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器组件和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98907发布日期:2020-07-24 16:49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加湿器组件和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加湿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加湿器组件以及应用该加湿器组件的加湿器。
背景技术
:加湿器,是一种增加房间湿度的家用电器。家用的加湿器一般包括储水箱和雾化装置,雾化装置抽出水箱内的水源,并将其转化为水雾,并将水雾喷出。但是,由于加湿器带有水箱,因此,整个加湿器体积大,出差旅行时携带不方便,而且,移动加湿器时容易导致水箱内的水倾洒出,不便于携带。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湿器组件,旨在提升加湿器组件携带的便捷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器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连通内外壁面的开口;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用于将水源雾化,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雾化组件的出雾口与所述开口连通;水泵,所述水泵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连通于所述雾化组件的进水口;以及水源输送线,用于输送水源,所述水源输送线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水源输送线的一端与所述水泵的输入端连通,另一端与外界供水源连通。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器和风机,所述出雾口设于所述雾化器,所述雾化器设于所述风机的上方,所述风机与所述雾化器连通设置,并用于将所述雾化器雾化的雾气从所述开口吹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所述侧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所述开口设于所述顶板或侧板,所述水源输送线穿设于所述侧板;且/或,所述水源输送线为输水管道;且/或,所述雾化器设有水雾喷嘴,所述水雾喷嘴与所述出雾口相对设置,所述雾化喷嘴朝所述出雾口的一端逐渐缩小。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加湿器,包括加湿器组件,以及支撑座,所述加湿器组件设于所述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括:安装板,所述加湿器组件设于所述安装板之上;围板,所述围板凸设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围板和所述安装板围合形成槽口朝上的安装槽,所述加湿器组件插设于所述安装槽;以及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夹持组件相对设置,并分别设置于所述加湿器组件的相对两侧,用于夹持所述加湿器组件;所述加湿器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连通内外壁面的开口;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用于将水源雾化,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雾化组件的出雾口与所述开口连通;水泵,所述水泵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连通于所述雾化组件的进水口;以及水源输送线,用于输送水源,所述水源输送线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水源输送线的一端与所述水泵的输入端连通,另一端与外界供水源连通。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弹性夹持臂,所述弹性夹持臂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的侧边相连接,另一端压制所述加湿器组件的外侧表面。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抵持板,所述抵持板连接于所述弹性夹持壁背离安装板的一端,所述抵持板背对所述弹性夹持臂的板面与所述加湿器组件的外侧表面相抵持。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围板的内侧表面设有卡合凸起,所述加湿器组件的外侧表面开设有卡合槽,所述卡合凸起卡设于所述卡合槽内。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围板的内侧板面还设有防滑纹路,所述防滑纹路与所述加湿器组件的外侧表面相抵持,所述防滑纹路与所述卡合凸起间隔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于所述安装板的下方,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凸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连接所述底板,另一端连接所述安装板。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伸缩杆的外侧。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该加湿器组件有利于提升加湿器组件的便捷性。具体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湿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安装板、围板、加强筋以及加湿器组件的剖视结构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0加湿器210安装板100加湿器组件211加强筋110壳体220围板111卡合槽221卡合凸起112开口222防滑纹路120水泵230夹持组件130雾化组件231弹性夹持臂131雾化器232抵持板1311雾化喷嘴240底板132风机241弹性件140水源输送线242伸缩杆200支撑座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器组件100,旨在提升加湿器组件100携带的便捷性。