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船用散热器。
背景技术:
散热器是用来传导、释放热量的一系列装置的统称,散热器用途广泛,适用面广,也多在船舶上使用散热器进行散热。
现有技术中散热器多通过风扇转动带动散热管内流体进行热交换散热,散热主要通过空气流通被动实现,而空气接触导热效果较低,散热效果不佳,导致热量堆积在散热器内无法散发,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船用散热器,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空气接触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用散热器,包括底座和散热管,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散热箱,所述第一散热箱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侧板为网孔板,所述侧板的顶部固定连有第二散热箱,所述第一散热箱一侧连接有进料管口,所述第一散热箱另一侧连接有出料管口,所述进料管口和出料管口之间设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一端与进料管口相连通,所述散热管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并与出料管口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箱顶部连接有进水管,所述第一散热箱一侧连接有出水管,所述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之间连接有连通水管,所述散热管位于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内腔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散热座,且散热管延伸出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管体相对应位置之间固定连接有散热鳍片。
当流体通过外部输料泵泵入进料管口进入散热管,流体通过多条往复的散热管在第一散热箱内和第二散热箱内流通,通过进水管加入冷却水液,冷却水液能够填充第一散热箱并通过连通水管进入第二散热箱内,冷却水液与散热管位于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内的管体进行接触吸收散热管内的流体热量,冷却水液同时能够冲刷与散热管管体相接触的散热座以及散热槽,散热槽能够增大与冷却水液的流通接触面积,冷却水液在吸收完热量后通过出水管排出,通过冷却水液的流通接触有效增大了吸热效果后再进行排出,在船舶使用时能够直抽取行驶湖面或海面的水液,取材方便环保,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座两侧均开设有若干散热槽,且散热槽为通槽,所述散热座为吸热铜座,保证导热效果。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鳍片的宽度等于散热管的宽度,且散热鳍片与散热管之间焊接,所述散热鳍片为铝制导热片,增大导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管、连通水管、出水管、进料管、出料管和散热管与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密封垫圈,避免冷却液泄露。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管为紫铜管,且散热管内腔和外壁均涂有耐腐蚀漆,避免外部潮湿空气腐蚀。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宽度相等,且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均为不锈钢构件,且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内腔涂有耐腐蚀漆,抗腐蚀并且减少水垢。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缓冲垫,能够提高底座的缓冲力,与船舶表面贴合更加。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与当流体通过外部输料泵泵入进料管口进入散热管,流体通过散热管流通,冷却水液能够填充第一散热箱并通过连通水管进入第二散热箱内,冷却水液与散热管位于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内的管体进行接触吸收散热管内的流体热量,冷却水液同时能够冲刷与散热管管体相接触的散热座以及散热槽,冷却水液在吸收完热量后通过出水管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冷却水液的流通接触有效增大了吸热效果,在船舶使用时能够直抽取行驶湖面或海面的水液,取材方便环保,提高了散热效果,满足了船舶使用需要;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密封垫圈和侧板,侧板能够对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进行支撑,同时保证了两侧空气的流通,进一步保证了在外部散热管的同步散热效果,同时密封垫圈能够有效避免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发生泄漏,第一散热箱、第二散热箱和散热管均涂有耐腐蚀漆,减少了水流冲击时产生的水垢,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板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底座、2防滑缓冲垫、3第一散热箱、4第二散热箱、5侧板、6进料管口、7散热管、8密封垫圈、9出水管、10进水管、11散热鳍片、12散热座、13散热槽、14出料管口、15连通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用散热器,包括底座1和散热管7,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散热箱3,所述第一散热箱3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5,所述侧板5为网孔板,所述侧板5的顶部固定连有第二散热箱4,所述第一散热箱3一侧连接有进料管口6,所述第一散热箱3另一侧连接有出料管口14,所述进料管口6和出料管口14之间设有散热管7,所述散热管7一端与进料管口6相连通,所述散热管7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并与出料管口14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箱4顶部连接有进水管10,所述第一散热箱3一侧连接有出水管9,所述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之间连接有连通水管15,所述散热管7位于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内腔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散热座12,且散热管7延伸出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的管体相对应位置之间固定连接有散热鳍片11;
所述散热座12两侧均开设有若干散热槽13,且散热槽13为通槽,所述散热座12为吸热铜座;
所述散热鳍片11的宽度等于散热管7的宽度,且散热鳍片11与散热管7之间焊接,所述散热鳍片11为铝制导热片。
如图1-5所示,实施方式具体为:当流体通过外部输料泵泵入进料管口6进入散热管7,流体通过多条往复的散热管7在第一散热箱3内和第二散热箱4内流通,通过进水管10加入冷却水液,冷却水液能够填充第一散热箱3并通过连通水管15进入第二散热箱4内,冷却水液与散热管7位于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内的管体进行接触吸收散热管7内的流体热量,冷却水液同时能够冲刷与散热管7管体相接触的散热座12以及散热槽13,散热槽13能够增大与冷却水液的流通接触面积,冷却水液在吸收完热量后通过出水管9排出,通过冷却水液的流通接触有效增大了吸热效果后再进行排出,在船舶使用时能够直抽取行驶湖面或海面的水液,取材方便环保,提高了散热效果。
所述进水管10、连通水管15、出水管9、进料管、出料管和散热管7与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密封垫圈8;
所述散热管7为紫铜管,且散热管7内腔和外壁均涂有耐腐蚀漆;
所述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的宽度相等,且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均为不锈钢构件,且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内腔涂有耐腐蚀漆;
所述底座1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缓冲垫2。
如图1-4所示,实施方式具体为:侧板5能够对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进行支撑,同时保证了两侧空气的流通,进一步保证了在外部散热管7的同步散热效果,同时密封垫圈8能够有效避免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发生泄漏,第一散热箱3、第二散热箱4和散热管7均涂有耐腐蚀漆,减少了水流冲击时产生的水垢,底座1的防滑缓冲垫2能够提高底座1的缓冲力,与船舶表面贴合更加,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5,当流体通过外部输料泵泵入进料管口6进入散热管7,流体通过散热管7流通,冷却水液能够填充第一散热箱3并通过连通水管15进入第二散热箱4内,冷却水液与散热管7位于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内的管体进行接触吸收散热管7内的流体热量,冷却水液同时能够冲刷与散热管7管体相接触的散热座12以及散热槽13,冷却水液在吸收完热量后通过出水管9排出,通过冷却水液的流通接触有效增大了吸热效果后再进行排出,在船舶使用时能够直抽取行驶湖面或海面的水液,取材方便环保,提高了散热效果,满足了船舶使用需要;
参照说明书附图1-4,侧板5能够对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进行支撑,同时保证了两侧空气的流通,进一步保证了在外部散热管7的同步散热效果,同时密封垫圈8能够有效避免第一散热箱3和第二散热箱4发生泄漏,第一散热箱3、第二散热箱4和散热管7均涂有耐腐蚀漆,减少了水流冲击时产生的水垢,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