槽46内设有第二定位槽47,如图20-22所示,第二移动板5上设有第二定位柱51,第二定位柱51适于在第二定位槽47内滑动。

进一步地,转动板4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二容纳槽46导通的第三固定孔48,以便于通过其他部件固定第二移动板5与旋转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优选在转动板4的下表面上设置第三固定孔,且第三固定孔48优选为螺纹孔,如此,将螺钉7从转动板4的下部向上拧入螺纹孔,即可将第二移动板5固定在第二容纳槽46内。螺钉拧紧固定的方式,简单可靠。优选地,第三固定孔48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如此,提高第二移动板5与转动板4之间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外机侧板,如图26-31所示,包括侧板本体1和导风装置,侧板本体1上开设有进风口结构11,导风装置固定安装于进风口结构11内。具体地,固定板2安装于侧板本体1上,且与进风口结构11连接,外界气流由进风口结构11进入固定板2表面,再经转动板4及第一移动板3和第二移动板5实现气流方向的调节,使得进入侧板内部的气流产生预旋。

与现有技术中在侧板上留孔,气流进气方向基本垂直于侧板本体1相比,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导风装置,使得气流产生预旋,减少叶轮对侧板进气的气体做功,进而降低因叶轮对进气气流做功而产生的空调能耗,进而提高空调效率,且能够减轻侧板进气气流的紊乱程度,具有降噪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装置的长度和角度均可以改变,从而可以在侧板本体1的不同高度获得和设定最优的进风角度。

本方面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外机侧板。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