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内空气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52671发布日期:2020-08-21 16:0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楼宇内空气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楼宇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楼宇内空气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室内外污染并行,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且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更加现代化,更多的工作和文娱体育活动都可在室内进行,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间就更多,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把改善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需要设计一种楼宇建筑内用的空气净化系统,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楼宇内空气净化系统,对室内进行通风排气,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同时对室外流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保证除尘净化后的清洁空气流入室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一种楼宇内空气净化系统,包括送风机和排风机,所述送风机和排风机均连接有控制其转动的动力源,还包括送风主管、排风主管、排风口和送风口;

所述送风主管和排风主管分别竖直设置在楼宇的两侧,送风主管与送风机连通,排风主管与排风机连通,所述送风机置于送风主管的顶部,所述排风机置于排风主管的底部;

所述送风主管和排风主管靠近对应风机的一端均设有至少一层过滤层;

所述过滤层包括至少一张过滤板和至少一个沉积池,所述过滤板与沉积池间隔设置,所述沉积池中置有沉积液;

所述排风口和送风口均设置于各楼层住户房间内,排风口与排风主管间连通有排风支管,所述送风口与送风主管间连通有送风支管。

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动力源控制送风机和排风机启停,且送风机和排风机通常处于开启状态。当室外的气体进入送风主管时,过滤层的沉积池内的沉积液对空气内的灰尘颗粒等具有吸附作用,而沉积池底部为密封状态,所以经沉积液过滤后的气体为向送风主管内移动,只有自沉积池侧边的过滤板处穿过,实现进一步过滤。且设置多层过滤层,实现对空气的多次过滤,同时若经过第一层过滤板的气体若未与第一层的沉积液接触,还可与下方其他层位置的沉积池内的沉积液接触而进行灰尘吸附,优化过滤效果。当室内气体排出至排风主管内的过滤层时,室内气体的运动过程亦与上述同理。

送风机和排风机在对应主管上的放置位置,则过滤层能够顺利正向放置,同时使气体均自上方吹动至过滤层上,从而保证灰尘多吸附在过滤层的上表面,避免灰尘自过滤层上掉落至对应主管内而造成主管的二次污染。

进一步,所述排风口与送风口处均设有阀门。

根据楼宇内的不同房间设置,如卫生间和无窗房等,这类房间需要长期保持通风状态,所以此类房间送风口和排风口处的阀门可设为常开阀门,保证送风机和排风机对这类房间内空气的充分通风净化。楼宇内除上述房间的其余房间内的阀门为常闭阀门,此阀门能够手动开启或连接电动机构控制开启,人们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阀门的开闭,实现室内通风净化的自动控制。

进一步,相邻过滤层的沉积池和过滤板为错开设置。

若设置多个过滤层,且相邻过滤层的沉积池和过滤板间错开,使穿过上层的过滤板的气体下移时便可与下层的沉积池正对,保证气体与沉积池充分接触,增强过滤效果。

进一步,所述过滤层与对应风管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滤层与对应风管的连接处设有通槽,通槽外侧设有门板。

这样工作人员可控制门板打开,将过滤层自通槽处取出,以此实现过滤层的更换清洗和沉积池内沉积液的添加。

进一步,还包括气体浓度传感器,所述气体浓度传感器设置在各楼层住户房间内,气体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阀门的控制端连接。

设置气体浓度传感器可实现对室内空气中灰尘颗粒或其他有害物质的自动检测,同时气体浓度传感器能够通过检测信号联动阀门开启,实现对室内空气的自动净化,免去人工操作,更便于人们使用。

进一步,所述排风口处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自上往下且朝外倾斜,过滤网与排风口水平滑动连接。

这样过滤网可对排出的气体进行初步净化,避免过多灰尘颗粒等进入排风支管和排风主管,减少灰尘颗粒对排风支管和排风主管内部的污染。且过滤网倾斜设置顺应排风方向,利用气体流动,同时过滤网向下朝外倾斜使粘附在过滤网上的灰尘颗粒受到自身重力作用而更易向下滚落,防止过滤网上粘附灰尘过多而导致堵塞。过滤网可在排风口处水平滑动,便于将过滤网取出清理,而过滤网向排风口外侧滑动的过程中,过滤网可将掉落至排风口底部的灰尘颗粒统一向外推动,更便于集中清理。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制冷器、制热器和比较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各楼层住户房间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位于室外,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制冷器和制热器均设在送风支管上,比较器的输出端与制冷器的控制端连接,比较器的输出端经过非门后与制热器的控制端连接。

