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及其风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00086发布日期:2020-08-25 19:55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及其风道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风道组件。



背景技术: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以挂壁方式固定连接到墙体上。现有的壁挂式室内机配置有蒸发器、贯流风机、风道等,并通过外壳包覆形成整机。在外壳下部形成有通风口,风道的出风口延伸至该通风口;通风口处安装有导风板,通过导风板的摆转来调整送风方向。

现有的室内机通常只有一个风道,制冷模式下输送的冷风与制热模式下输送的热风均由该风道出风。由于冷热风密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扩散趋势,因此通过相同的风道出风无法根据冷热风特点选择合适的送风方向,不利于冷热空气的均匀扩散。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室内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空调室内机设置的风道不利于冷热空气在室内均匀扩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该风道组件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风道内的可活动挡板,所述可活动挡板设置成能够选择性地封堵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或者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骨架本体和连接到所述骨架本体上的风道构件,所述第一风道形成在所述骨架本体上,所述第二风道形成在所述风道构件上。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可活动挡板为弧形板,其背面设置有弧形齿条,所述骨架本体上连接有驱动电机和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弧形齿条啮合,以带动所述可活动挡板选择性地封堵所述第一风道的入口或者所述第二风道的入口。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骨架本体和/或所述可活动挡板上还设置有限位构件,所述可活动挡板借助所述限位构件进行限位。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构件为安装在所述骨架本体或所述可活动挡板上的限位开关;或者

所述限位构件为形成在所述骨架本体或所述可活动挡板上的限位凸起。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蒸发器,所述风道构件的入口端形成有向上的翻边并因此形成接水槽,在安装状态下,所述接水槽位于所述蒸发器下方以承接冷凝水。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骨架本体包括风机蜗壳,所述风道构件的宽度与所述风机蜗壳的宽度相同。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处还枢转连接有第一导风板;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处还枢转连接有第二导风板。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下部;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前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组件,通过在现有的仅能底部出风的室内机的基础上增设一个风道形成可供选择的多风道出风结构,并利用设置在风道中的可活动挡板来实现不同风道之间的切换,从而可以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实现冷风上扬形成瀑布式送风,运行制热模式时实现热风向下直吹形成地毯式送风的效果,这样,可以根据冷热空气自身的密度特性适应性地选择合适的出风方向,增大冷热空气的逸散范围和逸散时间,如冷空气上扬可以增加其到达地面前经历的路径和时间,热空气下吹可以增加其到达屋顶前经历的路径和时间,从而使其有充分的时间逸散至室内各处,实现冷热空气的均匀逸散,解决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冷热空气扩散不均匀的问题,避免因室内冷热不均匀给用户带给不适感。

进一步地,通过在骨架本体上连接风道构件,用风道构件构造出第二风道,可以保留原有的风道结构,对原有结构改进较小,结合可活动挡板的运动实现不同风道的切换,以简单易实现的方式增强了室内机的送风功能。

进一步地,通过将可活动挡板设置为弧形板,在其背面设置弧形齿条,利用连接到骨架本体上的驱动电机和传动齿轮来驱动可活动挡板运动,从而实现不同风道的快速切换,该方案简单易实现,且安装方便。

进一步地,通过在骨架本体和/或可活动挡板上设置限位构件,如设置限位开关或者限位凸起,能够在可活动挡板移位过程中对其进行限位,从而保证风道能够完全密封或者完全开启。

进一步地,通过在风道构件的入口端形成向上的翻边并因此形成接水槽,并使安装状态下风道构件的接水槽位于蒸发器下方以承接冷凝水,从而可以省去配置接水盘,并且可以避免冷凝水外溢。

进一步地,通过将风道构件的宽度设置成与风机蜗壳的宽度相同,使得连接后的风机蜗壳与风道构件共同构造出的风道具有光滑的内壁面,从而保证顺利出风,避免出风异响。

进一步地,通过将风道构件的出风设置在室内机的前部形成前出风,能够很好地实现冷风沿室内机前部出风从而形成瀑布式送风的效果,进而增加冷空气的逸散路径和逸散时间,实现冷空气的充分扩散。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风道组件。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该空调室内机配置有前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风道组件,因此具备前述风道组件能够带来的所有的技术效果,例如该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冷风上扬、热风地毯式送风的效果,从而可以使冷热空气均匀扩散至室内,为用户营造更舒适的室内环境。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及其风道组件,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示出了第一风道接通的情形;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示出了第二风道接通的情形;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骨架本体和风道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剖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正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骨架本体;10、第一风道;2、贯流风扇;3、蒸发器;4、风道构件;40、第二风道;41、接水槽;5、可活动挡板;6、第二导风板;7、第一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下述的实施方式是结合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来解释说明的,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柜式空调室内机,这种应用对象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

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实用新型同样可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现有空调室内机的风道不利于冷热空气在室内均匀扩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风道组件,旨在可以根据出风特性实现风道的可选择,即可以根据冷热风的密度特性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出风方向,以使冷热空气能够在室内充分扩散。

参照图1-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示出了第一风道接通的情形;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示出了第二风道接通的情形;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骨架本体和风道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侧剖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正视示意图。

