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1546发布日期:2020-07-07 14:23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挂机新风装置大多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侧面,受室内机的长度、高度、宽度等空间尺寸的限制,新风装置通常不能设计的过大,新风量和噪声受到严重的影响。

目前新风挂机产品的新风量约为30-60m3/h,按照国家标准,每个人需要的新风量约为30m3/h,因此现有产品的新风量不能满足室内同时存在两个人及其以上的新风需求。由于新风模块尺寸较小,通过提高转速来增大新风量的方法,常常导致新风模块的噪声过大,不利于用户在睡眠或看书等安静环境下的使用。同时电机转速过高,容易造成电机过热,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空调室内机,

机体;

蒸发器,设于机体内部;

新风进风腔,设于所述蒸发器的一端;

新风风机组件,其与新风进风腔相连通;

新风管,一端与新风进风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室外相连通,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

管内新风风机,设于新风管内,以驱动新风沿新风管流向进风腔。

优选的,所述新风管包括相邻的两个新风管段,两个所述新风管段相连通,且两个所述新风管段的对接处设有风机安装罩,所述风机安装罩内安装有管内新风风机。

优选的,所述风机安装罩包括进风网罩和出风网罩,所述进风网罩与出风网罩对接形成容置管内新风风机的容纳网罩。

优选的,所述出风网罩中心设有电机固定架;所述电机固定架上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上安装所述管内新风风机。

优选的,所述新风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机。

优选的,所述管内新风风机为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

优选的,所述新风管内远离室内的一端设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均位于所述管内新风风机的远离室内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二过滤网包括重叠设置的初效过滤网和hepa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新风进风腔上设有新风管接头,所述新风管接头用于连接新风管。

优选的,所述新风进风腔上形成有新风连通口,所述新风风机组件包括新风吸入口;所述新风吸入口与新风连通口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新风管内设有管内新风风机(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以使新风沿新风管道流动;一方面,管内新风风机(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加风量,并降低噪声;另一方面所述管内新风风机(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设置于在新风管内,无需增加空调室内机的空间,并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一新风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一新风进风腔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一新风进风腔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一新风进风腔与新风管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一新风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一新风管段与风机安装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一出风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一进风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二中多个管内新风风机排布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实施例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以上各图中:底座1;蒸发器2;新风模块3;新风风机组件4;新风出风口41;新风吸入口42;通孔43;新风进风腔5;新风连通口51;滤网放置槽52;新风过滤网53;初效过滤网531;hepa过滤网532;新风管接头54;新风管6;第一过滤网61;第二过滤网62;第一新风管63;第二新风管64;新风管段7;风机安装罩8;进风网罩81;进风网格811;进风环壁812;卡板813;出风网罩82;出风网格821;出风环壁822;卡槽823;电机固定架83;驱动电机84;管内新风风机9;第一新风出风口44;第二新风出风口45;净化模块10;净化出风口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的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1-图10所示,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包括底座1及与该底座1相结合的壳体。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顶部设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室内机前下侧设出风口。

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机体内设有蒸发器2,所述蒸发器2的一端设有新风模块3。所述新风模块3包括相连通的新风风机组件4和新风进风腔5,所述新风进风腔5安装于壳体内,并与蒸发器2的端部相邻。所述新风进风腔5远离蒸发器2的一侧设有与之相连通的新风风机组件4;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机组件4包括离心风机,以将由室外引入的新风引导至新风出风口41,并由新风出风口41排入室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10所示,所述新风进风腔5上形成有新风连通口51。所述新风风机组件4包括新风吸入口42和新风出风口41;所述新风吸入口42与新风进风腔5上的新风连通口51相连通,以连通新风进风腔5与新风风机组件4。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壳体顶部设有通孔43,所述通孔43与新风风机组件4地新风出风口41相对应,以连通新风风机组件4与室内空间。即所述新风出风口41设置于空调室内机的顶部。本实用新型中的新风出风口41可以设置在顶面、侧面、正面等位置,通过对新风风机组件4和新风进风腔5的位置进行设置,即能实现对实际新风出风口位置设置。

所述新风进风腔5内设有滤网放置槽52,所述滤网放置槽52内容置有新风过滤网53,以对新风进行过滤;所述新风过滤网53包括重叠设置的初效过滤网531和hepa过滤网532。所述新风进风腔5上设有新风管接头54;所述新风管接头54用于连接新风管6,所述新风管6与室外相连通,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

所述新风管6包括与新风管接头54相连接的第一端,及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所述新风管6的第二端设有第一过滤网61和第二过滤网62,所述第一过滤网61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62的靠近第二端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网61为钢丝网,以在引入新风时过滤树枝等杂物;所述第二过滤网62包括重叠设置的初效过滤网531和hepa过滤网532,以对由室外引入的新风进一步过滤,从而确保新风质量。