气体浓度传感器传递控制信号至第一温度传感器,实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阀门的同步开启,避免阀门关闭时第一温度传感器开启而造成能源浪费。比较器将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进行对比,从而控制制冷器或制热器的启动,以此实现对送入气体的制冷或加热,以此保证室内温度,避免室外空气温度高或低而造成室内空调效果下降,保证室内温度平衡而提高人们的舒适度。

进一步,所述送风支管内设有水槽,所述水槽的底部与送风支管的内壁贴合。

水槽用于承接制冷器制冷时,空气中冷凝出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直接落在送风支管中而污染送风支管。

进一步,所述排风口外侧的边缘设有承接箱,所述承接箱顶部开口,承接箱的顶部边缘与排风口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承接箱用于承接过滤网推至排风口处的灰尘堆,避免灰尘掉落至室内,且承接箱与排风口底部可拆卸连接,需清理承接箱时可直接将箱体单独拆卸后拿至清洗室中进行清洗,避免清洗时污染其他房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楼宇内空气净化系统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楼宇内空气净化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左侧的过滤层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楼宇内空气净化系统实施例的排风口的侧面放大剖视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送风主管1、排风主管2、送风支管3、排风支管4、楼宇5、排风机6、送风机7、过滤层8、沉积池9、过滤板10、排风口11、过滤网12、保护外壳13、挡板14、卡块15、承接箱16、滑槽17、阀门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如附图1-4所示:一种楼宇内空气净化系统,包括送风机7和排风机6,送风机7和排风机6均连接有控制其转动的动力源,本实施方案中,动力源采用电机,电机连接有电源线路,电机采用手动控制启停或设置电动开关控制启停;还包括送风主管1、排风主管2、排风口11、送风口和气体浓度传感器。

送风主管1和排风主管2分别竖直设置在楼宇5的两侧,楼宇5的两侧壁内设有管道井,送风主管1和排风主管2放置在管道井内。送风主管1与送风机7连通,排风主管2与排风机6连通,送风机7置于送风主管1的顶部,排风机6置于排风主管2的底部。送风主管1和排风主管2靠近对应风机的一端均设有至少一层过滤层8,过滤层8与对应风管可拆卸连接,过滤层8的两侧边缘焊接有卡块15,对应风机的内壁上设有与卡块15卡合的卡槽,过滤层8与对应风管靠近楼宇5内的一侧的连接处设有通槽,通槽外侧铰接有挡板14,挡板14外侧设有保护外壳13,挡板14均置于保护外壳13内,且保护外壳13上设有带锁的门板,保护外壳13为箱体状,且保护外壳13的背部为挡板14所在的墙体,保护外壳13与墙体间铆接或螺钉连接等。工作人员可利用配套的钥匙将门板打开,然后手动将挡板14打开,将过滤层8伸入通槽,再将过滤层8上的卡块15与卡槽重合,实现过滤层8的安装。过滤层8包括至少一张过滤板10和至少一个沉积池9,过滤板10与沉积池9间隔设置,过滤板10的材质可以选用不锈钢、高硅氧玻璃纤维等,沉积池9中置有沉积液,沉积液可采用水或油等,沉积池9的边缘与相邻过滤板10的边缘焊接;相邻过滤层8的沉积池9和过滤板10为错开设置。

排风口11和送风口均设置于各楼层住户房间内,且同一住户房间内的排风口11与送风口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避免排风口11与送风口距离过近而使送入的风立刻被排出,且距离的长度可根据房间的大小和结构进行设置,如排风口11与送风口间的距离可设置为5米。排风口11与排风主管2间连通有排风支管4,送风口与送风主管1间连通有送风支管3,排风口11与送风口处均设有阀门18,阀门18附近还可设置手动开关,手动开关通过导线与阀门18的控制端电性连接,手动开关固定连接在室内的墙壁上,固定连接可选取铆接、螺钉连接等。如图4所示,排风口11处设有过滤网12,过滤网12的材质可选用聚酯材料或不锈钢等,过滤网12位于对应阀门18的外侧,过滤网12自上往下且朝外倾斜,过滤网12与排风口11水平滑动连接,过滤网12的顶部和底部均焊接有滚珠,排风口11的顶部与底部设有与滚珠滑动配合的滑槽17。排风口11外侧的边缘设有承接箱16,承接箱16顶部开口,且开口的长度与排风口11发长度相等。承接箱16的顶部边缘与排风口11的底部可拆卸连接,可在承接箱16与排风口11底部的连接处设置磁性件,如磁铁,再在承接箱16顶部边缘焊接与磁性件彼此相吸的金属(如铁)或异性磁铁。

