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07020发布日期:2020-07-17 15:30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使用的风道是蜗壳加离心式风扇,向上送风,出风口在室内机的上部。在制冷模式下,吹出的冷空气比较重,会逐渐向下沉,室内制冷效果好;而制热模式下,吹出的热空气比较轻,会向房间较高处升高,导致室内温度分布不均匀,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制热模式下头热脚凉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实现制冷上部送风、制热下部送风的效果的空调室内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前侧面形成有冷风口、热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冷风口和所述热风口上下相对设置;所述进风口位于述冷风口和所述热风口之间;

蜗壳,所述蜗壳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并且所述蜗壳上形成有吸风口、上排风口和下排风口,所述上排风口和所述下排风口分别位于所述蜗壳竖向的两端,所述吸风口位于所述上排风口和所述下排风口之间,所述吸风口对应所述进风口,所述冷风口连通所述上排风口,所述热风口连通所述下排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吸风口处;

风扇组件,设置在所述蜗壳内部,用以提供风力;

其中,

所述吸风口和所述上排风口之间连通,形成冷风风道;

所述吸风口和所述下排风口之间连通,形成热风风道。

所述蜗壳在所述冷风风道内设置有上隔板,所述上隔板用以控制所述上排风口的开闭;所述蜗壳在所述热风风道设置有下隔板,所述下隔板用以控制所述下排风口的开闭。

所述上隔板一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上隔板开闭的第一电机,所述上隔板通过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蜗壳转动连接;所述下隔板一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下隔板开闭的第二电机,所述下隔板通过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蜗壳转动连接。

所述风扇组件为双联离心风扇,所述双联离心风扇两端对应所述吸风口和设置在所述机壳两侧的所述进风口,所述双联离心风扇连接有提供旋转动力的直流电机。

所述换热器和所述进风口之间设置有过滤网。

所述换热器上方设置有端板,下方设置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有通水孔,所述接水盘设置有用于排水的排水管。

所述端板和所述接水盘与所述蜗壳之间设置有密封海绵。

所述换热器为u型换热器,所述端板为配合所述u型换热器的u型端板,所述过滤网为配合所述u型换热器的u型过滤网。

所述蜗壳由左侧蜗壳和右侧蜗壳组成。

所述热风风道从所述下排风口到所述热风口的半径为逐渐增大,所述冷风风道从所述上排风口到所述冷风口的半径为逐渐增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通过蜗壳设计上风口和下风口,使制冷风从机壳的冷风口出去,使热风从机壳下方的热风口出风,解决了传统空调室内机制热模式下头热脚凉的不舒适感。

2、在机壳两侧设置进风口,进风口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紧靠蜗壳的进风口,使得空调器换热效率高,更进一步提升了空调器的能效,优化了空调效果。

3、在蜗壳中采用双联离心风扇以及直流电机的设计,巧妙的从蜗壳两侧进风,在上风口设置上隔板,下风口设置下隔板,实现上部出冷风,下部出热风,缩小了空调机的体积,节约了用户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蜗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

1、机壳;11、前面板;111、冷风口;112、热风口;12、左侧板;121、左进风口;122、左过滤网;13、右侧板;131、右进风口;132、右过滤网;14、后板;15、顶板;16、底板;17、蜗壳;17a、左侧蜗壳;17b、右侧蜗壳;171、冷风风道;172、上排风口;173、热风风道;174、下排风口;175a、左吸风口;175b、右吸风口;176、上隔板;1761、第一电机;177、下隔板;1771、第二电机;178、双联离心风扇;179、直流电机;18、换热器;19、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空调室内机通常包括机壳、蜗壳、风扇组件和换热器,机壳上设置有出风口,蜗壳设置在机壳内部,蜗壳内部设置有用于提供风力的风扇组件,换热器调整空调风的温度,经过换热器调整温度的风从机壳上的出风口进入室内,调整室内的温度。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由前面板11、后面板12、顶板15、底板16、左侧板12和右侧板13围设形成,冷风口111在前面板11上部形成,热风口112在前面板11下部形成;左进风口121形成在所述左侧板12中部,与左进风口121对应的右进风口131形成在右侧板13中部,之后左进风口121与右进风口131合称为进风口,可以理解的是,在制冷模式下,冷风从机壳1的冷风口111出风,设在上部的冷风口111能让冷空气遍布室内,达到更好的制冷效果,在制热模式下,热风从热风口112出风,设在下部的热风口112能让热空气遍布室内,达到更好的制热效果。

参考图3、图4和图5,机壳1内部设置有蜗壳17,在蜗壳17左侧形成左吸风口175a,与左吸风口175a对应的吸风口175b形成在蜗壳17右侧,之后左吸风口175a和右吸风口175b合称为吸风口;蜗壳17上部形成上排风口172,蜗壳17下部形成下排风口174,蜗壳17内部设置有风扇组件,在蜗壳17两侧设置的吸风口可以通过机壳1的进风口从外部为风扇组件提供空气,在风扇组件工作状态下,大量的空气可以从蜗壳17两侧的吸风口进入蜗壳内部供风扇组件使用,有效的提高了整个空调的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为圆柱形型机壳,机壳1面向用户的方向上部形成冷风口111,下部形成热风口112,相应的蜗壳17设置为圆柱型,以便能够适配圆柱型的机壳1,其上排风口172和下排风口174和吸风口的设置与矩形蜗壳17的相同。