如图8-图10所示,新风管6包括多个新风管段7,多个所述新风管段7依次连接并相连通。相邻两个所述新风管段7对接处设有风机安装罩8,所述风机安装罩8内安装有管内新风风机9;所述风机安装罩8连接相邻两新风管段7,并连通所述风机安装罩8相邻两侧的新风管段7,以使管内新风风机9驱动新风沿新风管6流向进风腔。

所述风机安装罩8包括进风网罩81和出风网罩82,所述进风网罩81位于所述出风网罩82的靠近第二端的一侧,且所述进风网罩81与出风网罩82对接形成容置管内新风风机9的容纳网罩。

所述出风网罩82中心设有电机固定架83;所述电机固定架83上安装有驱动电机84,所述驱动电机84上安装有以上所述管内新风风机9,所述驱动电机84驱动管内新风风机9转动,以使新风沿新风管6流向进风腔。

所述进风网罩81包括进风网格811及环绕进风网格811的进风环壁812,所述出风网罩82包括出风网格821及环绕出风网格821的出风环壁822。所述进风网罩81的进风环壁812的一端设有卡板813,另一端与与之相邻的新风管段7相连接;所述出风网罩82上的出风环壁822的一端上设有卡槽823,另一端与与之相邻的新风管段7相连接。所述进风网罩81上的卡板813与所述出风网罩82上的卡槽823相配合以将进风网罩81与出风网罩82相连接。所述进风环壁812与出风环壁822相连接形成风机安装罩8的环壁。通过以上设置,所述风机安装罩8将相邻的两个新风管段7连通,以形成设有管内新风风机9的新风风道。

本实施例中,所述管内新风风机9为轴流风机,以使新风沿新风管6流向新风进风腔5。所述轴流风机具有风量大、噪声低的优点,可有效增加新风量、并降低噪声。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管内新风风机9亦可为斜流风机;实际生产设置时根据空调室内机整体性能表现选择设置轴流风机或/和斜流风机。

另外,所述空调室内机端部的新风风机组件4不局限于设置离心风机,亦可设置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以实现新风管6内的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与空调室内机端部的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的串联,从而有效提高新风量。

所述新风管6内的管内新风风机9与空调室内机端部的新风风机组件4串联设置,通过对管内新风风机9及新风风机组件4中的风机类型的选择,能够增加风量,减小噪音,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综合性能。如新风管6内的管内新风风机9设置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空调室内机端部的新风风机组件4设置离心风机,以将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与离心风机串联,能够综合离心风机与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的优点,实现用户对新风模块大风量、低噪声的需求。

以上在新风管6内设置管内新风风机9,有效增大从室外引入的新风量,减小新风管6的管道阻力;另外,将管内新风风机9设置于与室外连接的新风管6内,无需增加空调室内机的空间,并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整体性能。再者,新风管6内的管内新风风机9与空调室内机端部的新风风机组件4串联设置,通过对管内新风风机9及新风风机组件4中的风机类型的选择,能够对增加风量,减小噪音,以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综合性能。

以上所述管内新风风机9可设置于新风管6管道的任意位置,如新风管6管道的室内段或室外段或贯穿墙体段。

本实施例的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新风管内设有管内新风风机(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以使新风沿新风管道流动;一方面,管内新风风机(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加风量,并降低噪声;另一方面所述管内新风风机(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设置于在新风管内,无需增加空调室内机的空间,并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整体性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与实施例一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管6内设有多个管内新风风机9。如图11-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管内新风风机9,其位于室内的新风模块3仅设置新风进风腔5,不设置新风风机组件4;此时新风进风腔5连通新风管6及空调室内机。即,本实施例中仅通过新风管6内的多个管内新风风机9驱动新风。

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管6管道包括位于室外的室外段、贯穿墙体的墙体段及连接室外段与墙体段的过渡段。其中,室外段与墙体段均为等管径段,即所述室内段与墙体段均保持各自的管径不变;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段与墙体段为直线管道,且保持各自的管径不变。本实施例中,室外段的管径尺寸大于墙体段的管径尺寸,过渡段连接室外段与墙体段,即过渡段的管径在过渡变化,其为不等管径段。

多个管内新风风机9共旋转轴线,并依次排列;即多个管内新风风机9(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串联排布;多个所述管内新风风机9的直径均为d。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管内新风风机9均设置于等管径的室外段。

如图13所示,多个管内新风风机9从头至尾顺次标记为1、2、3、4……n,其中n≥2;即沿由第二端至第一端的方向或沿由第一端至第一端的方向标记。n的大小根据新风管6的实际长度,及各管内新风风机9之间的实际距离、管内新风风机9的性能及空调室内机综合效果等来确定。

其中,所述管内新风风机9的旋转轴线上,第i个管内新风风机9与第i+1个管内新风风机9之间的间距记为第i相邻间距li;其中1≤i≤n-1;其中,l1、l2、l3、l4……ln-1中,至少有一个属于(0,d]。

其余相邻间距可以相等,亦可不相等,其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以上管内新风风机9相邻间距在(0,d]内时,可在相邻的两个管内新风风机9之间形成涡轮增压气流,以显著的提高从室外引入的新风量。