参照图1和图2,首先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进行详细描述。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风道组件,以及蒸发器3、风机等。风道组件形成有风道,蒸发器3和风机均位于风道中,且蒸发器3位于风机的上游。风道在室内机工作过程中供气流流通,因此风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道的进风口位于室内机的顶端,壳体的顶部设置的通风口作为风道的进风口。本实施例中的出风口有两个,分别位于室内机的底部和前部,壳体的底部和前部开设有两个通风口,两个通风口处分别连接有第一导风板7和第二导风板6,以保证室内机整机的外观完整性。风道中的风机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包括圆筒状的贯流风扇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与现有的室内机风道相比,本实施例中对风道的出风进行了改进设计,使气流经壳体顶端的通风口进入风道后,可以选择由两个不同的分支风道之一输出,以根据风道内输送的空气特性进行输出风向的选择。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风道具有相同的进风端,出风端分支后形成彼此连通的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40,第一风道10的出风口设置在空调壳体的下部,第二风道40的出风口设置在空调壳体的前部。为了实现气流经第一风道10输出时第二风道40关闭,或者经第二风道40输出时第一风道10关闭的目的,风道组件中还设置有位于风道内的可活动挡板5,可活动挡板5设置在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40的入口处,即风道分叉的位置处,以通过可活动挡板5的移动选择性地封堵第一风道10的入口或者第二风道40的入口。

参照图1-图5,风道组件包括骨架本体1和连接到骨架本体1上的风道构件4,骨架本体1用于支撑贯流风扇2、蒸发器3等,其构造出空调室内机的背板,以及用于安装贯流风扇2的蜗壳(未标示)、蜗舌(未标示)等结构,贯流风扇2安装在由蜗壳和蜗舌限定出的空间内。第一风道10位于蜗壳和蜗舌限定出的空间的下方,由形成骨架本体1的构件构造而成,即第一风道10形成在骨架本体1上;第二风道40形成在风道构件4上,参照图5所示,风道构件4的形状近似方筒状。由于空调室内机在制冷过程中蒸发器3上会形成冷凝水,通常在现有的室内机中配置有专用的接水盘来承接蒸发器3上流下的冷凝水,而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风道构件4的入口端折弯形成向上的翻边并因此形成接水槽41,参照图4和图5,在安装状态下,使得接水槽41位于蒸发器3下方以承接冷凝水,从而可以避免设置接水盘,直接通过风道构件4来实现接水盘的功能,这样可以节约成本。

参照图1和图2,可活动挡板5为弧形板,其背面设置有弧形齿条(未图示),骨架本体1上连接有驱动电机和传动齿轮(未图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传动齿轮连接,传动齿轮与可活动挡板5背部的弧形齿条啮合,通过驱动电机的旋转带动传动齿轮旋转,从而带动可活动挡板5旋转,该过程中,当可活动挡板5位于图1的状态时,即位于上部时,可以封堵第二风道40的入口,使气流仅能从第一风道10流出,即从室内机下部出风;在其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第二风道40的入口被逐渐打开,第一风道10的入口被逐渐封堵,当其运动至图2中的位置时,第一风道10的入口被完全封堵,第二风道40完全接通,气流仅能从第二风道40输出,即从室内机前部出风,从而完成从第一风道10到第二风道40的切换,实现气流输出方向的改变。

进一步地,为了使可活动挡板5能够更好地、顺畅地运动,在骨架本体1上还设置有能够起导向作用的滑轨,例如在骨架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一条滑轨,将可活动挡板5的两个边缘夹设在滑轨中,从而使可活动挡板5能够沿滑轨滑动,滑轨形状即图1和图2中可活动挡板5移动的轨迹。

进一步地,为了在可活动挡板5移动过程中能够完全封堵第一风道10或第二风道40的入口,可以在骨架本体1和/或可活动挡板5上设置限位构件,例如限位构件可以是安装在骨架本体1上的限位开关,或者是形成在骨架本体1上的限位凸起,又或者可以是安装在可活动挡板5的端部或背部的限位开关,又或者是形成在可活动挡板5端部或者背部的限位凸起等等,使得可活动挡板5能够借助限位构件进行限位。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限位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容置贯流风扇2的风机蜗壳和蜗壳为构成骨架本体1的一部分。为了实现顺利出风,将风道构件4的宽度设置成与风机蜗壳的宽度相同,参照图5所示,风道构件4的宽度即从图中风道构件4的左侧壁延伸至右侧壁的长度,这样,安装后的风道构件4与风机蜗壳构造出的风道的内壁面是光滑的,从而有利于顺利出风。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工作过程进行具体描述。

当空调运行制热模式时,需要实现热风竖直下吹,以增加热风的扩散时间。参照图1,控制可活动挡板5逆时针转动以移动并封堵第二风道40的入口,此时第二导风板6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导风板7处于打开状态,在此状态下,风道输送的热风仅能从第一风道10输出,先向室内机下方空间逸散一定时间后开始向上逸散,这一过程中可实现热空气的充分扩散。当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需要实现冷风上扬,以增加冷空气的扩散时间。参照图2,控制可活动挡板5由图1中状态运动至图2中状态,该过程中第一风道10的入口被逐渐封堵,第二风道40的入口被逐渐打开,最终使得冷空气仅能从第二风道40输出,输出的冷空气在速度和密度的共同作用下在室内机前方形成瀑布式送风,从而可以实现冷空气的充分扩散。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使热风从第二风道40输出,或者冷风从第一风道10输出,又或者同时打开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40实现多风道同时出风,以实现更多的工作模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组件,通过在现有的仅能底部出风的室内机的基础上增设一个风道形成可供选择的多风道出风结构,并利用设置在风道中的可活动挡板来实现不同风道之间的切换,从而可以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实现冷风上扬形成瀑布式送风,运行制热模式时实现热风向下直吹形成地毯式送风的效果,这样,可以根据冷热空气自身的密度特性适应性地选择合适的出风方向,增大冷热空气的逸散范围和逸散时间,如冷空气上扬可以增加其到达地面前经历的路径和时间,热空气下吹可以增加其到达屋顶前经历的路径和时间,从而使其有充分的时间逸散至室内各处,实现冷热空气的均匀逸散,解决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冷热空气扩散不均匀的问题,避免因室内冷热不均匀给用户带给不适感。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