参考图4,图5和图6,蜗壳17的吸风口处设置有换热器18,蜗壳17的吸风口,上排风口172与机壳1的冷风口111形成了输送冷风的冷风风道171,吸风口,下排风口174与机壳1的热风口112形成了输送热风的热风风道173,在空调制冷模式下,换热器18对进入蜗壳17内的空气制冷,且风扇组件将经过制冷的空气送入冷风风道171,从机壳1上部的冷风口111出风,在空调制热模式下,换热器18对进入蜗壳17内的空气制热,且风扇组件将经过制热的空气送入热风风道173,从机壳1下部的热风口112出风。

基于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蜗壳17的上排风口172处设置有上隔板176,上隔板176可以控制冷风风道171的开闭,在下排风口174处设置有下隔板177,下隔板177可以控制热风口173的开闭,能够避免空调进入制冷模式后,冷风从下方的热风口112出来,进入制热模式后,热风从上方的冷风口111出来,能够避免制冷或制热效果降低的情况。

当空调进入制冷、除湿模式时,风扇组件进入工作状态,大量空气通过进风口,经过换热器18的降温或者除湿,通过吸风口进入蜗壳17内部,再由风扇组件将经过制冷或除湿的空气送入冷风风道171,此时,冷风风道171内的上隔板176使冷风风道171内空气流通顺畅,而在热风风道173内,下隔板177使热风风道173内空气流通堵塞,此时,蜗壳17内的冷空气或干燥空气由风扇组件送入冷风风道171,从冷风口111处出风进入室内;

制热模式时,风扇组件进入工作状态,大量空气通过进风口,经过换热器18的制热,通过吸风口进入蜗壳17内部,再由风扇组件将经过制热的空气送入热风风道173,此时,热风风道173内的下隔板177使热风风道173内空气流通顺畅,而在冷风风道171内,上隔板176使冷风风道171空气流通堵塞,此时,蜗壳17内的热空气由风扇组件送入热风风道173,从机壳1下部的热风口112处出风进入室内。

进一步的,参考图6和图7,通过在冷风风道171内设置第一电机1761,第一电机1761通过轴与上隔板176连接,使上隔板176顺时针旋转至冷风风道171的内壁,使冷风道171内空气流通顺利,在下热风风道173处设置第二电机1771,第二电机1771通过轴与下隔板177连接,使下隔板顺时针旋转至热风风道173的内壁,使热风风道173内空调流通顺利,由第二电机控制下隔板177的旋转,以此来控制热风风道173的开闭,通过进入制冷或制热模式后,第一电机或者第二电机控制风道的开闭,加快空调在两种不同模式之间切换的速度。

进入空调制冷、除湿模式后,大量空气经过换热器18的制冷或除湿后,经过吸风口进入蜗壳17内部,再由风扇组件将经过制冷或除湿的空气送入冷风风道171内,此时,第一电机1761控制与其相连的上隔板176顺时针旋转至冷风风道171的内壁上,使冷风风道171空气流通顺畅,而热风风道173内的下隔板177受到第二电机1771的控制,使热风风道173空气流通堵塞,此时蜗壳17内的冷空气或干燥空气由风扇组件全部送入冷风风道171内,从冷风口111处出风进入室内;

进入制热模式后,大量空气经过换热器18的制热后,经过吸风口进入蜗壳17内部,再由风扇组件将经过制热的空气送入热风风道173内,此时,第二电机1771控制与其相连的下隔板176顺时针旋转至热风风道173的内壁上,使热风风道173空气流通顺畅,而冷风风道171内的上隔板176受到第一电机1761的控制,使冷风风道171空气流通堵塞,此时蜗壳17内的热空气由风扇组件全部送入热风风道173内,从热风口112处出风进入室内;

参考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扇组件为双联离心风扇178,在双联离心风扇178中间设置直流电机179,其中,双联离心风扇178能够很好的适应正转和反转的情况,由于其设置了两种方向的扇叶,在正转和反转的情况下都能提供足够的风力,能够适应本实施例的上排风口172和下排风口174的上下设置,无需设置多个风扇,其次,采用直流电机179能够减小空间的占用,直流电机179具有改变电流方向来改变旋转方向的特性,配合双联离心风扇178能够配合上下设置的上排风口172和下排风口174,能够轻易的改变出风的方向。

参考图1,在本实用新型空调室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机壳1的进风口处设置有过滤网19,通常,空气中含有杂质,这些杂质进入空调内部后会造成灰尘的积累,时间长了会导致空调出风质量的下降,在进风口处设置过滤网19,能够改善这种情况,进入蜗壳17内部的空气首先会经过过滤网19,经过过滤网19过滤的空气中杂质的含量是较低的,能够大幅度降低空调内部灰尘积累的速度,延长空调的使用时间。

参考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在换热器18上设置有端板,端板能够将换热器18固定在蜗壳17的吸风口处,通常换热器18在使用过程中会有少量的水滴滴落,因此本实施例在换热器18下方设置了接水盘19,接水盘19能够接住从换热器18滴落的水滴,在通过设置在接水盘19上的通水孔和排水管将水排出空调,防止水流进空调内部造成污染和损坏。

进一步的,在端板和接水盘19和蜗壳17之间设置有密封海绵,密封海绵能够堵住进风口和吸风口之间的缝隙,防止风扇组件在工作状态下进风量减小,降低空调出风量的情况。

参考图5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蜗壳17由左侧蜗壳17a和右侧蜗壳17b组成,可分离式的蜗壳17容易制造运输和安装,在安装时,将风扇组件先安装在蜗壳17内部,然后再将蜗壳17组装,安装在机壳1的内部,方便用户的安装和维修。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冷风风道171从上排风口172到冷风口111的半径是逐渐增大的,热风风道173从下排风口174到热风口112的半径是逐渐增大的,风扇组件在工作时,提供的风力能够从半径较小的排风口进入,经过半径逐渐增大的风道从冷风口或热风口出风,能够提高风力和出风量,提高空调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