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28946发布日期:2020-08-11 21:54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井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



背景技术:

在干热岩、中深层地埋管、地热源热泵、单井换热领域中,换热管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件,能够起到良好的换热作用,然而换热管自重较大,换热管直接采用吊装装置下井,对吊装装置的起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套管漂浮下井技术应运而生,套管漂浮技术主要应用于大位移延伸井和水平井中,它是在套管柱下部封闭一段空气或低密度钻井液,使套管柱在大井斜段处于漂浮状态,以降低下套管摩阻。但是现有的封闭塞在管体中的位置难以固定,容易沿着管体上下移动,导致热量传递较差,还有封闭塞在上浮时会与换热管发生碰撞,或者发生错位,影响封闭塞的移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包括套管、管体和换热管,所述管体的下端设置有筛孔,所述管体的内部位于筛孔的上方设置有限位环和隔板,所述管体的内部位于隔板和限位环之间设置有封闭塞,所述管体和封闭塞上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换热管和管体相交处设置有防护结构。

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双头螺柱、连接管、伸缩弹簧和配合斜角,所述换热管的下方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位于管体的内部,且连接管通过双头螺柱与换热管相固定,所述双头螺柱上位于换热管与连接管之间设置有伸缩弹簧,所述连接管的底端边缘处设置有配合斜角,所述连接管的内径与封闭塞的直径相同。

优选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卡块、预留槽、限位块、连接杆和电机,所述封闭塞的上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管体的内壁开设有预留槽,所述预留槽的内部设置有卡块,所述限位块与卡块相卡合。

优选的,所述套管的上方位于井口地面设置有地面泵。

优选的,所述封闭塞的侧壁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与管体的侧壁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换热管的侧壁开设有与定位结构相对齐的固定槽。

优选的,所述管体的底端设置有管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防护结构,可以通过防护结构来在封闭塞与换热管接触时,可以使得封闭塞可以顺利的进入到换热管的内部,通过伸缩弹簧可以避免与换热管发生碰撞,设置有定位结构,通过定位结构可以很好的将封闭塞固定在管体中,并且更好的对封闭塞进行定位,保证封闭塞位置不偏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的解除漂浮下井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的定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的定位结构俯视图。

图中:1、地面泵;2、套管;3、管体;4、封闭塞;5、密封垫;6、换热管;7、防护结构;701、双头螺柱;702、连接管;703、伸缩弹簧;704、配合斜角;8、隔板;9、定位结构;901、卡块;902、预留槽;903、限位块;904、连接杆;905、电机;10、限位环;11、筛孔;12、管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5所示,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包括套管2、管体3和换热管6,管体3的下端设置有筛孔11,管体3的内部位于筛孔11的上方设置有限位环10和隔板8,管体3的内部位于隔板8和限位环10之间设置有封闭塞4,管体3和封闭塞4上设置有定位结构9,换热管6和管体3相交处设置有防护结构7;

防护结构7包括双头螺柱701、连接管702、伸缩弹簧703和配合斜角704,换热管6的下方设置有连接管702,连接管702位于管体3的内部,且连接管702通过双头螺柱701与换热管6相固定,双头螺柱701上位于换热管6与连接管702之间设置有伸缩弹簧703,连接管702的底端边缘处设置有配合斜角704,连接管702的内径与封闭塞4的直径相同;定位结构9包括卡块901、预留槽902、限位块903、连接杆904和电机905,封闭塞4的上端设置有电机905,电机905的输出端设置有连接杆904,且连接杆904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903,管体3的内壁开设有预留槽902,预留槽902的内部设置有卡块901,限位块903与卡块901相卡合;套管2的上方位于井口地面设置有地面泵1;封闭塞4的侧壁设置有密封垫5,密封垫5与管体3的侧壁相接触;换热管6的侧壁开设有与定位结构9相对齐的固定槽;管体3的底端设置有管底1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干热岩换热管漂浮下井装置,通过套管2在地面钻出深井,等套管2钻井完成后,并在套管2中填充液体介质,然后将封闭塞4放入到管体3底端的隔板8和限位环10之间,并将其固定,具体为,通过将封闭塞4上端的连接杆904与预留槽902对齐,并将限位块903与卡块901相卡合,避免封闭塞4上的密封垫5摩擦力不足造成密封垫5未达到指定位置就上升,并将管体3与换热管6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然后将管体3和换热管6一起放入到套管2中,放入到地面泵1的内部后,下井过程中,套管2中介质通过筛孔11进入到管体3中,并通过限位环10和封闭塞4对液体介质进行隔离,同时换热管6在液体介质的作用下,使得管体3底端的管底12受到浮力,减缓下降的速度,同时当换热管6下降至预定位置时,通过转动定位结构9上的电机905,使得电机905带动连接杆904两端的限位块903,使得限位块903与卡块901相分离,再通过地面泵1相套管2和管体3中注入液体介质提高压力,同时并将隔板8破坏,使得封闭塞4可以向上移动,当封闭塞4经过换热管6处,通过防护结构7进行防护,即当封闭塞4通过连接管702上的配合斜角704进入到换热管6中,同时连接管702与管体3相接触时,可以通过双头螺柱701上的伸缩弹簧703减小冲击,进而可以顺利进入换热管6中,且封闭塞4沿着换热管6上的固定槽向上移动,在液体介质浮力的共同作用下浮至井口回收,完成换热管6漂浮下井过程,期间可以通过转动电机905,使得限位块903与卡块901相接触,可以进行卡合,将定位结构9进行定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