请结合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加湿器组件100一实施例中,该加湿器组件100包括:壳体110,所述壳体110开设有连通内外壁面的开口112;雾化组件130,所述雾化组件130用于将水源雾化,并设于所述壳体110内,所述雾化组件130的出雾口与所述开口112连通;水泵120,所述水泵120设于所述壳体110内,所述水泵120的输出端连通于所述雾化组件130的进水口;以及水源输送线140,用于输送水源,所述水源输送线140穿设于所述壳体110,所述水源输送线140的一端与所述水泵120的输入端连通,另一端与外界供水源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是大致呈矩形状的外壳,所述壳体100包围所述雾化组件130和所述水泵120,有利于保护所述雾化组件130和水泵120的正常运作。所述水泵120和所述雾化组件130的设置,以将水源的水雾化成水雾,并由所述开口112喷出,通过所述水源输送线140的设置,以使水泵直接由外界抽水,并不需要再设有位于加湿器组件100的水箱、水盒等供水源,不局限于水源的获取,使用时只需把水源输送线140背离水泵120的一端与外界的供水源连通,即可使用,由于脱离了自带供水源(水箱、水盒等)的限制,在移动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过程中,较为方便,不需要担心水的倾洒、水箱的掉落等问题,有利于提升所述加湿器组件100携带的便捷性。请结合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加湿器组件100一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130包括雾化器131和风机132,所述出雾口设于所述雾化器131,所述雾化器131设于所述风机132的上方,所述风机132与所述雾化器131连通设置,并用于将所述雾化器131雾化的雾气从所述开口112吹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雾口大致呈圆形状,以便于雾气朝外均匀的散发。使用过程中,通过水泵120由水源输送线140引入用于雾化的水体,并将水体引入至所述雾化器131中,由所述风机132吹出,所述风机132的吹风方向沿所述雾化器131朝所述出雾口。通过所述风机132和所述雾化器131的设置,雾化器131产出雾气,并由所述风机132吹出,而区别于现有的加湿器,其一般具有多个机械元件配合完成出雾,结构复杂,使用较为繁琐,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仅通过雾化器131和风机132完成出雾工序,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用性较高的效果。请结合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加湿器组件100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0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所述侧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所述开口112设于所述顶板或侧板,所述水源输送线140穿设于所述侧板;且/或,所述水源输送线140为输水管道;且/或,所述雾化器131设有水雾喷嘴,所述水雾喷嘴与所述出雾口相对设置,所述雾化喷嘴1311朝所述出雾口的一端逐渐缩小。具体地,所述开口112开设于所述顶板,所述出雾口朝上设置,并与所述开口112相对,所述侧板上开设有穿设口,所述水源输送线140通过所述穿设口穿设于所述侧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源输送线140具体是输送管道,而且,所述雾化喷嘴1311的宽度由所述出雾口朝底板逐渐缩小设置,以提升使得,雾化器131所产生的雾气较为集中的由所述出雾口喷出,以使得出雾口上方的空气的湿度能够迅速提升,有利于提升雾化空气的效率。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加湿器1000,以保证所述加湿器组件放置的稳定性。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加湿器1000一实施例中,该加湿器1000包括:上述的加湿器组件100;支撑座200,所述加湿器组件100设于所述支撑座200,所述支撑座200包括:安装板210,所述加湿器组件100设于所述安装板210之上;围板220,所述围板220凸设于所述安装板210,所述围板220和所述安装板210围合形成槽口朝上的安装槽,所述加湿器组件100插设于所述安装槽;以及夹持组件230,所述夹持组件230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夹持组件230相对设置,并分别设置于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相对两侧,用于夹持所述加湿器组件1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器组件100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大致呈矩形状,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加湿器1000件,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出口,所述出口用于当所述加湿器1000件工作时供水雾朝上散发。所述壳体的下表面与所述安装板210的上表面相抵持,具体地,所述安装板210的板面大致呈矩形状,所述安装板210的上表面固定所述围板220,所述安装板210和所述围板220一体成型连接,提升所述围板220和所述安装板210的机械连接性,以保证所述围板220的结构稳定性。所述围板220包括四个的侧板,所述侧板大致呈条形状,四个所述侧板首尾相接,并与所述安装板210围合形成槽口朝上的安装槽,所述侧板的内表面为所述安装槽的侧壁,所述侧板的内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相抵持,以限制所述加湿器组件100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从而提升所述加湿器组件100放置的结构稳定性。