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回收用可循环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43074发布日期:2020-09-15 19:58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余热回收用可循环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余热回收用可循环换热器。



背景技术:

余热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余热的回收一般通过换热器将排出气体或者液体中的热量置换出来,并将置换出的热量进行回收。

目前市面上的余热回收用换热器无法实现循环,导致很多余热无法导出,降低了换热器余热导出的效率,造成部分能源的浪费,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余热回收用可循环换热器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用可循环换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目前市面上的余热回收用换热器无法实现循环,导致很多余热无法导出,降低了换热器余热导出的效率,造成部分能源的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余热回收用可循环换热器,包括第一上换热箱,所述第一上换热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穿过第一上换热箱固定连接有上导热管的一端,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罩,所述第一上换热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冷风机,所述第一上换热箱与冷风机通过冷风管相互接通,所述第一上换热箱背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上换热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下换热箱,所述第一下换热箱的内部设置有下导热管,所述下导热管的上端与上导热管的另一端相互接通,所述下导热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保温连接管的一端,所述保温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上换热箱,所述第一下换热箱的背面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与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二上换热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下换热箱,所述第二下换热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出气管。

优选的,所述上导热管包括u型导热管,所述u型导热管呈等间距分布,相邻所述u型导热管之间通过水平导热管相互接通,且u型导热管的两端采用螺旋结构设计,所述u型导热管的上端与第一上换热箱的内部通过上连接杆相互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对接管的一端,且集流管采用u型结构设计,且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与第三连接管的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下导热管采用螺旋结构设计,所述下导热管的边侧与第一下换热箱的内部通过下连接杆相互连接,且下连接杆对称设置有两组。

优选的,所述第二上换热箱、第二下换热箱的内部结构分别与第一上换热箱、第一下换热箱的内部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过滤罩包括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的内部卡合连接有过滤芯。

优选的,所述过滤芯包括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一端卡合连接有第二过滤网,且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的孔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该余热回收用可循环换热器通过设置u型导热管与水平导热管,实现了导入的气体或者液体能内循环,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了能源的浪费,解决了目前市面上的余热回收用换热器无法实现循环,导致很多余热无法导出,降低了换热器余热导出的效率,造成部分能源的浪费的问题。

2、该余热回收用可循环换热器通过设置下导热管,采用气液两种热换模式,不仅提高了换热效率,还提高了换热器的功能性,以及通过第二上换热箱与第二下换热箱的设置,将两个换热器串联在一起,进一步确保余热的充分回收,且同时过滤罩与过滤芯的设置,实现了对导入的气体或者液体的过滤,避免换热器内部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导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过滤罩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上换热箱;2、进气管;3、上导热管;4、冷风机;5、冷风管;6、第一连接管;7、第一下换热箱;8、下导热管;9、保温连接管;10、第二上换热箱;11、第二连接管;12、第三连接管;13、第二下换热箱;14、出气管;15、过滤罩;31、u型导热管;32、水平导热管;33、上连接杆;61、集流管;62、对接管;81、下连接杆;151、第一外壳;152、第二外壳;153、过滤芯;1531、第一过滤网;1532、第二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余热回收用可循环换热器,包括第一上换热箱1,第一上换热箱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进气管2,进气管2的一端穿过第一上换热箱1固定连接有上导热管3的一端,进气管2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罩15,第一上换热箱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冷风机4,第一上换热箱1与冷风机4通过冷风管5相互接通,第一上换热箱1背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6,第一上换热箱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下换热箱7,第一下换热箱7的内部设置有下导热管8,下导热管8的上端与上导热管3的另一端相互接通,下导热管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保温连接管9的一端,保温连接管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上换热箱10,第一下换热箱7的背面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11与第三连接管12,第二上换热箱1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下换热箱13,第二下换热箱1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出气管14。

进一步,上导热管3包括u型导热管31,u型导热管31呈等间距分布,相邻u型导热管31之间通过水平导热管32相互接通,且u型导热管31的两端采用螺旋结构设计,u型导热管31的上端与第一上换热箱1的内部通过上连接杆33相互固定连接,实现换热器的内循环,提高了换热效率。

进一步,第一连接管6包括集流管61,集流管6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对接管62的一端,且集流管61采用u型结构设计,且第一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11与第三连接管12的结构相同,便于空气与水的集体导出。

进一步,下导热管8采用螺旋结构设计,下导热管8的边侧与第一下换热箱7的内部通过下连接杆81相互连接,且下连接杆81对称设置有两组,提高了下导热管8与第一下换热箱7内部水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第二上换热箱10、第二下换热箱13的内部结构分别与第一上换热箱1、第一下换热箱7的内部结构相同,实现二次换热,确保余热的充分回收。

进一步,过滤罩15包括第一外壳151,第一外壳151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外壳152,第一外壳151与第二外壳152的内部卡合连接有过滤芯153,实现换热器的过滤功能,同时过滤罩15内部的清理。

进一步,过滤芯153包括第一过滤网1531,第一过滤网1531的一端卡合连接有第二过滤网1532,且第一过滤网1531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1532的孔径,便于过滤芯153的清理。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过滤罩15的进口与排气口或者排液口相互接通,并将第一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11分别与余热回收装置接通,过滤罩15对气体或者液体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气体或者液体由进气管2进入上导热管3,上导热管3将气体或者液体中的部分热量导出,冷风机4将冷风从冷风管5吹入第一上换热箱1的内部,冷风将热量从第一上换热箱1导入第一连接管6,由第一连接管6导入回收装置内,上导热管3将气体或者液体导入下导热管8内,下导热管8将气体或者液体内的部分余热导出,往第三连接管12内通入冷凝水,冷凝水将下导热管8导出的余热导入第二连接管11内,由第二连接管11导入余热回收装置内,接着气体或者液体由下导热管8经过保温连接管9导入第二上换热箱10内,第二上换热箱10与第二下换热箱13重复上述第一上换热箱1与第一下换热箱7的换热过程,将气体或者液体中的余热完全换出,提高了换热效果。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