气体浓度传感器设置在各楼层住户房间内,气体浓度传感器可优选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如nh162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或粉尘传感器(如pm2.5粉尘传感器)和/或氧气浓度传感器等,气体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阀门18的控制端电性连接,实现阀门18与气体浓度传感器的联动。

本实施方案中的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制冷器、制热器和比较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各楼层住户房间内,第二温度传感器置于室外。第一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比较器的第一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比较器的第二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控制端与对应房间内的气体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使得第一温度传感器与阀门18同步启动。制冷器和制热器均位于送风支管3内,制冷器和制热器间焊接有连接支架,制热器可采用不锈钢加热管,制冷器可采用kgl出风冷风机或空冷机等,比较器的输出端与制冷器的控制端电性连接,比较器的输出端经过非门后与制热器的控制端电性连接。送风支管3内置有水槽,水槽的底部与送风支管3的内壁贴合,水槽与送风支管3活动连接,为便将水槽取出而进行清理。

具体操作过程:手动或通过电动开关启动动力源,动力源控制送风机7和排风机6转动。当气体浓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空气中灰尘颗粒或其他有害物质或人体需求物质的浓度高于或低于气体浓度传感器内设置的额定值或额定范围时,气体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发送控制信号至对应房间内的送风口和排风口11处的阀门18,控制送风口和排风口11处的阀门18打开,送风机7向室内输送净化后的空气,排风机6将房间内的污浊空气排出。

送风过程:当送风机7向室内送风时,室外的气体进入送风主管1,室外的气体自上往下移动至过滤层8处,可将送风主管1的入风口正对着最上方的过滤层8的沉积池9部分,这样使得吹入的气体大部分与沉积池9接触,这些气体中的灰尘颗粒被沉积液吸附,完成初步净化,然后这部分气体向沉积池9的侧边移动,穿过位于沉积池9侧边的过滤板10,实现进一步过滤;而只有小部分气体直接穿过最上方的过滤板10,初步过滤后进入下一层的过滤层8,保证对送入气体内含有的大部分灰尘颗粒的过滤净化。

若设置多个过滤层8,且相邻过滤层8的沉积池9和过滤板10间错开,即上层过滤层8的过滤板10的下方为下层过滤层8的沉积池9,上层过滤层8的沉积池9的下方为下层过滤层8的过滤板10,使穿过上层过滤层8的气体下移时便可与下层过滤层8的沉积池9正对,同时使得气体下移则需要在过滤层8间来回移动,保证气体与沉积池9充分接触,优化过滤效果。直至气体穿过多个过滤层8,此时气体向开启阀门18所在的送风支管3移动,气体进入对应的送风支管3,然后自送风口排出进入室内,实现净化气体的输送。

排风过程:当室内的气体进入排风口11,气体首先与过滤网12接触,过滤网12对排出的气体进行初步净化,然后经过滤网12净化的气体进入排风支管4内,气体经过排风支管4进入排风主管2,直至排出的气体与排风主管2内的过滤层8接触,排出气体与排风主管2内过滤层8的净化过程与送风过程中同理,而穿过过滤层8后的气体经排风主管2的端口排出至室外,实现室内污浊气体的净化后排出,符合保护环境的理念。

温度控制过程:当气体浓度传感器传送控制信号至阀门18时,气体浓度传感器同样传送启动信号至对应房间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启动,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送至比较器,比较器将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进行对比,若室内温度远高于室外温度,比较器则发送控制信号至制热器的控制端,启动制热器,使制热器对送入的气体进行加热;若室内温度远低于室外温度,则同理比较器控制制冷器启动;若室外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差不大(如0°~4°),比较器不输出控制信号。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