以上管内新风风机9相邻间距的限定适用于管内新风风机共旋转轴线排列,且各管内新风风机9直径相等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管内新风风机9设置于等管径段,亦可设于不等管径段或管径不同的两个等管径段。其中,设于不等管径段或管径不同的两个等管径段时,其安装管内新风风机9的进风网罩81与出风网罩82因与不同管径的新风管6连接而尺寸不等,但各管内新风风机9的直径相等。

本实施例中多个管内新风风机9(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串联的形式,会形成涡轮增压气流,可显著的提高从室外引入的新风量;另外,将管内新风风机9(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设于新风管6位于室外的管段内,能够避免在室内侧产生的噪音,可使室内新风噪声得到有效的控制,噪声值明显降低。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和实例例二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两端均设有新风模块3。

如图14-图15所示,所述蒸发器2的左端设有第一新风进风腔,所述第一新风进风腔上设有第一新风管63;所述第一新风管63的一端与第一新风进风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室外相连通;

所述蒸发器2的右端设有第二新风进风腔,所述第二新风进风腔上设有第二新风管64;所述第二新风管64的一端与第二新风进风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室外相连通;

所述第一新风管63和第二新风管64内均设有管内新风风机9(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组件),以驱动新风沿所述新风风机所在的新风管6流向进风腔。

本实施例中,所述机体的左端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44,所述机体的右端设有第二新风出风口45。

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第一新风风机组件,所述第一新风风机组件与第一新风进风腔相连通,并与第一新风出风口44相连通。此时所述第一新风管63内设置的管内新风风机9与第一新风风机组件相串联,以形成该侧新风模块3的新风驱动力。

所述第二新风管64内设置多个管内新风风机9,多个管内新风风机9相串联,以形成该侧新风模块3的新风驱动力;所述第二进风腔与第二新风出风口45相连通。当然,所述机体两端的新风模块3可设置为相同结构。

以上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44和第二新风出风口45均位于机体的两相对端面上。即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44和第二新风出风口45位于机体侧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新风进风腔、第二新风进风腔都与实施例一中的新风进风腔5相同。第一新风风机组件亦与实施例一中的所述新风风机组件4相同。

以上将在空调室内机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所述新风模块3;空调室内机左端和右端的新风模块3的新风管6内均设有管内新风风机9(轴流风机和/或斜流风机组件),以提高风量,并降低噪音。

以上设于空调室内机端部的两个新风模块3可单独运行,亦可同时运行。用户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地打开以上空调室内机两端的新风模块3。在空调室内机两端的新风模块3同时运行时,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新风量,降低新风噪声;另一方面,室内机两端新风模块3同时吹出新风,有利于在室内形成新风对流,提高新风扩展速度,以加快室内空气更新。

新风模块3的出风方向包括顶出风、前出风和侧出风等多种出风形式,由于形成空气对流需要一定的气流流动空间,空调顶部距离天花板距离有限,因此顶出风的对流效果相对前出风和侧出风略差;前出风时新风气流可以与空调出风相互作用,更有利于室内新风循环,因此对于常见挂机的安装情况,以上顶出风、前出风和侧出风这三种出风形式的对流效果从优到差依次是:前出风优于侧出风优于顶出风。

本实施例的管内新风风机相邻间距的设置可在相邻的两个管内新风风机之间形成涡轮增压气流,以显著的提高从室外引入的新风量,并使室内新风噪声得到有效的控制,噪声值明显降低。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和实例例二原理相同,如图16-图17所示,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一端设有新风模块3,另一端设有净化模块10;所述净化模块10用于净化室内空气。

所述净化模块10包括净化出风口11,所述新风模块3包括新风出风口41;所述净化出风口11位于所述净化模块10所在的机体端部的侧面,所述新风出风口41位于所述新风模块3所在的机体端部的侧面,以在所述新风模块3和净化模块10同时运行时,所述新风模块3的出风和所述净化模块10的出风可形成空气对流,提高室内新鲜空气的扩展速度,加快室内空气更新,同时提高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以上新风模块3和净化模块10均可以采用离心风道、轴流风道或斜流风道的任意一种,也可以采用顶出风、侧出风和前出风三种出风形式中的任意一种。

空调室内机同时具备空调、新风和净化功能;所述新风模块3和净化模块10可以各自独立单独运行,也可以同时运行。在所述新风模块3和净化模块10同时运行时,所述新风模块3和所述净化模块10的出风可形成空气对流,提高室内新鲜空气的扩展速度,加快室内空气更新,同时提高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本实施例的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一侧设置有于新风管内设置管内新风风机的新风模块,另一侧设置净化模块,净化模块与新风模块同时运行时,可有效的提高新风量,降低新风噪声;同时室内机两侧同时吹风,有利于在室内形成新风对流,提高新风扩展速度和加快室内空气更新,并提高室内空气的清洁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