在所述安装板210的两相对侧边分别固定有一组夹持组件230,所述夹持组件230是弹性的组件,可理解的是,每一夹持组件230具有持续对壳体的压力,由于两夹持组件230相对设置,从而两夹持组件230对壳体的压力是相对的,通过夹持壳体,以保证壳体的稳定。通过将加湿器组件100设于支撑座200上,有利于提升加湿器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减少了加湿器组件100由于运作而产生的晃量,从而有利于保护加湿器组件100内部的电器元件,另外,也延长了加湿器1000的寿命。具体地,通过加湿器组件100抵持在背板上,限制了加湿器组件100朝背面方向的运动;而通过夹持组件230夹持加湿器组件100两相对设置的侧面,限制加湿器组件100朝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加湿器1000在运作时,加湿器组件100所产生的晃量能够较大程度上减少,不易被碰倒,从而提升加湿器组件100放置时稳定性,进一步有效地保证加湿器组件100内部的电器元件在工作时的稳定性。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加湿器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230包括弹性夹持臂221,所述弹性夹持臂221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210的侧边相连接,另一端压制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外侧表面。抵持板232,所述抵持板232连接于所述弹性夹持臂221背离所述安装板210的一端,所述抵持板232的板面与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外侧表面相抵持。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夹持臂221包括弹性臂和压制臂,所述弹性臂朝所述壳体倾斜并朝上延伸,所述压制臂沿水平方向布置,以使得压制臂对所述壳体具有水平方向上的压力。通过所述弹性夹持臂221的设置,利用弹性对所述壳体进行压制,当取出所述加湿器组件100时,手动克服弹性夹持臂221的弹性即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效果,其中,压制壁沿水平方向布置,从而有效地限制壳体水平方向的运动,以提升所述加湿器组件100放置时的稳定性。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加湿器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230还包括抵持板232,所述抵持板232连接于所述弹性夹持壁231背离安装板210的一端,所述抵持板232背对所述弹性夹持臂221的板面与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外侧表面相抵持。详细地,所述抵持板232的板面大致呈矩形状。所述压制臂背离所述弹性臂的一端与所述抵持板232的板面固定,所述抵持板232背对所述压制臂的板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相抵持,即与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外侧表面相抵持。通过所述抵持板232的设置,以便于抵持板232的板面与所述外侧的外表面相紧贴,以使得夹持组件230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地保证所述壳体放置时的稳定性。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抵持板232的板面形状还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是条形状,根据壳体的需求设置,并不局限于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方式。另外,所述抵持板232面向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板面的侧边加工有圆角。如此设置,以减少所述抵持板232面向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板面的侧边和所述壳体的外侧表面的干涉,避免由于该侧边较为尖锐而刮伤壳体的外侧表面,而对加湿器组件100造成损伤,另外,当需要取出所述加湿器组件100时,手动通过移动抵持板232而克服夹持组件230的弹性,不易刮伤手部。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加湿器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围板220的内侧表面设有卡合凸起221,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外侧表面开设有卡合槽111,所述卡合凸起221卡设于所述卡合槽111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和凸起221位于所述围板220的中部,并与所述围板220一体成型,所述卡合凸起221具体是横截面呈半圆状的凸起,其沿所述围板220的周缘布置。所述卡合槽111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卡合槽111的截面形状是与所述卡和凸起221相匹配的半圆状,所述卡和凸起221的表面与所述卡合槽111的槽壁相抵持,以进一步保证卡合凸起221卡设于卡合槽111内的稳定性。通过卡合凸起221和所述卡合槽111的设置,不仅提升所述加湿器组件100与所述围板220的机械连接性,而且也限制了加湿器组件100沿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另外地,把所述加湿器组件100安设于所述围板220时,通过卡合凸起221与所述卡合槽111卡位,当所述卡合凸起221与所述卡合槽111卡紧后,即安装完毕,便于拆装。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加湿器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围板220的内侧板面还设有防滑纹路222,所述防滑纹路222与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外侧表面相抵持,所述防滑纹路222与所述卡合凸起221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围板220的内侧板面垫设有橡胶片,所述橡胶片的外侧表面具有多条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凸条,以形成所述防滑纹路222。通过所述防滑纹路222的设置,加强所述围板220的内侧表面与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外侧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有效地限制所述加湿器组件100与所述围板220的相对运动,以提升所述加湿器组件100设于所述围板220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所述加湿器组件100放置于所述支撑座200的稳定性。另外,所述安装板210的上表面凸设有加强筋211,所述加强筋211连接所述围板220的外侧板面。具体地,所述安装板210、所述加强筋211及所述围板220一体成型连接。所述加强筋211是大致呈直角三角状的板件,其中一直角边与所述安装板210连接,另一直角边与所述围板220连接,利用三角形的结构稳定性,以提升所述围板220与所述安装板21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通过所述加强筋211的设置,加强所述围板220与所述安装板210的机械连接性,从而提升所述围板220设于所述安装板210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加强所述围板220的结构稳定性,以加强所述加湿器组件100设于所述围板220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21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211沿所述围板220的周缘间隔布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围板220的每一侧边设有三个加强筋211,三所述加强筋211沿所述侧边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以进一步提升所述沿围板220设于所述安装板210上每一侧边的各处结构稳定性。通过多个所述加强筋211沿所述围板220的周缘布置,以加强围板220设于所述安装板210上各处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了所述加湿器组件100设于所述围板220上的稳定性。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围板220的每一侧边的加强筋211还可以布置有四个、五个等,根据所述围板220每一侧边的长度设置,并不局限于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方式。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加湿器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200还包括底板240,所述底板240设于所述安装板210的下方,所述底板240的上表面凸设有弹性件241,所述弹性件241一端连接所述底板240,另一端连接所述安装板2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240的板面大致呈矩形状,所述弹性件241具体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240,另一端连接所述安装板210。通过所述弹性件241的设置,不仅有效地支撑所述安装板210,以支撑所述加湿器组件100,另外也具有较好的缓冲减震效果,当所述加湿器组件100运作时,所述壳体产生沿水平方向上的震动时,所述壳体上所产生的沿其水平方向上的晃动传递至所述抵持板232上,并由所述抵持板232传递至同侧的所述弹性夹持臂221上,所述弹性件241进一步自身压缩,将所述壳体上所产生的动能转换成弹性势能,从而弹性件241较大程度上地抵消了该晃量,起到缓冲的效果,从而保证所述加湿器组件100设于所述安装板210上的稳定性。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加湿器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240的上表面还设有伸缩杆242,所述伸缩杆242一端与所述底板240的上表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210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弹性件241套设于所述伸缩杆242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杆242具有两个伸缩节,其垂直于所述底板240的上表面并固定在所述底板240的上表面,所述伸缩杆242的一端与所述底板24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2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242设有个,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伸缩杆242与所述弹性件241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弹性件241套设于每一所述伸缩杆242的外侧。当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由于运作而产生水平方向上的震动时,所述加湿器组件100容易产生相对于所述底板240的水平方向的偏移,容易导致所述弹性件241两端相对地产生水平偏移,从而使得弹性件241产生较大程度上的形变,影响所述弹性件241的缓冲减震性能。而通过所述伸缩杆242的设置,所述伸缩杆242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底板240和所述加湿器组件100,从而也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相对于所述底板240的水平运动,具有稳定所述加湿器组件100的效果,而且通过伸缩杆242的设置,有效地限制所述弹性件241两端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程度,对所述弹性件241具有定位的效果,从而保证了弹性件241设置的稳定性,以保证弹性件241的缓冲减震性能。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